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春风弱水微盘:[第30期·广州史记篇]伦文叙 为鼎盛的科举制度锦上添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05:13
2005-11-08 11:20:5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状元坊,除了状元的塑像,先贤的灵气不知
还能以什么方式对后人进行潜移默化。



  随想录
  科举的成败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原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唐代科举的常科有基本科目六种,宋则更多,到了明代,只余进士一科,于是,进士科便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明朝建立伊始,即注意搜罗和培养人材,一面开科取士,一面又重视设立太学,为明初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封建官吏。明宣宗以后,科举及第的升官机遇以绝对优势压倒太学,这是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鼎盛的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是非科举不得做官。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明代科举鼎盛的又一个表现是开始盛行以八股文取士。这一特殊文体对明清四百余年的教育与学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是成也八股、败也八股。科举制度至今最为人所诟病的原因,恰恰是这个始于明代的八股文。但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学子,不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在学一些没用的“新八股”上吗?骂科举、骂八股可以义正辞严轻松无比,一触及当下的教育改革,为何就如此举步维艰?有没有人想过,这里面难道就没有什么传承关系?
  伦文叙父子近乎传奇的入仕事迹,为当时鼎盛的科举制度锦上添花,同时也告诉后人,科举纵有诸多不是,但它的“海选”、“各赛区几进几”及最后的“殿试PK”,实实在在地为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有机制度,也为平民百姓进入国家管理层开辟了一条较为民主的通天之路——虽然它是众人共挤独木桥,但总比等级森严的贵族世袭制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余少镭)

  大事记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实行一条鞭法

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伦文叙像。资料图片

南海罗村镇状元岗出土的伦文叙墓志铭。  资料图片

福地巷如今已完全是一派繁荣的市井景象。 本报记者 杨长虹 摄

粤剧《伦文叙传奇》。资料图片

  人物生平
  从神童到状元

  伦文叙(公元1466-1513),字伯畴、号迁冈。原籍广东南海县澜石区黎涌村。父亲伦老八在黎涌村以耕种为业,因兄弟多而田地少,便流入广州卖菜度日,其子伦文叙出生在现广州越秀区海珠中路福地巷13号,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状元。
  据史书记载,伦文叙出身于贫苦农家,父母省吃俭用将其送到一间私塾就读,伦文叙边读书边参与田间劳动,从小便能诗善对,在当地有“神童鬼才”之誉。
  他14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举人,34岁考取进士第一名,成为皇帝钦点的状元。弘治二年(1489)伦文叙23岁,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试,中高等肄业入太学。弘治十二年(1499)伦文叙33岁时在京考试,列第一(会元),跟着殿试,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据传说,伦文叙衣锦回乡祭祖后,被奸臣陷害,诬告作反,禁于天牢,后得梁储等为之平反昭雪冤案,才恢复原职。
  明正德元年(1506),伦文叙改任安南正使,因丁外艰没有就任。正德五年,复任翰林院职,充经延讲学官,后来他还参与修玉牒(皇帝家谱)。正德八年出任庆天府主考,未几病没于东京,享年47岁。
  由于伦文叙教子有方,他的3个儿子也都考取了功名,长子伦以谅中探花,次子伦以训考中会元和榜眼,三子伦以诜也考取了进士。他们的后代,一支仍居黎水村伦地,建国后全族迁居于石肯乡乡(现属南海县桂城镇)建有伦文叙祠堂(现无),一支开族于南海县南庄附近。
  明正德年间,伦文叙在伦地兴建一座祖祠,名“南伦世祠”,以后祠前建有御赐石刻“中原第一家”石牌坊一座(因伦文叙父子是解、会、状一家三元之故),“文革”时祠与牌坊被拆(现改建为五金厂和民房),现已无存。

  人物事迹
  
  殿试点状元
  据在佛山出土的伦文叙墓志铭所记:伦文叙“头颅围可二尺”,年幼时一算命先生见之称奇,便说“此子他日魁天下。”伦文叙幼时家贫,但自少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以前广东有些坊间小说,如“鬼才伦文叙”、“伦文叙三戏柳先开”等,非常流行,伦文叙因此成为广东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
  明正德年间,伦文叙以“会试廷试皆中第一”点状元,有关于他才思敏捷,幽默诙谐的传说,四百多年来通过种种野史广泛流传于民间。而其中在民间交口传诵的,应属他钦点状元时所表现出来的才情横溢,无可争锋。
  话说当时伦文叙与对手湖广省柳先开互争第一,后经明帝亲出“咏月”诗,面试双方文才,先由柳先开吟出“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技,不许傍人折半枝”。伦文叙随着吟出“潜心奋志上天台,睇见嫦娥把桂栽,偶遇广寒宫未闭,就将明月捧回来”。比赛结果,伦诗压倒柳诗,荣获钦点状元,选任为翰林院编撰之职。
  
  赐名及第粥
  广州的酒楼,早茶点都设有一款“状元及第粥”。这款广州人喜爱的“及第粥”与伦文叙也有段“古仔”。
  伦文叙小时候因家贫要卖菜来维持生计。有一天,伦文叙挑着菜来到丛桂路一间卖粥的食店,肚子饿得咕咕叫,但身上没有一文钱,只好直咽口水。店主人张老三看到了,招呼他过去说,以后你挑着菜到我这里,我帮你买一些菜,再送你一碗粥吃,算是我老人家的一点心意。伦文叙吃着粥,千恩万谢。从此,伦文叙每天挑菜卖,天天来吃张老三的粥,张老三用剩的猪肉丸、猪粉肠或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给伦文叙吃。有时吃白粥,有时吃猪肉丸粥,有时是猪肉粉肠粥,有时是猪肝粥,有时吃的粥,三样东西都放进去。
  十几年后,伦文叙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时,还特地到粥店多谢老板。张老三照原样把那猪肉丸、猪肠、猪肝三样东西一起放进粥里,又给伦文叙煮了一次。由于此粥无名,故老板请伦文叙命名,伦氏略加思索后,认为自己能高中状元都是由于这种粥的帮助,于是就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顾客盈门,而“状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地区流传开了。
  后来,也有人把这种粥叫“三元及第粥”,三元者,即科举考试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也,人们将及第粥的三种用料猪肉丸、猪肠、猪肝象征为“状元”、“榜眼”、“探花”。
  
  一门四进士
  伦文叙在明代孝宗弘治己末年(1499年)考中状元,当然是光宗耀祖,显赫一时。而更难得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均先后考中进士,留下“一门四进士”的佳话。长子伦以谅先后考中解元(第一名举人)和探花(第三名进士);二子伦以训十五岁中举,十九岁考中会元和榜眼(第二名进士);三子伦以诜亦考中进士。伦氏父子连中四元,科举考试成绩之高在广东历史上罕见。为庆祝这一盛事,广州人先后在福地巷建了六座牌坊庆祝,分别刻有“状元”、“父子及第”、“父子会元”、“三元”、“兄弟进士”、“四海儒宗”等,并把伦文叙一家住过的地方取名为福地巷。

  故居寻访
  福地灵气激励后人

  同许多出名的古人一样,关于伦文叙的故居所在,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广为流传,也最有历史可考的,是位于西门口海珠路的福地巷。
  福地巷的名字据说是因伦文叙在这里住过而起,如若不是有了这样一道七彩的光环,它看起来也便是广州老城区中的寻常百姓家。巷口的树阴下坐着几位闲话家常的街坊,旁边搁着刚从对面的士多中拿来的啤酒。下午的阳光暖得有些慵懒,斜斜地照在他们头顶“福地巷”的牌子上。故事中的石碑,早已随着历史湮没,不见踪影。
  “伦文叙”三个字对于居住在这条小巷的市民来说,显然并不陌生。坐在巷子前的几位都是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即使那段历史对他们而言异常遥远,但是对于流传下来的传说,却是熟悉得几乎可以背出来,他们掰着手指头告诉我:前几天,××电视台来了,××电视台也来了,都是来拍关于伦文叙的故居。十三号,就是福地巷里,最多传说的。
  传说中的福地巷十三号,自然已经面目全非。但在街坊们的记忆中,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古宅子,占着偌大的地方,包揽了今天福地巷十一号至十三号的全部地方,连花园都连着旁边的儿童戏院,甚至连儿童戏院旁边的发廊,也是以前那座大宅子的花园。那座大宅子不但有花园、天井,天井进去还有大厅、大厅之后再是一个天井,然后是二厅,两侧还有偏厅。十几年前,那座古老的宅子里,还住了十几户人家,都是福地巷里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
  越秀区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据福地巷一位阿婆回忆,上世纪80年代,在福地巷1号曾住着一位伦阿婆,据说是伦文叙的后人,不过该老人已去世。今年80多岁的李伯则清楚地记得,他父亲说过福地巷13号曾是伦文叙的旧居,现已改建成中国进出口图书公司的宿舍楼。
  历史的错误,有时候是无法弥补的,只能徒增遗憾。惟一值得庆幸的是,故居没有了,但是故事却还在流传。

  访谈录
  科举人才为广东的文化教育创造辉煌

  (陈明,广州研究伦文叙的权威人士)
  记者:伦文叙在广州历史上留下这么多故事与传说,并广为流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陈明:因为以前在科举时代,广州曾经出现过不少人才,但若论其中声名最显赫的,当然是有“鬼才”之称的伦文叙首屈一指了。他幼时家贫,但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很多成年人欺负他年幼,时常出些难题希望把他难倒,但往往被他难倒而自取其辱。以前广东有些坊间小说,如“鬼才伦文叙”、“伦文叙三戏柳先开”等等,非常流行,伦文叙因此成为广东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
  记者:伦文叙的一生,还有他与三个儿子的“一门四进士”,在广州人中留下怎么样的影响?
  陈明:伦文伦与三个儿子的“一门四进士”,过去当然是光宗耀祖,显赫一时,这在广东的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当年不少人都慕名到福地巷参观,希望沾一点才气。据说清代曾经有一位姓周的商人听说福地巷出状元,不惜重金在福地巷购置一块地建屋居住。房屋建成后的第二年,周夫人即生一子,儿子到18岁时考中举人,周姓商人逢人便说在福地巷居住真是有福。直到现在,广州人仍引为骄傲。伦文叙十分机智,人称“鬼才”,并考取状元,所以现在不少人仍以伦文叙来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带即将考大学的孩子到伦文叙来过的状元坊走一走,告诉他们,以前伦文叙是如何勤奋好学、沉着机智,考取状元,鼓励他们也要努力考上大学。
  记者:伦文叙所取得的成就,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对越秀区甚至整个广州的文化历史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明:广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越秀区这片9.16平方公里(合并东山区前)的土地,是古广州的所在地,它见证了广州教育文化发展的辉煌。从三国时的虞翻开堂讲学,宋代开始设立书院,经过元代、明代书院的发展,到清代的书院林立,以清代广州府(现广大路广大邮局以南)为中心,方圆3.2公里之内,曾出现过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达数百间之多,被专家誉为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在这一范围内,云集了当时两广的总督部堂、抚院、府衙、布政司等政治中心,三个学宫,五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以及大量的民间宗族书院,还有三条著名的书坊街。
  后来到了清代,广州教育事业发达,且颇具特色:建立了数目众多、体系完整的官办学堂和书院,名流荟萃;不少饱学之士倾力办学,培养出大量人才,形成了著名的学术流派。越秀古城区书院发展登峰造极,成为广东书院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地区,可见越秀古城区书院在广东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越秀古城区书院对岭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典型地反映了地区的书院文化特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据统计,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一千多年间,广东共出过九位状元:封开的莫宣卿、南海的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顺德的黄士俊、梁耀枢,番禺的庄有恭等。而莫宣卿、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梁耀枢等状元都在当时的古广州(即现在的越秀区)内学习、工作、生活过。广州是广东乡试的举办地。广州士子赴京参加中央的考试,也取得较好成绩。当时,广州的读书人刻苦学习,不少在科举中高中。据《清实录》记录:乾隆皇帝知道庄有恭中状元,对广东人能中状元惊奇不已。而状元伦文叙的传说较多,不少都与越秀、广州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广州当时的文人的勤奋学习、建有众多古书院的文化背景与氛围,对以后的影响较大。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同文馆现在仍书声琅琅,成为名声鼎盛中国名校朝天小学。还有曾是状元梁耀枢攻读的应元书院的市二中、曾是南汉状元的简文会简氏祖祠的市二十七中、曾是庐江书院的流水井幼儿园等等。广州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资料链接
  粤剧《伦文叙传奇》

  伦文叙自少家贫,以卖菜为生。他勤奋好学,才气横溢,名噪一时,富绅胡员外欲招为女婿,派侍婢阿绣登门做媒。伦文叙拒绝胡家婚事,却属意阿绣,要“捉媒人上轿”。
  伦文叙穷不夺志,在坎坷中成长。三宝佛前妙对联语,命官梁储赞他是个饱学之士。金銮殿上应试,皇帝称他是天纵聪明。殿试中一举击败对手柳先开,高中状元。做了状元就要招为驸马。伦文叙没有忘记乡间那位纯情的阿绣。状元虽好,驸马难当。
  粤剧《伦文叙传奇》已为广东人熟知,剧中伦文叙如何摆脱窘境、有情人怎样终成眷属、他又怎样爱屋及乌,成全胡小姐与梁二官的婚事,在剧中都详细作了交待,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却也由此可见伦文叙在广东历史上的声名显赫。

  资料链接

  伦文叙应对、合撰联
  
  顽童无心读诗书 (私塾先生)
  先生有意赏冰雹 (伦文叙)
  ——伦文叙对私塾先生
  伦文叙五岁时,私塾先生教他朗读《木兰辞》:“唧唧复唧唧……”伦文叙读一遍就记住了,所以他停口不读了,心想:咋不快点放学,好去捉蟋蟀去。突然间天下起雨来。先生走出课堂观赏,伦文叙也从窗口伸出头观看。先生回首见了责备道:“顽童无心读诗书。”从文叙随口应道:“先生有意观冰雹。”
  
  大蝴蝶遍体锦绣 (主考官)
  小蜘蛛满腹经纶 (伦文叙)
  ——伦文叙对主考官
  伦文叙九岁时还未读完蒙馆便去报考县级书院。主考官见他人小很是奇怪,决定亲自面试。主考官于是出了上联。伦文叙灵机一动对上了下联。主考官见他才华出众,当场点名取他为本年的“冠首童生”。
  
  
  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 (吴琛)
  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 (伦文叙) ——伦文叙应对两广总督吴琛
  据说幼年时的伦文叙常在光孝寺内玩耍,有一天,他正在大雄宝殿抹香炉,突然听到殿外响起锣声,原来是巡抚大人来光孝寺拜神,伦文叙躲避不及,只好钻入神台底下。
  巡抚向三宝大佛上香,忽见神台下露出一只脚。巡抚大惊,颤抖着喊道:“有刺客!”官差即刻持刀上前,一把将伦文叙拖了出来。巡抚见是个小孩,手无寸铁,便问伦文叙为什么在这里。伦文叙不慌不忙地将事情的经过告诉巡抚大人。
  巡抚见伦文叙年纪虽小,但举止有礼,而且对答如流,便有意考考他,说:“本官出一上联给你,如对得通,重重有赏;如对不出,将你捉拿衙门法办。”
  巡抚望了望三宝大佛,说道:“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
  伦文叙随即答道:“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
  此语一出,不但众人叫好,连巡抚大人也竖起拇指称赞,还赏了伦文叙五十两银,要他好好学习。从此,人们都说伦文叙是“神童”、“鬼才”。

  伦文叙题在石湾丰宁寺墙上的一首诗

  举目纷纷笑我穷,
  我穷不与别人穷;
  沦田百亩如流水,
  茅屋三间尚古风;
  架上有书随我读,
  樽中无酒任他空;
  腰间拔出龙泉剑,
  斩断穷根永不穷!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毓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除署名外)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