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里典雅:教而不思则罔———在新课程教学反思中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23:22
教而不思则罔
———在新课程教学反思中成长
李 晶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回顾,追求教学全过程的优化、高效,对教学中做出的行为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 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根据及特征
1.反思性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逐渐战胜行为心理学,占据了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为主要特征,强调应该对行为而不是对意识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如何加工信息,揭示人的认知过程和因素,涉及到复杂的知觉、记忆、语言和思维过程。特别注重于人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所以,认知心理学研究注重的是思维及思维影响行为的方式,而不是行为本身,他们对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较为关注。
反映在教学上,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教学,如何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及如何改进和优化等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的这种转换,为深入研究和阐述教师的思维和反思的观念提供了充足的心理学依据,同时,这也促使反思由昔日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认知心理学为反思性教学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学基础。
2.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重新认识、再评价和经验总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有四个特征:
第一,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性教学不仅探求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这样一来,反思性教学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
第二,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反思型教师会不断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思考,总是问“为什么”。这种问题意识成为主体反思自身行为的动力,加速了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进程。
第三,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这两个“学会”的关系是: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学会教学是直接目的,亦即教师的学会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因而,反思型教师要懂得“学会教学”必须以深切体验学生的“学会学习”为前提,只有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学会教学”,才能真正学会教学;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条件下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提高。
第四,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责任感强的教师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每一次反思发现一个(或一些)问题,进行一次研究,学会一些东西,教学技能亦会逐步提高。反思性教学既注重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提上重要日程,在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上下功夫。从这些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二、 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 目前比较流行的反思性教学三种模型
① 埃拜模型。以杜威和柯尔伯格的理论为基础,包括“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与“反思性评价”三个环节。(见图1)

②“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以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为基础,涵盖“确立目的,反思各种可能性”、“改造,实践中反思”、“内化,对实践反思”与“显示规范,对实践和各种可能性反思”四个部分。
③拉博斯凯模型。以有关的调查结果与杜威的反思观点为基础,由“动力”、“行动”与“结果”三个阶段组成。
这三种模型都强调了各自对反思性教学的独特理解,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它们最大的相同点是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反思性教学的共同特征———“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2.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
根据上面的三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实施步骤如下:
(1)分析教学现状,发现问题。界定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了解问题是何事(what)、为何(why)以及如何(how),并通过集体的讨论,准确地把握问题。
(2)从各种角度审视问题。问题明确以后,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总体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有利于我们向问题的本质靠拢。
(3)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对各种实现目的的手段进行评估,进行专业判断,从中选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4)采取具体的实践行为。
(5)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整行动。
下面以课堂效率问题研究为例,来介绍一下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思路。
第一、教学前反思。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教学前反思,主要是对学科材料和内容、教师自身的特征和能力以及学生特征和需要的反思。
随着高一级学校的扩招,我校高中学生的素质不断下降,老师都觉得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效率低。讨论后明确原因:①学习动力不足,态度欠端正,畏难情绪明显。②学习习惯欠佳,遗忘率非常高。通过问卷调查,知识点摸底测试,记录课堂表现与个别谈心等方式,我们决定先从提高课堂效率做起,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反思老师情况,已经过多轮高中教学,能把握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也积累了很多教学资料,现在学生情况改变,需要对资料进行删减、补充、重组,调整难度、重点,以便体现课堂效率。
成功的激励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我们决定调整教学节奏、教学重点,给学生进步的阶梯,允许他们异步达标。
第二、教学实践的反思。我们先从文言教学开始。一直以来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因为老师总认为学生不懂,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这必然使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于是我们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活跃起来。
①要求学生课前要把所有注释先在原文标注,改变他们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抽查同学诵读,并以小组为单位翻译文句。
②在同学明白课文大意后,老师讲授重点的实词、虚词、句式,归纳并板书,要求做笔记。堂上马上组织练习。
③布置重点文句翻译作业,并请同学试译。
以上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属于“跳一跳,摘果子”类。预习,是把脚注的字搬到文句下,肯定能做到。而做到这点,他对课文就不会很陌生。其次诵读,有一点难度,但一般同组同学,或老师提醒正音,也不会困难。而稍困难的文段翻译,是以小组形式进行,老师堂上巡视及时解决,同时因为具竞争性(看谁最快译完),学生积极性也较高。但因为有速度要求,质量大多一般,所以老师讲授重点时,就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针对遗忘率高的问题,可采取堂上要求学生记笔记,并且组织练习,马上检验,知识及时巩固等措施。对于重点文句,先让同学翻译,扫清难点,再布置为作业以巩固记忆。
第三、教学后反思。这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这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反思可分为:
(1)课后反思
每节课后,无论顺利与否,都需要总结反思。现代教学要求于教师的首先不是提供信息,而是组织学生学习,是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课后反思包括:
① 学习的参与度。
包括学习活动的参与广度、参与深度与参与的自觉程度。参与的广度,指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有多少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探究;参与的深度,主要反映在思考探究活动的质量上,看提出或回答问题的深刻程度,看活动及计划的自主程度,以及讨论、探究活动的质量,特别是能否有根据地提出或回答问题,以及能否提出或回答有创意的问题;参与的自觉程度,主要是观察分析学习者参与的目的性,是对材料或问题本身感兴趣,还是对通过学习可得到的奖罚感兴趣,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消极应付地参与,以及在碰到困难、障碍时,参与的积极性保持程度,等等。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参与的人越多,参与的深度越深,参与者的自觉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越好。
② 学习的效度。
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看作为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学习任务解决得怎么样,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解决得越彻底,得到解决的人数越多,越应该肯定;其次看投入产出比。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合理,花费的时间是否恰当,是不是以较少的时空占有取得较多的收获,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大量资源,或只解决了一个小的问题,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小侧面。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树立效益观念。
(2)阶段性反思
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自己预想的一个试验阶段,我们要进行阶段性反思。分析这一阶段的教学,与自己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通过这样的校验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以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下一轮的教学反思。阶段性反思需做到以下两点:
① 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感受、记录下来的课后反思笔记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构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
② 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做出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
对文言文课堂效率问题研究,我们课后反思采取了“对话讨论”、“教学札记”、“案例分析”、“测验反馈”等多种方法。简单来说,学生的参与度是好的,但效度方面则因课文难度、授课环节的处理、学生状态等因素影响,不很稳定,在单元测验后,我们进行了简单的阶段性反思,对不稳定的原因加以分析,但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遇到的问题比我们设想的复杂很多,所以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作出了以下的修正:
①缩小研究的范围,由文言文知识缩小为文言实词的记忆。(下转第5页)
(上接第21页)
②充分发挥群体力量,每篇课文课前先统一难点,落实堂上需解决的问题及预算时间,增强试验的可比性。
三、对反思性教学的反思
教学反思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但也有其不甚完善之处。其一,它对教师的理论修养要求较高,要求能运用理论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并用理论来指导问题的解决。而实践中,教师受环境的影响,多存在一些实用主义的思想,往往偏重教学技能提高的学习,对无法立即收效的理论研究得不多,所以理论指导方面难免存在模糊与偏差的认识。其二,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每天的反思笔记,而教师的日常事务比较繁忙,这就增加了其负担。其三,仅有反思是不够的,有的教师“把反思当作目的,而忘了行动,结果反省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干成”。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逐步提高自我监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