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德云一哥台词全本:简议写作中的材料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02:10

发布时间: 2009-08-05 07:43:37   作    者: 李占忠
来    源: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摘  要:笔者立足于政论文写作的视角,着意于撰写领导讲话之类行政公文涉及的材料的含义、材料的积累、材料的选择三个常见基础问题,简述了材料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应该注意的一些常识性问题。
关键词:写作;材料概念;材料积累;材料选择
作者简介:李占忠一,男,汉族,河北廊坊人学报编辑部,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和高等教育研究。
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的要素之一。在文章中,观点是灵魂,材料是血肉。材料对于文章的意义是形成题旨又表现题旨。没有丰富的材料作为基础,题旨就无法抽象,无从提炼离开材料,凭空而论,那一定是勉强的、空泛的,甚至是虚假的,因而也就是荒诞无稽的。正如明末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所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话形象地说明了观点在文章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启发人们认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犹如“帅与兵”。无帅之兵是乌合之众,无兵之帅是光杆司令。因此,一篇文章必须有观点、有材料,而且二者必须统一。这是撰文的一条重要原则,不可违背。
1 什么是材料
写作时,材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某种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它既包括写入文中的,也包括被作者所意识、所搜集而未写入文中的一些实事或论据。但“材料”并不等于“题材”和“素材”,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所谓题材,严格地说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术语。但是题材这一术语运用范围有时又不限于文艺作品。在有些关于写作的教材中也把题材称为材料,不过是经过选择、加工、提炼而写进文章,用来表现主题的材料。素材是指进人文章之前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状态的材料。我个人认为,“题材”和“素材”用语还是对应于文艺作品,而“材料”适用于所有的一般写作文章,无需再细化分解。
写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没有材料正如人们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高明之人也写不出文章来。中国古代学者有人认为“不使事难于立意”有人认为“作文须靠实……不可架空纤巧”,“譬如大匠操金,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平手段,何处设施”清代散文家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引用《庄子·徐无鬼》的典故,意在说明不管你有多么高超的写作技巧,没有材料,“架空纤巧”是没有办法写好文章的。材料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构成文章观点的基础,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只有材料运用得当才能显示出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正如古人云“事实胜于雄辩。”
把握材料与观点的辩证关系也很重要。邓拓在《观点和材料》一文中说得好“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也是虚与实的关系”,“我们说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虚实结合,是要把观点材料融汇消化而为一。这只有通过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才能成功,决不是生拉硬凑、加减乘除就能成功的”,“虚实结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时掌握观点和材料,既要了解实际情况,又要随时研究理论原则问题,做到两方面如水乳之交融。”(见《燕山夜话第四辑)这段话对我们认识和正确把握观点与材料的辩证关系、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是颇有教益的。
2 材料的积累
辛勤的积累,充分地占有材料,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要大量地、全面地占有材料并非易事,关键是要做有心人。只要有心,材料就会源源不断、与日递增。对于一个有心人,不太复杂的人生活动,也可能产生无比富丽的人生体验。对于莽汉来说,纵然经历了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在他心头里也只落个一片茫然。体验与思想的升华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对人生有深刻体验认知的写作者必然会进入思想的层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独特的表达。要能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材料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从时间上看,有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二是从性质上看,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有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三是从关系上看,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四是从来源上看,有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材料和前人总结的材料,即生活材料和书面材料。如此等等,这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材料。只有这样,伏案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笔下生花。一位前苏联作家说得好“材料允许的一定要远远比作品需要的多才行。”(李时《金蔷薇》第83页)这好比一个配角演员,尽管一出戏只有两三句道白、五六个镜头,但也必须对角色的身份、性格乃至他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才能把她演得活灵活现,恰如其分地说好这两三句话。
积累材料贵在一个“勤”字。“勤能补拙”,只有平时辛勤的积累,像蜜蜂从万花丛中采蜜,像淘金工人在散沙里淘金,优选材料,点滴积累,聚少成多,写文章才能“取精用宏”,信手拈来。勤于积累好比“养兵千日”,写作方可“用兵一时”。有些材料的积累并不是轻而易得的,需要深入实际勇于探索,甚至要深入虎穴、深入极其艰苦危险的环境,付出极大的心血和代价,以至献出生命。在优选材料中,更要细心考证、去伪存真,决不能以误传真,也不能以真传误。即使是实感和调查等第一手材料也不是直接可用的,也要经过慎重地比较和分析,理出实质性的结论。要对文章的真实准确负责。
积累材料有多种途径。如在实际观察中积累,在调查研究中积累,在认真阅读中积累,在具体感受中积累,在听他人讲述中积累等等。如写日记、札记、做笔记、编卡片、建立材料手册、剪辑报纸、精文精段精句摘抄、记录灵感随感,还有实物、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影视等等。总之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备查备考、支撑文化底蕴的智能宝库。为了简捷有效地存储利用资料,往往自行设计一套方法,一般常用的有分类存放法、编制索引法、阅读内储法。
知识的吸收与材料的积累,主要靠多读多看。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茅盾,一九一六年进商务印书馆,年仅21岁。有人问他读过什么书,茅盾回答:我从中学学到北京大学,“耳所熟闻者是‘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为‘三家集’、‘照明文选’、‘资治通鉴’,至于‘九通’、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历代各家诗文集,只是偶然抽阅若干章段而已”。这足以说明博览群书的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的源泉就会像潺潺流水,清新而不断。凡从事写作者,应提倡成为杂家,要像哲学家培根那样,把一切知识都当作自己的领域。要培养对历史、政治、宗教、文学、音乐、艺术、戏剧、电影等的兴趣和爱好。知识面越广,兴趣越多,视野就越开阔,生活体验就越深刻,也就越能写出好文章。当然也要有专业性,政论性的文章就要求比较熟练地了解和掌握行政工作的方针、政策,有关行政法和管理规程等基本知识,也要懂一些行政理论。不熟悉业务,不懂专业规范,就要脱离实际情况,甚至说外行话、办外行事。
积累材料到一定程度还必须及时整理。整理的过程也是消化理解的过程,深化内涵的过程,记忆巩固的过程。把零碎散乱的材料系统化、条理化,把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是运用这些材料的准过程,是衍生自我、拓展理解的创新过程。值得提示的是,我们要对随时触发的灵感,对“突发奇想”给与关注,这往往是写作创新的增长点,往往是文章独显特色和魅力的闪光点。顺向思维,人云亦云,向无定见。当然也不能把冲动当作能力,钱钟书在《围城》的前言中说“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才能,自己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只有把“死”材料变成活内容,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占有材料。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都非常重视材料的搜集积累,并注重条理化、系统化整理,一生写出了诸多经典巨著。
占有材料力求充分,广取博采,兼收并蓄。写作如大将指挥作战,只有“兵多将广”、“调遣自如”才能打胜仗。材料的“捉襟见肘”是写作者的致命伤。对此,茅盾先生用生动地比喻讲过“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见《茅盾论写作》)只有不厌其多的占有材料,写作才会游刃有余。
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资本论》,就是在批判地阅读和分析了各种浩如烟海的理论著述、事实材料和统计数字后写出的。正如列宁所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联系的思想’。”(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主义民主主义者》)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运用了大量的书面材料,而且用了二十一个月的时间深人工人住宅,从亲身的观察和交往中直接研究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实际情况,取了第一手材料。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根据亲自观察和可靠材料”。列宁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前,搜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计六十万字,即《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毛泽东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也是事先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在取得丰富材料基础上写成的。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代宗师,他从事著述而抄录材料,简直达到“废寝忘食,锐意究搜”的地步。仅仅为了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辑录的《小说的旧闻钞》,就是从九十余种、一千五百多卷书中一字一句手抄而成的。著名作家姚雪垠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仅从浩繁的史料中提炼出来的资料卡片就有近两万张,可见,他为占有资料花费了多少时间和心血。当代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也是对占有资料体会颇深的人,他写作报告文学的经验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要深知,不做有心人,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不关注时代的风韵,对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也无动于衷,那丰富生动的材料就会悄悄地从你身边溜走。就像前苏联天才的短篇小说作家契科夫,他的衣袋里经常装着一个小本子,不管在哪里见到一点什么新鲜事或者想起一点什么,就随时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本本成了堆。这些具体的事例说明,详细地占有材料是从事写作者须臾不可少的硬功夫。
3 材料的选择
概括起来,选择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材要有针对性
选材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凡和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再生动、再难得也要割爱。著名学者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一文里说“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实力情感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读者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和感动。”如曹靖华所写《小米的回忆》,从童年在家乡种谷写到鲁迅爱吃小米,又写到周恩来、董必武送小米关怀革命同志,实际上都围绕着歌颂艰苦奋斗革命传统和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这一主题,选择三个生活片断,有其强烈的针对性。古人积累选择材料也有很强的针对性,科举时代研习古文的人,讲究“书不读秦汉以下”,意思是要真正汲取古文的精髓,必须从先秦诸子人手。比如学《庄子》的态肆,学《孟子》的雄辩,学《论语》的儒雅等等。
(2)选材要有典型性
选材要选择最能说明特点、体现本质、有代表性的材料。典型材料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且以少胜多,以质胜量。《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材料也是极典型的。松鼓峰战斗,马玉祥从大火中抢救朝鲜儿童,战士们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感人至深的材料,收到了动人心弦的效果。
(3)选材要有新颖感
选材要能吸引人,要新鲜别致,令人兴味盎然。要善于使用“新”材料、“活”材料。
(4)选材要有真实性
选材要能揭示事物本质,符合生活逻辑。在文章中不编造事实,不弄虚作假,做到“事信而不诞”。
使用材料离不开综合概括。分析、综合,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是安排材料几个部分,各部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②文章各部分运用那些资料?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④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拟定提纲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①先拟标题;②写出总论点;③考虑全篇总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④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⑤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调用;⑥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第四步:撰写初稿
初稿是提纲的具体化,是毕业论文的雏形,应能达到以下基本要求:①结构要严谨、层次要分明。②主题明确、思路清晰。③语言准确、客观、严谨、简明。
在写初稿时应特别注意:①周密思考,慎重落笔。初稿一定要在思路形成、资料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再动笔。仓卒成文会造成写作中思路的中断,甚至前功尽弃。②一气呵成,不重“小节”。初稿写作一旦开始,尽量按照既定思路写下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这样会使文章思路清晰、流畅。至于语句的斟酌和修饰,可待初稿完成后再做。③该详则详,该略则略。文章的论证要紧紧围绕论点展开,主论点的论证应详尽,运用材料较多,分论点的论证要简略,运用材料较少。切勿选用材料贪多求全,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勿论证拖泥带水、牵强附会,甚至为了凑字数而无病呻吟,把文章搞得臃肿庞杂,中心不突出。
第五步:修改定稿
在初稿基础上,反复不断地斟酌、修改,论文才能日臻完善。一篇好的论文至少要经过一遍的认真修改,才能定稿。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一般都包括观点的修改、材料使用的修改、结构的修改、语言的修改等。以下是修改的重点及定稿的标准:
(1)论点是否正确、鲜明、深刻、有所创新。
(2)标题是否恰切“画龙点睛”。
(3)论证是否充分。
(4)结构是否完整、严谨;层次是否清楚、条理;思路是否连贯、流畅。
(5)布局是否合理——详略及前后顺序得当。
(6)语言是否符合论文的要求文字、标点运用是否恰当、准确文面书写是否规范。
(7)引用资料是否准确。
如果将论文初稿比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那么按照以上标准反复认真修改过的论文则是一块熠熠生辉的美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