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mp3网盘下载: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51:10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内幕

2010-03-10  深圳新闻网

  197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发生过一次不寻常的事情――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当时,这件事情不但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在国际上也引起很多猜测。

国际局势乌云压城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和苏联边境领土纠纷渐渐升温,并趋于白热化。从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苏联挑起边界事端4189起,军事部署上,由70万人增加到114万人,并且不断举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为侵华战争做准备。珍宝岛事件发生后,1969年3月5日,在中央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准备打仗”。1969年4月28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提出要准备打仗的问题。

  1969年6月中旬,军委办事组多次召开战备会议,对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性做出了越来越严重的估计,认为大战在即,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的时间可能在国庆节。9月30日,疏散了北京几个机场上的飞机,在跑道上设置了障碍物,机场人员配发了武器,准备打击入侵的敌机。10月中旬,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疏散了一些中央负责同志和老同志,许多大城市也进行了防空演习和紧急疏散,全军进入紧急状态,整个国家处于临战状态,这种状况持续到80年代初期。但是,对于战争何时爆发,以什么形式爆发,战区主要在哪里,人们很难准确预测。因此,作为大军区主要领导,熟悉全国多个战区的情况是有必要的。八大军区司令员的对调,据中央命令所称,是“为了加强军队建设和反侵略战争准备,使军区主要领导干部交流经验,熟悉更多地区的情况”。这是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斗争乱云飞渡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数由上一届的5人增加到9人。“四人帮”的主要成员王洪文、张春桥进入了最高领导核心,王洪文还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表面上看,“四人帮”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其实,因为叶剑英、朱德两名老帅进入了政治局常委,并且由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加上周恩来的支持,“四人帮”的阴谋仍然不容易得逞,党内斗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在江西“改造”的邓小平回到北京,更让“四人帮”感到不安。

  1973年,毛泽东整整80岁,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急于安排后事,为下一代领导人打好基础的想法越来越明显。

  受命于危难之中开始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清醒地认识到,林彪把持军队工作12年,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干扰和破坏十分严重,许多单位的问题已经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叶剑英抓紧整顿军队,肃清林彪流毒和影响。叶剑英认为,军队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大单位的领导班子,是军队的“上层建筑”,军队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可靠的人手里。

  叶剑英的这些想法,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

  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在毛泽东的书房兼会客室进行。大家注意到,不是政治局委员的邓小平也坐在了茶几旁。会议开始,毛泽东说:“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以后改了吧,你们不改,我就开会,到这里来。我毫无办法,我无非是开个政治局会,跟你们吹一吹,当面讲。”

  随后,毛泽东缓和了一下气氛,换了一个话题:“我提议,议一个军事问题,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说完这句话,他转向叶剑英:“你是赞成的。我赞成你的意见,我代表你说话。我先找了总理、王洪文两位同志,他们也赞成。”

  王洪文在上海造反起家,企图取代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和地方上人民武装部对民兵工作的领导,建立自己的“第二武装”。但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对他事事掣肘,把许世友调走,就少了一块“绊脚石”。其实,不仅是许世友对王洪文掣肘,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也是这样。所以,对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他是非常同意的,事情越乱越好,乱中才能找到机会,造反派都是在乱中起家的。

  毛泽东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主持会议,在政治局委员们一致同意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提议后,毛泽东建议在座的政治局委员们共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于是,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政治局委员一起唱歌。

  唱完歌,毛泽东又解释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这是讲各大军区司令员。因为有的大军区司令员,在一个地方已经呆了一二十年。他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了,搞得关系盘根错节,对工作不利。

  稍顷,毛泽东宣布重要决定。他指着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说:“现在,我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我想政治局添个秘书长吧。你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个参谋长吧。” 

  邓小平点点头。   毛泽东忽然又换了一个话题。“现在这么多人看不起儿童团,我也是儿童团过来的,你们都是吧。”毛泽东一边说,一边环顾在座诸位:“你们哪个青年时期、十几岁二十几岁就那么高明,我就不信。”大家都明白了毛泽东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大家支持王洪文的工作。就是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军队高层领导的调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邓小平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12月20日中央召开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议。毛泽东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高级将领。

  毛泽东接见后,大家进行了分组讨论,众将领对中央决定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一致表示赞成。

对调具有戏剧性

  12月22日正式宣布对调命令,各大军区司令员、军兵种主要领导再次集中。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情况是这样的:

  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

  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对调。 

  当时全国共11个大军区,就有8个军区的司令员调动。没调动的军区司令员是: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这3位司令员任职时间都很短。原任大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就没有了职务,1969年10月被“疏散”到湖南省汉寿县一个农场劳动,犁地、挑粪,一直干到1972年,后来,去长沙治病,又转移到一个疗养所。1973年的一天,身边的人员忽然接到上级通知“不能喊老秦了,要叫首长”,1973年6月,军委领导通知秦基伟到成都军区任司令员。   12月22日会议是由毛泽东当面宣布对调命令。毛泽东想给王洪文一次机会,想让他在将帅面前树立点威信,委托王洪文“点名”。

  军队的“点名”不只是清点人数,而成为了一种严肃的仪式,一般“点名”的人都是最高首长,被“点名”的是部属,点名后,最高首长要总结工作、部署任务。王洪文当了中央副主席,有些昏头,也就大大咧咧地拿起花名册,点起名来。

  “许世友!”

  没有人答应。王洪文向会场看去,许世友脸色铁青,眼望着天花板,理也不理他。王洪文在上海造反多年,最怕这个南京军区司令。他壮着胆,又点了一次:“许世友!”

  忽听得“咚”的一声,原来是许世友把茶杯猛往茶几上一磕。王洪文抬眼一看,不光是许世友,杨得志、皮定钧这些老将军都望着他。王洪文胆虚了,转过头来求助似的望着毛泽东。毛泽东铁青着脸,一声不吭。

  周恩来不得不救场。他拿过花名册,看也不看,就先从其他司令员点起来: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这些刚才还是很傲的将军们,现在一个个响亮地回答着。名点完了,周恩来宣布:“现在请主席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命令!”

  毛泽东宣布完了对调命令,八大军区司令员没有一个人耽搁,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去上任。  续阅  林彪反党集团垮台后,毛泽东受到极大震动,大病一场。他对“文革”中的许多重大失误有所醒悟,并着手采取补救措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对调;同时宣布邓小平复出,担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许世友震慑王洪文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在毛泽东的书房兼会客室进行。看上去毛泽东很虚弱。一年前,他曾患心肌梗塞,经全力救治,终未发生不幸。不过,这次病发后,他的身体始终未完全康复。政治局委员们用心地聆听毛泽东的发言。

毛泽东以他特有的方式漫谈开了:“军委不议军,政治局不议政,以后改了吧,你们不改,我就开会,到这里来。我毫无办法,我无非是开个政治局会,跟你们吹一吹,当面讲。”

接着,他又换了一个话题:“我提议,议一个军事问题,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

毛泽东面朝叶剑英:“你是赞成的,我赞成你的意见。我代表你说话。我先找总理、王洪文两位同志,他们也赞成。” 毛泽东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这是讲各大军区司令员。他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坐镇,一呆就是20年,就会出现消极因素。

 会上,毛泽东当面宣布对调的命令。这时,毛泽东想给王洪文一次机会,想让他在将帅们面前树立一点威信,于是便委托王洪文点名。王洪文不知深浅,大大咧咧地点起名来。

 “许世友!”没有人答应。王洪文向会场看去,只见许世友脸色铁青,眼望着天花板,理也不理他。王洪文在上海最怕贴近上海的这个大军区司令员。

王洪文壮着胆又点了一次:“许世友!”忽听得“咚”的一声,原来是许世友把茶杯猛地往茶几上一磕,发出了巨响。王洪文抬眼望去,杨得志、皮定钧这些威名赫赫的将军都鄙夷地望着他。王洪文心虚了,转过头来求助似地望着毛泽东。

 毛泽东铁青着脸,一声不响。王洪文尝到了将军们的厉害。

 周恩来开始救场。他拿过名册,看也不看,就先从其他司令员点起名来: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这些将军们,一个个响亮地回答着。

 点完名后,周恩来宣布:“现在请主席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命令。”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情况是: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对调。                     邓小平出任总参谋长

稍顷,毛泽东宣布重要决定。他指着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说:“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我想政治局添个秘书长吧,你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个参谋长吧。”

在座的政治局委员静静地听着,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似乎看不出对毛泽东宣布的这个决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但在他们的内心是有的要拍手叫好,有的要气得跺脚的。

“我们现在请了一个参谋长。他呢,有些人怕他,但他办事比较果断。他一生大概三七开。你们的老上司,我请回来了。政治局请回来了,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

毛泽东又转身对邓小平说:“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改一改吧。”

毛泽东又换了话题。“现在这么多人看不起儿童团,我也是儿童团过来的,你们都是吧。”

毛泽东建议在座的政治局委员们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于是,大家一起齐唱“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从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毛泽东已不止一次在开会或接见下级时,让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人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全党步调一致,首先政治局要一致。

                   毛泽东要许世友学周勃

根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央召开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议。12月20日,毛泽东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高级将领。毛泽东坐在中央,左首坐着朱德总司令,右首坐着刚参加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周恩来、江青等几位政治局委员依次站立在毛泽东的右后侧。

接见开始,毛泽东拍拍朱老总的肩膀:“这是好司令啊,是我们的红司令啊,不是黑司令。”毛泽东简单地讲了几句之后,便与站立在一侧的肖劲光、陈士榘、田维新、马宁4位将领握手谈话。

第一位是肖劲光大将,海军司令员。毛泽东握着肖劲光的手问道:“身体好吗?”

与陈士榘上将握手时,毛泽东问:“身体怎么样?”陈士榘立正回答:“托主席的福,身体还好。”“井冈山下来的人不多了。”毛泽东感叹了一句。第三位与毛泽东握手的是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少将。毛泽东问:“田维新同志,你是哪儿人?”“山东东阿人。”田维新答。“曹植埋在什么地方啊?”毛泽东又问。“鱼山。”田维新答。毛泽东又问:“左边有个湖,是什么湖?”田想了一下说:“嗯,要说湖,那离鱼山还远,是东平湖。”“噢,那就对口罗!”毛泽东考问完毕,话锋一转,说:“总政治部就交你负责了!”

 听到毛泽东的话,田维新一愣,不过他很快作出了反应:“德生同志走了,总政就我一个副主任了。让我继续留在总政工作是需要的,请主席委派主任。”“不,就是你负责了!”毛泽东以十分明确的语气说。田维新说:“我资历、经验都不够,还请主席派个主任吧!”

毛泽东不再回答,开始与第四位将军、空军司令员马宁握手谈话。 讲着讲着,毛泽东向坐在前排的许世友问道:“我要你读《红楼梦》,你读了没有?”“读了。”许世友回答得很干脆。“读了几遍?”“一遍。”“一遍不够,要读三遍。”

毛泽东随口背了《红楼梦》第一章中的一大篇文字。自从毛泽东要求许世友读《红楼梦》以后,在座的高级将领几乎都认真读过这部古典名著。但是,没有谁能大段大段地背诵《红楼梦》。80高龄的毛泽东的这一番即席背诵,令在座的高级将领人人敬服不已。

 背完《红楼梦》,毛泽东还要许世友学周勃。周勃是西汉初年刘邦手下的名将,“厚重少文”,是刘邦去世后安刘灭吕的柱石。

 第二天下午,会议分组讨论。田维新分在周恩来所在的那个小组,参加小组讨论的有纪登奎与北京、南京、沈阳3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以及唐闻生、王海容和毛远新等。

 讨论结束时,当时主管组织工作的政治局委员纪登奎问周恩来:“命令怎么写?”

 周恩来指指田维新:“你问田维新。”说完就走了。

 田维新说:“我也没有经历过调动八大军区司令员的事。”“那,明天上午,河北厅议。”纪登奎说。次日上午,纪登奎、郭玉锋(中央组织部部长)、田维新等人来到人民大会堂河北厅,草拟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命令。

 这天下午,政治局开会讨论任免事项。尽管毛泽东事先已经表了态,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和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都在会上一度支持田维新出任总政治部主任,江青一伙却坚决反对,并推出张春桥为总政主任人选,此事只好搁置了起来……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1975)1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任命张春桥为总政治部主任。 ( 摘自《红墙大事》 张树德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