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seed芙蕾 h同人:浅谈建筑企业发展模式(连载三)-境外公司对中国建筑市场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44:21

境外公司对中国建筑市场的看法,目前很多境外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建筑市场,他们是来淘金的还是为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经验来的?

 

SOM中国区总监Silas Chiow对中国的建筑市场有什么印象和评价?
Silas Chiow:中国每年有1400万人口从农村移居城市,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屋建设,建筑师们都面临太多的机遇与挑战。十年间,建筑界沧桑巨变,中国的科学技术支撑起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SOM的全球化即时沟通提供了有利保证,允许美国总部参与规划和设计中国项目,建筑师们可以利用电脑软件直观设计方案的模型图,便于不断修改完善,这些都是科技发展的成果。SOM在中国如果仅以建筑师个人喜好来设计建筑,那就无法受到青睐和赞许,我们会选择考虑一些公共需求,比如公共空间内的建筑防火,建筑防震规范等。此外,我们会通过可持续性建筑理念来惠及社会,选用节能降耗的建筑材料以契合国际发展趋势和能源的发展需求。有一个数字值得关注,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占社会总能耗的50%,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对于中国建筑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去思考如何做一个可持续的建筑。综观建筑史,一些传统的建筑材料诸如砖块、石头,在今天仍被使用。思考建筑材料如何符合现代居住需求是当务之急,相信中国建筑师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努力将会得到全球建筑界的肯定。

 


在谈及som为何进入中国市场时表示:过去70年间,SOM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魄力以及发自内心的真诚征服了全球,从公司成立第一天起便在实践中不断引领着行业标准。近年来,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带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允许SOM在全球版图内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来实现全球各部门间的协同作业,中国同样是我们很重要的“办公室”,在过去的十年时间内,SOM所承接的中国项目占SOM全球项目的比重自1%增长到30%。

 

进驻中国首先看重的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趋势,此外SOM有造诣的专业建筑师和规划师很想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带到中国,以提升整个中国建筑界和规划界的行业标准。希望我们所承接的每个项目有助于实现SOM的价值,我们要不断提升行业新标准,树立行业新规范,刷新行业新记录。希望业内的同行跟SOM一起多探讨,取长补短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

EDSA Orient总裁李建伟进入中国建筑市场的挑战和对中国景观设计市场的看法?
李建伟:就整个行业而言,中国和美国差异比较大。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建设速度太快了,留给设计的时间太少。美国要做两年的设计在中国恐怕五个月就做完了。设计的过程本身应该是对质量的一种控制。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就不会做出好的设计。设计不光要有好的点子,同时还要按照程序来操作,才能保障好的设计理念能够变成好的结果。如果把过程压的过短就没有办法使理念成熟,所以快速对设计质量是会有影响的。因此,在一个很短的设计周期内,让项目做到最好,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在问及外资公司本土化的问题是李建伟认为: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美国经过10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中国可能只用了十几二十年。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正在慢慢缩小。这十几二十年我相信我们做的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景观行业基本上分两个大的阵营,一个是以传统园林概念为代表的;另一个是以现代景观学为代表。园林和景观在理念方面确实有差别,园林让大家想到更多的是植物方面,而景观可能更宏观一点,与规划、生态、社会生活联系得更紧一些,并且不局限于所谓看到的东西。景观是跟生活连在一起的,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生活都是景观的一部分。这其中不仅仅是植物还包括许多其它的事情,所以景观的这个概念是属于生活的范畴的。尽管现在两个阵营分的很开,但我相信慢慢他们会融合的,并且最终会走到一起的。学园林的都在慢慢改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需要。

 

有关本土化呢,其实设计早就全球化了。从设计语言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以前用的设计语言是故事,用实体解释这个过程。现在的设计语言就是点线面,用点线面来表达你的设计思想,形式构成变成了设计通用的语言。所以不存在美国的设计师跑到中国做的设计就是美国的设计。语言是同样的语言,都是全世界可以理解的。我是认为设计不存在真正的国界,应该是一个全球性的东西。关键是设计师怎样对待地域和文化概念。

 

何显毅建筑工程师楼董事何显毅对中国建筑市场环境的看法和体会?
何显毅:79年进入时,中国的设计院都是国营的,我们的客户都是国营单位或是海外的单位委托。初期对国情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觉得建筑是世界各地老百姓所共通的,所以我们当时就把一些国际的设计理念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跟中国的公司交流。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大部分已经同国际接轨,比如对功能上的要求,对细部的要求,对空间美观的要求,还有本土的文化和艺术,生活习惯和气候,建筑技术和材料等,总的来讲设计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谈及具体的体会时何显毅认为:首先国内每个城市的领导都有一个很强的经营意识,这种经营意识,甚至超越了香港特区的领导,所以国内大、小城市发展的速度都非常快。第二,以前做设计报批的手续很麻烦,但是这两年进步很快,这方面国内的进步很令人惊讶。还有就是国内的设计院有很多很好的制度,比如图纸汇签制度,在香港是没有的。但是始终有一样事情就是国内的人际色彩比较浓厚,香港就没有这个问题,非常的制度化,就算换了领导班子都不会影响。

HOK中国管理总监黄湘民对中国设计市场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黄湘民:中国经济持续地高速发展使之成为全球建筑业的新兴市场。它提供给建筑师无与伦比的机会,同时也是世界公认的建筑试验场。

 

追溯到十几年前,当时中国建筑界比较推崇外来建筑师,甚至无论优劣都能轻易在中国拿到不错的项目,现在则有很大转变,国外建筑师拿项目必须凭实力。五年前很多设计竞赛兴起,很多国外建筑师来到中国做了很多新颖、奇特的建筑,然而没有考虑本地文化和气候,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性,造成中国现有的很多项目其实是与环境格格不入,也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过近几年,我在这一点上看到了中国的进步,看到整个设计规划界的反省和思考,这是非常好的。

EDAW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黄智聪对中国的景观规划市场的看法?
黄智聪:总体水平在不断进步,特别是近五六年,飞速建设与发展成为建筑景观业的主旋律。然而,发展不仅仅体现为作品数量的增加,同时专业人才和技术也得以迅速发展,整个市场其他配合的专业也都在成熟,让整个行业的运作感觉越来越顺。对我们这样的外资公司而言,在中国开展工作也越来越顺利。业主的经验不断提升,他们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需要,知道应该寻找什么样的服务,使我们可以提出更能满足他们要求和水平的作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的市场潜力巨大,积极向上。无论经济发展或是专业发展都存在一个曲线。整体而言,发展的曲线呈现向上的趋势,但开始或过程中会出现放慢调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