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蕾雅为什么是超一线:征程·五年 写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五周年之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53:57
征程·五年 写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五周年之际
日期:2008-07-02  作者:《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编辑部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第2370期
“跑在马群前面的骑手从不担心尘土飞扬,因为他们总是面对清新的空气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是骑手,就要努力跑到马群的最前面。”蒙古族少年在长大成人之前,常常会听到母亲这样的教诲。
于是长大后,他们大多骁勇善战、所向无敌,在蒙古人的心目中勇敢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当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浪潮不可阻挡地扑面而来时,同样有这样一群值得尊敬的人。在毫无经验可以借鉴,毫无退路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带着期盼与憧憬,他们义无反顾地上路了。一路上有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然而与此同时,仍然有荆棘满地、险象环生,充满未知的路在脚下延伸……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信合勇士们所走过的路,回首他们的五年征程,才能让未来的改革之路更加平坦。
五年前的今天,
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正式下发,
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
从那一天起,信合勇士踏上征程……
五年一瞬,匆匆而过
五年前的这一天,仿佛就在眼前;五年前的这一天,注定,我们将共同拥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那是2003年,那一年,《合作金融》一岁。
一周岁生日那天,《合作金融》曾大声地说:
“我们庆幸 因为承担使命!
《合作金融》一岁了,365个日日夜夜,因为承担使命,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深感使命,我们不敢有丝毫炫耀。
我们的收获很大,因为个头在一点点长高;我们的收获并不多,因为承担的还太少。
我们肩膀稚嫩,承担使命就不会偏离方向。做一份有责任感的报纸,这是我们的选择。文字很轻,也易碎,但融入了责任和使命,就会走得更远,直到人心深处!”
那是2004年,那一年,《合作金融》两岁
两周岁生日那天,《合作金融》曾大声地说:
“向先行者致敬!
当改革的冲锋号响起时,首批改革试点的8省市农信社义无反顾地跑在了最前面,面对充满未知的征程,探索、创新、开拓就是他们的信念。他们用智慧与勇敢为后来者引领航向。
随着《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下发,全国除西藏和海南两省外,其余29个省市农信社全面推行改革。文件的字里行间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学习先锋榜样,8省市改革试点农信社的成绩得到了充分肯定。而同时,《意见》也毫不隐讳地将试点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摆到了桌面上。
当成绩与教训同时呈现出来时,我们绝不会轻视成绩而指责先行者的不足,因为对于后来者,教训同样也是财富。”
那是2005年,那一年,《合作金融》三岁
三周岁生日那天,《合作金融》曾大声地说:
“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就在脚下!
五十多年来农信社发展始终与困惑和疑问相伴,是改革一一给出了答案。而在艰辛探索之后,必然引发新的思索和探求。今天,我们双脚践行,将思索和探求进行到底。
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却就在脚下!当新的起点再一次在我们脚下延伸,让我们和你们肩并着肩走向未来,让我们的见证更加有力量,让你们的脚步更加坚实。我们愿中国的农信社改革昂首前行,正如在过去的一年中,改革——这一凝聚了无数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败的结晶,推动着中国农村信用社向辉煌靠得更近。我们愿中国的农信社改革稳步前行,正如在过去的一年,信合人用还显稚嫩的声音唱出渴望成功的精彩乐章。”
那是2006年,那一年,《合作金融》四岁。
四周岁生日那天,《合作金融》曾大声地说:
“这一年我们并肩前行!我们用耐心的倾听体验2006。每个人都在学会成长,而作为这一行业的记录者,我们首先学会了倾听,倾听来自农村金融各个角落的声音,强烈的、微弱的、抑或是高亢的、平静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撞击着我们的判断,我们必须耐心倾听,我们从中辨别。
这一年,我们并肩前行!我们用犀利的目光观察2006。我们用眼睛刺穿那层与真实最为接近的表层,我们的视野向事实的深处不断拓展。与我们一路同行的读者会给我们力量和信心,他们的支持使我们的目光更加锐利。在改革的征程中,我们与信合勇士共同探寻坦途。”
那是2007年,那一年,《合作金融》五岁。
五周岁生日那天,《合作金融》曾大声地说:
“由衷地,向改革者致敬!
2007,因你们而格外美丽。你们是奋斗在农村金融的战士,是勇往无前的改革者,你们用行动,给农村的绚丽图画以晴朗的天空。由衷地,向你们致敬!
你们是农信社。这一年,你们始终把根扎向农村的土地,无论肥沃或是贫瘠,你们只是执着地把根扎得更加深入,更加牢固;这一年,你们勇敢地参与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中,面对挑战与竞争,你们不轻视、不逃避,积极主动、巧妙应战;这一年,你们强素质、健体魄,从内控管理到制度变革,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建设,从业务创新到企业文化,苦练内功是你们始终坚守的竞争法则。
你们是战士,你们的卓越战绩将成就一方土地的肥沃,你们的赫赫战功将造福千百万的农民,如果你们的胸前有了耀眼的军功章,全中国的田野、山川、河流都将为你们欢呼,这就是你们的骄傲与使命。”
今天是2008年6月27日,农信社完成了五年征程,新的征程又将开启。
今天,我们依然会大声地说:“我们憧憬着,我们期待着,同时我们仍将记录着,期待着三年后,记录下一份更加优秀的改革成绩单!”
农信社改革五年成绩单
200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两会”上透露,五年来,农信社包括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在内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各地农信社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以及县(市)辖域内两级法人社等多种形式。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4家。同时,农信社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国家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三方面对农信社予以政策扶持。截至2007年底,经严格审查考核,央行共计对29个省(区、市)的2396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353亿元,弥补历年亏损挂账303亿元,兑付票据807亿元,对陕西、新疆发放专项借款12亿元。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信社“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截至2007年底,按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比例为9.3%,与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约28个百分点;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分别达13%、14.1%、13.3%,而2002年底,全国农信社资本充足率仅为-8.45%。自2004年以来,全国农信社连续三年实现盈利,2007年盈利440亿元。2003年,因为一份文件的出台,成为有着50多年历史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中的一个新纪元。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正式下发至全国,这同时意味着这份由银监会起草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正式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性文件,通知决定在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和江苏八省市率先进行农信社改革试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由此开始。
试点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明确提出由省级政府承担辖内农信社的管理和风险责任;可以选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继续维持合作制等制度形式,推行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各类经济主体和自然人入股;给予八省市部分农信社保值储蓄利息贴补及适当税收优惠政策;最重要的是,明确了农信社历年亏损和资产损失原则上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中央将承担农信社历年亏损和资产损失的一半——这一半正是由央行发行专门票据来填补。
体制不清、机制不明、历史包袱沉重,是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老问题。从人民公社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农信社的管理权几经易手,始终没有找到粲谧约旱姆⒄孤肪叮炊蛭芾硖逯频幕炻遥成狭顺林氐睦钒ぁ?002年末的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末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高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仅为-8.45%,资本净额-1217.2亿元,连金融机构存在的起码条件都已丧失。面对随时都可能破产的困境,农信社如何走出历史泥潭,走上发展的道路,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对于农信社而言,改革从未停止过,但多年来的改革尝试,似乎都无法使积重难返的农信社“起死回生”。农信社改革的路究竟在何方,一时间似乎成为一道无解的难题。2003年4月28 日,中国银监会的成立为问题的破解带来转机。刚刚成立的银监会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最终起草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为农信社改革探索出一个方向。
农信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交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责任,使得农信社改革在地方上不再是没人管的孩子,省级政府的全面介入,也使得农信社能够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而发展体制的多样化选择,也使农信社摆脱了全国“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农信社不再刻板地死守“合作制”的争议概念,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灵活的体制,更容易激活农信社的发展活力。
最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央行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措施,让多年来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农村信用社获得喘息的机会,让农信社获得了发展急需的资本金,同时央行票据所设定的兑付条件,也为农信社推进改革带来动力和信心。2003年,发展活力被冰封多年的农信社,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载着希望与信心破冰起航。(本报记者 孙思磊)

多年来,中国农村信用社系统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以及时反映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动态,成为广大信合人的一个遗憾。2003年,《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正式创刊。作为一张专业服务于信合事业和信合人的报纸,该报以“让信合人说话,说信合人的话”为宗旨,希望能够为信合事业发展推波助澜。

2003年4月8日,全国首家农村合作银行——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在浙江宁波正式挂牌。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成立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信社改革的一次开拓性尝试,它标志着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回顾2003
2003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总的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  2003年4月8日,中国首家农村合作银行——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全面负责指导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机构诞生。
2003年6月27日, 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文件指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2003年8月18日, 国务院召开试点省(市)政府负责人座谈会,提出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改革;二是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四是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同日,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召开会议,会议对改革试点实施的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8省(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3年12月 ,银监会完成对8个试点省(市)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审核工作,批复同意其试点实施方案,8省(市)改革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畅谈2003
务实的理念,伟大的实践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卫新江:深层次问题需解决
新一轮的农信社改革工作即将在试点地区全面铺开。与以往的农信社改革不同,这次改革可以用务实的理念、伟大的实践来加以概括。
首先,务实地采取了多样化的改革形式。此次农信社改革一改全国一刀切的旧有观念,积极鼓励各地探索与自身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分别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三种产权制度形式,充实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
其次,务实的理念必然可以造就多样化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国家鼓励各地创造性地提出适合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现代金融服务形式。如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形式、经过创新和改良的股份合作制形式,经营机制转换后的县联社一级法人形式等等。
第三,农信社改革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必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中央所采取的积极、务实的农信社改革试点必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沛:深层次问题需解决
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长期受到所有权不明晰、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体制被扭曲、不良资产高居不下等问题的困扰,其服务“三农”职能的实施机制始终不畅。近日,银监会出台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不可否认,本次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第一,农村信用社转制为真正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后,如何保证其为“三农”提供足够的支持?第二,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双呆贷款中,有一部分为原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所致,当地方政府接管农村信用社后,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其不对农村信用社采取行政干预以获取利益?第三,农村信用社转为银监会监管后,如何减轻农村信用社原有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保护性陷阱”和道德风险?第四,如何合理且务实地制定弹性兑付条件,使中国人民银行为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而发行的专项票据能够有效地激励农村信用社不断降低其不良贷款比例?
农村金融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衡量其绩效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否有利于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三农”问题的改善;第二,是否改变了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第三,是否推动了现有农村金融制度需求和供给的互动。希望此次农信社改革所包含的各项制度创新,能够真正使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转换机制、消化包袱、轻装前进。
沈练:大胆探索与实践
国务院于8月18日召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指明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深刻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此次会议必将对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民增收致富、农信社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江苏再次作为全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单位,在下一阶段试点工作中,一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保证正确的改革方向。要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做强做活农村信用社,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农村信用社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要继续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村信用社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经营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把充分释放体制机制的能量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之策。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江苏各地农村信用社由于经济的、历史的各方面因素,发展基础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改革的思路、措施和步骤必须尊重不同的具体实际。四要坚持把握大局,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尤其要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在化解历史包袱、改革产权制度、创新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推进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合作金融》2003年8月26日第32期)
合作金融四季歌
春天花会开——
银监会成立、《银监法》亮相
2003年4月20日,踏着春的步伐,刘明康首次以银监会主席的身份在公开场合露面。此时,距银监会正式挂牌尚有七天。尽管因为SARS,原定一天的论坛被压缩了到了半天,但人们还是对这朵盛开在春天的花朵抱以极大的关注。紧随其后,《银监法》在经过三堂会审之后,也顺利通过,即将在2004年的春天正式实施,春天花会开,在银监会走过一年之后,我们期待更美丽的风景出现。
盛夏的果实——
改革试点方案出台
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在这个盛夏终于结出了果实,八省市农信社率先尝到了梨子的味道,或许是等待得太久,或许是先行者的谨慎,改革的进度显得慢了些,炎热中人们激发的热情,慢慢变成了平静,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终于在2003年的日历的最后一页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八省市农信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标志着农信社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深秋的黎明——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路农村金融
在经历了改革方案出台的欣喜之后,似乎改革的热度已随着深秋的来临而渐渐退去,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处在关键时期的农村金融带来了一股意外的“暖流”,改革所必需的魄力,在本次会议中得到回应,来自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哪怕只是微妙的改变都会为改革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会议报告中“地方性金融企业”的表述令人感受到了深秋中黎明时的清新空气。
冬天里的一把火——
农信社全行业扭亏
对于全国农信社而言,2003年的冬天是个“暖冬”,此消息来源并非是国家气象台,而是银监会的官方网站。农信社在这个冬天结束了持续九年的亏损局面,开始赚钱了!我们能够感受到暖流的温度,同时也有一些无奈的酸楚,冬天毕竟是寒冷的,春天就要来了,农信社的春天就在眼前,我们祝福信合事业:好运,2004!
(《合作金融》2004年1月8日第50期作者:卓坤)
2003农村金融留下六大悬念
悬念一:
“草根”何时亮相前台
草根指挥从未像今年这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民间金融应该加入金融监管行列的种种构想频频见诸报端,记者听到的最悲观的预测是:一百年之后可以实现。
“孙大午”事件使得这一悬念在2003年骤然膨胀,深秋时节,新闻界不约而同地踩向政策的“雷区”,一边倒地为一位北方农村的民营企业家摇旗呐喊。不少人认为,像地下钱庄、高利贷这类民间金融只会扰乱金融秩序,坑害老百姓,就该一棒打死!我们的回答是:草根金融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的必然产物,与其斩尽杀绝,不如纳入监管,因为事实上有了适宜的温度和阳光,草根金融就会生长。
在“官办”的金融系统处,民间融资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草根金融究竟是洪水猛兽,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关键还在于管理部门的监督与引导。
悬念二:
政府与农信社的关系
农信社改革方案出台后的第一个插曲,就是对管理权的理解跑了调。四川、河南、湖南和山东四省农信社相继出现挤兑风波,不少农民误认为农信社管理权会下放到县乡政府,对县乡政府支付能力的担心引发了集中提前支取的现象。
管理权交由地方政府被认为是此次改革中最大的政策突破,但效果如何还要耐心等待,管理权下放是把“双刃剑”,在省级政府加强贷款投向引导、提供政策环境的同时,如何避免行政干预、消除指令贷款成了最让人放心不下的问题。
“三位一体”新政是改革后的新型管理体制,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资助经营的格局,可使得中央、地方、农信社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但也有让人担心的隐忧:人行、银监会、省级政府和农信社多方博弈的结果,很可能不利于农信社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在重大问题面前,如何不推诿、不越界、不扯皮,还得走着看。
悬念三:
两个“婆婆”的担忧
风和日丽的四月,银监会呱呱坠地,掌门人风度翩翩、工作重点明确、机构设置完备,这些都为银监会戴上了抢眼的光环,唯一的软肋便是“监管定位”,对于央行与银监会这两个“婆婆”究竟如何共处,各种猜测不绝于耳。曾在银行界和房产界掀起轩然大波的“121号文件”,又将这一矛盾推向了极致,事件所引出的最直接的问题便是,像房地产信贷这种既涉及货币政策又涉及银行监管的规定,央行和银监会之间如何协调?时至岁末,《银监法》浮出水面,似是为这场争论划上了句号,但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增加了这样一条内容:“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作出规定。”同时法律还保留了央行的六项监管职责,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此悬念又埋下了伏笔,距离谜底揭晓尚需时日。
悬念四:
通存通兑难题何时解
通存通兑一直是农信社心中最深的“痛”,技术障碍、资金短缺都不能成为久治不愈的理由,病根还是“分散经营、各自为阵”。今年有两件事为治愈此病带来新的转机:一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六家省市农信社发起设立全国农信社汇票处理中心。二是此次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中将管理权交由省政府。前者意味着全国的农信社正试图摸索一条跨省市合作的新路;而后者却是对各试点地区省联社的一次考验。
如今有了牵头人,首先实现省内的通存通兑,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进而实现全国范围的通存通兑,让银行卡不再“卡”住农信社,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再有汇款之苦,几十年的“老病根”能否随着改革深化迎刃而解,我们拭目以待!
悬念五:
股东能否成为真正的“主人”
话说农信社历经数次改革,这次相对最彻底。中央有红头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此次改革,最根本的是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的引入,“投资股”与“资格股”的出台,都让人相信权威部门加强明确农信社“权责”的决心,“窗户”终于打开,人们看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子。尘封的社员代表大会是否从此真的金光显现,成为农信社最高权力决策形式呢?
2004年,八大省(市)将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约30家,有30%以上的县(市)将建立县(市)联社一级法人。纵观全国局势,农信社改革后的主体是合作银行和县联社一级法人模式,资格股小股东是它们的主体,最可能代表农民利益的小股东是否能够积极关注农信社的发展,实施股东权力呢?首批八个试点省份是否真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式让农信社进入良性循环,并加强服务“三农”,大家拭目以待。
悬念六:
合作与股份能联姻吗?
猜测结局一:“股份”独守空房。线索:股份合作制不是“首创”,只是它头一遭被运用于信用社。有专家指出,根据其他行业的实践,股份合作制往往最终都走向股份制。投资股股东目的是追求利润,资格股股东目的是互助,结果很可能追逐利润的占据上风。
猜测结局二:“合作”孤灯相伴。线索:信用社多年来虽名曰“合作”,却行官方银行之实。农民当初投入了几块钱本金,却未得到股东待遇。农村合作银行也许会重返真正的“合作”,从而建立类似于国外民间自发的合作金融体系。猜测
结局三:“股份”与“合作”比翼齐飞。线索:改革后,信用社依然是农村金融主力军。资格股股东是农民代言人,可以牵制投资股股东单纯追逐利润的冲动。投资股股东提供大额资本金,关注农信社经营发展,对于在自负盈亏得同时又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来说,这抑或是最好的选择。
(《合作金融》2004年1月8日第50期作者:刘小萃)从2003年这个新的历史节点起航的农信社改革措施,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8个省(市)的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一批农信社试点省(市)的产权制度改革陆续取得成果:2004年5月24日贵州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成立。这是深化农信社试点改革启动后成立的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也是全国第二家农村合作银行(第一家为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2004年8月13日,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成立。这是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启动后成立的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全国第四家农村商业银行(前三家分别为江苏省常熟、江阴、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的改革实践证明,按照改革试点方案设计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农信社所有者缺位的这一根本问题,抓住了农信社改革的要害。解决了这一问题,才有可能使农信社逐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江西等8个改革试点省(市)中建立起股东(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三会”制度,一个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一个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内控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在劳动用工方面,推行了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岗位轮换、末位淘汰等制度。在薪酬制度方面,建立了以绩效为中心的分配制度,把经营业绩与职工工资挂钩、将农信社的经营效益与职工利益挂钩,改掉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做法。在风险控制方面,对信贷决策实行了严格的问责制。在队伍建设方面,加大了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加快了人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通过内部考核,淘汰素质较差人员;有计划地向社会招聘文化、业务素质较高人员,以改变农信社过去“近亲繁殖”的人员结构。
试点展现示范效应
试点省份农信社取得改革成绩的示范效应,大大激发了其他省份农村信用社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热情,各地纷纷希望参与改革试点。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8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意见在总结8省市试点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扩大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范围,又有21省市进入到改革试点阵营中。
如果说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确定的8个试点,只是点起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星星之火,到了2004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范围已经扩大到除海南、西藏以外的全国各个省市,一场农信社改革的燎原之火已经燃遍中国大地。
与此同时,来自央行的资金支持也逐步到位,给在改革道路上前进的农信社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2004年3月4日,首批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共向8省(市)272家联社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19亿元。截至2004年8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会同银监会,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严格审查考核,共批准583个试点县(市)农信社分三批认购中央银行专项票据346亿元。
到2004年9月末,全国8个试点省(市)已认购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额度占拟发行专项票据总额的96%。其中,重庆市、江西省的票据发行工作已全部完成。
而改革的效果也更明显地显现出来,截至2004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26932亿元,比年初增加2922亿元,增长12.2%;各项贷款余额19974亿元,比年初增加3054亿元,增长18.1%。在存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截至2004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4630亿元,占比23.5%,较年初下降6个百分点,前9个月全国农村信用社轧差实现盈利21.2亿元。(《合作金融》2008年1月2日2271期   作者:孙思磊 )
盘点2004
“亮点”照耀农信社
年末盘点2004年的经济形势,许多人都将“亮点”一词投向了农村经济。2004年的农村经济与中央一号文件及此后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一同成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减三补”(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粮食增产、粮价上扬,带来了农民显著的增收局面:今年是1984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今年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这是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
农村信用社一如既往地充当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代发补贴资金、提供信贷支持,参与着农村经济的进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惠及了农信社。据信用社员工介绍,今年信用社的存款增加了,收贷收息也比以前方便容易了,“双赢”成了农信社常挂在嘴边的词。
除此之外,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使农村中的许多更深的问题开始破题,而伴随着这些,农信社的经营环境也将得到改善。
2004年10月底,首次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这个会议是科技部多年来第一次专门围绕加强县市基层科技工作而进行的会议,在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呼吁,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而科技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农信社也将从中受益。
在这一年“调整信贷结构”、“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了许多农信社日常工作中的关键词,农信社的信贷结构与当地政府的发展战略正紧密相连。但业内人士指出,与传统农业相比,技术风险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一位农信社基层信贷员表示,农民在致富路上有“三缺一怕”,即缺少资金、路子、技术,最怕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卖不掉。为此,在发放信贷资金的同时,送技术、送信息也成为他们的一份重要工作。但送技术、送信息对于农信社来说毕竟是“份外”的事,做起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工作更需要农村整体环境的支持。目前农村的整体环境是,县、市、基层科技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按传统方式追加农业投资已不能有效带动农业收益增长,也不能有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这次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提出了改善基层科技现状的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扭转全国县(市)科技工作薄弱的状况;到2010年,使县(市)科技工作得到显著增强,开创出县(市)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合作金融》2004年12月3日97期  作者:张顺和 )
声音2004
老马和他的十四项建议议案
马百党:57岁,陕西省澄城县业善信用社魏家斜信用分社主任兼信贷员。从事农村信贷工作37年,经手的5000多万元贷款资金从未有一笔人情款、一笔呆坏账。1997年11月27日晚,为保护国家财产,他与犯罪分子殊死搏斗,身负重伤,抢救了三天三夜才苏醒。他连续数十年存贷工作名列全县279个村级信用代办站榜首,乡亲们称他是“雷锋式的金融卫士”,被选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省党代表,2003年元月被推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助学贷款最适合农信社
[问题]:一提到生源地助学贷款,老马首先为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8月,家住陕西澄城县城关镇的尹进荣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望着徒有四壁的家和有病在身的父母,尹进荣不想再上学了。澄城县信用联社了解到情况后,立刻安排了5000元的助学贷款,把尹进荣送上了北去的列车。那一年是当地农信社第一次尝试发放助学贷款。如今,尹进荣在广州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家中的苹果园也硕果累累。
助学贷款业务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专利”,发放中却出现了银行不愿放贷、学校不愿担保、学生不及时还贷的尴尬局面。现实的问题是,虽然农信社目前也可以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但缺乏相关配套措施,没有任何优惠政策,极大地减缓了这项业务的普及,削弱了农信社的积极性。
[议案]:老马告诉记者,农信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点遍布全国城乡,人熟、情况明、底子清,由学生父母或亲属承贷、担保,便于联络、促进收贷。还可对贫困家庭配套发放生产致富贷款,规避风险。基于此,他在《关于加快农信社在生源地发放助学贷款的议案》中提出了几点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农信社发放助学贷款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使其享有国有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一切政策。并对其实行专账管理、监督检查。还要尽快制定由农信社在生源地发放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使助学贷款这项惠民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必须铲除“老病根”
[问题]:一谈起让全国农信社都头痛的电子化问题,老马就打开了话匣子:“由于无法实现通存通兑,做生意的外地客商既不能用银行卡带来资金,也不能通过农信社汇出货款,客户流失非常严重。”接着老马就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那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往家里寄钱只能汇到县城里的银行。而农民进城取一次钱要赶一百多里路,长途车费来回十多元,因为一天只有早晚两班车,所以中午还要在县城吃饭,最便宜的饭也要花上几块钱。这样算下来,取一次钱的成本在20元左右,万一不小心在路上丢了钱,更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建议]:老马这笔账算得让人心酸。《合作金融》曾多次探讨过农信社的电子化难题,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资金、人才都不是根本原因,症结就在于管理体制的缺失。在《关于加快全国农信社电子化建设的建议》中,老马提出了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首先,建立全国农信社自上而下的自律组织,它是建设农信社全国性综合业务平台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在自律组织内部建立管理农信社电子化建设专门机构。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吸纳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不断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适合农信社业务特点的应用软件。(《合作金融》2004年3月11日58期   作者:刘小萃 )
创新2004
让“创新”成为一种本能
如果说2004年度有关农信社的热门话题是“改革”,那么“创新”则是关乎所有金融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当我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改革的每一项进程上,不妨再把目光投向那些很具体的业务创新之中,从这些出奇制胜的创新“绝招”中我们可以发现,改革的成果不仅仅表现为不断增长的数字,更会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创新已成为一种本能。
绝招一:门票摇身变钞票
经典案例:
湖北武当山风景管理局门票管理处累计在武当山联社老营农村信用社贷款965万元,用于武当山城区道路改造,贷款方式为武当山风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该管理处自成立以来就与武当山联社老营信用社建立了存、贷款和结算业务关系,并将武当山风景区门票收入基本账户开在农信社,由农信社每天组织专班实地收款,所有门票收入全部存入武当山风景管理局门票管理处的账户管理单位——武当山特区财政局在老营农村信用社开立的门票收入专户上,月均存款余额50万元以上,旅游旺季存款余额达到900万元以上,是该社支持的最大黄金客户。
点睛之招 :
武当山农信社与武当山风景管理局门票管理处签订了门票收费权质押合同,武当山风景管理局门票管理处、武当山联社老营信用社、武当山特区财政局三方签订了收费权质押贷款补充协议书,并经十堰市公证处公证。同时,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对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也出具了授权委托书、承诺书;武当山特区财政局及门票管理处也做出了承诺:“从贷款之日起武当山门票管理处收费全额进入武当山财政局在信用社开立的专用账户上,专户管理,不转移门票收入账户资金,借款人到期不能还款,贷款人可申请办理强制执行公证,借款人自愿接受”。
招外之招:
“收费权质押”中的质物并不是现有收益,它依存于预期收益。因此,在办理此类贷款的借前调查中,一方面要对借款人以及相关部门的经营情况、预期收益、风险防范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另一方面,要全面收集和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收费权质押贷款的内涵界定、相关当事人权利、义务评定以及操作规则等问题都不同于一般的抵押、质押,自然不能简单地照搬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法律在这个方面还缺乏较系统的规定,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办理此类贷款时,应对收费权质押贷款相关问题作更多的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2004年大事记
2004年2月
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提出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2004年6月5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48号)  。
2004年8月
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  。
2004年8月18日
随着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西安的挂牌开业,8个试点省的农村信用社管理机构(即省级联社)已全部成立。
2004年8月30日
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扩大到北京、广东、天津、河北、湖北、云南、甘肃、山西、宁夏、青海、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福建、上海、河南、湖南、广西、四川和新疆等21个省(市)。
2005,改革的路依然在延伸,然而改革的路也并不平坦。2005年,在全国农信社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青海省8家农信社关闭”事件的发生,为改革中的农信社敲响了警钟。2005年6月,银监会撤销了青海省格尔木市区8家长期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扭亏增盈无望的高风险农信社,对高风险农信社的市场退出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有益尝试,似乎也向改革中的农信社传达着一种信号:新一轮的改革,并不是像以前那样大家守着一锅“大锅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是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去分配利益,由市场决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农信社的命运。
新一轮的农信社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与市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市场化改革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一条重要的改革原则,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既然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当然一切都应该按照市场规则去操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变的法则。国家为农村信用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必要的扶持,接下来的发展道路只能够靠农信社自己走,如果不能在发展中学会适应市场,结果只有一个——被淘汰出局。
对于长期在历史泥潭中停滞不前的农信社而言,距离市场化的发展语境还很远。产权不够清晰、机制不够灵活、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等等,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农信社最终被市场淘汰的隐患。对于农信社而言,惟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严格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
2005年,原来由农信社“一股独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已经不再平静。央行主导的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开始在四川、陕西、山西和贵州四省试点,而农村自发的各种资金互助组织也开始出现。市场已经开始改变,农信社要做的是比别人变得更快、更先进。
改革初显成效
经历过风雨,享受过阳光雨露,农信社改革一路走来。成效是令人振奋的。已卸任的银监会原副主席李伟把成就归功于一是将农信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农信社、农民以及各方投资人的积极性,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二是方案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国家从资金、财政、税收和利率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扶持,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包袱。
但对于农信社将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使命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令人惊喜的数据变化后面还隐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难题。一方面,农信社不良贷款占比仍高达15%,仍有1177亿元的历年挂亏,历史包袱没有全部消化是农信社健康发展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农信社在改革政策到位后仍然可能面临生存问题。例如四川、贵州等地区的部分老少边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农信社,因受所在地区经济环境制约,业务量不足以维持自身生存;又如少数城市郊区的农信社,在过去的经营中造成严重资不抵债,风险隐患很大,今后的生存也存在问题。这类农信社约占法人社总量的20%。
初期的改革使农信社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更为长远的目标——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更期待着它们坚实的步履。
2005年11月,在 “三峡库区(重庆)经济发展暨金融服务高层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农信社虽然在国家支持下解决了包袱,但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还要看是否能够切实转换金融机制,这不仅关系农信社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
的确,目前我国“三农”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十一五”期间更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作为农村金融主力的农村信用社责无旁贷地要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人们也有理由对农信社的改革产生更多的期盼。(《合作金融》2008年1月2日2271期   作者:孙思磊)
声音2005
就是要“鱼与熊掌”兼得
——访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行长陈耀芳
如果有人想为“事实胜于雄辩”找一个注解,你可以给他讲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故事;如果有人还想为“存在即合理”找一个经典案例,你还可以给他讲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故事。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冬日里,记者见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全国首家农村合作银行鄞州银行行长陈耀芳,一席谈话之后,萦绕在记者心头的种种疑问随之散去,一团充满着创新精神的火焰似乎已赶走了冬日里的阴霾。
两年前的此时,一场矛头直指鄞州银行,有关“股份合作制可行与否”的大讨论在业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理论界学者一边倒的反对之声铿锵有力,至今余音犹在耳边;业内资深人士对股份合作制的支持者寥寥,观望者众多;官方则是坚守“让事实说话”的立场,静观试点成效。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股份与合作难以融合、支农与盈利必生冲突”之上。
两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鄞州银行偏偏是“鱼与熊掌”兼得,实现了“支农重担在肩、盈利能力增强”的目标。
“我从不敢说‘股份合作制’是最好的,但我敢说它是最适合鄞州经济的。”
“实践中无成功先例、理论上无成立依据”,这是针对“股份合作制”嘈杂的反对声中最统一的说法,但陈耀芳偏偏在实践中一步步迈向成功,在理论上有着坚实的依据。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发展又要求金融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一个地方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要求当地金融机构提供与之相应的服务。农信社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融合度高,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农信社的服务能力、水平成正相关关系。”陈耀芳对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促成了“股份合作制”这个看似不伦不类、缺陷明显,在鄞州却大放异彩、游刃有余的创新模式的诞生。
陈耀芳还喜欢使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放射光彩。谈到“适应论”,他很自然地联系到鄞州经济,“我们这里经济水平发达,金融服务滞后会影响经济发展,一家小规模的信用社很难满足当地企业发展的需要。但金融服务超前就好吗?也不一定,照顾不到许多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和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企业,同样会出问题,所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探索“股份合作制”之前,鄞州银行已尝试过一级法人和合作制模式,还认真考察过商业银行模式,最终他们还是针对当地经济探索出了“股份合作制”,在分析商业银行模式时,陈耀芳认为,鄞州的经济基础没有常熟、江阴、张家港那么好,而且我们的区域大,山区和岛屿都很多,如果选择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些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的农民怎么办,谁来为他们服务,一旦出现金融服务的空白,民间借贷和基金会都可能盛行,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所以必须保证农户的利益,才能使农村金融有序、规范地发展。
“没有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一定要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路子。”
……
“现在很多人都想向您请教经验,您最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陈耀芳笑了:“最想告诉他们‘千万别什么都学’到我们这里考察学习的人很多,但学习效仿的多、创新变革的少,大家常常会关心程序性的东西,开会议程、大会致辞都拿了过去,连‘2:3:3’也都照搬了过去。都学我们,不一定适合,大家一定要消化一下,一定要消化!”(《合作金融》2005年2月18日1666期 作者:刘小萃)
盘点2005
改革措施精彩回眸
迅速迈入银行之路
“是银行,却从未叫过银行”是农信社的痛苦!
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可“农村信用社”这个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的名字,还是让其处在竞争洪流中少了几分竞争力。因此,踏上“银行”之路,是几代信合人的梦想。
好在改革给了人们一个“圆梦”的机会。在2005年,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纷纷亮相于世人。另有40多家县(市)级农村合作银行、10余家县(市)级农村商业银行也已经成立。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新的一年里,将有更多的农信社享用“银行”这一金字招牌。它们的未来引发了信合人无数的期待。
当然,这种期待不仅仅来源于“名字”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银行”两个字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农信社在换上新牌子、设计新“VI”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人才机制、内控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本质性提升。
更为可贵的是,虽然有了“银行”的招牌,但并没有忘记服务“三农”的宗旨。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在成立伊始,新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就把立足“三农”,作为明确自身定位的重要原则提了出来。
城下结盟打天下
“合作是一种力量”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农信社的广泛认同!
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2005年与各地农信社签署合作协议并付诸实践的机构,其种类涉及到了保险公司、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四大国有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乃至外资银行等八大类金融机构。在这些合作中,涉及金融机构种类之多,合作领域之深、合作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信社日益认识到:尽可能借助更多外力去实现靠自身力量不能完成的战略性规划,是加快发展步伐、实现自我突破的捷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外界广泛合作方面,以往东部沿海地区农信社表现得更为积极。而在2005年,北方地区农信社一改往日低调、保守的作风,踊跃地加入了“合作”的行列,其中尤以东北地区农信社的变化最为明显。
如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先是与招商银行正式结成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然而这只是辽宁省农信社“结盟”战略的序曲。临近2005年年底,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正式与荷兰合作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且后者将在今年第一季度入股该社。
这一事件出乎很多人意料!因为此前,上海、浙江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与多家外资银行亲密接触,似乎合作已是箭在弦上,没想到最终修得“正果”的恰恰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辽宁省农信社。这一举动具有极强的标志性意义,注定在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中写下重要的一页。
临危受命显身手
记得在2003年和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信合系统中唯一的人大代表,来自陕西省澄城县农信社的信贷员马百党,还在为“将农信社开办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并给予同等优惠政策”的提案而四处奔波。
仅仅是一年之后,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今的情况是,各地政府积极游说农信社:以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形式,承担起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的重任。
事情出现变化的原因有两方面,一面是国有商业银行面对薄本微利、风险巨大的国家助学贷款集体“罢工”,对国家“以招标方式确定承办银行”的新举措说“不”,致使不少省市出现了“流标事件”。
另一方面是各地农信社在享受不到国家一分钱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把“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开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合作金融》2006年1月6日1859期    作者:何金)

《合作金融》2005年1月7日1版。

《合作金融》2005年4月1日1版。

《合作金融》2005年7月15日1版。
2005年大事记
2005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提出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2005年6月
银监会撤销了青海省格尔木市区8家长期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扭亏增盈无望的高风险农信社,对高风险农信社的市场退出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有益尝试。
2005年11月
国务院批准了海南省政府上报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参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请示》。 这意味着,除西藏没有农信社外,全国30个省市均开展了农信社改革试点。
2005年12月13日
安徽省首家农村合作银行——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开业,该行也成为全国第一家以地级市冠名的农村合作银行。
2005年12月14日
湖南省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湖南浏阳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开业,成为全国第二批21个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份诞生的第一个县级农村合作银行。2006年,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之父”尤努斯和他所创办的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中国农村的小额贷款之风做了铺垫。如果说,2005年以来出现在农村市场上的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象征性地尝试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并不足以影响农信社“垄断地位”的话,2006年银监会的一纸文件则彻底宣告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时代的来临。
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项旨在通过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全面竞争,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举措,为改革步伐有所减缓的农信社带来了威胁和压力。
这项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农村金融新政’”从资本准入范围、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注册资本金、金融机构业务准入条件和范围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人员注入资格等各个方面,全面调低了准入门槛。
放开准入资本范围。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将管理相对规范、业务量较大的信用代办站改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
放开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适当调整境内企业法人向农村地区银行业法人机构投资入股的条件;适度提高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其中,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
取消营运资金限制、调低注册资本。取消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县(市)、乡(镇)、行政村设立分支机构拨付营运资金的限额及相关比例的限制。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合理确定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注册资本。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最低只需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只需 100万元。而设立一家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甚至只需要10万元注册资本金。
这些举措不仅大大刺激了商业金融的投资热情,也使得民间资本的金融热情空前高涨。一时间,多家金融机构申请前往农村开设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而民间自发组织的资金互助社也开始进入谋划冲刺阶段。原本农信社“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开始出现了众多的声音。
一方面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量出现,竞争开始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农信社自身的改革遇到了难题:为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政策设计目标,央行对于农信社的票据兑付门槛进一步提高,将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法人治理机构完善程度、内部管理机制以及扶持“三农”的力度等多项指标纳入到兑付标准考核中,使得一大批在改革中没有“做好功课”的农信社被挡在了票据兑付的门外;另外,农信社内部“形似神不似”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使得农信社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显得“疲于应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信社向前发展的步伐。
2006年,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而言充满了机遇,但对于在改革路上跋涉的农信社而言,却开始充满挑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时代拉开序幕。(《合作金融》2008年1月2日2271期  作者:孙思磊)
盘点2006
这一年给出的答案
2006年,农信社改革已经进入第三年,如果说前两年农信社改革还在探索之中,那么现在我们的探索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和一些令人欣慰的结果。
答案一:票据兑付
按照计划,最能体现本轮改革“花钱买机制”的政策——“票据兑付”应该在2006年初进行,但它却颇有耐心地拖了半年之久,才半遮半掩地亮了相。虽然这是个迟到的喜讯,仍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憧憬。
最先感受喜悦的是首批试点省份的18家县级联社,由于是第一次进行兑付,一次性通过审批的难度可以想象,在第一批申请兑付的57家联社中,这18家县级联社的实力不言而喻。但喜讯的到来只是相对一部分人而言,在大多数农信社眼中,票据兑付大门的开启同时也宣告了另一个坏消息:兑付的门槛正在加高,国家对于票据兑付的审核相当严格。而对于已经被拒绝的39家联社而言,更是有着“说不出的痛”。他们浪费了一次机会,留给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临近年底,喜讯再次传来,江西省又有8家县级联社成功兑付票据12954万元。“花钱能否买到好机制”这是改革之初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造成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的原因不只是农信社自身,帮助其化解包袱、轻装上阵也不应该只让农信社自己解决。
答案二:改革方向
究竟农信社要改革成什么样的金融机构?这是从改革之初就争论不休的话题。2006年初,人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但争论却并没有停止。
事情要从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2006年3月份的一次讲话说起,他说:“今?到10年内农信社将分批逐步过渡为社区银行。”由此业内便对“社区银行”这一改革方向产生了新的争论,很多人认为改革又有了新的目标,甚至有人担心农信社改革将再次进入艰难的转型阶段。面对争论,银监会立即做出了回应,官方对社区银行中“社区”的解释是:“社区可以理解为以县市为单位,也可以是几个乡镇为单位,甚至一个省也可理解为一个大社区。”
其实高层将“社区银行”确定为改革方向无非是希望农信社向着“经营灵活、服务便捷、收费低廉、服务社区”的方向发展,却引来了各方面争论,随后,“社区银行”的提法逐渐淡出,最终银监会确定的农信社改革方向为“用5到10年时间,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级、分批、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实现管理权和监管权的分离。”央行也明确提出,农信社应做实县域经济,不应盲目扩大规模,跨区域发展。
方向似乎是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如果连方向都不能明确也许注定不能顺利推进。但无论是“社区银行”也好,“现代金融企业”也罢,其实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在发展中解决方向的问题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三:放开农村金融市场
“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是在2006年最后的几天里出台的,却成为整个2006年最具价值、最有份量的有关农村金融改革政策。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政策的出台必将使2006年成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中意义非凡的一年。
政策出台的目的非常明确: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虽然政策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最为各方所关注的重要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一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所谓对社会资本放开,意味着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放开,指在新设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机构覆盖面的同时,还增强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机构和商业银行三类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有责任、有义务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合作金融》2007年1月5日2076期  作者:刘小萃)
未知2006
等待破解的未知参数
回望2006,检视我们一路走来的轨迹,重读这道命题,我们发现依然有不少尚待破解的未知参数,横亘在改革前行的道路上。
未知参数一:外资全面进入
2006,时间的车轮推到了一个约定已久的时间壁垒。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市场向外资全面开放,对于资本充斥的城市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热得发烫的大事件。
外资银行的进入,意味着庞大的资金流涌入中国金融市场,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对于金融监管层而言,如何引导这股庞大的资金流以恰当的方式进入农村市场,支持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是摆在监管层桌面上的一个未解的问题。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一旦外资银行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如何应对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仅是未雨绸缪的市场选择,更是考验改革中的农信社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所必然面临的命题。而外资银行考虑的是,面对中国政府新农村建设战略提供的巨大的市场机遇,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融入其中,获取市场利益。
未知参数二:省联社定位
事实证明,在改革初期,省联社的设置,对于统辖区域内的农信社改革、指导农信社改革沿恰当的轨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各地农信社一级法人制度的逐步建立,原有的有省联社统辖改革、经营的策略,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弊端,对于改革中的农信社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今年,来自监管部门的种种迹象表明,针对省联社的改革、研究已经在进行之中,但省联社究竟如何改革,改革后又将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农村金融改革进程,又将与县级基层联社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思路并不统一。
未知参数三: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一直以来,市场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一个典型体现,就是改革中的农信社缺乏一个标准明确、操作规范的市场退出机制。
自改革开始以来,国家对于农信社的改革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除了政策上的倾斜、优惠外,央行还以票据兑付的形式帮助符合条件的农信社消化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这些政策确实帮助一大批农信社卸去了负担,走上了正常的发展道路,救活了一大批处于困境中的农信社。然而,农信社自身经营能力的提升,才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我们在为通过改革、扶持获得发展的农信社感到欣喜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仍有一批资质差、经营能力低下、观念落后以及缺乏市场的农信社混杂于改革的队列中。对此,国家必须有一套明确的市场退出机制,按照市场规则将其淘汰出局,净化改革环境。
放眼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完善、积极的市场准入机制显得更为重要。农村金融市场金融资源极为贫乏,引导各方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成为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当然选择。2006年12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成为振奋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支“兴奋剂”。然而,虽然有政策引导,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及各种资本,是否愿意接受“引导”进入农村,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合作金融》2007年1月5日2076期  作者:孙思磊)总结2006
数  字
◆50亿元
200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调剂支农再贷款额度5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村信用社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力度。
◆0.5%
2006年11月3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三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本次调整后,我国农信社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为6.5%。
◆10万元
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政策规定成立乡镇级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注册资本不低于10万元。
大  事  记
●2006年2月
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中央“一号文件”是连续3年来第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2006年12月
中国银监会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拉开了中国银监会全面启动金融服务与竞争的充分性调查与建设工作的大幕。
●2006年12月
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同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并核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
声  音
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完善农村信用社体制,推进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农信社虽然在国家支持下解决了包袱,但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还要看是否能够切实转换金融机制。这不仅关系农信社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退出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人  物
刘明康:中国银监会主席
2006年,在刘明康的带领下,中国银监会着手对农村金融进行全面改革。农行在经历了改制的纷争后,再次明确发展方向,重新加入到农村金融主力的行列中来;邮政储蓄成立独立的邮政储蓄银行,真正投身农村金融;农信社改革最终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取得显著成果,进一步强化了“农民自己的银行”的支农主力军地位;小额贷款公司等新的金融模式在全国扎根。
杜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这位被称为“中国小额贷款之父”的学者,对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努力,在2006年显得“鲜艳”无比。杜晓山,这位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引入中国的学者,又将“非官方小额贷款组织”的种子带入中国大地。2006年,农村金融改革,杜晓山功不可没。2007年8月10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海口市举行了挂牌仪式。作为全国最后一家挂牌开业的省级联社,它的诞生,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全面建立,标志着从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对于农信社省联社管理模式弊端的讨论,在业内已是老话题了,关于它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种质疑:一是省联社职能定位的缺陷。省联社作为上级主管机关,对基层农信社实行的是全面管理:从业务流程到财务费用审批,从信用社高层领导的任命到普通员工的录用,从经营目标制定到经营效果的考核。这种“法人”全方位管“法人”的做法,一方面,使县联社统一法人治理结构变成一种“形式”,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难以体现;另一方面,这种全面管理会使基层信用社经营失去活力,经营机制转换的内部动力不足。
二是省联社的“指导”、“服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此次改革把农村信用社交由省政府管理,而省联社又作为省政府管理信用社的代管机构出现,因此,省联社虽属一级法人机构,但不属于企业法人,其主要职责就是“保一方平安”,至于信用社经营管理、业务发展、改革成败,省联社管多管少、管与不管与个人利益关联不大。在这种权责利相脱离的情况下,省联社的“指导”、“服务”职能很难有效发挥。
三是存在管理层次多、监管部门重叠的问题,增加了基层社负担,有时无所适从。而且下级社要将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给省联社作为管理费,与上级社提供的服务不对等。
其实对于省联社模式的改革设想,只是农信社改革走向深入的一种表现。这样一种表现说明,农信社改革越来越市场化。无论是省联社改革的酝酿,还是基层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归根到底都是在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完善自身,寻求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良好的发展空间。
事实证明,这样的发展思路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在市场化的尺度衡量下,我国农信社系统已经开始产生分化。那些在市场化改革路径下走得越早、越远的农信社现在已经获得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以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商行为代表的一些改革步伐快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对外扩张的发展步伐,甚至已经有实力登陆证券市场,谋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果,对于谋求长远发展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又是必须的。因为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必将像城市金融市场一样,面临“短兵相接”的激烈竞争。2007年12月13日,设于湖北随州曾都的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首家进入中国农村市场的国际性外资银行。
相信汇丰银行的进驻,仅仅是个开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经济的复兴,以外资为代表的各路资本涌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时代也为时不远,留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补功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除了加快改革步伐、完善自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别无选择。(《合作金融》2008年1月2日2271期  作者:青思)
突破2007
带着希望一路前行
新型机构纷纷“降生”
2006年底,银监会的一纸号令过后,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试点地区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间资本和地方金融参与农村金融的热情立刻被激发出来。以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要投资人的村镇银行成为这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绝对主力。而国开行的主动参与和外资银行的迅速跟进,使得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焕发出更加夺目的色彩。
对于这批农村金融军团中的“新秀”,从拿到准生证,到出生、成长,短短几个月却引发了人们超乎寻常的关注与争论。对其茁壮成长信心十足者有,忧心其可能很快夭折者也有。它的生机勃勃、它的反应灵敏、它的营养充足给了很多人信心,而它人生地不熟、它弱小稚嫩、它没有国家信用的外衣,也同样让许多人担心。不管旁观者如何评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势不可挡地来到我们面前,一个个新的生命将在广袤的土地上施展才能,带着希望一路前行。
结算汇兑摆脱“瓶颈”
曾经的农村信用社,全国范围内的结算汇兑渠道不畅,甚至连省内农信社间的通存通兑都难以实现,这个“老大难”严重影响着农信社的发展速度,这个问题在2007年有了重大突破。
先是“农信银”架桥铺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农信银”提供的银行汇票、实时汇兑、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的异地资金清算服务使全国农信社共用一个平台,共享快捷便利。紧接着央行运筹帷幄,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业务全国范围内的铺开,彻底改变农信社汇路不畅的难题,其客户也能真切体验到“一卡在手 走遍神州”。如今的农信社开动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飞奔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之畅,使得服务“三农”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
“上市”不再是梦想
“上市”曾经是专属于城市金融的发展战略,如今却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竞相追逐的战略目标。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我们把已开展“上市”准备工作和以“上市”为近期发展规划的农村金融机构列举出来,可以看到一串不短的名单。
在“上市”这条看上去遥远而艰辛的道路上,以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正以自信的姿态快速奔跑。中国银监会合作部主任臧景范在“2007中国农村金融论坛”上透露,江苏省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申请已获监管层认可,将于近期启动首次公开发行事宜。这意味着张家港农商行有望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农村商业银行。
“股权运作”牛刀小试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启东农村信用社、交通银行、咸丰村镇银行,这四家本来没有任何关联的金融机构,2007年却因为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一系列的“股权运作”而联系到了一起。在一组令人目不暇接的“连环掌”过后,如今这四家金融机构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相互借力的背后则是谋求合作共赢的目标。
8月18日由常熟农商行控股的“咸丰村镇银行”正式开张营业,而常熟农商行也成为国内首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县级农村商业银行。如果说发起成立咸丰村镇银行,并成为该行控股方,是常熟农商行“走出去”的战略布局,那么引入交通银行的战略投资则是常熟农商行“引进来”战略布局的体现。交通银行出资不超过3.8亿元持有常熟农商行10%股权。
常熟农商行在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自己又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股本省的启东农村信用联社20%的股份,成为中国首家入股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标志着国内首家农商行入股农信社战略合作正式启动,也拉开了国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序幕。《合作金融》2008年1月2日2271期  作者:田晓)
未解2007
期待“加速”的农信社
省联社何去何从?
对于省联社改革方向问题,是2007年人们针对农信社改革争论最多的话题。至今这仍然还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未来的省联社将是什么?是联合服务公司?是联合银行?是金融持股公司?是统一法人模式?还是仍旧保持现有模式?
种种迹象表明保持现状的可能并不大,决策层始终强调不搞“一刀切”,倡导多种模式并存,结果却往往是扎堆选择最为有利的相同模式,得出这样的结论有首轮改革中31个省(市)齐心选择“省联社模式”和“票据兑付化解包袱”为证。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说,按照政企分开和市场化原则,稳固推进农信社改革,特别要按照股份制导向改革产权制度。中国银监会合作部主任臧景范则强调,省联社必须注重发挥好对基层法人联社的服务职能,解决好基层法人联社想做不能做,想干干不好的事,提高核心竞争力。
农信社会不会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农信社变得日益强壮,高速发展使它们有了扩张的冲动,县域金融的“营养”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它们日益强壮的身体。于是就有了社团贷款、有了农信社之间跨区域的参股、有了对村镇银行的控股参股,有了对“上市”的竞相追逐。这些遵循市场化运作的“长大”是市场规律使然,由竞争法则决定。但还有一些农信社并不强壮,甚至还很弱小,却受到地方政府控制地方金融冲动的左右,权力上收,强行合并、硬性重组。取消其县一级联社法人地位,成立地市一级、甚至是省一级的合作银行成了一股不小的“流行风”。
“中国不缺大银行,缺的是为农服务的小银行。农信社要立足县域、做实县域,严防‘弃乡进城’。”虽然这是2007年高层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的观点,但地方政府的控制冲动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能否享用最后的“晚餐”?
“花钱买机制”是本轮农信社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成功兑付票据成了各家农信社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拿到真金白银,方能轻装上阵,这是改革给了大家享用“最后的晚餐”的机会。
但无论是已经成功兑付票据的农信社,还是准备兑付的,大家都很在意两件事:第一,即使这次改革中成功兑付央行票据,仍有一半的历史包袱没有得到解决。包袱小了,而不是没了。第二,相比起四大国有银行,国家对于农信社的资金扶持并不多。于是,在改革进展到2007的时候,又一个从基层到高层普遍认可的呼声此起彼伏:应该再给农信社一次享用“最后晚餐”的机会。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公开表示,要积极建议国家进行后续扶持,促使农信社尽快达到审慎监管的最低要求。建议国家参照其它国有银行的扶持方式,并兼顾我国农村金融的特点来予以解决农信社的历史包袱,使农信社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当然蒋定之同时也强调:再次的后续扶持过后,对于今后新产生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要依靠市场手段来自行解决,国家将不再进行输血。
如果获得“最后一次输血”,对于从2003年开始加速起跑的农信社而言,无疑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了包袱之后的农信社会不会一定跑出“加速度”,同样是个未知的答案。(《合作金融》2008年1月2日2271期  作者:顺子)
总结2007
大事记
◆2007年3月
全国首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挂牌营业。它的成立标志着一类崭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正式诞生。
◆2007年4月
2007年4月28日,由北京农商行独资设立的,全国首家跨省设立、我国中部地区首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机构--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挂牌开业。
◆2007年8月
2007年8月10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海口市举行了挂牌仪式。作为全国最后一家挂牌开业的省级联社,它的诞生,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全面建立。
◆2007年12月
2007年12月13日,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汇丰由此成为首家进驻中国农村市场的国际性银行。
声  音
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2007年,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村金融市场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现阶段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信社要适应社区性机构特点,建立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法人治理模式,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农村信用社分期分批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
——中国银监会主席   刘明康
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有不同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但都必须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决不能“弃乡进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阵地在“三农”,特色在“三农”,竞争优势也在“三农”。要克服我国银行业同质同类化问题,力避低水平竞争、粗放式运营。在切实注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特色品牌。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蒋定之
数  字
●30万
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将发放小额农贷的机构拓展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提高到10—30万元,金融机构可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1656亿
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以来,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共对全国2396个县(市)发行了1656亿元专项票据,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1353亿元。新高度 新历程
岁月流逝,时驰势易。2008,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对于中国而言,虽然有灾难相伴,但熠熠生辉的30年改革历程,足以让中国闪耀世界;对于中国农村信用社而言,2008同样值得铭记。自2003年新一轮改革起航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然走过了五年的历程。
站在2008,回望农信社的五年改革路,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彷徨与挣扎的改革阵痛,坎坷与阻碍也从未从改革道路上完全消失,但中国信合人执着的改革信念、坚定的前进脚步,让曾经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农信社,重新赢得了尊重;璀璨的改革果实可以作证,高高飘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征途上的信合旗帜,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高度。
五年,对于有着50多年历史的农信社而言,只是一段短暂的历程,但恰恰是这五年,农信社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重生。对于很多与农信社相伴多年的老信合人而言,农信社这五年的改革发展如同一段梦幻般的经历。是的,如果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10年前,农村信用社完全是另一番风貌:产权体制混乱、经营机制形同虚设、严重的资不抵债、处于“实质上的破产境地”。
从与农行同门办公、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到自立门户、一座座办公大楼拔地而起;从法人层级复杂的“一盘散沙”到通过组建各级联社主导的“区域整合”;从无人管护的“孤儿”到拥有省级联社的统一改革指导平台;从偏安一隅的“小银行”到区域性“大金融机构”格局的初步形成。五年的改革,农信社完成了“惊人的一跳”。
五年前,谁能想象农信社这样的弱势小机构能够发展成为区域性“大银行”;五年前,谁能想象农信社也能够如大型商业银行一样登陆资本市场实现融资;五年前,谁又能想到农信社这个偏安一隅尚且不能自保的小银行可以实现跨区域经营。
“五载磨砺终成器,今朝亮剑谋大成”。这些信合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梦想,在2008即将成为现实。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农信社代表,已经揭开了农信社改革发展新的篇章。2008,农信社改革的精彩即将呈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2008农信社改革看点之一:省联社改革何去何从
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描述改革的定义:“改革就是一个不断否定、修正以至完善的过程。”时下进行的农信社改革,正在演绎着这样一个过程。
自2003年开始的农信社改革,是以管理体制和产权模式为核心的。在管理体制方面,银监会选择了将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责任全部移交省级政府,由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选择具体的管理模式。最终的结果是,除北京、上海、天津三省市分别选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外,全国其他省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建立省联社模式。作为省级政府管理和指导基层农信社改革的机构,省联社担当起指导、组织、协调区域内农信社改革的重任,被推上了引导农信社改革的前台。至2007年8月10日,随着全国最后一家省联社——海南省农信联社挂牌,宣告了省联社管理体制在全国基本建立,亦表明2003年开始的第一轮农信社改革基本结束。
省联社的出现,使得各地的农信社改革有了统一的思路,避免了“各自为战”似的无序发展,尤其是对于基层信用社的产权探索和管理体制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作为改革过渡阶段的产物,省联社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弱点。其中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职责定位不清。银监会合作金融监管部主任臧景范曾表示,“省联社集金融企业、行业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三项职能于一身,定位模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容易且已经出现了越位、串位、不到位的现象。”
对于省联社而言——使命圆满完成,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前奏,始于今年2月银监会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会议。会上,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提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权制度、公司治理、创新能力和队伍素质等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甚远,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提高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与会人士指出,这标志着以省联社改革为“靶心”的农信社二次改革正式启动。
3月26日,宁夏、重庆两个试点省份的确定,宣告了省联社改革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而宁夏、重庆也因此成为全国农村信用社关注的焦点。
作为银监会选定的改革试点,宁夏、重庆两地的改革进行得似乎比想象的要更快。日前,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国资委主任崔坚在“重庆2008年第一届市情报告会”上向记者透露,重庆市农村信用联社已经拿到了银监会的批复,获准筹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预计6月份就将正式挂牌。根据《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工作方案》,重庆农商行是在重庆农信社和渝中区等39个区县法人农信社的基础上组建的。
重庆农商行的挂牌,对于全国农信社改革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将成为全国第一家以省级农信社为构架改组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重庆农信社的注册资本金不到20亿元,但经过定向增发后,重庆农商行的注册资本金将达到60亿元,远远超过上海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这意味着,重庆农商行成立后,不仅将成为全国第三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而且也将是国内注册资本金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
据崔坚介绍,“改组完成后几年内,重庆农信社的总资产将由现在的1200亿元翻番。”从农村信用社系统诞生的一个“大银行”的轮廓似乎已经在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重庆市农村信用社紧锣密鼓地筹备挂牌的同时,另一改革试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联社的改革进展也在加快。与重庆农信社选择省级统一法人模式不同,宁夏自治区联社选择的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根据已获批的方案,宁夏自治区联社将与银川市农村信用联社合并,组建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然后以黄河农商行作为主要发起人,投资入股其余19家县市联社约20%的股权,行使相对控股权,并将其改制为县(市区)农村合作银行。
据了解,黄河农商行的股本募集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重组后的黄河银行总股本10.5亿股,每股面值1元,资本金规模10.5亿元,其中银川市联社原有社员股东认购约4.1亿股,占比40%,其他投资者认购6.4亿股,占比60%。本次认购资金到位后,黄河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将达到25.32%,资产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从两个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无论是选择统一法人模式的重庆农商行,还是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黄河农商行,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内部整合、外部引资扩大经营规模,将“小银行”变成了“大机构”。作为省联社改革的试点,重庆和宁夏的模式都仅仅是对诸多改革可能的一种探索,对于其他地区省联社的改革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和可复制性,仍然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去判断。究竟如何通过改革发挥好省联社的作用,同时又不违背国家关于维护县级法人独立性的改革原则,是摆在各级改革决策者面前的问题。2008,是否会有更多的答案出现,我们共同期待。
2008农信社改革看点之二:能否等来“最后的晚餐”
在今年的银监会的系统会上,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提出的一个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三年目标:到2010年末,争取资本充足率总体达到8%左右,不良贷款率总体下降到10%以下,拨备充足率总体达到70%以上,历史亏损挂账下降70%,涉农贷款投放年均增长15%以上。
有专家表示,虽然五年来的改革,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状况和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根据农信社目前的资产状况,仅靠农信社自身的发展和积累,要达到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841亿元,所有者权益2310亿元,上半年实现利润219亿元,四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2972亿元,不良率9.6%,历年亏损挂账586亿元。农村信用社口径的资本充足率12.24%。这意味着,即使按照四级分类标准,农信社的所有者权益加上利润,依然难以冲消不良贷款和历年亏损挂账。
专家指出,如果按照五级分类标准来衡量,农信社的不良率可能将迅速提升到两位数以上,而农信社如果按照五级分类后完全计提拨备,资本充足率必将大大下滑。专家的上述猜测很快便得到了官方数据的印证。今年4月12日,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青岛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透露,首轮改革之后,农信社还有较大历史遗留包袱有待解决。经测算,目前农信社还有大概6000亿元历史遗留包袱,其中贷款损失4000亿元左右,亏损挂账800亿元左右,“如果仅靠农信社通过自我努力化解6000亿元的包袱,大体上要花费15~20年的时间,这是很困难的。”
这样的现实再次否定了,在缺少外力帮助下农信社实现上述三年发展目标的可能性。对此,蒋定之建议,能否考虑对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核销采用特殊的政策安排,帮助化解历史包袱。而这样的呼声,得到了为数不少的业内人士的响应。
有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从农信社历史包袱形成的历史原因,还是从农信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方面分析,国家通过特殊政策措施,对农信社的历史包袱予以核销都是必要的。”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对于金融机构历史坏账的处理上不能‘厚此薄彼’,农行股改所涉及到的需要国家出资核销的历史坏账总额甚至还多于农村信用社,假如农行的历史坏账能够得到国家资金的特别照顾,为什么农村信用社就不可以呢。在历史包袱的形成上,农信社与农行具有可比性,都是因为此前过多地承担了政策性支农任务,而农信社现在的很大一块历史包袱恰恰是农行留给农信社的,因此,没有理由只解决农行的历史包袱,而让农信社完全通过自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据了解,为帮助农信社解决历史包袱问题,银监会一直在致力于向国家争取给予农信社“最后一次晚餐”的机会。2008,农信社能否等来这“最后的免费晚餐”,依然是一个待解的谜。
2008农信社改革看点之三:跨区域经营规模化
2007年,农村合作金融领域频频出现的跨区域经营、股权运作,被很多分析人士称为,农村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典型标志。2007年4月28日,由北京农商行独资设立的“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一次迈出了跨区域经营、资本输出的步伐。银监会降低农村地区新型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为渴望对外扩张经营规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契机,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被认为是受区域管制政策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规模扩张的突破口。
如果说北京农商行跨区域设立村镇银行的举动,是银监会农村金融新政引导下的一次试探性尝试。那在“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正式挂牌不足三个月内,发生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的一次股权运作,则让很多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探寻新的改革发展路径的智慧和勇气有了重新认识。2007年7月5日,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与启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正式签订框架协议,常熟农商行将以货币形式战略入股启东农联社20%股份,成为中国首家入股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村商业银行,走出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合作的第一步。
根据双方在《框架协议》中明确,常熟农商行参股20%,5年内不得退股;同时,常熟农商行将推荐常熟部分民营企业入股启东联社,入股金额在1%以上,合计入股金额不超过20%。常熟农商行还将提供人才、管理、业务和技术支持。双方承诺,将进一步改善股权结构,清退资格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产品、客户、网络、渠道等方面展开业务合作。
实现农信社系统内部的跨区域合作,不仅有资本的输出更有管理理念和渠道技术的支持,这样的合作方式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江苏银监局局长周忠明高度评价了此次合作的重大意义:“发达地区农村银行类机构参股农村信用社,不仅可以解决多年来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问题,推动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并可充实资本金,解决其历史包袱,还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跨区域发展。此次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与启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合作,标志着国内首家农商行入股农联社战略合作正式启动,也拉开了国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序幕。”
有了先行者的成功,江苏省其他农村商业银行的跟进步伐也在不断加快,8月15日,张家港农商行正式战略入股海门市农村信用联社。而江苏省其他几家农商行也分别与8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就战略入股事宜展开积极商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交通银行出资3.8亿元战略入股常熟农商行,将持有常熟农商行10%的股份,成为常熟农商行第一大股东,而据知情人士称,交通银行战略入股常熟农商行除看好其发展能力外,常熟农商行积极扩张的策略和方式非常符合交通银行的口味,交通银行希望通过常熟农商行实现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扩张。
2007年股权运作的精彩是属于江苏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而2008年初,银监会拟实行的“三放宽”政策,则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轮农信社系统资产并购、重组和股权运作的热潮。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日前在“第四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表示,银监会今年将研究制定有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在准入政策上实现“三放宽”,以促进解决落后地区机构包袱沉重、管理机制落后,竞争能力低下,对“三农”支持不够的问题。所谓“三放宽”是指:投资比例限制、投资地域放宽和风险融资渠道的放宽。上述政策出台后,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兼并、收购和战略投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进一步突破现有规定的限制。
2008,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资本整合规模化,已经渐行渐近。
2008农信社改革看点之四:资本市场初亮剑
张家港农商行要上市了。这可能是2007年最抓人眼球的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的新闻。2007年5月,当张家港农商行开始接受东吴证券的上市辅导的消息传出时,很多信合人第一次感受到,农村信用社实现登陆资本市场的目标似乎并非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2007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火爆行情,以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为代表城市商业银行掀起了一股上市热潮。就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慨叹与资本市场的距离时,作为全国首家由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张家港农商行,再次成为全国农信社的标杆和旗帜,开始了其上市的步伐。
2007年5月张家港农商行开始接受东吴证券的上市辅导,并已于2007年5月29日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苏监管局正式受理。就在张家港农商行开始准备启动上市准备工作时,来自银监会的明确的支持态度,让张家港农商行的上市步伐变得更加坚定。2007年8月末,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赴张家港农商行进行调研时强调,要扎实稳妥推进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发挥好对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良好示范作用。蒋定之表示,农村商业银行追求上市,目的就是要促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银监会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实施兼并重组。
9月19日,张家港农商行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定向增发提案,决定向该行13名法人股东以10元/股左右的价格,定向增发16%的股份。定向增发前,银行总股本为4.4亿股;增发完成后,预计总股本将达到5.1亿股,预计上市募集资金规模将在10亿-20亿元。而10元/股的认购价格,也让证券界人士大为感叹。有证券分析人士戏称,张家港农商行是“史上最牛的准上市公司”,因为,公司上市之前增发股份从没有定如此之高价格的先例。对于10元/股的增发价格,是有业绩支撑的。据了解,截至2007年6月底,张家港农商行实现账面盈余2.4亿元,该行有股本4.4亿股,每股收益率为0.41元,每股净资产达2.56元,并且近三年,每年净利润都在3亿到4亿元左右。
2007年11月底张家港农商行正式获得银监会认可的监管意见书。据银监会人士透露,优异的资产质量状况是张家港农商行能够获得银监会大力支持的关键。作为我国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商行资产质量相对优异,至今未借助政策手段解决过一笔坏账,这在问题聚集的农村金融机构非常鲜见。 1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2007中国农村金融论坛”上,银监会合作部主任臧景范高调透露,“张家港农商行的资质和各项指标已经得到银监会的认可,如果一切顺利,将成为国内首个农村金融机构成功上市的案例。”而在此之前,证监会已经正式受理了张家港农商行的上市申请,并于召集发行人与保荐人东吴证券在北京开会。至此,张家港农商行只待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批准之后,就可拔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登陆资本市场的头筹。
其实,在农村合作金融争取登陆资本市场的道路上,张家港农商行并不孤独。在张家港之后,同属江苏省的吴江、江阴、常熟等地的农商行也开始分别接受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和中信建投的上市辅导, 他们的上市步伐紧跟张家港之后。而即将成立的重庆农商行已经有了上市的目标和计划。我们相信,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信社资产质量和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上市将不再是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梦想。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资本市场上一个农村金融板块的出现。(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此处省略,详见当期报纸)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是这样一道题目:请写下您对于农信社改革的看法和建议。在我们整理问卷时,发现很多信合员工非常认真地回答了这道题,字里行间都是他们对于农信社发展的关注,对于改革成效的热切期盼。
湖南宁远县农村信用联社 冯勤友——
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
1、成立代表农村信用社利益的全国性自律组织。建议把国家和省银行业协会中农信社部分的职能单独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中国农村信用社协会和省级分会,对外代表会员的利益,向公众倡导信用合作,向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及时沟通信息,反映会员的意见,为农信社争取宽松的金融环境;对内向会员提供教育、培训和交流等服务。
2、对合作金融予以专项立法保护。建议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对服务“我国的弱势群体农民和弱势产业农业的农信社给予政策扶持。应包括给予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各项政策优惠。
3、多渠道地为农信社解决支持“三农”的资金问题。首先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开发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项目流入。二是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吸引城市资金、外埠资金、工业资金等多元化投资的流入。三是积极推开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提供保障。
5、构建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后台支持体系。借鉴美国共享分支机构和集团信用社成功运营的经验,建立基于IT技术的后台工作平台,把全国不同农村信用社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统一清算体系,改变目前各省自成系统,以节省开发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强农信社竞争力。
6、建立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结合农信社的实际,有必要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分离开来,组建独立的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公司,单独运作,对经营失败的农村信用社存款人给予保护。
7、目前要加大对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一是积极支持农信社改革。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中发生的资产转移过户变更登记等所涉及的工商登记变更、统一法人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使用权、房屋权属契税,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中介服务收费等各项行政性收费予以优惠或免收。二是依法维护农信社金融债权,严厉打击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三是为农信社优化金融环境。四是各级政府还应考虑筹备组织信用社贷款担保机构,为信用社的信贷投放提供良好环境。
内蒙古乌审旗农村信用联社浩勒报吉信用分社   孟克嘎日迪——
与政府、企业多方合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健全,各项制度逐步走向合理化;我们农信社进行制度改革、创新之路,由“二级法人”改革为“一级法人”,既明确了产权关系,又提高了办事效率、简化了一定的程序,提高了法人的权利与义务。
我的建议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信社所处的环境就在农村,国家、政府应在利率、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农信社应与当地政府或者知名企业相互结合起来,结成帮扶对子,从外地引进农业科技知识进行专项指导,引进专项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农村信用社  胡春麟——
产权改革要解决“为谁干”的问题
1、 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明析产权关系,加快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坚实基础。农信社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无论是选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还是继续完善合作制等多种产权制度形式,都应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真正解决“为谁干”的问题,使员工明确“自己是为股东、社员干事业”,真正建立起适应“三农”需求和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的产权制度。
2、 创新经营与加强管理,是加快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怎样去创新思路、创新管理、管理服务、创新品牌是解决好农信社发展、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创新的关键是使我们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宣传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把更多关注和理解的目光投向农民,把更多积极有意义的金融服务推向农民,这是农信社创新的永恒主题。农信社要加快发展,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是关键。一方面要立足“三农”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创新经营,加快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内控管理,有效防化风险,确保发展质量。
3、 增强农信社对“三农”的服务功能,这是农信社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农信社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和试金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的稳定,将是我国发展中的艰巨历史任务,农信社改革绝不能偏离增强“三农”服务功能这个方向。
4、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根本一点就是选好人、管好人、用好人,变“人力优势”为“人才优势”。一是要疏通员工进出渠道,促进员工新陈代谢。二是要加强员工培训教育,不停地让员工充电,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三是要转变用人观念,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四是要搭建发展平台,为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5、 配套的政策扶持是加快农信社发展的有力保障。对于立足服务“三农”的农信社所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国家应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如对小额农贷的利息收入,国家应免征营业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