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地2分辨率多少:曹智:2011-12年国内油脂油料供求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14:46
2011-11-17
',1)">
11月17日和讯第三期期货讲坛邀请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信息处处长曹智先生就“2011/12年度国内外油脂油料供需状况分析”进行了讲座。
2011年—2012年国内油脂油料供求状况。
2011年—2012年国内食物植物油增速4%左右,我们今年如果按照9%左右的GDP来计算的话,人均GDP可以达到4800元—4900美元,将近5000美元了,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对于植物油消费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蛋白粕饲用消费年度增长在4.8%左右,绝对量在5803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360、370万吨左右。
重点介绍一下对于中国下一年度大豆的进口判断。
这个判断没考虑到政府采购因素的,这是对实际需求的一个判断,我们也知道,现在很多人都讲中国的大豆下一年度会达到6000万吨以上,我们觉得这个幅度还是偏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年我们有3个影响是影响了大豆进口的,一是今年棉籽产量的提高,棉籽产量我们判断今年是在1200万吨左右,比去年1073万吨高出100多万吨,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我们的棉籽粕绝对量增长70万吨左右,不管棉籽粕在这个年度消费还是在下个年度消费,它的增加必定是挤占豆粕市场,去年有豆粕对棉籽粕的替换问题,今年正好相反,棉籽粕对豆粕的替换情况。今年我们并没有把大豆的进口数量放得很高。进口大豆商业库存比较偏大的问题,我们9月底有一个调查,中国的港口加上油厂进口大豆的商业库存是630万吨左右,这里不包括国家的库存,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00万吨,200万吨减少库存必然涉及到消费,它必然会影响到大豆的进口,还有国家政策的影响。
中国豆油的进口,我们进口的数量预计是150万吨左右,比去年140万吨提高5万吨,同样我们的棕榈油,我们国内没有生产,基本上都靠进口,下个年度我们棕榈油进口是540万吨,比上一年度550万吨要低,更低于2008年、2009年创记录的610万吨,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豆油、棕榈油这几年进口量都出现降低的局面,我们可以用植物油消费量的增速降低来解释,蛋白粕每年会增加400万吨左右,如果全部用大豆替换就是450—480万吨的大豆,400—450万吨大豆折成油是80—100万吨,根据我们的消费量来计算,植物油的消费量在2400万吨左右,如果按3%—4%的增速增长,我们一年绝对量刚性需求增加也就在100万吨上下,也就是说大豆的进口折成油之后就可以满足我们植物油刚性需求的增加。所以这几年我们看到豆油、棕榈油大宗油脂进口品种都出现进口量降低的态势,或者进口量保持稳定的态势。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目前我们植物油的进口增长速度不如以前了。
我们现在对国内油脂油料行业发展的判断,上面谈的都是一些市场的情况,产业的情况对价格其实是有影响的,特别是表现在今年,在大豆产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油厂的压榨效益不好,也抑制了价格上涨的空间。大豆产能还是个老问题,也就是说大豆压榨产能的过剩问题,我们预计2011年大豆压榨产能增加1320万吨左右,这个增加幅度是非常大的,明年我们判断压榨产能增加也在1000万吨以上。这带来什么影响呢?
(表)这张表主要是大豆压榨产能利用率的图形。2007年之前开工率不高,50%—52%的开工率,在这之后开工率在逐步提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了一个文件,叫《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当中对于产能的利用有一定的规定,在后期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当中把大豆和油菜籽列入限制类里面,使得我们在大豆压榨领域和油菜籽压榨领域外资都没有兴建和扩建的现象发生,所以在2008年—2010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新建的油厂。这几年我们需求量的增长超过了产能的增长,可以看到,这几年产能非常高,在2010年达到了63%左右。63%是个什么概念呢?在美国开工率80%,是满负荷生产,有一些工厂机器要停工检修,在南美60—65%的开工率就是很高的开工率了,2009年、2010年我们面临很高的开工率,2009年、2010年绝大部分的加工厂和油菜籽加工厂都是赚钱的,因为他的开工率很高,赚钱他才开工。今年就不一样了,今年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随着产能大幅度提高,产品利用率降低到50%左右,这是偏低的开工率了。
在我们的大豆压榨产能大幅增长之后带来大豆利润下降的过程,2007年大豆压榨产能扩张步伐降低之后使得产能降低,今年大豆产能扩张1230万吨以上,使得今年进口大豆商业库存增加,加上部分融资资金进入大豆贸易环节,导致国内部分地区出现大豆分销价格低于到港成本的现象。从大豆产业角度来说。
从养殖饲料业角度来说,我们的饲料厂在看到我们大豆进口量超过实际需求量之后,他们对于后期市场价格就会产生一个供应量充裕,价格上涨空间不大的判断,这样就会降低采购积极性,原来备两到三周的货,现在我们饲料厂周边的大豆加工厂的豆粕很多,他就不会采购,采购积极性降低。这就是恶性循环,造成大连打破月度交割期现价差不能回归。我们做套保过程中买芝加哥大豆套到大连的豆油或豆粕,一般远期的采购有100—150元的利润,这是行业的规律,一般是100—150元。如果在期现价差回归过程当中,按照压榨量来计算,一吨收益率在100—150元,也就是它的套保利润,今年大部分时候当中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现货价格比期货价格要低200—300元。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说大豆加工厂在解开它的套保盘子的时候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亏200—300元。也就是说这200—300元包括了套保的成本在里面,减去它的套保收益100—150元,今年大部分的时间,油厂的亏损,单纯从理论上计算都是100—200元左右,原因是大连的豆粕交割期现价差不同。9月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期现价差下跌速度大于大连期货下跌的速度,期现价格就回归了,油厂获得了它的套保利润,所以在9月份之后,大豆加工厂的开工率包括收益都出现大幅度提高。
再说说菜籽,我们国家粮食局最近做了一个最新统计,2007年菜籽加工厂417个,总加工能力2506万吨,2011年预计我国油菜籽加工能力将达到3200万吨,如果单算菜籽的话,我们的产能利用率是很低的,目前菜籽加工行业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2008年之后我们采取了临时最低收储价格,这对油菜籽加工企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对于企业的经营,农民的收入都起到一个稳定剂的作用,但目前来说,作为大宗粮油产品而言,大豆已经有几轮的产业整合,但菜籽因为国家政策的影响,它没有进一步整合的过程,就是整合被拖后了。随着我们临时收储价格的弱化,或者说我们收储量的降低,慢慢后期的菜籽加工厂也将步入市场化的经营。
市场的经营过程当中,小厂就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了,反而是些大厂,背靠着大集团他们从经营方式、收购方式,套保经验方面都有很多的优于小企业的地方,所以他们能生产出来。所以在未来三五年当中,我们的菜籽加工行业也是面临一个整合的过程。
在谈到菜籽和大豆加工行业的时候,我们举了大豆初榨环节的例子,后期无论做菜籽还是棉籽加工或花生加工都会形成集中化的格局,大豆已经形成了集中化的格局,2006年中国大豆集团压榨量,这是实际压榨量,益海、中粮、九三、来宝、东凌、托孚等大型企业压榨量占整个大豆压榨量的75%,你很难再进入大豆初榨行业,和大的粮商进行竞争。后期也就意味着大豆初榨行业是门槛比较高的行业,虽然大豆加工厂生产设备、土地、市场都比较容易进入,但从营销方面,从长远的发展方面有压榨厂,四五千吨的压榨厂很难与十几个集团化的压榨厂进行竞争,从成本、收益上四五个压榨厂远远不如集团化的压榨厂。
行业布局定性的情况下,部分压榨集团开始把方向从大豆压榨或大都初榨转到另一个方面,比如小包装油的竞争,很多压榨集团,像中纺、中储粮都开始做小包装油,形成产业链布局,还有物流和仓储设施,原来我们港口向内陆转运过程当中,不仅包括豆油和豆粕,转运过程当中,转运的承担商都是一些贸易商,现在这些大型压榨集团开始受到物流和仓储在沿江和沿铁路各个地区开始建罐,建自己的物流仓储设施,使得现在的大型集团向管理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使得很多中间贸易环节的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可以看到中小型贸易商在这个市场上生存越来越困难了。这是未来我们大豆压榨集团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向也和美国的发展方向一样。美国也就那几家大型压榨商在市场上作为主导地位,基本上看不到小的贸易商和小的压榨商了。以上就是对于我们的宏观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中国供求和产业界状况的介绍。
最后做一个总结,目前来看,未来两个月到三个月当中,我们认为基本面的影响会高于一些宏观面的影响。基本面,11月份、12月份并没有什么太突出的一些变化,我们关注的重点要转向于南美的天气,也就是说从明年1月份、2月份开始对南美天气的炒作。中国植物油的消费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了,未来三年养殖商业化提高,可能会推动蛋白粕消费的高速增长,但在五年之后,蛋白粕年度间的变化可能和植物油的变化相吻合了。从产业角度考虑,中国油料市场将面临整体过剩的阶段,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
中国现在食用植物油的高速消费增长时期已经结束
对于中国的需求来说我们是有一个判断的,这个判断就是中国现在食用植物油的高速消费增长时期已经结束了。我们对于油脂油料和蛋白粕的消费有三个因素,第一,收入提高对于消费的拉动性是非常明显的;第二,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民工进城之后,面和米就少了,消费的肉和植物油就相对多一些,城乡结构消费变化也推动了植物油增长很重要的动力;第三,涉及到蛋白粕的消费,养殖结构的变化,散养到商业化养殖过程中间对蛋白粕的消费拉动是非常明显的。每次在谈到消费变化过程当中我们都喜欢用GDP来做对比,我们研究了人均GDP和植物油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两个图形有很强的相关性,个相关性达到0.95,蛋白粕中间消费是禽蛋和畜牧养殖业,人均肉类占有量和人均GDP的关系可以看出两者是非常紧密的关系,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9—0.99,禽蛋占有量也一样,相关系数达到0.93,非常高度的相关。
用两个指标研究植物油消费量的变化,一是人均GDP,二是植物油的消费增速。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不管是植物油还是蛋白粕年均增速都在7%—8%左右,非常高的增长幅度,但到了2007年,我们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上,我们发觉植物油的增速降到3%—4%,我们去对比了和我们有相同消费结构的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他们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人均3000美元以后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不注重吃穿了,而注重高档的消费,比如住房、教育或旅游的消费。相对于食用植物油的消费来说,增长的拉动性就不如以前强了。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相同消费结构的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我们对比一下与我们有不同消费结构的,比如美国、欧洲地区,他们在人均GDP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和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基本是一个直线,美国、欧洲已经发展到很发达的程度了,它的植物油消费量的增长或植物油绝对量也就稳定在一个水平。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会遇到这个问题,前期增长速度很快,后期增长速度会下来。我们研究植物油和蛋白粕的时候发现,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相同的年度增长的关系,但我们看到2007年之后到现在蛋白粕增速还是很高,7.5%左右的增速。
对于油料相同的下游产品来说,我们都说植物油是一个快速消费品,它从生产出来之后直接进入到消费环节,中间就没有什么其它的环境。蛋白粕从生产出来之后经过饲料业的转化,最终形成肉蛋奶到我们消费,经过了中间环节的变化,所以蛋白粕对结构的增长是有影响的。
由于养殖商业化程度的提高,十年之前我们是散养,用剩菜剩饭,玉米、小麦搀起来做饲料,商业化程度提高之后,饲料养殖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玉米60%,蛋白粕20%左右,商业化在替换散养的过程当中对于蛋白粕的需求拉动是一个加速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就体现出来蛋白粕在这几年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会比植物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要高。(图)这是我国饲料产量增长趋势图,图上可以明确看到饲料的增速还是非常高的,都在7%—8%左右的增速。(图)蛋白产量和饲料产量的增速对比曲线也是比较蛮吻合的。
(曹智,男,现任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信息处处长,高级经济师。多年从事油脂油料及谷物市场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多项研究报告,近几年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和参与的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奖项,并被聘为农业部专家组专家。在国际国内农业研讨会上多次就中国粮油市场等热点问题发表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