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学晶演过的电视剧:建文帝的遗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39:03
建文帝贵州遗踪考
——一个六百年未解之谜
在中国明代历史上有一个关于皇帝失踪的谜。为了寻找建文帝就是这就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文的下落之谜。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寻找他。一说他死于皇宫,一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一说他乘船到了海外。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初衷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曾听说有人看见他上船,以为他到了海外。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至今在历史上没有确切定论。然而数百年来,贵州有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建文帝到贵州避难的传说。建文帝是否有可能到贵州出家,是许多专家研究的课题,笔者有一些相信是可信资料表明,其实建文帝并没有到海外,而是潜入了贵州。
关键词:建文帝 贵州避难说考
一、一个六百年未解之谜

在中国明代历史上有一个关于皇帝失踪的谜。这就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火文的下落之谜。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寻找他。一说他死于皇宫,一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但至今在历史上没有确切定论。然而数百年来,贵州有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建文帝到贵州避难的传说。建文帝是否有可能逃到贵州出家,是笔者一直在考正和思索的问题。

二、谜之由来
公元1392年(洪武25年),朱元璋的儿子,皇太子朱标死于于朱元璋之前,于是朱元璋便确定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孙子(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火文为皇太孙,原因是他认为朱允火文才思过人,十四五岁时,朱元璋曾拿一些奏章给他省决,他常常有许多过人见解。他曾“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摘自25史·明史)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火文继位,即明惠帝,改年号为建文。
当时朱元璋有二十四个儿子,为了维护朱家天下,朱元璋将二十四子都封为王。其中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1399年燕王朱棣谋反,由于朱棣早有篡位之心。他明里装疯,暗里准备,在皇宫安插亲信。由于准备充分,三年时间便杀到南京城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火文在朱棣的队伍冲进宫之前,便将皇宫放火烧了起来,建文皇帝、皇后与诸妃一同跳到火中自杀身亡。这就是 史载建文帝与诸妃在宫中自杀之说。另有一说为建文帝从地道出逃为僧。但史称“无确据”。
二十五史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从地道出之……,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对于建文帝是否已死于火中,历来就有人怀疑,许多人都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当时燕王朱棣没有找到尸体,他本人当时就不相信建文帝死于火中之说。据《中华上下五千年》载:“明成祖夺得皇位后,一切都很顺心,唯独有一件事使他放心不下,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就是攻进南京城的时候,扑灭皇宫大火,并没有找到明惠帝的尸骸,不知明惠帝死了没有。京城里众说纷纭,有人说明惠帝根本没有跳火,在燕军进城时,趁着混乱逃走了,也有人说明惠帝已经做了和尚了。明成祖一想到这件事就犯疑惑……他越想越害怕。为了弄个清楚,就派了几个亲信到各地秘密查访,一查查了二三十年也没有查到。后来,明成祖暗想,明惠帝会不会逃到海外去呢?……于是他决定派一个船队出使西洋各国。”(这是郑和下西洋的又一原因)。更有明代《明史窃》、《明书》记载有建文帝出逃细节,当然这些细节也不一定可信。但是程济《从亡随笔》上的记载可能有可信成份。说建文帝出逃跟随的人共二十二人,左右不离者三人:吴王教授扬应能、监察御使叶希贤、以及他 ——翰林院编修程济。传递情报,负责后勤者六人,化名为:马先生、云和尚、云门僧、衣葛翁、者补锅、东湖樵夫。这些人有名有姓不像是假的。

三、建文帝是否逃到了贵州?
由上可见建文帝未死之说应该是有比较大的可能。但他到底出逃到哪里去了呢?无人知道。后来但在贵州却有众多的传说,说他逃到了贵州。根据当时情况,建文帝逃到贵州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其原因有几点:
其一,建文帝在未继位之前来过贵阳,贵阳今天的太慈桥,以前一直称太子桥,便是因建文帝到过此地而得名。虽然并没有确实的记载,但想来古时候的人也没有必要无风起浪。若是他真的来过,那么时间应该在1392至1398年之间。1392(洪武25年)朱元璋曾派大将沐春为平西王镇云南,其时朱允火文刚刚立为皇太孙,极有可能是这时来过贵阳。(当时贵州未建省,今贵阳、安顺一带属云南。贵州建省在永乐十一年即1414年)虽然建文帝并非太子而是皇太孙,但历来人们都把皇帝的继承人叫太子,贵州地处万山千壑之中的民众谁也不会认真考证。但建文帝来过贵阳之说应该是有根据的。
其二,贵州山高地险,是历朝历代充军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天高皇帝远,征讨不易,应该是当时避难的最佳地方。
其三,朱元璋“调北征南”的时候,曾往贵州派过重兵。不排出建文帝有到贵州建立“根据地”的想法。至今,在贵阳、安顺、清镇平坝一带不但有许多与当时驻军有关的地名,这一带还有许多与屯兵有关的地名如头铺、二铺、三铺、双铺、么铺、宋旗、丁旗、王旗、付旗、白旗、龙旗;两所屯、马军屯、东屯、西屯、大屯、大营等。仅安顺府明初时便有“五卫”、“二十七所”。建文帝在这一带应该是比较安全的。至今这里还有许多明代屯堡人的后裔,他们语音与贵州当地口音明显不同,儿化音极重。他们大都声称,他们的祖先原是南京人。显然,这支屯军是建文帝父亲当太子时,朱元璋派往贵州的平西候沐春的军队,平西候于建文元年死于军中后,建文帝派左副将何福接任平西候沐春的位置。由于有如此有利条件,因而建文帝到贵州应该是较好的选择。
其四,建文帝在贵州遗迹众多,最著名的地方是:安顺市的飞虹山、黄平的米宝寺、长顺的白云山、清镇的云龙洞 ,平坝的高峰山。
四、有一本民间记载的书
笔者手中收藏有一本,民间刻本《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书中有众多关于建文帝在贵州的记载。由于当时并非有发展旅游之需要,也没有人争抢制造人文景观之说,可信度相对来说应该还是较高的。书中除收录了前文提到的安顺飞虹山云龙寺的记载外(其中记载基本一样)。在这本书中,还提到建文帝的有如下几处:
1、建文帝在黄平米宝寺居住的记载:“米宝寺在黄平旧城北二十里,建文帝曾居此,相传大雄宝殿额为帝手书。”
2、建文帝在清镇云龙洞记载:“云龙洞在清镇西南十里,旧名凉伞洞。又名华盖洞。其上有气氲氤,望之若云,变化万顾。中有石伞为崖乳结成,旁有流泉,味极清凉。相传明建文帝南游曾憩此。”
3、建文帝在平坝县高峰山的记载:“高峰在平坝需东五十里后六长坝垄。山形如方几,四壁如城,高二里。周围五里,有玉屏石立道旁,高二十余丈,上镌‘玉屏’二字,;有盘龙石,长四五丈,盘旋如龙;有面壁崖高三十余丈,上镌“西来面壁”四字,树木参天,溪流绕砌,山雾早收,林鸦晚噪,徘徊诸石之宰。异趣顿生。相传明建文帝云游至此,山多虎害,自立刹后。虎乃潜逸。”
4、据平坝县城南五里的黑石头(地名),龙凤山上龙凤寺记载:“龙凤寺在龙凤山上,回峰四合,秀水双湾,山半有袈裟崖,寺建后山绝顶,一阁祀建文皇帝,石径纡回,中多茂竹奇石。”(这里应该是祭祀建文帝的祠堂)。
5、建文帝在广顺(现长顺县)白云山的记载:“白云山在广顺东四十里螺拥山旁,一名罗永庵,层峰奔矗,两水界之,遥望不觉其高,登临则众山咸伏其下,山顶常复白云,阴晴皆见,因以名焉。世伟建文帝逊国至此,题诗于壁,庵内有古杉三株,长数丈,其一经帝手摩,故至巅绝无附枝。有白云洞,一隙通天,光明内映。

从《安顺文物》中提到高峰山当时情况来看,高峰山值得注意的文字有三:
其一,据《安顺文物》八二年记载,近年出土一通石埤,名“嘉禾碑”(永乐十二年即1414年)高峰山“嘉禾碑”文记载:建文帝还曾有对高峰山、有溢美之辞,嘉禾碑如下记载:“山名高峰,象形也。其盘诘远来,不能尽述。及手入局,高峰特起,上插云霄。极力临巅,去天尺五,而凝眸凭眺,空阔无边。四面之群峦,盖不啻培土娄焉。”
其二,碑文中还有更为详尽的叙述:“文帝弃位南巡,崔夏二员偕 往。吾祖(即嘉禾氏始祖龙渂宇)同僚又独何心,因随觅迹。先至高峰后到白云(长顺白云山)遇主,而即命还峰遵修梵宇。力有不逮,抑郁难安,在此山脚散步而行,邂逅遇妇,愿偕仿俪,遂与同心戳力而庙宇落成。外有朱门邸第,欣抵掌而匡力 襄力。义士仁 人,屡倾心而赞助,所以坊华益业,成全其美。”
其三, 据《安顺文物》收录记载:当时的高峰山寺前有两棵数人合围的白果树,大门两边有石狮昂首护卫,大殿内排座金身佛像,中殿两边塑十八罗汉象,有攻书者、抓蛇者、瞌睡者、数珠念佛者等。据载,大、中殿有石柱三十六根可见建筑之宏伟。后为法堂,亦名终堂,是庙中议事以及庙首静修之地,游人到此止步,就是山中和尚也不得擅入,其中似有隐情。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碑文几乎可以说即是在当时。其时,相隔建文帝出逃不过数年,应该说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其记载应该可采信。
建文帝避难贵州,殁于贵州是可以充分研究的一说。从地理环境的情况来看,他的避居地、葬身地最有可能的应该是贵州平坝县的高峰山上,或是清镇县的云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