瞌睡轻怎么办:夏、商、周三代及古蜀王朝、巴王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44:32
夏、商、周三代及古蜀王朝、巴王朝 夏王朝

夏王朝是上古帝王黄帝的第四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尧帝时水官鲧的儿子禹建立的。夏王朝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第一个有完整帝王世系记录的奴隶制国家硎窃忌缁崮┢谧詈笠桓霾柯淞耸琢臁?br /> 禹姓姒,名文命,号高密。公元前2166年6月6日出生在今四川省绵阳北川县禹里羌族自治乡境内的九龙山(石纽山)禹穴沟侉儿坪。母亲是有莘氏(今山东曹县)之女女嬉。《中国姓氏起源》说:黄帝77年(公元前2355年)封其次子昌意于若水为侯(今四川雅砻江)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因自然和生存条件,昌意携全家北迁到中原,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北建昌意城定居。其子颛顼继其伯父少昊成为部落首领。颛顼的孙子鲧在帝挚时为臣,帝挚是帝喾的长子,帝喾死后,商挚继位。帝挚为人昏庸,政绩微弱,在位9年,让位于同父异母的弟弟尧。当时,帝挚封鲧于崇(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赐姓姒。故鲧又称重伯鲧。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因为夏部落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时常受到洪水的侵扰,鲧在带领人民同洪水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因为治水,鲧发明了城郭(即在堵水长堤的基础上加高堤坝,将部落围起来,这样,一可了防止敌人入侵,二可防水)。但鲧生性耿直,为人恃才自负,独断专行,与其它部落首领关系处理的不好,因此,其它部落首领常指责他品德不好。他还与黄帝的一个后代混沌;少昊的一个后代穷奇;黄帝大臣的一个后代饕餮结成一伙,不服从命令,专做坏事,与尧为敌,被人们叫做“四凶”。好在鲧有自知之明,以后借故离开了尧帝。但他并没有回到崇国的封地,而是带著妻子女嬉回了老家石纽(今四川北川县城南0•5公里的石纽山),鲧在石纽修心养性,不问世事。儿子文命出生以后,潜心教养儿子。
禹是以治理洪水成功而闻名天下的。尧晚舜初,尧在位61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冲毁房屋,人民流离失所。为此,尧召集大臣们商议寻找治理洪水的人,由于鲧在黄河流域居住,又有治水经验,所以大臣们推荐了鲧。但尧认为鲧为人负命毁族(违抗命令,摧残同类),不能用。而大臣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好的人选了,不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大家的建议。鲧治水九年,因为治水方法不当,被舜斩首治罪,并让他的儿子文命接替父亲,继续治水。禹从小跟先人治水,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也深知父亲失败的教训,接受命令后,他改变了父亲以往修堤筑坝、以防为主的消极方法,改用疏通河道,开渠排水的措施,让洪水分流。在禹治水的日子里,他率领人民通山川、疏河流,同人民一起披星戴月,顶风冒雪,搬石运土,肩挑背磨。传说在工程紧要关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后来他的

妻子生下第一个儿子启,他也硬著心肠没入家门。禹治水的的足迹东到会暨(今浙江、绍兴一带);南到衡岳(今湖南、湘中一带);西到黄河中上游;北到塞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使河道畅通,灾害平息,人民安居乐业。因为禹治水成功,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周围的部落非常拥护他。舜也将他封为诸侯,封地在夏邑(今河南省许昌禹州市)。在舜晚年的时候,大家推荐禹作了部落首领。禹为王时,他让人在朝堂门口设置了钟、鼓、磬(庆)、铎、鼗(陶)五种打击器来接待四方之人。他说:“用义理使我明白的人,请敲钟;用道德开导我的人,请击鼓;把政事禀告我的人,请挥动铎;用忧患启发我的人,请击磬;有前来告状的人,请摇鼗”。他还经常说:“我不担心天下的贤士滞留在路上,而是担心他们滞留在我的门前,如果那样,就说明我有许多错误了”。有时,禹吃一顿饭,要起来十次接待来访者;洗一次头要多次挽起头发,停下来接待来访者。有一次,禹出巡时看见一个罪人,就问他所犯何罪,并为他哭泣。禹左右的人问他,罪人不遵守国家的法律,君王为什么还为这种人哀痛?禹回答说:“尧、舜时代的人,都以尧舜的善心作为自己的善心,可我作为天下之君,百姓却各自按自己的心思行事,因此我为之哀痛”。
另有一说:舜是被禹逼迫让位,并被逐到九嶷山而死。《荀子•正论》说:“夫曰尧舜禅
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韩非子•说疑》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中引《汲家琐语》也说舜是被禹赶到苍悟而死的。关于舜帝之死,台湾学者柏扬先生说:“想想看,几千年前的苍悟之地,人烟极稀,即非政治经济中心,又非边关重地,舜干嘛去南巡?他当时已百岁高龄,到苍悟数千里之遥能走得动吗?这么大年龄出远门,为何没家人照应?既然不带家眷,为什么后来两个妃子又为他投水而死?所以,舜当时不是被武装押解,不得不往,就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传说,禹接替了舜位不久便称王,他用武力平服了不服从他的部落,并把被平服部落的财产归为己有,把俘虏来的人作为奴隶。他还要求服属于他的部落每年都要定期向他朝贡。有一年,禹召集各部落的首领到会暨开会,到会的人都要带玉帛(贡品)来,有一个部落的首领防风氏来晚了,禹竟专断地把他处死。禹以治水成功的初封地为国号,称为夏。后辅佐舜帝为政时居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建国后立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夏王朝强盛时统治的疆域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北至河北省;南接湖南省。计东西长7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面积不算很大,与后世统一的王朝更是不能相比,但在约4000千年前的世界上也许是最大的独立王朝了。
自夏禹开始,确定了王位世袭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禹建立了军队,设置了官衙,制定了刑罚,建造了监狱等公共权力,即国家权利。禹开创的夏王朝标志著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王朝是一个频繁迁都的朝代,自禹建国到桀灭亡的471年间,共来回迁都14次。它们顺序为:禹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曾暂居安邑(今山西夏县),启迁阳瞿(今河南省许昌禹州市);又迁安邑,太康迁斟灌(今河南省清丰县)和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少康都康城(今河南禹州西北),杼(助)迁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又迁老丘(今河南开封市东),廑(勤)居西河(今河南汤阴县东),皋迁绳池(今河南绳池县),桀又迁斟郇。
禹娶涂山氏(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之女女娇为妻,生三子,长子启,乘父姓姒,次子宰,封顾地(今河南新乡原阳县),姓有扈氏。禹传位于启,有扈氏不服,与启大战于甘(今河南郑州西),史称“甘之战”,有扈氏大败,宰被启杀掉。三子罕,封观地,(今河南鹤壁市境内)称武观,禹传位启,罕也不服,在封地自立为王,启派兵征伐,史称“征西河”,罕被杀。夏启用武力巩固了政权以后,没几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认为:祖父禹一生艰苦奋斗,领导人民平治水土,建立了夏家王朝,又经父亲启为巩固政权而斗争胜利后,自己做国王天下太平,可以安然享受了。夏启生前喜欢喝酒、打猎、跳舞,太康在这一方面比他父亲更胜一筹,他不关心百姓生活,对政事置之不理,一心迷恋打猎,有时为追赶猎物,离朝3个月不归。太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黄河下游一个部落首领、早有篡位野心的有穷国君后羿的注意。一次,太康外出打猎,后羿趁机攻占了夏都,并将太康驱赶到夏阳(今河南周口太康县),最后太康死在了那里,史称“太康失位”。
后羿虽然赶走了太康,但还不敢取而代之。为了得到其它部落首领的认可和支持,他在


等待时机。后羿让太康的弟弟仲康继位,自己掌握和操纵王权,不久,仲康在后羿的淫威下忧惧而死。后羿认为时机以到,便把本应该继承王位、仲康的儿子相驱赶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居住,后羿自称为王,号有穷国。后羿为王后,他自持箭术高超,武力强大,并没有对夏王家族进行诛杀,对夏王后代的活动也未加限制,还任用了一些原夏王朝的贵族和臣僚在朝中供职。后羿同太康一样也酷打猎,他把政事交给一个奸诈的大臣寒促,自己四处奔波游玩。几年后,寒促杀死了后羿,夺取了有穷政权。寒促为王后,他没有忘记夏王朝家族,为了防止夏王朝复辟,他让他的儿子、四处追杀被后羿赶走的相,最后相还是被寒促所杀。可幸的是,相的妻子有仍氏缗得逃,在娘家(今山东济宁南)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以后,少康在舜的后代有虞氏保护、支持下,招兵买马,组织力量,又联合了一些忠于夏王朝的大臣和部落首领,杀死了寒促,夺回了王位。少康从小经历了一段流离的苦难生活,他曾为有仍氏管理过畜牧,为有虞氏管理过伙食,接触了不少平民和奴隶,他深知平民和奴隶的疾苦。所以,他认识到要保住夺回的祖业,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要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少康复国后,恢复了被太康,后羿,寒促废弃的管理农业生产和治理水患的官员——稷官和水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史称“少康中兴”。从太康失位到少康复国,中间经历了68年。
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帝王,也是历史上第一有名的暴君。据说,桀是一个有才有智的人,他有一身蛮力,能把铁钩拉直,把铁索拉断。但他性情暴躁,又很残忍,动辄杀人,且酷好声色,又好喝酒。他在位的时候,专一爱东打西伐,无休止地征伐百姓,强迫他们服劳
役,为他修建宫殿。他对有仍氏以前反对他继承王位耿耿于怀,夏桀13年,他攻打有仍氏(今山东济宁市),有仍氏把一个叫妹喜的美女献给了他,桀非常喜欢她。为了讨妹喜欢心,夏桀四处敛财。为妹喜建造了一座用美玉装饰宫室;象牙瓖嵌长廊;美玉砌成楼台的宫殿。因为这座宫殿修的很高大,站在上面能看出10里之遥,从地面上往上看,有将要倾倒的感觉,所以取名叫倾宫。从此,夏桀和妹喜就在这里日夜饮宴作乐,放纵淫乱。据说:他在倾宫里建造了一个大酒池,这酒池大的可以在上面行船,能同时容纳3000人在池边喝酒。他让人在池岸的树上挂满肉干,将熟肉堆成一座座小山,让3000个宫女脱去衣服,命令她们,听到一声鼓响,都要趴下喝酒,并将阴器高耸露出;又一声鼓响,马上跑到肉林去吃肉干,而且要一脚踏地,一脚踏树,露出阴器;再一声鼓响,跑去喝酒,再一声鼓响,去肉山吃肉。这个样子,如牛一般,纷纷忙乱,桀与妹喜看了大笑。到了晚上,他命令男女全部裸体混杂相处,桀与妹喜观看他们交接之势,大以为乐。老百姓恨透了他们,恨不得与他们同归于尽。
夏桀的一位叫终古的太史官,拿著夏先王政绩的图画,苦劝夏桀要爱惜民力,不能奢侈,桀不但不听,反而责骂终古多事,终古眼看夏桀如此下去不久便会亡国,于是在夏桀51年离开夏朝投奔黄河下游的商姓部落去了。终古走后,夏桀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他在有仍(今山东济宁市)召开盟会,强迫各部落交纳高额贡赋。终于激发了九夷部落(泛指黄河下游各部落)的反抗。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大臣关龙逢劝他说:“以前先王之时之所以天下安定、国家、宗庙巩固,是因为先王谦逊,恭谨、慎重、讲信用、节约开支、关心百姓。现在你奢侈放纵,杀人成性,百姓惟恐你死的晚!人心如果离开你,上天也不会保佑你,你何不稍微改一改呢”?但夏对关龙逢的劝告无动于衷,固执的关龙逢站在那里不肯离开,桀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在夏桀横收暴敛,失去民心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姓部落的首领汤替天行道,在夏桀52年(公元前1600年)向夏王朝发动进攻,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北)激战,夏军大败,夏桀被汤流放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3年后,夏桀死于亭山(今巢湖市东北卧牛山)。
夏王朝自禹公元前2070年开国至夏桀公元前1600年被流放共历十七王四百七十一年。

【夏朝王陵】夏朝王陵,因年代久远,且多次迁都,并不封不树。除现在传说中浙江省绍兴市的大禹陵;河南周口太康县的太康陵、少康陵;河南濮阳的相陵;河南三门峡市绳池县的孔甲陵、夏高陵;安徽巢湖市卧牛山的夏桀陵外,多数尚未发现。
大禹陵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六公里的会嵇山上。禹17岁受命治水,治水63年,走遍了中国的山川河流,79岁时治水成功。开始辅佐舜帝执政。17年后,继舜称王,在位10年,于公元前2260年巡狩大越(今浙江绍兴)时病故,葬会嵇山。禹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说:“我

百年之后,葬我于会嵇之山。衣裘三领,桐棺三寸(10厘米),穿圹(墓穴)七尺(2•33米),下无及泉,坟高三尺,薄士阶三等葬之,勿伤田亩”。因年代久远,禹陵早已变为平地,大禹陵到底在会嵇山何处,以无从查考。后人就在山下选择了一块依山傍水,景色幽静的地方建亭立碑,以祭祀大禹。大禹陵座东朝西,面对亭山,前临禹池,背负会嵇。禹池前面建有青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内,原有陵殿,现以被毁,现在原址上建了一座古朴典雅的碑亭,亭中立有“大禹陵”巨碑,每字一米见方,苍厚有力,是明代书法家,嘉靖年间的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碑亭的右侧有一形制独特的石亭,称“咸若亭”。咸若亭的右前方是近年新建的禹碑亭,其中有秦始皇东巡会嵇时命丞相李斯撰写的著名“会嵇石刻”,以及明代成化年间所镌的“山会水则碑”,“戴琥水利碑”等,非常珍贵。大禹陵的左侧是禹祠。据载是大禹的第四工孙少康所建,后屡次兴废。现祠为重建,祠为前后两进,三开间,座东朝西,粉墙青瓦,简朴无华。前进左右置“大禹治水”、“记功封赏”砖雕,场面壮阔,形象生动。后进中有大禹持耒(垒)戴笠的塑像,左右两侧陈列立脚点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和传说故事。禹祠廊下墙壁上嵌有“禹穴”、“禹辩碑”,是历史学者考辩大禹葬地之辞。
大禹陵的右侧是禹庙。传说最早是大禹的儿子启所建(公元前2059—2050年),以后少康重建(公元前1913—1891年)。并封他的小儿子无余为会嵇王,奉守禹庙,国号于越。禹庙几毁几建。现在的禹庙为南朝梁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所建。庙内的建筑除大殿是1934年重修的,其它大部分为清代重修。进禹庙西辕门,可见到一座石栅亭,亭内有一大石碑,这就是有名的“岣嵝(钩楼)碑”,又称“禹王石”。据说是大禹在南岳衡山治水时所书写(碑文下有译文)。向北穿过棂星门,登上百步金阶,就是祭厅,或称拜堂,这是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左右东西两庑,放置历代歌颂大禹功绩的碑石。经过祭厅,就是重檐飞角,雕梁画栋的大殿,大殿屋脊上塑有游龙、逆风、凤凰。大殿正中平台上有高6米,身穿黑底朱雀双龙华衮,双手捧圭的大禹塑像。大殿左侧有清代干隆亲撰碑文的御碑亭。大殿东南小山坡上有一“窆(扁)石亭”,亭内有一高2•06米的大石,形状如秤砣,顶端有一碗大的洞,传说是大禹下葬时所使用的工具,也有的说是大禹下葬时墓穴的镇石,或陵墓所在的标志,窆石下面是大禹的真正葬地。这块奇石,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古代英雄的追念,长年累月,已被人们抚摸的非常光滑。窆石亭边有两方石碑,上镌“石纽”、“禹穴”。意寓大禹生于石纽,葬于会嵇。在禹陵与禹庙之间的山坡上,有一脉清泉、长年不涸。名曰“菲饮泉”,是孔子称赞大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官室而得名。禹陵周围,群山逶延,苍翠绕流,红墙四周,气象庄严。

夏王朝世系表(公元前)

陵名 皇帝姓名 世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大禹陵 姒文命 鲧之子 2166—2060 2070—2060 浙江绍兴市
启 禹之子 2059—2050
太康陵 太康 启之子 2049—2020 河南周口太康县
仲康 太康之弟 2019—2006
相陵 相 仲康之子 2005—1978 河南濮阳市
少康陵 少康 相之子 1913—1890 河南周口太康县
抒 少康之子 1889—1874
槐 抒之子 1873—1848
芒 槐之子 1847—1830
泄 芒之子 1829—1814
不降 泄之子 1813—1755
扃 不降之弟 1754—1734
廑 扃之子 1733—1713

孔甲陵 孔甲 不降之子 1712—1682 河南三门峡绳池崤山
夏高陵 皋 孔甲之子 1681—1671 河南三门峡绳池县崤山
发 皋之子 1670—1652
夏桀陵 履癸 发之子 1651—1600 安徽巢湖市东北卧牛山


夏王朝先祖世系表


陵名 先祖姓名 世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昌意 黄帝次子
颛顼 昌意之子
骆明 颛顼之子
鲧 骆明之子


商王朝

商王朝是继夏朝之后,黄河中下游一带(今河南、山东)原夏朝的附属国,商姓部落首领汤建立的。汤姓子名履,黄帝的后代。史书记载:五帝之一的帝喾是黄帝曾孙。帝喾娶有四妃,元妃鞠訾氏;次妃陈锋氏;次妃有松氏;次妃有邰氏。第三妃有松氏名叫简狄,在有松(今山西永济市)生下契,长大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掌管教化的司徒,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市),赐姓子。历13代传到主癸,娶伏都氏女为妻,生汤,取名履。汤所处的年代,正是夏桀横收暴敛,民心不符,属国离散,夏王朝统治陷入严惩危机的时候。汤看到夏桀的黑暗统治,人民生灵涂炭,决心替天行道,推翻夏桀。
汤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接替父亲继承侯位以后,他大胆起用奴隶出身的伊尹为相,后来,伊尹辅佐汤在灭夏建商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汤采用了伊尹以德政来争取人民的建议。伊尹对荡说:“要使国家巩固,兴旺和强大,就必须得到人们的拥护;要使人们拥护自己,就不能对人民施暴政。”因此,汤在部落内非常注意以宽治民,以民某利,并且要求大臣们要勤于政,要有功于民。汤的德政得到了商部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同周边部落和夏王朝附属国的交往中,他也以得来教化民众,以取得各部落首领的拥护和支持。有一次,汤外出打猎,看到人们四面布网,以捕获更多的猎物,感叹万分,他说:“这样会杀尽禽兽,使之绝迹。应该去其三面,一面布网。”各部道首领知道这事以后非常感动。他们说:“汤对禽兽都能网开一面,不斩尽杀绝,何况对我们呢。于是纷纷归附商部落或商结盟。这时,汤不但能指挥本部落内部的民众,其它部落也愿意为汤效力,汤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夏桀杀了关龙逢以后,大臣们再也不敢再劝夏桀了。眼看夏王朝江河日下,大势以去,于是有的大臣就投奔了汤。不久,有的服属于夏的诸侯国和部落也公开反叛夏桀了。汤看到时机到来,立即起兵伐夏,他先后攻灭了葛(今河南宁陵县),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同夏王朝亲密且比较强大的附属国和邻近许多小的部落,最后终于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大败夏朝军队,在三宗(今山东定陶)将夏军消灭,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建都于毫(今河南省偃师市西)。
汤建国后,深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不能灭夏建商。所以,他对下以德待民,对上敬顺天意,开创了商初稳固的政治局面。汤建国不久,朝中发生了一场旱灾,旱灾一直延续了七年,在最初二年,伊尹也曾教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但无济于事。在后五年中,灾情更加严重,河干井涸,禾苗不生,人民困苦异常。天旱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汤认为这是上天所为。自旱灾发生后,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每天派人举行祭祀,祈求上天除旱降雨。汤还亲自到郊外祈祷,并在上天面前反省自己执政有无过失之处。

他说:“上天不降雨,是不是因为我执政法有节制、法度;是不是因为我对百姓失职,使百姓受到疾苦;是不是因为官吏贪污受贿;是不是因为进谗言的人多了起来;是不是因为有女生干预朝政;是不是因为我的宫室修的太大太美?这就是有名的“成汤六问”但是,尽管汤天天祭祀,每每自责,苦苦哀求,但上天仍然没有赐福降雨。”大旱延续到第七年的时候,汤见郊祭上天也不降雨,就命人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选择了一个叫桑木的地方设了祭坛,亲自离领伊尹等大臣祭祀求雨。但祭祀以后还没下雨,于是,汤就命人占卜为什么不下雨。史官们占卜后说:贡祭除了要用牛羊作牺牲外,还要用人牲。人牲,就是将活人放到柴上焚烧后,让被焚烧得人上天祈求上天降雨。汤听了以后说:“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为民,怎能用人去焚烧呢?用我来代替吧!于是,命人架起柴来,汤将头发和指甲剪掉,沐浴洁身。汤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因为我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使上帝鬼神伤害万民的性命。”祷告后便坐到了柴上(有的说是头发和指甲代替其身),正要点火时,天就下起了大雨。成汤求雨这种巧合,久旱必有大雨是自然现象,但汤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敬佩和颂扬。汤接替父亲任侯爵17年,灭夏建商后在王位13年,死后葬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市东)享年100岁。
在商王朝以前,汤的先祖们自契开始,为了生活呈逃避黄河水患,曾8次迁都:契先居商,后迁于蕃(今山东省腾州市);昭明迁砥石(今河北省南部祗水流域),后又迁商;相土迁东都(今山东省泰安市)后又迁回商;微迁于殿(今河南省安阳市)后又返回商;汤又适居毫。商朝建立后,又迁都5次;仲丁迁于嚣(今河南省荥阳市),河檀甲迁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祖已迁都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又迁于庇(今山东省鱼台县),南庚迁奄(今山东省曲阜市)。商王朝中期,第20代帝王盘庚在奄即位以前,因连续9世诸弟子争夺王位,国家内乱和屡次迁都,国势已经衰落。盘庚即位以后,不顾贵族和平民的反对,毅然决定把都城迁到殷。迁都以后,盘庚著手整顿、改革朝政,他行汤之政,抑制贵族,兴修水利,奖励农耕,使衰落的商朝又出现生机。到23代商王武丁的时候,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土面积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商纣是商王朝最后一个君王。史书对他这样记载:“纣天资聪慧敏捷,耳聪目明;气力超过常人,能徒手搏击猛兽;才智机敏,能够驳回臣民的劝谏;能说会道,善于掩饰错误;并向臣子夸说耀自己,向天下抬高自己,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商纣不但聪明勇敢,他还是一个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人。早年,他亲自率领士兵与东夷部落(江淮流域和东方部落的泛称)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交战中,他几乎百战百胜。在扫平东夷的同时,又把先进的商朝文化传播到了江淮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国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战争的胜利,又滋长了商纣的居功自傲和贪图享受。他也同夏桀一样,不分昼夜的狂欢纵欲。商纣在使用象芽筷子的时候,他的哥哥对他说:“你现在使用象牙筷子,就一定要用美玉制成的酒杯才能相配,使用玉杯、象箸,就一定要吃熊掌、豹胎,其他的食物、用品又要同这些配的上才行,你这样为了满足欲望,无止境的追求,天下要危险了”。商纣对哥哥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纣听说有苏氏(共工之后,己姓。今河南省武陟县东)的女儿妲己非常漂亮,就发兵攻打有苏氏,有苏氏被迫将女儿献给了他。纣王非常喜欢妲己,妲己说的话,他无所不听,妲己喜欢的人,纣就让他尊贵,妲己不喜欢的人,纣就把他杀掉。商纣用了七年时间在都城的南面建造了一所宫殿,取名叫鹿台。鹿台宽三里,高千丈,居室和门都用美玉瓖嵌,里面装满了钱财、粮食和奇珍异宝。他还大肆扩建在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西北)的林苑楼台。他在沙丘宫里聚集了大批乐师伶人,用大池贮酒,池边悬挂的肉象树林一样。他让男男女女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在林苑中追逐嬉戏,相遇即交。还让他们乱交,商纣和妲己看他们的交接之势取乐。商纣还在沙丘宫中设立了许多夜集市,他通宵在那里饮酒作乐。
商纣任命诸侯中的西伯侯(后来的周文王),九侯,鄂侯为大臣,替他管理政事。纣王让诸侯进献美女,九侯把自己的女儿献给了他。九侯的女儿非常白静漂亮,纣王常常台见她,九侯的女儿不喜欢淫荡,见到纣王时也畏畏却怯,没有什么风情,比较起来和妲己大不一样,他就想出一个办法,让此女裸体与别人交接,纣和妲己在旁观看,九侯的女儿不肯,纣就把她杀了,同时把他的父亲九侯也杀了,并剁成肉酱。鄂侯为此事批评纣,纣杀了鄂侯,并把


他晒成肉干。有一孕服从纣面前走过,他让人剖开孕服的肚子,看其中的胎儿是男是女。一个冬天的早晨,纣看到老幼二人涉水渡河,而老者不怕冷,就派人砍断他们的脚,看他们的骨髓谁多谁少。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纣设置了许多骇人听闻的酷刑。他制造了一个大熨斗,用火把它烧热,令反对他的人举立脚点它,把他们得手烫烂。他还制作了一个大铜柱,柱子上面涂满油,把它放在炭火上烧,让有罪的人在上面走过,脚下发滑就掉入火中,纣和妲己在一旁观看作为极大的乐事。他们将这种酷刑叫“炮烙之刑”。纣王的叔叔比干劝他说:“现在国势一天天衰落,心怀不满的人日益增多,你如果不赶快改掉以往的恶行,后果不堪设想。”纣王听了很不高兴,对他说:你说的这么好听,倒像是个圣人。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孔,让我挖出来看看。于是就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西伯听说了纣地这些事以后,暗中叹气,被崇伯虎(今陕西省户县东,崇国国君)告发了纣,被拘禁在酉里(商朝监狱,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伯的大臣散宜生等人,为救西伯,搜求了有辛氏的美女,骊戒氏的文马,有熊氏的26匹骏马以及许多奇珍异宝,通过纣的大臣仲献给了纣,纣十分高兴,指著有辛氏美女说,此一物就足够释放西伯了,何必送来这么多呢,于是就释放了西伯。后西伯以送洛西之地为条件,请求纣废除炮烙之形,纣从之。看到纣的昏庸残暴,西伯被释放回国后,决定讨伐纣。经过17年的准备,西伯的儿子周武王终于在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今河南省琪县)打败了商纣,纣逃回了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王朝自汤公元前1600年开国至纣王自焚共历三十一王五百五十四年。

【商朝王陵】商王朝在盘庚以前,因屡次迁都,墓葬不封不树,故商朝前期王陵较少发现。自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后世称其遗址为殷墟)定都后,直到商灭亡,历282年,所传12王及贵族死后都葬在以小屯为中心,东起后肖,西至北辛庄,南至铁路苗圃,北至王家庄,总面积24平方公里的殷墟内。殷墟内的墓葬分为王陵区,贵族区和平民区。王陵区在殷墟北部。包括侯家庄,前小营至武官村,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陵区内已发现大墓13座,祭祀坑1400多个。王陵分为东西两区,西区有大墓8座,其中一座未竣工,称“假大墓”;东区5座,传说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即出自东区最南面的一座。大墓平面形状有三类,呈“亚”字形8座,呈“中”字形的3座,呈“甲”字形的2座。大墓附近还有少量的中、小型陪葬墓及大批排葬坑(祭祀坑)。安阳殷墟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龙骨(甲骨文),1908年证实为商代都城殷,到1928年才开始正式发掘,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被迫停止,其间共发掘15次。建国后,自1950年至今仍在发掘。
商朝王陵规宏大,大墓之间有一定距离,墓室之间没有打破关系,大墓一般有一至两道或四道墓道,并用大量的人牲殉葬。殷墟王陵自系代就开始被盗,且后世历代盗墓风盛,商王陵全部被盗,无一幸免,但仍遗留下相当数量的随葬之物。如西区1001号大墓,墓口平面为“亚”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之13•75米,深10•5米。有4条墓道,最长的南墓道长30•7米,宽7•8米;最短的西墓道长7•4米,宽3•75米。墓葬总面积达712•75米。墓室底部殉有9个持戈武士,椁室也是“亚”字形,高3米,地板用93块杨木拼成,四壁的木版上是红色雕花的纹。此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部分青铜器,玉器,石雕,白陶等文物和164具殉人骨骼和10多匹马骨架。王陵中最大的墓是1217号,墓室及墓道口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15米。商代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采用残酷的人祭和人殉是普遍实行的一种制度,为祭祀和殉葬而大规模的杀人是商王朝重要的政治特点之一。人祭的主要来源是本部族的奴隶和战俘,人殉则主要是墓主人的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王陵区各大墓都有人殉,一般数十人或上百人。但随主人去死也是有等级的,如1001大墓就殉人164人,他们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人1人,置墓主人东侧,棺椁具备,有成套的铜礼器,还有自己的殉葬人,这个人可能是墓主人的亲属或幸臣;第二等2人,在墓道内,有墓室,随葬铜礼器;第三种等6人,在墓内台阶上,有棺木,随葬装饰品;第四等82人,无棺,包括墓底持戈武士,椁外巡逻者,台阶上的礼系依仗搬运者及墓外的游猎随从;第五等73人,在墓道内,身首分离,严格的说他们以不是人殉,而是人牲。由此可见,商王“从死”的等级是相当森严的。据考古材料估计:殷墟的人祭,人殉总数不低于5000人。而据甲骨文的人祭记载人数达14000人以上。原来殷墟的辉煌历史是由上万个生灵用鲜血写成的,真是“残酷的文明”。
汤王陵在今安徽省毫州市古城北门1公里涡河北岸风头村。史书记载:汤崩,葬于济阴

之桐宫。(桐宫在今河南偃师市城东2公里)汤之长孙太甲曾为其守孝三年,因不封不树,葬地以无从查考。毫州汤陵是为纪念汤王建都于毫所建的衣冠家。据魏文帝《皇览》记:历代帝王陵中说:“涡北风头村,丛莽中有成汤故垒”。由此可知毫州汤陵在三国前即已存在。今陵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御史张九功命知州张羽廷重修庙堂,树之松柏,建立碑碣,当时规模宏大,宏伟壮丽,可惜毁于“文革”。现已部分恢复,建有山门及庙堂。汤陵高五米,宛如小丘,四周古树参天,陵前有清代书法家梁谳手书碑镌“商成汤之墓”。陵前左右有清代高碑两座,记重修汤陵经过。汤陵现环以高墙,占地15亩。
纣王陵在今河南省淇县城东朝歌镇南淇河西岸。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显示他不绝人祀的仁君风范,允许纣的后代葬其遗骨。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纣王墓呈长方形,为土冢,长50米,宽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书“殷纣辛之墓”。今已不存。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葱郁,东侧有清澈晶莹,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整个墓区内清净素雅,风景宜人。纣王陵附近还有妲己墓。

商王朝世系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汤陵 子履 主癸之子 1687—1587 1600—1587 汤 安徽亳州涡河凤头村
子履之子 未立而卒 太丁
子胜 太丁之弟 1586—1584 外丙
子庸 子胜之弟 1583—1580 中壬
子至 太丁之子 1579—1577 太甲 太宗
子绚 子至之子 1576—1548 沃丁
子辩 子绚之弟 1547—1523 太庚
子高 子辩之子 1522—1506 小甲
子佃 子高之弟 1505—1494 雍已
子密 子佃之弟 1493—1487 太戎
子庄 子密之弟 1486—1474 中丁
子发 子庄之弟 1473—1459 外壬
子整 子发之弟 1458—1450 河檀甲
子腾 河檀甲子 1449—1434 祖已 中宗 河南内黄亳城乡亳城村
子旦 子腾之子 1443—1418 祖辛
子俞 子旦之弟 1417—1393 沃甲
子新 子旦之子 1392—1361 祖丁
子更 子俞之子 1360—1336 南庚
子和 子新之子 1335—1329 阳甲
子甸 子和之弟 1328—1300 盘庚 河南安阳殷墟
子颂 子甸之弟 1299—1279 小辛 河南安阳殷墟
子敛 子颂之弟 1278—1251 小乙 河南安阳殷墟
高宗陵 子昭 子敛之子 1250—1192 武丁 高宗 河南西华田口乡陵西村

子曜 子昭之子 1191—1185 祖庚 河南安阳殷墟
子载 子曜之弟 1184—1162 祖甲 河南安阳殷墟
子先 子载之子 1161—1156 禀辛 河南安阳殷墟
子嚣 子先之弟 1155—1146 康丁 河南安阳殷墟
子瞿 子嚣之子 1145—1113 武乙 河南安阳殷墟
子托 子瞿之子 1112—1102 文丁 河南安阳殷墟
子羡 子托之子 1101—1076 帝乙 河南安阳殷墟
子纣 子羡之子 1075—1046 帝辛 河南淇县朝歌镇

商王朝先祖世系表

陵名 先祖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子契 帝喾之子
昭明 契之子
相土 昭明之子
昌若 相土之子
曹圉 昌若之子
冥 曹圉之子
亥 冥之子 高祖
微 亥之子 上甲
报乙 微之子
报丙 报乙之子
报丁 报丙之子
主壬 报丁之子
主癸 主壬之子

西周王朝

周王朝是继商朝之后,由我国西北泾水和渭水流域(今陕西宝鸡境内)一带姬姓部落首领姬发经二代人的艰苦努力建立的。姬发是黄帝的后代。史书记载:五帝之一的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娶有四妃:元妃鞠訾氏,次妃陈锋氏,次妃有绒氏,次妃有邰氏。第四妃有邰氏是炎帝的后代,姓姜名源。一天,姜源同帝喾到郊外祭天,心动而娠,生下一子,以为不详,弃之路上,马牛过而不踏,又想置于林中,恰遇林中人多,后又弃在渠中冰上,又有许多飞鸟展翼覆盖。姜源以为神,抱回抚育,因初欲弃之,故起名叫弃。弃从小玩游戏时就好种麻菽,长大后,更好耕农,尧帝知道后,举为农官,因教民稼穑(色)有功,被封于邰(今陕西咸阳武功县),号后稷。以后世代为农官。周部落因为经常躲避邻近游牧部族的侵扰,时常迁移住地,到周族13代王古公檀(但)父时迁到歧山脚下的周原(现陕西省歧山县东北30公里的京当、祝家庄和扶风县黄雄、法门一带)。他们在周原清除草木,开垦土地。为了防御敌人,他们还修筑了城墙。经过古公檀父、季历、姬昌三代人近400年的经营,周部落较为强大起来。
古公檀父娶有邰氏之女太姜为妃。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季历娶挚国(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任姓国君的次女太任为妃,生子叫昌。古公檀父非常喜欢三子季历的儿子昌,想立三子季历为继承人,以便让昌继位。太伯、仲雍为避让兄弟,即奔走南方,后来成为春秋时长江下游显赫一时、曾多次北上称霸、吴国的建立者。古公檀父死后,季历即位。《古本竹书纪年》说:季历遵循古公之法,诸侯多归顺。他还数次征伐戎狄获胜,得到商王武丁的赏赐。商王文丁时季历被命为牧师,为西方诸侯之长,国势日强,终为文丁所杀。季历死后,姬昌即位,号西伯(即周文王)。季昌即位后,敬老爱幼,礼贤下士,商朝很多的诸侯国都归顺了他。周文王很注重选用人才,姜尚(姜太公)就是他发现得人才。传说,姜尚早年博览群书,满腹经纶,韬略过人,曾做官于商纣。因商纣亲奸佞(宁),害忠良,愤而辞官,以屠牛卖饮度日。他听说西伯重视人才,就在渭水河边钓鱼,希望能看见从这里经过的西伯。有一天,他真的见到了西伯,两人谈话很投机,于是,姜尚与西伯同车而归,被西伯封为军师,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姜尚等人的帮助下,周部落强大起来。周部落的强大,使商纣王的大臣们很是不安,他们把周部落的事情告诉了纣王,但纣王不以为意。这是正是纣王昏庸无道、滥杀无辜、制造炮烙之刑的顶峰时期,西伯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暗中叹息,被纣王的一个大臣崇伯虎听到,告发了西伯,纣王就把西伯抓了起来,关在酉里(今河南汤阴)。后经过西伯的大臣投纣王所好,才被释放。西伯释放回国后,决定讨伐商纣。他首先带兵征服了力量仅次于商朝的密须国(今甘肃省平凉地区灵台县);商朝西部最大的服属国崇国(今陕西西安户县)、西戎和阮、共等小国。经过几年的努力,商朝的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周部落的势力范围,三份天下已有其二。正当周部落要攻打商朝的时候,西伯得病死去。
西伯娶莘国(今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姒姓之女太姒为妃,生邑考、姬发(武王)、姬旦(周公)、姬鲜(管叔)、姬度(蔡叔)、姬虞(康叔)等10子。邑考在商为质时被商王所杀。西伯死后,武王姬发继位,姬发继承父亲的遗志,拜姜尚为军师,兄弟周公旦,召公筮(西伯庶子)作助手,整顿内政,扩展兵力,终于在公元前1046年率领本部落3000将士,联合了庸(今湖北十堰竹山县)、蜀(仅四川成都)、羌(西北一带)、髦(今四川雅安汉源县)、彭(今四川眉山彭山县)濮(今湖北、江汉流域)等800多个大小部落5万多人,在牧野同纣王的70万军队交战。当时,商朝的军队正在东夷作战,这次同周武王交战的商军都是纣王临时召集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这些人平时受够了纣王的虐待,早就对他恨之入骨,双方一交战,就纷纷调转矛头,在阵前起义,并引导周军攻入商朝都城。纣王逃到鹿台自焚

而死。
推翻了商王朝,姬发在周部落的发源地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县韦曲乡)建立了周王朝。当时周朝的疆域东到今山东,西到今甘肃,南抵今江淮流域及四川,北达今内蒙古和辽宁,并和四周的民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了确保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周武王实行了分封制。即是将周朝的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作战有功的将军、部落首领和大臣。让他们管理自己封土内的土地和人民,被封的这些人称诸侯王。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内有世袭统治权,对王朝仅有定期朝贡、带领军队随天子作战和在诸侯之间互相支持的义务,成了半独立的政治实体。武王封军师姜尚于齐国(今山东省淄博市);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封其弟召公筮于燕国(今北京市东南);封其弟高于毕国(今陕西省咸阳市);封其弟鲜于管国(今河南省郑州市);封其弟度于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封其弟振铎于曹国(今山东省荷泽市);封其弟虞于霍国(今山西省洪洞县);封其弟成于成国(今山东省宁阳县);封其弟康叔于卫国(今河南省汲县)等15个兄弟诸侯国,还有同姓诸侯国40多个,据旬子当时统计:周王朝共分封了124个诸侯国。因为实行了分封制,大家都得到了利益。因此,周灭商以后的一段时间,周朝内部暂时没有利益之争,政局也相对稳定、安宁,甚至还出现过崭短的繁荣。周王朝最兴旺的时候是周成王、周康王时,历史上称为“成康之治”。
周武王时,开始确定了祭祀祖先的礼法。规定避讳称呼先人的名字,只能称谥号。而且规定地位低贱的人不能给地位尊贵的人记功颂德;年幼的人不能给年长的人记功颂德;诸侯之间不能互相记功颂德;谥号只能由受命于天的天子追谥,武王追谥古公檀父为太王;季历为王季;他的父亲为文王。成康之后,国力稍见富裕,周朝天子又走商纣的老路,昭王时,以苛刻的刑罚加重对人们的剥削,压制人们的反抗和不满,穆王时,刑法条文竟订了3000条之多,谁要是触犯了刑律,起码要受到五种刑罚的处罚,如刺字、割鼻、剜目、斩手、砍脚等,历史上称为“五刑”。西周后期,周王朝更加腐败。历王时,他贪财好利,更加残暴的剥削人们,他将山,川、林、泽霸为己有,不准人们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切断了人们的生活来源。他还派人监视人们的言语行动,谁要不满就杀死谁。人们为了免受迫害,彼此不敢会话,路上遇到熟人,只是互相交换眼色就各自走开。人们虽口不敢言,但却怒火中烧。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平民的武装暴动,人们拿著武器,潮水般的涌向王宫,历王的军队也曾试图抵抗,但寡不敌众。历王见大势以去,带著少数随从越过黄河,逃到了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历史上称为“平民暴动”。周历王逃走以后,历王的儿子还小,就暂时由他的两个叔叔周公、召公代行王权,历史上称“共和执政”。14年后,历王死在彘,他的儿子宣王即位。宣王比他父亲开明一些,对历王的苛政作了一些改革,才使西周王朝勉强维持下去。但是经过平民暴动,朝廷已元气大伤,对下面的诸侯国也没有以前那样言出必行的威风了,各诸侯国对天子也只是礼节上的尊重,周王朝这时已日落西山。
宣王的时候,镐京一带不断发生地震和旱灾,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幽王继位。幽王和以前的昏君一样,不理朝政,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沉迷于女色和吃喝玩乐。大臣褒饷(夏禹的后代,姒姓,褒国国君,今陕西汉中沔县)劝告他,幽王不但不听,反而将他关进监牢。褒家得人为了救他,买了一个俊美的姑娘,教她唱歌、跳舞。三年后,取名“褒姒”送给幽王,换回了褒饷。褒姒来到宫中,平时不善言笑,为了讨好美人,幽王荒唐地发出一个赏格:谁能让褒姒一笑,奖励黄金万两。当时,西周王朝西北方有一个叫犬戎(西周时称“猃狁”{险云},战国时称“匈奴”,活动在今山西、陕西一带)的部落,非常强大。为了防备犬戎的侵犯,周朝在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一带修建了几十个烽火台,几里一座,台台相望,一有敌情,点燃烽火(白天烟、晚上火),看到烽火,周朝的军队将做好战斗准备,附近的诸侯也会带兵前来增援。为了让褒姒一笑,幽王听从了佞臣虢(国)石

父的主意,晚上,幽王带褒姒上到骊山,点燃烽火。附近的诸侯看到烽火,飞快的带兵马前来支持,但到骊山脚下,看到山上鼓乐齐鸣,歌舞喧天,都傻乎乎的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幽王这时才告诉大家,没出什么事,不过是同王妃放放烟火而已,让大家回去。褒姒看到各路兵马乱哄哄而来,又垂头丧气而去,不知幽王在搞什么,幽王把实情告诉了她,褒姒真的淡淡一笑。就为这一笑,幽王非常高兴,干脆把王后废掉并要杀掉太子宣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他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接班人。被废的太子宣臼逃到外公申侯(姜姓、伯夷之后,今河南南阳市)家中。申侯得知女儿被废,外孙被追杀,很是气愤,就秘密联络犬戎进犯镐京。公元前771年,犬戎兵马攻打镐京,幽亡命令点燃烽火,诸侯不知真假,一个都没来。犬戎的军队消灭了幽王的守军,冲进宫殿,杀死了幽王、虢石父、太子伯服和前来做客的郑国国君恒公友,并抢走了褒姒。在附近的诸侯得知真实情况,带兵赶到时,犬戎的军队已将西周王朝几代国王搜刮来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最后放了一把火,早就撤离了镐京,西周灭亡。
自姬发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周王朝,到周幽王公元前771年被杀,共历十二王,二百七十五年。
东周王朝

犬戎攻陷镐京,杀死幽王撤离后,诸侯拥立原来的太子宣臼为王,是为周平王。这个时候的镐京,经过战争,人民死伤逃亡很多,再加上犬戎的一把火,已经变成了废墟。虽然这样,犬戎还是不断的侵扰边境,掠走了周朝西边的大片土地。无可奈何时之下,平王决定迁都洛阳。因为洛阳在镐京的东边,历史上称为“东周”。洛阳,早在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045年)就派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营建东都。一是方便管理东方事务,二是为了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控制原商朝的遗民(武王灭商后,为了显示帝王不绝人祀的任君风度,将纣王的儿子封为诸侯,封地在原商朝的都城殷)。平王迁到洛阳后,东周王朝管理的土地和人口已所剩无几,兵力也大为减少。周天子名为各诸侯国共同的君主,实际上其力量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各诸侯国渐渐不听天子的命令,有时天子还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周平王去世后,丧葬费筹集不起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到鲁国去乞求给一些财物好办丧事。东周晚期,公元前256年,远在西北的秦国,为了扩大势力,争夺地盘,出兵攻打韩、赵两国。东周王朝最后一个君王赧(难)为了在诸侯的混战中得到一些实惠,派人联络各诸侯国,企图隔断秦国进攻的道路。秦国国君庄襄王一气之下,干脆就把东周王朝给消灭了。
有名无实的东周王朝自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到赧王共历二十五王,计五百一十五年。因为东周王朝的衰弱,不能左右诸侯,所以,他们在位期间不可能有所作为。但是,东周期间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为后来秦王朝的统一起到了推动作用。
周王朝自武王开始,到东周赧王,东西两周共历三十七王,七百九十年。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西周王陵】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经过考证,曾对周原境内的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勇诵、康王姬钊和附近的周穆王姬满和宣王姬静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又多有异议。认为周朝王陵的位置应在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县与歧山县交界处的北部)及岐邑一带。解放后,经勘察试掘,在周原遗址内确实发现大批西周早期及西周墓葬上百座。主要分布在歧山贺家;扶风齐家、庄白、云塘等村,但多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葬。西周早期及西周初期多为小型墓,一般随葬陶鬲、银戈和大铜泡,较大一点的墓中有青铜鼎、簋、卣,等。西周早中期多为中型墓,墓穴长可达3—4米,宽2—3米,深4—5米,死者

头端挖有壁龛,墓底中间有腰坑,墓室内有棺、椁。随葬的有陶器、青铜器和矛、戈、镞等兵器及其他生产、生活工具。西周晚期多为小型墓葬,随葬品也以陶器为主。此时,周朝的统治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丰镐,贵族多已不葬周原。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庙所在地,应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只知周原遗址西端的歧山堡北有传说中的周太王陵。据《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96年6月7日披露,在遗址北部的扶风县黄堆村发掘出一处大型殉葬车马坑,坑深12米6,殉马40余匹及车20余辆。车马坑的规格、深度、殉车马数均为现知周代墓葬仅见,具有王陵规格。据《逸周书》载;“武王崩于镐,殡于歧周,葬于毕”。据周原博物馆推知,既然殡于歧周,理应葬于附近。
2004年2月,有关部门对周原遗址进行常规普查时,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两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 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大面积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共钻探出墓葬22 座,其中有四条墓道的10座,三条墓道、二条墓道和一条墓道的各四座,另有陪葬坑14座。 在这以前,由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地下文物出土后难以妥善保管等原因,文物法规定各地不得擅自发掘王陵等高级别墓葬。这次周公庙获准发掘,主要是因为目前掌握的周代数据极其有限,此前也从来发现或发掘过一座周代王陵墓葬。发掘周公庙地下墓葬对于填补、丰富夏商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以前的发掘过程中,已经出现成果,如: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周代砖瓦、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说法,把我国建筑用砖瓦的历史至少提前了六、七百年。 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大约400片甲骨文上有军事、战争、祭祀及与历史地理有关的人名、地 名,与现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有不一致的地方,周公庙遗址大墓的发掘,有可能改写历史。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东周王陵】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郊区。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到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灭,东周共有25位君王。他们死后都葬在了洛阳,然而,因历史久远,史籍失载,各代君王的墓地很难考究,从零散的文字史料和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东周王陵大致分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陵区之间相隔数十里。周山陵区位于洛阳西郊,现存四个大冢,周山之颠的为周灵王陵,冢高38米,直径115米。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周灵王陵”石碑一通。在灵王陵东约750米处有三陵并列,称为“周三王陵”,俗称“三山陵”。中间的一座高34米,直径76米;东侧的一座高30米,直径65米;西侧的一座高26米,直径61米。据考证三王应为定王、悼王、赧王,但陵中墓主尚待考证。周山之上广植松柏,郁郁葱葱。
金村陵区在洛阳市汉魏故城东北角的金村之东。史载有周敬王陵、周威烈王陵。1962年在陵区内发掘出一座大墓,长19米,宽14米,深12米,墓道长61米,可能是周敬王之陵。
王城陵区在周王城东北,今小屯村一带,地面以无标志,现已发掘出四座级别颇高的东周墓葬,墓室宽阔,有棺有椁,随葬品很多,并发现带有“天子”字样的石圭,被认为是东周王陵所在。

西周王朝世系表(公元前)

陵 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发 文王之子 1046—1043 武王 陕西省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诵 姬发之子 1042—1021 成王 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姬钊 姬诵之子 1020—996 康王 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姬瑕 姬钊之子 995—977 昭王 河南登封市
姬满 姬瑕之子 976—922 穆王 陕西西安长安县
姬扈 姬满之子 921—900 共王 陕西省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艰 扈之子 899—892 懿王 陕西兴平市
姬辟方 扈之弟 891—886 孝王 ?
姬燮 姬艰之子 885—878 夷王 ?
姬胡 姬燮之子 877—841 厉王 山西霍州市
公元前841年,周朝平民暴动。厉王逃往山西霍县,诸侯拥周公、召公代行王权,周公、召公执政14年。
姬静 姬胡之子 827—782 宜王 陕西省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宫涅 姬静之子 781—771 幽王 陕西西安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

东周王朝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宜臼 宫涅之子 770—720 平王
姬林 宜臼之子 719—697 桓王
姬佗 姬林之子 696—682 庄王 河南洛阳西北庄王山
姬胡齐 姬佗之子 681—677 厘王
姬阆 胡齐之子 676—652 惠王
姬郑 姬阆之子 651—619 襄王
姬臣 姬郑之子 618—613 顷王
姬班 姬臣之子 612—607 匡王
姬渝 姬班之弟 606—586 定王 河南洛阳市郊三山村
姬夷 姬渝之子 585—572 简王
姬泄心 姬夷之子 571—545 灵王 河南洛阳西南郊周山
姬贵 泄心之子 544—520 景王 河南洛阳市郊三山村
姬猛 姬贵之子 520 悼王 河南洛阳市郊三山村
姬丐 姬猛之子 519—477 敬王 河南洛阳市东郊金村

东周王朝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仁 姬丐之子 476—469 元王
姬介 姬仁之子 468—441 贞定王
姬去疾 姬介之子 440 哀王
姬叔 去疾之弟 440 思王
姬嵬 去疾之弟 440—426 考王

姬午 姬嵬之子 425—402 威烈王 河南洛阳市东郊金村
姬骄 姬午之子 401—376 安王
姬喜 姬骄之子 375—369 烈王
姬扁 姬喜之弟 368—321 显王
姬定 姬扁之子 320—315 慎靓王
姬延 姬定之子 314—256 赧王 陕西凤翔县
姬根 255—249 东周君

周朝先祖世系表

陵名 先祖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弃 帝喾之子
姬不窟 姬弃之子
姬鞠 不窟之子
姬公刘 姬鞠之子 陕西彬县城东土陵村
姬庆节 公刘之子
姬皇仆 庆节之子
姬差费 皇仆之子
姬毁瑜 差费之子
姬公非 毁瑜之子
姬高圉 公非之子
姬亚圉 高圉之子
公叔祖类 亚圉之子
古公檀父 公孙祖类子 太王 陕西扶风县岐阳堡
姬厉 古公檀父子 王季 陕西户县西坡关村
姬昌 季厉之子 文王 陕西扶风县云塘村

古蜀王朝

夏、商、周三代王朝交替之时,在我国西南部的川西平原上同时存在著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与中原文明同步发展且高度繁荣,并与夏王朝共起,与周王朝同亡,地方千里,延续了近千年的奴隶制国家“蜀(鱼凫)王朝”。以前人们认为蜀国只是兴起于春秋之世,公元前316年灭亡于秦王朝的一个小国,而且史籍对蜀王朝的记载甚少且模糊不清,对于蜀国的历史多数人认为是不可靠的传说,故鲜为人知。
直到1986年在四川广汉南兴镇三星村两座商代祭祀坑的发现,才证实传说中的古蜀王朝不仅存在,而且是一个拥有灿烂青铜文化的文明古国,他不但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而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古文献和考古研究证实,早在夏代以前,古羌族人蚕丛就在今岷江上游河谷之中的蚕陵(四川茂县较场乡,又称叠溪)建立了部落式国家,至今较场乡还有《蚕丛故里碑》。传说中国养蚕发明人、黄帝的元妃嫘祖就是蚕丛氏之女。《华阳国志•蜀志》说:“黄帝为其子

昌意娶蜀山(即岷江流域的岷山地区)氏女昌濮为妻,生子高阳,是为颛顼;颛顼称帝后封其后代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三代”。大约在夏代,蚕丛带著自己的部落沿岷江南下,进入成都平原,建都新津(今新津宝墩古城)。现在都江堰市西的蚕崖关、蚕崖市、蚕崖石等地名,仿佛就是蚕丛经由岷江河谷南出灌口(都江堰市灌口镇)进入成都平原的证据。
《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柏黎,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年”。但此蜀王三代接替不一定是首尾相接,建国地点也可能不同。蚕丛之后,柏臣氏继位为王,并迁都崇洲(今崇洲双河村古城),有柏黎治导江(今都江堰境)之说。柏背氏以后,鱼凫氏继位。鱼凫也是羌族的一支,在中原的夏末商初时率领本族自岷江上游进入成都平原,逐渐融合了蚕丛、柏辈两族,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古蜀王国,都城即是今天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原商王朝时期(公元前1600—1046)也就是蜀国鱼凫王朝时期。鱼凫王朝的军事力量非常强盛,甲骨文中就有商高宗伐鬼方蜀军从征的记载。
鱼凫王朝后期,商末周初时,一名叫杜宇的濮人(西南地区古族名)率领其部族自朱提(云南昭通)进入蜀地,与江源(四川崇洲江源镇)的蜀族氏族联姻,娶江源氏女利为妻,势力逐渐强大。以后,杜宇与鱼凫王争夺王位,鱼凫王败亡湔山(今都江堰市西与汶川县交界地的茶坪山,古称湔山),杜宇成为新的蜀王,建都郫邑(四川郫县),并更名为蒲卑。
杜宇王朝是一个比较强盛的国家,他“教民务农”,发展农业。《华阳国志》称杜宇王朝的疆域北达汉中,南抵今四川青神县,西有今芦山、天全,东至嘉陵江,而岷山和南中(今四川凉山州、宜宾以及云南、贵州)等地又是他狩猎的园苑。杜宇“自以功德高于诸王”,“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七国称王在战国,华阳国志记载有误)”。《华阳国志》的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杜宇王朝的疆域比较辽阔,至少拥有今四川盆地的西半部。而且势力较强恐怕也是事实。史籍记载,周武王兴师伐纣,蜀国曾经参与。杜宇王朝大约经历了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春秋初期,被后来的开明王朝所代替。
据记载,楚地鳖灵部族一个叫开明的人善治水,率族人沿江而上,定居南安(四川乐山),传说今乐山离堆(乐山乌尤山)即为开明氏所开。杜宇末世,蜀地水灾为患,杜宇不能治理,请开明为相治理水患。于是开明凿金堂峡(金堂县淮口镇境),决玉垒山(湔山),成功地治理了水患,得到了蜀民的拥戴。不久,开明氏推翻了杜宇王朝,取而代之,建立了开明王朝。开明王朝的综合实力大大超过了杜宇王朝,因此,从开明二世卢帝起,蜀军就南征北战,东攻西讨,并曾“攻秦至雍”,进入战国,蜀国已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国家,其北界已达陕南,汉中地区则全被蜀国占有;东界已过嘉陵江进入长江,势力远达鄂西清江流域。开明三世保子帝时,将国境西推至青衣江流域,将芦山一带收为蜀国的西方门户;保子帝还大举向南兴兵,沿岷江南下,征服獠、辈之地,使南中成为蜀国的南疆。形成了“东接于巴(重庆),南接于越(贵州中部),北与秦分,西奄峨(峨嵋山)彻(掣冢山)”的疆界,成为中国西南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号称西南诸侯之长。开明王朝甚至还有属国(如丹犁,四川丹棱境。背郴四川宜宾等)和分封的侯国(如苴侯,四川广元昭化镇)。
古蜀王朝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商代,古蜀王朝的青铜和金银工艺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其水平不亚于中原(三星堆出土文物只是其中一例);古蜀王朝也是水利事业修明的社会,金堂峡、玉垒山、乐山离堆都始凿于开明时期,秦蜀守李冰建设的都江堰,就是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加以完善的;古蜀的都城建设要比中原较早且大,三星堆商城遗址面积2•6平方公里,成都商周遗址面积达15平方公里,大于同期中原城市;巴蜀文字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除汉字外唯一发现的先秦文字。
战国时代,古蜀王朝虽然盛极一时,但同中原诸夏及秦国相比,却有著相当大的弱点。中原诸夏在战国之初就先后兴起了变法运动,改革田制、税制及兵赋之制,确立起了新的生

产关系,推动了社会发展。而同一时期的古蜀王国,生产关系虽然已突破落后的奴隶制度,但仍属封建领主制,还没有转变为进步的地主制经济。古蜀王朝虽然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但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却不适应政治形势的日益变化。不仅如此,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势力蒸蒸日上,连年发兵,节节胜利的形势下,蜀国内部还内讧不断。公元前316年,开明帝亲率蜀军讨伐封至汉中重镇的弟弟苴侯,并占领了葭萌(广元昭化镇)。苴侯求救于秦国,于是,秦惠文王便以此为借口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领秦军从石牛道南下伐蜀。蜀王仓促应战,被秦军大败,蜀王逃到武阳(四川彭州),被秦军追杀。蜀王太子及蜀国太傅、丞相等率残部逃到逢乡,败死白鹿山(四川彭州境)。这年10月,秦军扫荡了蜀国的反秦势力,一举兼并了蜀国,蜀国至此灭亡。
古蜀王朝如按与夏王朝同时建国至蜀国灭亡共历1754年;蚕丛、柏辈、鱼凫三代王朝世系史籍没有记载。史载,望帝传11世,丛帝传12世。望帝世系一般由南宋吉安人罗泌著《路史》的记载推算。该书称:“今以《蜀记》望帝远记周襄王,至鳖灵(即丛帝)王蜀11代,350年”。秦灭蜀在公元前316年,上推350年为公元前660年,与周襄王在位相去不远,古望帝世系存在年限应在8世纪初至公元前670年之间。依此类推,开明世系传12代350年,约从公元前670年至公元前316年。
蜀亡后,蜀国群公子先后被秦封于蜀,但贬蜀王称号为蜀侯。公元前316年,秦封公子通为蜀侯,以陈庄为相;公元前311年,陈庄杀蜀侯,次年秦伐蜀杀陈庄;公元前308年,秦封公子玢为蜀侯,公元前301年扎锗诅,秦派兵平叛,又封公子绾为蜀侯;公元前285年,秦疑绾反,杀绾废国号,置蜀郡。开明王的诸公子中也有没投降的,如号为安阳王的蜀公子,蜀亡后即率所部兵将三万辗转南迁,经今雅安的芦山地区越大相岭,出牦牛道,跨小相岭,沿安宁河至西昌,再出云南,进入越南红河地区,最后定居交趾(越南河内),建立了安阳王国,称雄达百余年。

【古蜀王陵】蜀国蚕丛王陵尚未发现。柏背、鱼凫王陵及鱼凫王妃墓在今四川温江通平镇。望帝、丛帝陵在今四川郫县郫筒镇望丛村。望、丛帝陵基本上是按照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形制建造的,是四川最大的帝王陵寝。1980年在成都新都县马家镇发掘出一座公元前440年的古蜀王陵,因在位于城西北5公里的马家场(堡),故称马家堡大墓。马家堡大墓平面呈“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朝向正西。墓道长8•82米,墓坑长10•45米,宽9•2米,面积达150平方米,规模甚为宏大。坑壁基本垂直。木椁全用名贵的楠木构筑,长8•30米,宽6•67米。椁室中央为棺室,周围有头箱、足箱、边箱等共8个,分为九格。棺室内置楠木独木棺一具。棺底有“腰坑”,四壁与底用木枋构筑,上用木枋作盖。木椁及“腰坑”四周、底部填以白膏泥封固。木椁构筑方法是以底木枋平铺于二枕土之上,壁上下用木枋叠砌,连接处用榫槽。墓早年被盗,椁室内仅存一些小件器物,但棺底“腰坑”幸存,出土成套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118件,青铜器出土时皆光泽如初,极为精致。铜礼器中有五件一组的列鼎、壶二式各5件、缶一对、有盖豆一对,还有敦、鉴、盘、辈、勺、鍪、釜、甑等;有编钟五件一组;兵器有戈、矛剑、月、钺等,生产工具有斧、削、凿等;是巴蜀墓葬中历来出土铜器最多的一次。可惜椁室内文物被盗,否则将更为丰富。从椁室内残存的盖弓帽和管形车器来看,原来还随葬一批车马器。研究者认为,文物中的釜、甑、鍪、盘是晚期古蜀墓葬中常见的组合,大批戈、剑、矛、钺和斧、斤、削、凿等也是巴蜀墓中的典型器物,其中鏊、釜、甑的出现早于中原,是巴蜀人的创造。文物中有陶豆及圜底罐、圜底釜等,几乎是晚期巴蜀墓必出之物。仅存一件漆耳杯两耳奇异,也为巴蜀特有文物。不少文物中有铭文,这大大提高了文物的史料价值。除汉字外,大批青铜器、漆器上铸刻有“巴蜀图语”,有一种图形

符号见于许多器物,可能为族徽。因此该墓葬的地方特色极为浓厚。据统计,出土的200余件文物中属于巴蜀者占百分之六七。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物具楚及中原文化特征。属楚文化特征的有鼎、敦、盥缶等,其形制和纹饰均与楚器雷同。属中原文化特征的有、、盖豆、壶与中原式剑,一些器物上有汉字铭文,出土圆及方汉字印各一枚。成都博物馆判定该墓葬年代属战国中期偏早,正是开明王朝经新都再迁成都的时间。无论从规模、形制、文物数量还是从器物规格来分析,这座墓葬决非一般贵族,而是一座王陵。有人认为,“新都马家堡木椁墓出土列鼎五件,在一件鼎内刻有‘邵食之鼎’四字,‘邵’即‘诏’、‘昭’,昭是楚国三大姓之一,诏又是氐姜族土者之号”,故推断为王侯之器。成都博物馆认为,大墓椁室为九室之制,“当为王一级”;随葬品的特殊组合,如戈、矛、钺、刀、剑组成五兵之用,“是中原大丧之礼的五兵之制”,缶、、豆、甑、敦、鉴、盘、辈、勺一套是晏享之用的九器组合,“表明墓主人身份是君王地位”。新都拥有一座王陵证明该地确曾为古开明王朝都城。《华阳国志》中说,开明王朝第一世的丛帝来于楚国,文物中楚文物的出现证明此说不误。文物中有中原文化特征也证明古蜀王朝在两千多年以前与中原就有密切往来。马家堡大墓是至今历代古蜀王朝中发掘的唯一的一座帝陵。
古蜀王国崇尚大石文化,至今仍有遗迹。《华阳国志》称:“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唐代杜甫的《石笋行》说:“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证明唐时仍存,北宋时还可见,但到南宋时大石断裂,今在成都石笋街与西校场街民居水井内,仅存根部。与石笋同类的大石还有天涯石(成都东门天涯石街);地角石(原在成都西北角,已毁无遗);五块石(原在成都南郊公园北,已毁无遗)。另有支机石,原在成都西门支机石街,今移文化公园立栅保护,大势高约5尺,方柱形;石上原刻有唐刻“支机石”三字,以磨灭,今字为后代补刻,是古蜀王朝遗存至今的唯一文物。
【古蜀王朝世系】数据暂缺。

巴王朝

巴王朝是湖北长阳部落首领廪君建立的。巴族起源甚早,据《华阳国志•巴志》称: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故知巴族起源于先夏,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殷墟甲骨文中有殷王武丁用兵江汉,派妇好率任剞伐巴方的记载。所说“巴方“被认为就是古巴国,证明至少在殷商之时,巴作为一个部族方国已经存在了。但巴族的起源及建国的具体情况,古文献言之不详,史学研究以推论为多。或认为巴有几个不同的部族,分别活动于不同的地区:夷水廪君之巴,其族为巫蜒,以白虎为图腾,商周之际已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活动于今湖北西南,也许就是甲骨文中所指的“巴方”;周武王灭商曾封宗姬于巴,建国于今汉水中游,统治者为华夏族;涪陵水会之巴,其族为土著蜒之民,春秋战国时曾建都于今重庆涪陵,又称“枳巴”;而大约同时建都于重庆的又可能是另一个土著巴族;阆中渝水之巴源于古氐族,以蛇为图腾,自今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南下,春秋战国时活动在今四川北及东北部,以后演化为“人”,又称巴氐。上述诸部族或部落式国家最终融合为强大的巴国。还有第二种说法,认为巴族起源于今长江中游广大地区,至今仍留下与“巴”有关的大量地名,如湖南岳阳古称巴陵,也称巴丘或其外港城陵矶古称巴丘;江西赣江畔也有巴丘;鄂东有巴水,入长江处称巴河口;鄂西有巴东县,而巴东、松滋、长阳等县均有巴水;川东巫山大宁河有巴雾峡,其北为大巴山等。这些巴族大约于商末周初自长江中游向四川盆地转移,脱离渔猎而转向农耕,定居于盆地东部建立巴国。据古文献记载的综合分析,巴的出现常与蜀相联系,自古即“巴蜀”并称,因此巴族起源于长江中游一带,而在四川盆地东部建国的可能性最大。据《世本》载:“巴郡蛮,本有五姓……

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穴屋,掷剑刺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能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廪君于是君乎夷城”。这是巴国首建部落式国家的较为确切的记载。经各家考证,武落钟离山位于今湖北长阳西北约40公里的贺家坪与高家堰一带,这里是巴国发祥之地,而夷城则是其首次建都地点。夷城位置古籍无记载,但应在武落钟离山不远处的夷水旁。《水经注》卷三十七载:“夷水即棠偬(湖北长阳都湾镇)清江也”。据《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18日载,在湖北长阳发现一处具上古三代遗物的香炉石遗址,正位于清江(夷水)之南,应为古籍上说的夷城。有人估计,巴族统一及始建国时间约在夏商之际,此后几百年间逐渐向西迁移,进入长江三峡。至商末,巴人已入川东建立了成熟型的奴隶制国家。
在巴建国过程中曾建立过多个都城。据《华阳国志•巴志》称:“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重庆合川南),或治平都(今重庆丰都),后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庆涪陵)。”上古陵墓所在地实即国家都城,因此巴国明确记载的共有五都。古文献中也有将垫江及平都称为“巴子别都”的,可能指的是建都江州时的情况。五个都城先后的迁徙路线,古书没有交代,仅知主要都城在江州,建都时间最长,而最后建都阆中。有人认为,如果巴族由长江中游向四川盆地的迁移推断不误,则巴人迂徙应遵循武落钟离山(或夷城)—巴丘—平都一枳一江州一垫江一阆中的路线。巴国定都平都和枳大约在西周初年或前期,此时巴国已相当强盛,武王伐纣,巴师作战极其骁勇,立有大功,因此“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华阳国志.巴志》)。但巴国建都平都及枳时间都不会很长,两周中后期已迁江州。江州是巴国的主要都城和经营川东之地的大本营,建都长达四五百年之久(一说长达七百余年)。巴国盛时地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及湖北西南一带),西至道(今四川沪州、宜宾一带),北接汉中(今陕西汉水流域),南极黔涪(今重庆至贵州北部乌江流域)”,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巴国的强大导致与四川盆地另一大国古蜀国争夺川中之地,两国间征战不断,成为世仇。东方楚国兴起,双方既联合又争夺。据《左传》鲁桓公九年(前703),巴与楚共伐邓(今湖北襄樊西北),巴国事迹始见于史籍。前688年,巴又与楚共伐申(今河南南阳北)。行动中“楚惊巴师”,两国关系暂告破裂。前676年,巴伐楚,“克之”,此后关系又告缓和。前611年,巴与秦、楚共伐庸(今湖北竹山),三分其地。前477年,巴人伐楚,败于(今湖北襄樊北)。进入战国,巴与楚有联姻关系。大约与七国称王的同时,巴亦称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今传巴蔓子葬地共四处:湖北荆门山之阳是楚王礼葬头处;湖北恩施城西北都亭山有巴蔓子墓,也称“蛮王墓”;重庆忠县西北一里有“蔓子冢”,城东有“巴王庙”祀巴蔓子,传古“忠州”即因纪念巴蔓子忠贞于国命名;重庆七星岗也有巴蔓子墓,俗名“将军坟”。这些墓、庙恐多系后人假托,但也可反映巴国盛时地域。
至战国中期,巴势大衰,楚大举进攻巴国,先后占领鄂西南、川东及黔涪一带,迫使巴向川中转移。据《战国策•燕策》苏代告燕昭王曰:“楚得枳而国亡”。燕昭王在位于公元前311—279年,故楚占领枳进而威胁江州迫使迁都垫江不会晚于前279年,也可能更早。前332年,巴国又迁都阆中。阆中紧接苴(今四川广元南昭化镇),苴本属巴,昭化宝轮院发掘的战国墓葬与重庆冬笋坝巴族墓群极为相似,同属巴文化。后来苴被蜀占领。约在公元前385年,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据《华阳国志’蜀志》载:“苴侯与巴王求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欲并巴蜀久矣,巴引狼人室正是大好良机。前316年,乃

用司马错计,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大军入蜀,先灭蜀然后乘机灭苴与巴,执巴王归。巴国灭亡。
秦灭巴蜀后对巴和蜀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蜀地实行郡县制,由中央委任蜀侯封国管辖。而在巴地则保留王室及其他部族集团,采用怀柔和羁縻的政策,有的地方是郡县与部族统治并存。故古书有“君长世尚秦女,人民爵比不更”的记载,因此在今涪陵小田溪发掘的战国末期巴人墓葬仍有王陵存在。在秦汉之际及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巴人辗转迁徙分散于渝东、川北、鄂西、黔东、湘西等山区,与其他民族融合,逐渐演化为新的民族,如渝东及川北一带的巴和巴氐,黔北的巴濮,湘西及鄂西的五溪蛮等。西汉时有名的板栗蛮就是巴人的一支,其首领范目曾率板栗七姓助汉高祖刘邦暗度陈仓,定三秦,被封为慈凫乡侯。

【巴国王陵】《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重庆合川),或治平都(今重庆丰都),后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庆涪陵)”。枳是巴王朝在西周时期的国都,故是巴王朝的祖茔所在。但因年代久远,巴王朝早期陵墓尚未发现。1972年至1984年在涪陵市区东南19公里的乌江西岸,属白涛镇陈家嘴小田溪的地方,因被盗发现并发掘出八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棺木已朽,但铜环(兽面饺环)位置大体整齐,漆木痕迹明显,随葬品部分埋在土中保存原状,被盗文物已追回。出土文物众多,总数为189件,其中青铜器173件,有生活用具4l件,为釜、甑、鏊、勺、豆、壶、等;兵器54件,为戈、矛、剑、钺、弩机、箭镞等;生产工具3件,为铜质凿、斤;乐器37件,有编钟、钲、于等;陶器残片54件。其中一号墓出土14件错金铜编钟及错银铜壶最为精美。编钟之中,大的高27厘米,小的15厘米,纹饰繁缛,出土时光采夺目,制作极其精巧。其余钟架虎头饰件、双龙纹方铜镜等均为文物珍品。有虎纽铜于与铜钲出土,是巴蜀特有的乐器。青铜礼器特别是编钟的成套出土在四川巴人墓中还是首次。1993年在三峡水库淹没区调查中又发现9号墓。墓为竖穴土坑,长3•86米,宽l•7米,有棺,棺环铜制,非常讲究。出土文物52件,其中青铜器44件、陶器4件、玉器2件、琉璃饰件2件。兵器中以巴式剑为多。兵器及印章有巴蜀图文符号。以上9座墓的发掘证明,这是一处巴王室陵墓群。l号墓埋成套编钟,2号墓出土钲上有两个“王”字,9号鎏银巴式剑上也有“王”字,且极精美。此3墓大概都是王陵。从而证实古书上所说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记载,因而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据青铜器铭文为战国晚期产物,此时秦已灭巴蜀,但巴王室仍然存在,有不少巴王见于史籍。如《后汉书•巴郡南蛮传》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华阳国志•汉中志》也称:“魏武以巴夷王杜普、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还有“白虎夷王”的说法。因此小田溪墓群中出现王陵并非不可理解。
巴王朝在江州建都400年之久,必留有陵墓遗迹。但《华阳国志•巴志》对巴国建都的情况说的甚详,却没有说明墓葬情况,仅说葬于枳。《舆地记胜》中有:“巴县西北五里前后有石兽石龟各二,麒麟石虎各一,即古巴国之君也”。《蜀中名胜记》卷17重庆府引《本志》说:“郡学后莲花坝,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上述记载的遗迹今已不存。《名胜记》又有:“治北康村有小阜二十余,俗称古陵,也曰巴子冢”。但数十年大规模的建设,所谓小阜早已平毁,至今市区尚无古墓发掘的报道。1954年基建施工中,在北距重庆44公里的巴县铜罐驿镇东冬笋坝发现一处巴王陵墓群,随即发掘。先后清理墓葬8l座,出土文物近千件,对研究巴国历史有重大价值。墓群位于长江西岸台地上,高出河床约40米,长约1000米,宽约400米。发掘时,墓群的大部分已被取土破坏,另有少部分至今尚埋在建筑物之下,不能发掘,因此所清理的墓葬占总数尚不及五分之一。已清理的81座墓中,巴蜀特有的船棺葬21座,木椁墓14座,时代由战国到秦代。船棺葬均系土坑竖穴,大小仅容一船棺,长约4•5

—7•0米,宽约1•0—1•5米,深3—4米。船棺均用楠木制成,长约5米,直径约1米,中间凿空,底削平形成船状。实际上是一只独木舟。冬笋坝出土的四具均较完整。另在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亦发掘出船棺葬9座,形制、大小均与冬笋坝同。此外在四川成都、绵竹、广汉、绵阳、双流、什邡等地也有船棺葬发现。可以认为,船棺葬是巴蜀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特有墓葬形式。船棺墓中多有随葬品,主要为陶器、青铜容器、兵器。兵器中以巴式柳叶剑和圆刃折腰式铜钺为突出,容器中以铜炊爨器为常见。共出土铜印章17枚,其中12枚出于船棺墓中,最多的一墓有印章5个。印章上有汉字“富贵”、“万岁”、“敬事”、“中仁”、“高”等,其他文字不能识。各类铜器上也均有各式符号文字,具象形及会意字特征。有三个墓中出土秦半两钱币,还有所谓“桥形币”。也许是装饰品。根据出土文物分析,冬笋坝墓群时代大部属战国中及后期。出土秦半两钱币的三座墓最晚,已近于秦灭巴蜀。冬笋坝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具明显的巴文化特点,船棺葬应属巴族上层人物丧葬礼俗,因此该墓群的主体部分属于巴王族。
据《水经注》载:云阳故陵镇有楚王“六大坟”。重庆云阳故陵镇即巴国在夏、商之际定都三峡中的巴丘,楚王陵应为巴王陵。今“六大坟”位置尚未查明,正在探测中。
【巴王朝世系】数据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