肖申克的救赎影评600字:一所地方大学的担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26:21
一所地方大学的担当 2011-11-22 16:00     

    11月22日,《陕西日报》科教版刊登题为《一所地方大学的担当——安康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域文化纪实》文章,对我院发挥科教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创新地方文化做了介绍,全文如下:

                               发挥科教优势  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进入追求品质和内涵发展的今天,地方院校走什么路,如何发展?安康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和传承地域文化做文章,学校成为当地科技、学术文化中心,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推进着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所地方大学的担当
                            ——安康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域文化纪实
                                     本报记者  党朝晖  王鸣琦

    地处秦巴腹地的安康学院,规模不大,升本五年来,学院以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得到当地政府的信赖,也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的称赞。

                         围绕区域做文章  打造六个省级科研平台

    安康学院2004年由原安康师范专科学校、安康教育学院、安康农业学校合并建成,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本后的安康学院如何发展?学院领导班子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这就是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大系统中,地方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特色,就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着力点,于是明确提出了立足秦巴,“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
    地方高校如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科研方向上,学院结合办学传统和地域特色,凝练出了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学科方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为重点的理学学科方向,以蚕桑为重点的农学学科三大学科方向。五年中,围绕三大学科方向,建起了六个省级科研平台——陕西省桑蚕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富硒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陕南桑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实力显著提高。
    依托这六个科研平台,学院与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人才培养、人文科学研究服务三农。选育的天然彩色蚕茧品种两个基础品种通过了审定,研究推广的“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培养了一批扎根农业一线的畜牧、蚕桑、园林等科技人员;与安康各县区政府签订了农业、蚕桑、富硒资源调查与开发等多个科技服务协议;与地方多个企业建立了横向科技合作关系。
    学院党委书记杨涛说:“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现在学院的科研经费从五年前每年不足10万元上升到400万元,其中80%的项目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取得的突出成绩,也是因为选题切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传承文化思想  提升城市品位

    陕南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民间文艺样态的独特地域。多个民族的融合、湖广移民的迁徙、秦头楚尾、巴蜀交汇的历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陕南民间文艺形式。民间的文艺活动形式汉调二黄、紫阳民歌、汉调桄桄、商洛花鼓、镇巴民歌、洋县社火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旬阳民歌、洋县佛教音乐、八岔戏、弦子戏、花鼓、端公戏、春倌说春、静板书、渔鼓、架花焰火、悬台社火、安康龙舟等21项民间文化活动形态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建议名单。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给安康学院提供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研究资源,成就了一批汉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成果。2009年,“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安康学院揭牌,并成为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该中心聚集了一批钟情陕南民间文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文化人。走进“陕南民间文化中心”,看到摆在案子上,辛勤的学者们在三年的耕耘中收获的成果:记录当地文化研究成果、文化大事的安康年度文存,《丙戊文存》、《丁亥文存》、《戊子文存》、《己丑文存》、《庚寅文存》,今年的《辛卯文存》已经开始编印。该系列文存被当地人称为安康文化年鉴。
    还有挖掘研究整理后出版的《默翁诗稿评注》、《安康民俗文化研究》、《明清川陕大移民》、《安康历代名人录》、《紫阳民歌文化研究》、《安康龙舟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著作。据悉,《陕南文化概论》、《安康民间文学作品选》也正在编撰中。其中关于紫阳民歌、汉调二黄的研究分别在省、市评比中获奖。中心主任戴承元告诉,很多民间的文化形态也在慢慢消失,挖掘整理还需抢时间,要做的事情很多。
    安康学院作为该地区唯一的高等学府,如何担当推动地区文学的发展责任,为校园的文学青年创造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学院破格引进了旅居上海的紫阳籍青年作家李春平。五年里,这位回归故里的青年才俊在宽松的校园里,创作如鱼得水,先后创作出版了小说《步步高》、《领导生活》,分别获得安康市文学精品一等奖,《步步高》获得柳青文学奖。同时根据李春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3项金爵奖。电影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让昔日的山区小县紫阳走出巴山。同时文学创作的带动,活跃了当地文学评论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人文素养。

                     “让校园承载更多的城市科技文化建设传播功能”

    在安康学院,每年都要举办近百次的学术讲座,从两院院士、国务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到茅盾文学奖得主、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家先后到学院讲学论道,为校园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气氛。
    走进安康学院校门,一座并肩站立的三人雕像迎面矗立,他们是出生在安康汉阴,被誉为新中国文化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北大著名教授、中国文学大师——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三兄弟,人称“沈氏三贤”。他们是安康人的骄傲,他们的成就也给安康学院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学术的研究资源。“三沈”研究也因此成为安康学院较早开展的研究课题。2007年,安康学院与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汉阴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安康学院的10余篇专论把此项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安康学院的体育场,室内体育馆和两大礼堂,承担了安康文化与文艺活动中心的职能,安康市各行政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大型体育活动多在这里举行,甚至市上的党代会、人代会也多次在这里召开。安康学院发挥了一个城市的科技文化传播与建设中心的功能。
    学院党委书记杨涛说,他不久前从美国哈佛学习考察回来,更加坚定了地方院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作为地方院校,应当主动担负起传承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责任,让当地百姓受到更多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学院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中,他们要和政府一起建设一座开放式校园,让校园承载更多的科技文化传播的更多功能。图书馆、体育运动中心、剧院都和市民一起共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