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酷路泽4.0发动机:"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漫谈领导者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26:53

"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漫谈领导者的主动权

戚义明 2010年01月26日15:5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漫谈领导者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

  主动权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有主动权干起工作来就感到“顺”;没有主动权,处处被动应付,就会感到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对于领导者和领导工作来说,主动权是至关重要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非常重视牢牢把握主动权。1960年6月18日,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一文中写道:“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里,毛泽东给“主动权”下了一个形象的定义。

  所谓“高屋建瓴”,就是要有战略的、全局的眼光,要站得高、看得远。1930年1月,在党内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时,毛泽东正确地预见“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谓高瞻远瞩,是一种高屋建瓴。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文革”结束后纷繁复杂的各种任务和矛盾,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可谓拨云见日,也是一种高屋建瓴。高屋建瓴就是考虑问题要有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

  所谓“势如破竹”,就是要善于创造条件和抓住时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就是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我们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实行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有时候是政策本身有偏差,大部分情况可能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政策实施的条件不具备或是时机不成熟。这时候,强力推行也会落实下去,但效果不一定好,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陷入被动。因此,对于主客观条件暂不具备的,不妨缓行,待条件成熟时再实施。这样就会取得主动,工作会更加顺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领导者和领导工作来说,最大的主动权是政治主动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主动权的主要表现和实现途径也会不同。

  在战争年代,政治主动权要靠军事主动权来保障,能否掌握军事主动权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里,特别是在反“围剿”和长征的过程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特别强调要保存实力、保持军事上的主动权,不打无准备之仗,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他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总结道:“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开脚一步就丧失了主动权”,是“最蠢最坏”的打法。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对取得军事主动权的最经典表述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认为,这才是完全主动的作战策略。在保持主动权的原则下,或进攻、或防御、或转移,或运动战、或游击战、或“麻雀战”,都无不可,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解放战争期间,我们于1947年春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表面上是被动,实际上是陷胡宗南于被动。胡宗南除了一座空城外,什么也没得到,反而被我们牵制在西北战场。尔后毛泽东又部署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不失时机地掀起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牢牢地把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后,经济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在建设年代,政治主动权主要体现在怎样不断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上。毛泽东之所以在1960年6月着重提出主动权问题,就在于当时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严重困难,这是他当时所没有料到的,因此感到十分被动和焦虑。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制定了“翻两番”、“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个经济目标,然而在邓小平看来更是一个政治目标。正如他自己所说:“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如果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能实现发展经济的目标,我们在政治上就会处于被动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多次强调“力争在治理整顿中早一点取得适度的发展”、“抓住时机上台阶”、“发展是硬道理”,这也是从抓住政治主动权的角度讲的。他认为,能不能实现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

  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主动权都来自于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来自于正确的策略和方法。正如毛泽东所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时要“高屋建瓴”,要有战略眼光,要有预见性。能够看出已经大量普遍出现的事物,固然可称之为预见;在事物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即能判断出其前途趋向和普遍意义,才叫真正的预见。作为一个领导者,没有预见就不能指明前进方向,就不能做到“高屋建瓴”,就没有主动权,从而也会丧失领导权。毛泽东曾借用斯大林的话强调: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同时,领导者在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还要做到“势如破竹”,就是要善于把握好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因素,善于化解矛盾和对立面,以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这属于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范畴。在毛泽东看来,所谓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领导艺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能否在工作中把握主动权。

  把握主动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以至处于一时的被动地位。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正视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并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地位,“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有掌握主动权的强烈意识,不要等到小矛盾发展成大问题后再去被动地解决,而要在矛盾尚处于基层、尚处于苗头状态时就未雨绸缪、主动解决。在工作中要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除了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是不会真正有主动权的。

  〔作者戚义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