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闭yy截图:小儿发烧咨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30:46

[原创]小儿发烧咨询文集86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如果测一下体温,很可能在正常范围。孩子手足心热,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子有“虚火”。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西药退热剂,而应该请中医治疗。中药可选用生地、麦冬、沙参、玄参、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同时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1、短期高热

短期高热一般是指发热数天,体温在2周以内降至正常者。小儿短期高热大部分是由于感染因素所致,其中尤以病毒感染最多见。在小儿短期高热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和泌尿道的感染。
  小儿在高热初期,由于热型不典型,加之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使热型往往被打乱,这样就很难根据热型来判断发热的原因。同时在开始发热时,有些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尚未表现出来,使医生很难找出诊断的依据。而且小儿发热涉及到的疾病较多,单纯根据一个发热症状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一种疾病。因此,对高热的患儿有必要做一些化验检查。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是小儿发热时最基本的一项检查。因为白细胞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中相应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如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提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如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常提高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查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很有参考价值。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多见于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等。
  对小儿高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要检查大便常规,必要时要做便培养,同时还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对小儿发热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痛、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时,要检查尿常规,如尿中有较多白细胞可能为泌尿系感染。对小儿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对小儿高热伴有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此外,如果怀疑是肠伤寒,应该检查肥达氏反应。如果怀疑支原体肺炎,应检查血清冷凝集反应。如果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这些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怎样安排发热患儿的饮食?

  小儿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明显增加。同时,在发热的时候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使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小儿发热时的饮食安排必须合理。
  小儿发热的饮食调摄应以供给充足的水分钩浯罅课睾臀藁危└柿康娜攘亢偷鞍字饰颉R秤σ粤髦屎桶肓髦室澄鳌O旅娼樯芗钢殖S梅⑷然级囊场?
  (1)米汤:将大米煮烂去渣,加入少许白糖。米汤的水分充足,易于消化吸收。
  (2)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其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祛暑的作用,服之既能补充营养,又利于毒素排泄,从而可以协助退热。
  (3)鸡蛋羹:取1~2个鸡蛋打匀,加适量温水蒸熟后食用。鸡蛋羹可以补充蛋白质,并且较容易消化吸收。
  (4)西瓜汁:西瓜汁具有清热、解暑、利尿的作用,可以促进毒素的排泄。
  (5)鲜梨汁:鲜梨汁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发热伴有咳嗽的患儿。
  (6)鲜苹果汁: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补充体内营养的需要,还可以中和体内毒素。
  总之,小儿发热时的饮食可以按前面述及的基本原则,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来安排。如果患儿发热而食欲不好时,不要勉强喂食,但要尽量补充水分。另外,在小儿发热期间不要任意增加平时未曾吃过的食物,以免引起腹泻。

 

3、对经常发热的孩子平素怎样调护?

  孩子经常发热实在令家长苦恼。怎样能够预防孩子发热呢?家长们为此实在是费尽了心机。有的家长天稍冷一点就把孩子关在屋子里不许出门,有的即使带孩子出门也要做好全副武装。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经常发热是因为体质虚,不惜给孩子极力补充各种营养品。这些家长虽然用心良苦,但却成效不大,孩子似乎不争气,仍然发热不断。
  对平素经常感冒发烧的孩子应该怎样调护好呢?这里提几点建议,家长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要让孩子经常到户外活动,接受自然风光的沐浴。如果孩子经常被关在家里,稍微一出门受点凉就会生病。要让孩子适应自然环境,这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因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如果与自然环境不相适应,那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第二,孩子平时的衣着要适中,不要过厚过暖。因为多数孩子体内的热量都很充足,而且孩子活动量普遍很大。如果衣着过暖,稍一活动就会出汗,而活动一停下来,着一点风就容易生病。中医所说的“汗出当风”是小儿感冒发热的主要原因。
  第三,平时要经常给孩子喝水。因为孩子活动量大,出汗多,多喝水才能及时补充出汗所丧失的液体。多喝水还能促进人体代谢,使代谢产物及时排出,这样也能防止生病。
  第四,注意饮食调摄,使孩子的大便保持通畅。经常感冒发热的孩子多半内热较盛,即人们平时所说的“火”大。对这种类型的孩子饮食要注意合理搭配,多吃青菜和水果,少吃肉类、巧克力和油炸食品。除了合理的饮食结构外,还要训练孩子的排便习惯,每天大便一次。只有大便通畅,体内的各种代谢产物才能及时排出。
  各位家长,如果您按照以上方法大胆地试一试,您孩子感冒发热的次数一定会明显减少的。

 

4、对经常发热的孩子中医怎样调理?

  发热是小儿临床的常见症状。中医学认为,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小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界抵抗力弱,容易受外邪侵袭所致。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少生病,有的孩子会经常感冒发热呢?
  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很重视机体的内在因素,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人之所以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于平衡所致。因此,对经常反复感冒发热的孩子,必须重视机体的内在调理,使阴阳趋于平衡,正气充沛,这样才能减少发病。
  经常感冒发热的孩子以中医所说的“阴虚火旺”占多数。这种类型的孩子平素性情烦躁,食欲不佳,大便干燥,手足心热,容易出汗,尤其在睡眠中出汗。对有这些症状的孩子中医应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治疗,中药可选用沙参、麦冬、生地、玄参、天花粉、玉竹、地骨皮等。通过滋补阴液,使阴阳达到平衡,这样则不易受外邪侵犯。
  还有一种属于中医“食积化热”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平素食欲旺盛,大便干燥,尤其喜欢吃肉类食品,不爱吃青菜,平时舌苔较厚,有的患儿甚至有时口中有异味。对有这些症状的孩子中医应采用消食清热的方法治疗,中药可选用焦三仙、鸡内金、陈皮、厚朴、炒枳壳、莱菔子、瓜蒌、茯苓等。通过消导食滞,使积热得以清除,大便通畅,从而不易再反复发热。
  另外还有少数患儿属于体质虚弱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平素消瘦,食欲不振,精神疲倦,大便时干时稀,稍一活动即出汗、心悸。对这种虚弱的孩子中医应采用健脾补虚的方法治疗,中药可选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砂仁、黄芪等。通过健脾扶正,使患儿食欲增进,体质增强,从而不容易为外邪所伤。
  总之,对经常发热的患儿应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着眼于机体的整体调理,使身体状态得以改善,从而可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5、小儿食积为什么会发热?

  食积是中医的一个病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食积一证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嗳气酸腐、肚腹胀热。食积日久,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时常会听到一些孩子的妈妈诉说,孩子因为乳食过量而出现发热。会有这种现象吗?为什么乳食过量会使孩子发热呢?
  小儿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的许多功能还没有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功能相对薄弱,消化液分泌的少,胃肠道的吸收能力较差。而小儿时期乳食又不能自节,如果家长对喂养稍有粗心,就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乳食入胃以后,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停滞于胃肠,会损伤脾胃而形成食积。乳食积滞日久,会郁而化热,热与积滞相合,会产生内热,内热不能及时排除,势必会外发而导致发热。同时还伴有腹胀腹痛、嗳气、大便酸臭、排便不畅等症状,有的患儿还会伴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实、容易出汗等表现。
  小儿食积发热一般热势不会太高,多表现为低热,口渴。对这种发热的治疗,应抓住病机本质,着重在于消导食积,食积得以消导,发热会自然而退。常用消导食积的中药有:鸡内金、神曲、麦芽、焦山楂、莱菔子、陈皮、茯苓、半夏、炒枳壳、木香等。对内热较重的患儿可加用黄连、生石膏、炒山栀、连翘等。此外,还可以用中医的推拿、捏脊等方法治疗,效果也很好。
  需要提示孩子的妈妈,对小儿的喂养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最好定时、定量,并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不要过多进食肉类食品,要多吃青菜和水果。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发生食积。孩子一旦出现食积发热,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也不必急于应用退热剂,最好请中医来治疗。

 

6、什么是小儿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是中医的一个病证。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两方面组成。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阳是指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依存,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阴阳的这种平衡受到破坏,阴阳的某一方出现偏盛或偏衰,人就会发生疾病。
  小儿的体质特点是阴阳相对不足。在一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外感热病。小儿高热或长期发热,常常可伤及津液,从而导致阴虚发热。
  小儿阴虚发热在临床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手足心热、烦躁、口渴,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热病伤及了人体的精血津液,使物质基础不足,也就是阴的不足,阴虚则势必使阳气相对亢盛,因此出现低热、烦躁、口渴等虚热表现。
  阴虚发热是儿科比较常见的一个病证,多发生于小儿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后期,尤其多见于小儿高热以后。西医对小儿热病后期的持续低热等症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中药的治疗常可获得很好的疗效。中医治疗小儿阴虚发热主要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即补充人体阴的不足,以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常用的滋阴类中药有沙参、麦冬、生地、地骨皮、天花粉、玉竹、青蒿、白薇等。对体质虚弱的小儿可以用西洋参煎水服,西洋参既能滋阴,又能补益气血,增强体质,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需要提醒医生的是,诊断小儿阴虚发热时应该进行认真的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发热。对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如结核病所致的低热要进行抗痨治疗,风湿病所致的低热要进行抗风湿治疗。

 

7、发热病人输液应注意什么?

  发热时,由于机体水分消耗量较大,葡萄糖、蛋白质分解增加,脂肪代谢及维生素消耗量亦增加,加之发热时不少小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紊乱,所以在发热明显或患儿体质较弱时,应采取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予抗炎药及补充机体所需营养。
  那么输液是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呢?其实虽然静脉输液、给药是目前临床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但若使用不当,亦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下面就将输液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临床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发热。可由液体、输液用具被污染,药物不纯,药物间有配伍禁忌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寒战、颤抖,并迅速转为高热(40℃以上),严重者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虚脱等。此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查明反应原因,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通常可予苯巴比妥钠、异丙嗪及肾上腺素或皮质激素等以镇静、抗过敏。高热者还需予解热药降温处理。虚脱者则可针刺人中、十宣穴。出现上述反应时,处理贵在及时,所以在孩子接受输液治疗时,医护人员及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病情,了解患儿有无不适感觉,以及时发现问题。
  此外,输液过程中,还可出现过敏反应及血栓性静脉炎等。过敏反应的主要表现是突然出现呼吸窘迫、胸闷、皮肤麻痒、荨麻疹等,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征象。血栓性静脉炎多因长期同一部位静脉输注刺激静脉血管内膜的药物而引起。表现为局部血管疼痛不适等。
  总之,虽然静脉输液给药不失为小儿发热时治疗的积极手段之一,但若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所以是否需要输液,怎样选择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旦出现不适反应,亦应立即反映给医护人员,以保证患儿得到及时、妥当的处理。

 

8、小儿发热为什么要观察有无皮疹?

  小儿在发热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皮疹。根据皮疹出现的时间、出疹顺序、皮疹的形态、皮疹出现的部位以及疹后脱屑等特点,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在小儿发热出疹的疾病中,以传染病最为多见。麻疹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1~5岁小儿,一般在发热3天后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及发际处,然后遍及躯干、四肢。在出疹时体温会更高,直到皮疹消退时体温才开始下降。幼儿急疹的特点是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迅速出现全身性皮疹。水痘初起也多有发热,然后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猩红热多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在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可见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性皮疹。小儿伤寒在发热7~10日左右,有的患儿会出现玫瑰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高热的同时,会出现许多出血性皮疹,有些小出血点会融合成片,形成大片瘀斑。
  在小儿发热过程中,常常要服用一些药物或注射某种药物,应用药物也时常会出现药物性皮疹。药物疹的形状多种多样,但一般以红色、细小的粟粒状皮疹为多见。如小儿常用的退热药物,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对一些过敏体质的患儿常常会发生皮疹。还有一些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有时会出现药物疹。
  总之,在小儿发热过程中,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孩子的家长,都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皮疹出现。如发现皮疹,家长要及时把孩子带到医院,请医生协助诊治,不可自作主张,盲目用药。如确认为药物疹,要及时停用,并根据情况适当地应用脱敏药治疗。
  另外需要提醒家长,对出现皮疹的孩子,在高热时不要应用酒精擦浴、温水浴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

 

9、对婴幼儿发热怎样进行鉴别诊断?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能够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怎样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呢?
  首先要分析病史。根据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有无传染病接触史等情况进行分析。如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热,一般多考虑呼吸系统感染。对6个月以上的小儿发热,除考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外,消化系统感染也很多,尤其还要注意是否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在冬春季节,应注意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夏秋季节则应多考虑肠道疾病。对集体生活的儿童,一定要了解所在集体中类似疾病的发生情况。
  其次要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要检查患儿皮肤有没有出疹、有没有瘀斑,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口腔粘膜有没有斑点和溃疡,心肺听诊有无异常,腹部有无压痛,肝脾是否肿大。如发现皮疹,应考虑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如发现疱疹应考虑水痘;如发现皮肤瘀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如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应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如口腔粘膜有斑点,应注意麻疹;如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实验室检查对发热患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外周血中白细胞降低,多应考虑是病毒感染。白细胞增高,多应考虑为细菌感染。对发热患儿还应注意检查外周血中有无异常淋巴细胞或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对长期发热的患儿要做血培养,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对临床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一定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
  总之,对婴幼儿发热,尤其是长期发热的病儿,一定要详细了解并分析病史,注意在发热的同时所伴随的其它症状,认真进行体检。除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外,还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X线检查、B型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对怀疑脑炎、脑膜炎的患儿要进行腰椎穿刺,做脑脊液检查。对怀疑血液病的患儿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只有通过全面的病史分析和全面的检查,才能对发热的原因做出准确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10、小儿反复发热是因为有?
  有些孩子动不动就发热,只要着一点凉,有一点风吹草动,立刻体温就会升高,令人防不胜防,令妈妈苦恼不已。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小儿发热多由于感染引起,而小儿反复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的防卫系统与之抗争,就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
  从中医学的观点看,小儿发热多是由于感受外邪所致。小儿之所以反复受到外邪的侵犯,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于平衡。中医学认为,正常生命的维持有赖于人体阴阳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发生疾病。人们平时所说的“火”大,实质上就是阴阳的平衡失调。中医认为,阴虚则火旺,阴虚则生内热。平素阴虚火旺的孩子,稍微受到外邪的侵犯,就会引动内火,内火与外热相合,从而则导致发热。
  怎样判定孩子是否有“火”呢?一般来说,阴虚火旺的孩子平素性情急躁、烦躁易怒、大便干、手足心热、喜食冷饮、食欲一般都比较差,睡觉时盖不住被子,喜欢俯卧而睡,口唇发红,舌质红、舌苔少,脉细而且快。
  对这种阴虚火旺的孩子,不仅应给予治疗,而且应该注意平时的调护。治疗应采用中医滋阴清热的方法,常用药有生地、沙参、麦冬、天花粉、玄参、玉竹等。也可以用养阴清肺口服液等中成药。平时应给孩子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及巧克力等热量高的食品。另外,不要为了防生病而给孩子拼命穿衣服,把孩子捂得不露一点缝隙,这样反而会使孩子更容易得病。古代医家提倡的“要使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的观点是有科学道理的。

 

11、怎样护理高热患儿?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一般体温高于39℃时即为高热。
  患儿持续高热,就会增加氧的消耗。由于脑细胞缺氧,加之毒素对脑的刺激,患儿可出现谵妄、昏迷和惊厥。因此,当患儿出现高热时,除做病因治疗外,还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积极做好高热患儿的护理工作。
  患儿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因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同时,高热时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大量消耗,水分大量丧失。因此,高热患儿必须注意补充营养和大量水分。根据病情,酌情给予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羹、西红柿蛋花汤等。并多饮白开水或淡糖水,以补充因高热而丧失的水份,并利于毒素排泄。
  由于高热时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虚弱,所以应尽量减少患儿活动,多卧床休息。
  对高热患儿应注意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龈炎等。因此在小儿高热时要注意及时清洁口腔,最好在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漱口。另外,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会大量出汗,要做好皮肤护理。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出汗较多者可用温毛巾擦拭皮肤,并涂以爽身粉,保持し羟褰喔稍铩A硗猓挂级谙词帧⑾唇牛逑赐庖跫案孛牛苑乐钩鱿制渌课坏母腥尽?/div>

 

12、小儿热退后还需要调理吗?

  孩子发热的时候,每一位妈妈都会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子把体温降下来。孩子的发热会把妈妈的心悬得很高。孩子的体温一降下,妈妈的心也就随之踏实了。可是,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一点,热退以后并不意味着疾病已彻底治愈,热退后还需要调理。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热退以后常常会感到疲乏,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容易出汗。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发热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没有修复。发热虽然是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但发热对人体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对小儿的不良影响更要比成人大。
  发热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二是对器官活动的影响。发热可以使脂肪的消耗增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加,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道的运动与吸收功能降低。此外,由于发热的时候代谢增强,因而水分消耗很大。这些改变是需要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的。
  中医学认为,发热会消耗人体的津液。津液是人体的物质基础,津液不足,会影响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津液亏虚会产生内热,胃的津液不足会使消化功能失调,使患儿食欲不振,大肠津亏会使患儿大便干燥,阴虚内热会使患儿出现烦躁、颧红、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这些症状如果不能及时予以调理,往往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因此,小儿热退以后,家长不可高枕无忧,应该请医生进行病后调理治疗。最好用中医中药来调理,中医中药的治疗可以进一步清除体内的余热,并可使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以恢复,从而消除热退后而出现的食少、便秘等一系列症状。

 

13、小儿热退后应该怎样调理?

  小儿发热以后,尤其是高热或长期发热以后,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稍铩⒎吃辍⑹肿阈娜取⑷菀壮龊埂⑵7ξΦ戎⒆础S械幕级够岢鱿殖て诘牡腿龋灿械幕级韧撕蠹湫柑旄醇⑷龋踔练锤捶⑷取U庑┫窒蟮牟怯捎谌韧撕笫в诘骼恚嗳任淳∷?
  中医学认为,热邪可以损伤人体的津液,而津液不足又可产生内热。因此,中医主张在小儿热退以后,要进一步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治疗,以清除余热,滋补阴液,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小儿热病后的调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药物调理,一个是饮食调理。药物调理一般多采用中草药,基本治疗原则是滋阴清热,根据临床患儿表现的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的药物。如患儿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治疗应在滋阴的基础上,加用开胃药,如藿香、佩兰、乌梅、苍术、砂仁、生地、麦冬、沙参、天花粉等。如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治疗应侧重滋阴润肠,中药可选用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火麻仁、郁李仁、瓜蒌、沙参等。如患儿持续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中药可选用滋阴降火之品,如青蒿、丹皮、生地、知母、鳖甲、竹叶、麦冬、天门冬等。
  饮食调理对热病后的恢复也很重要。发热可使唾液、胃液、肠液等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了消化吸收功能。热退以后,消化吸收功能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小儿热病后饮食的调摄一定要注意。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发热时消耗了不少能量,病后应尽快补充。其实营养的补充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未恢复正常,过分的补充不但不会吸收,还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因此,热病后饮食最好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要多给予蔬菜、水果等。

14、使用药物降温需要注意什么?
  药物降温虽然具有降温效果比较确切、使用方法简单等优点,但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如果应用不当,往往会引起许多严重后果。因此,提醒家长在给您的孩子使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所以新生儿发热不采用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婴儿发热亦应慎用退热药。
  (2)既往有退热药物过敏史的患儿应禁用退热药。对过敏体质的患儿应用退热药时亦应慎重。
  (3)应用退热药时要严格按规定剂量服用,如用量过大常常会使患儿汗出过多而致虚脱。如用量太小往往又达不到降温效果。
  (4)服用退热药前要注意看一下药品的有效期限,过期的药品不能服用。否则不仅达不到退热目的,反而会引发不良反应。
  (5)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多饮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汗出过多而引起虚脱,而且有利于毒素排泄。
  (6)退热药千万不可长期服用,否则会引起急慢性中毒。另外,不要见到发热就给予药物降温,一般体温在39℃以下最好不用药物来降温,可先采用物理方法降温。
  (7)使用退热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自己的孩子对该药有无禁忌症。如严重肝脏损害、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患儿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有哮喘史的患儿也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哮喘发作。氨基比林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用药期间如发现粒细胞减少要立即停药。

 

15、为什么发热能导致患儿死亡呢?
  因为维持机体生命的适宜温度范围是有限的,对人来说其范围很小,在25℃43℃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代谢就会发生障碍,体内的蛋白质就会变性和凝固,生命就会停止。
  高热可以加速体内各种代谢过程。长时间的高热最后引起体温调节中枢机能衰竭,使体内散热反应失去调节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在持续体温过高的状态下,可以导致意识丧失以及循环、呼吸功能衰竭。
  当肛温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高热持续在42℃以上,时间超过2~4小时,常会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肝脏功能衰竭、心肌损害等。因此,高热持续的患儿如果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是可以引起死亡的。
  脑是生命的重要器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组织的耗氧量较其他组织的耗氧量大,儿童在基础代谢条件下,大脑耗氧量约占其全身耗氧量的50%左右。当高热时,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各脏器的耗氧量增加,而脑组织尤为明显。持续的高热必然要导致脑缺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缺氧时脑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脑水肿。脑水肿是高热患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16、小儿发热伴呼吸道卡他症状见于哪些疾病?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包括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这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引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疾病常见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白喉、咽结膜热、麻疹前驱期和百日咳卡他期等。此外,某些发热疾病,例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在其前驱期或初期有时也可出现一些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因此在鉴别诊断时均需加以考虑,以免引起误诊。
  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间,以及麻疹前驱期与咽结膜热之间,特别容易混淆。其鉴别特点为:普通感冒常呈散发性流行,发热和全身症状较轻,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重;流行性感冒常呈暴发性流行,发热和全身症状较重,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麻疹多见于冬春二季,前驱期可见特征性的麻疹粘膜斑,主要分布在颊粘膜上,为细小的白色斑点,周围可有红晕围绕,麻疹粘膜斑的发现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咽结膜热多见于夏季,无粘膜疹,一般也不出现皮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麻疹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