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成 喜看今日钱塘潮:中国期货市场经典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35:59
中国期期货经典案例 海南橡胶期货惊魂实战录
      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注:不对。这次逼仓是利用交易制度上的缺陷人为制造的。结果是:在连续拉抬2000多点以后,多头主力将持仓对倒到极少数几个席位上、从而将绝大多数资金(包括非法盈利)撤走;由于交易所规定的初始保证金仅相当于1.5个停板的值,所以在一出现跌停的时候、就有部分席位“爆仓”了;交易所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也就是被迫将所有已经爆仓的头寸由交易所接下来)。后来通过与“空头”主力达成默契的方法勉强度过危机。但是,广大的个人投资者因此而遭受重创。(也是利用了交易制度的特点。由于该制度已经终止、所以就不详细陈述了)]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当时现货价已经跌破9000元/吨了)。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200-11400之间形成对抗。7月4日,多头突然发难,实行上下洗盘。在R708合约跌到10790之后,多方强行拉抬,当日封至涨停,随后将期价连续上推,并挟持近23万手的巨仓。R708在7月底一度摸高到12600一线。→由此进入《3月2日股市实时解盘》     巨大的风险已聚集在海南中商所以及部分会员身上。7月26日、27日,交易所理事会持续不断地讨论R708问题,并在多空大户之间斡旋。由于谈判无任何进展。7月30日,中商所发文,“对R708买方持仓保证金分阶段提高,并自30日起,除已获本所批准其套期保值实物交割头寸尚未建仓者外,一律禁止在R708合约上开新仓。”(相当于资金暂时冻结)同日,中商所再次发文,暂停农垦所属金龙和金环仓库的天然胶入库。至此,R708大战基本宣告收场(然后就是最空前绝后的“变通”政策出台:将停板幅度由+/-400点缩小到+/-20点,于是有了连续十多个跌停的历史记录……
    从8月4日起,以每天一个跌停板(前3日每日400点,后7日每日20点)的速度于8月18日以11160元/吨和持仓59728手摘牌。
    R708事件的直接结果为:多方分仓的近20个席位宣告爆仓;多方按8月18日持仓单边29864手支付20%的违约罚款,计3亿元;多方于8月4日至13日的协议平仓中支付赔偿金近2亿元;多方在交割中只勉强接下13000吨现货;而空方意欲交割的16万吨现货,最终在期、现货市场上以平均不高于8000元/吨的价格卖出,共计损失14亿元(空方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因此,R708事件是一场严重破坏期货市场规则而又两败俱伤的豪赌。
震惊中外的327国债风波      一、起因:一场资本大鳄与官方的生死博弈
    1992年底,12个品种的国债标准期货合约被隆重推出,1993年上市交易。随后,北京商品交易所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十几家交易所也相继推出了国债期货。国债期货走向火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1994年初,一些券商钻实际利率比国债利率高的空子,违规超计划卖出非实物国债,以套用社会资金牟利。当国务院宣布查处这类券商时,他们为了补足计划外卖出的这部分非实物券,纷纷买入流散在社会上的实物券,使国债现货市场人为制造出供小于求的局面。二是为了配合新国债发行,财政部根据当时物价水平较高的客观情况,对1992年3年期和5年期利率比较低的券种实行保值补贴。一时间,国库券炙手可热。
  当时,国债期货开户保证金只要1 万元,每手保证金只要500元,浮盈还可以再开新仓;一些散户满仓带透支,一路死多头,由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再由几十万元翻到几百万元,狂热绝不亚于一场豪赌。
    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当事人之一,万国证券。如果说中国股市存在大鳄的话,那么当年万国证券(现在申银万国证券即由申银和万国两家证券公司合并而来)的总经理管金生无疑要算现在这些大鳄的鼻祖。管金生当年在上海滩叱咤风云,被誉为“证券教父”。当事人之二,中经开。中经开有着财政部背景,总经理就是前国家财政部副部长.
    “327”国债,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发行总量为240亿,1995年6月到期兑付。当时利率为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因为当时财政部对是否进行保值不确定,所以其价格在1995年2月后一直徘徊在147.8元--148.3元之间。但是随着财政部是否进行保值贴补的猜测下,“327”国债的期货价格大幅度变化。其中万国(指没被申银合并前的万国)证券作为空方代表,联合了包括辽国发等6家机构进行做空,依据为1995年1月通货膨胀已经见顶,因此不会贴息。这是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的。而中经开为首的11家机构因为其总经理就是前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因此得到很确切的消息,就是要进行保值贴补。因此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格。说简单些,万国当时是以自己一家的势力对抗中国财政部,这是其实已经不是完全的技术对垒,而是政策搏弈了。
   中经开大约于1994年4月15日入场作多。先是炒作313品种,至5月27日,该品种上涨了3.30元。期间财政部与中国证监会于5月20日发出通知,要求严厉查处国库券卖空行为,迫使空方不得不大量回补国库券现货,而先知先觉的多方则于无形之中胜券在握。
  1994年9月19至23日,多空双方在314品种上再度开战。由于双方动辄数十万口大笔吞吐,上交所于9月20日发出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管理的紧急通知,进而又作出不开新仓、双方平仓的决定,此役多方未获其利,而空方稍占上风。
    二、疯狂:震惊中外的最后八分钟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出公告,1992年期国库券保值贴补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多头得理不饶人,咄咄逼人地乘胜追击,而空方却不甘束手就擒。双方围绕327国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2月23日,多空短兵相接,多方基本控制着主动权,先以80万口在前日的收盘价的基础上提高到148.50元,接着又以120万口攻到149.10元,再以100万口改写150元的记录。盘中出现过200万口的空方巨量封单,但瞬间便被多方收入囊中。这说明,违规操作的不仅是空方,多方也存在类似问题。但多方因有中经开,幸运便似乎总是与之相伴相随。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阵营中辽国发临阵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种创出151.98元天价。16时22分,离收盘还有8分钟。正当许多人都以为当天大涨格局已定时,风云突变,万国突然先以50万口将价位打到150元,接着连续以几个数十万口的量级把价位再打到148元,最后一笔730万口的巨大卖单令全场目瞪口呆,把价位封死在147.50元(730万口当时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在这一阵紧锣密鼓的狂轰烂炸之中,万国共抛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而所有的327国债总额只有240亿元。也就是说,万国卖空的数额超过了该品种总额的7.8倍。多方顿时兵败如山倒。若按收市价147.50元结算,意味着一大批多头将一贫如洗,甚至陷于无法自拔的资不抵债泥坑。当日开仓的多头将全部爆仓。并且如果按照此价格交割,中经开在1995年将破产消失。
       三、善后:财政部出面干预,判定万国证券违规
    当晚在财政部等部门的干预下,裁定万国恶意违规。上交所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交易是异常的,经查是某会员公司为影响当日结算价而蓄意违规,故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品种的交易无效,该部分成交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如果按照上交所定的收盘价151.3元当日交割,万国将惨赔60亿元人民币;而如果按管金生最后八分钟抡板斧砍出的收盘价147.5元当日交割,万国则狂赚42亿元!
    第二天,万国证券公司门口发生挤兑。2月27日和28日,上交所开设期货协议平仓专场,暂停自由竞价交易。在财政部发出贴息公告后,327国债价格上升5.4元,其他市场上327的价格在154元以上,而上交所前周末的收盘价为152元。多空双方意向相差较大,协议平仓困难重重。27日,协议平仓只成交了7000多口,而327持仓量高达300多万口。
    2月28日,上交所再次强调:对超规定标准持仓的将采取强行平仓,平仓价将参照27、28日场内协议平仓的加权平均价来确定,大约在151元左右,致使平仓交易开始活跃,28日平仓140万口,327国债占85%以上。3月1日又延期一天进行协议平仓,当天平仓量达到80万口。3月2日虽然不设平仓专场,但327品种平仓仍达到25万口。经过几天的平仓使持仓量大幅减少。
    实际这是对万国证券相当不利的一个决定,因为当时市场允许当日做空,次日回补的。而就算按照当时规定的2.5%的保证金制度计算,最后8分钟砸出的1056万口卖单,面值为2112亿,需要的只是52亿元的保证金,万国证券当时是支付得起的。但是当时财政部作为依据的竟然是万国不可能持有如此巨大的保证金。要知道如果中经开当天就被平仓进行现金交割,万国证券第2天想怎么回补就怎么回补。随后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在1995年“327国债”事件发生后,被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1997年判处17年徒刑,罪名是行贿并在期货市场成立前数年里滥用公共资金,总额达人民币269万元。其实该判决似乎与“327”国债事件本身本无多大关联。
     后记
    1995年的“327事件”,堪称名噪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的“滑铁卢之战”。其实,它何尝不是中国期货业的“滑铁卢之战”?万国证券作为我国当时证券业界的大哥大固然经此一役而成为明日黄花,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国期货业的因噎废食更是一大历史性悲剧。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凯地如何疯狂操纵桂糖期货?
     2003年7月29日,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白糖交易市场——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桂糖市场)——8月合约的糖价,在炽热的天气中再次疯狂地以2930元/吨高开,而在一个多月以前,价位还挂在冰冷的2271元/吨上。
     更为冰冷的是南宁白糖的现货价格,仅仅2080元/吨——桂糖市场的大宗商品交易的价格比现货价格每吨高出800多元。一个“暴富”的机会几乎就在眼前:只需要从南宁的现货市场以2000元/吨左右的价格买入白糖,然后再在桂糖市场以2900的价格卖出,每吨就有900元的毛利。
     但事实并不如此简单。
    “这更像是一个套。”看着连日来噌噌上窜的k线,朱危安苦不堪言。这位从广东来的交易商在2300一线做空8月合约,而眼下,价格已暴涨到2900。和许多做空的现货商一样,这次亏大了。
    朱的公司在今年5月大举杀入桂糖市场,那时的价位虽然比现在低了很多,仅为2400元/吨,但当时桂糖市场价格还是远远高于现货2000元/吨的价格,许多像朱一样的空方认为,桂糖市场的价格已经偏离正常的现货价格,按价格回归价值的原理,桂糖市场的价格应该走低,对投机者来说,这里存在套利空间。朱在这时候开始建空仓。
     对于众多的白糖企业来说,桂糖市场的价格简直是个伟大的买主——在现货市场上只能卖2000元的东西,在这里能多卖好几百元。去掉各种费用,只要能有150元/吨以上的差价,白糖企业就能在这个市场卖掉手中的白糖,并且实现大的盈利。
     手中持有大量白糖的企业——丰浩糖业、柳州中糖、保定瑞丰糖业等糖业公司——开始在这个价位卖空白糖,等待交割时将手中的白糖卖出。
     从5月26日到5月29日,4天时间,8月合约从2590一线一举跌至2300附近,桂糖市场糖价似乎要回归现货。但空方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周末过后开盘,多方迅猛反扑,接下来的两天多头以两个涨停的表现不给空头任何喘息的机会,8月合约价格又回到2500元/吨。随后,多头高歌猛进,在全国白糖现货价格一片惨淡(2000元/吨)的情形之下,桂糖市场8月合约竟然在近期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2900的价格。
    如果以市场公布数据最高时候4万手的持仓量(桂糖市场称订货量)计算,以2300为空头建仓价位,在2700价位附近约有一半的空头止损,那么简单计算,每手5吨,全部空头的损失估计在一亿元左右。如果考虑到中途认赔以及在2300以上建仓的空头,市场人士估计可能空头浮动亏损在8000万元左右。
     而同期云南、柳州同样的白糖市场价格仅在2000到2200,并且同样是在桂糖市场的9月以后的合约也都只有2000到2100左右。像金字塔似突兀拔起的桂糖的价格让场外人士难以明白。
     那么,桂糖8月合约为何“一枝独秀”?   
     一、神秘凯地、中航技隐现
     在这次8月合约中的另一个空方国光糖业的李大光说:“桂糖8月合约的离奇走势明显是人为联手操纵的结果。”
      1999年5月,原国内贸易部和广西区政府共同批准成立了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主要从事白糖批发功能,该批发市场实际上是自负盈亏的有限责任公司体制。但颇为奇怪的是,据记者从广西工商局查到的注册资料简表显示,注册简表上各大股东持有股份总额加起来只有38%,工商局查询处表示,要查询其它未标明的近70%的股东,必须要查询公司的档案,但该档案必须立案之后才能查看。
     近70%的股东被隐藏,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的大股东为何要如此神秘?
     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航技)和海南远申投资开发公司是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的另外两个大股东?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此次6、7、8三个合约的主要多头就是大名鼎鼎的深圳凯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熟悉近2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人士都知道,方正股权之争让其扬名。
     凯地投资注册资本1.5亿元,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深圳公司(简称深中航)(70%)和深圳中航物业(30%)是其股东,法定代表人李志正是深圳中航技的一号人物。
     而深中航正是中航技的下属公司。也就是说,在桂糖市场,祖父公司中航技是桂糖市场的大股东,而孙公司凯地则在祖父公司开的市场里面充当交易方。
      中航技在桂糖市场担当大股东,而凯地却在市场做最大的多头,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这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二、仓位限制、人事变动:凯地操纵?
     国光糖业等众多空方认为他们被人设了局。
     据空方介绍,自2001年底桂糖市场发生了“0110恶性逼空事件”后,桂糖市场成交稀少,为吸引交易商重新入市,该市场引入了“做市商”———深圳凯地。自2003年年初以来,桂糖市场在凯地的对敲引导下,成交量逐渐放大。由于成交逐渐活跃,桂糖市场各月合约的价格普遍高于现货价格300-500元不等,不少糖厂及交易商认为有利可图,就逐渐开始大量入市抛售白糖。至5月中旬,桂糖市场各合约的买卖合同数量合计达到了近50万吨。
     然而,就在糖厂和现货商为他们的白糖卖了个好价钱而高兴时,他们发现,自己为履行合约而准备的现货很难进入市场指定交割仓库(桂糖市场不公布交割仓库的库容变化情况)。当这些空头把从现货市场上低价买来的白糖准备放入交割仓库时,桂糖市场告之他们仓库只能放14万吨货,并且已放满,空头的现货无法入库。卖方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既然推出了相应的合约,又允许他们签定卖出合同,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仓库,并且作为一个全国性白糖交易市场,不应该只准交易14万吨这么一个只占全国产量不到2%的数量。于是,已在市场卖出白糖的糖厂和交易商不断给市场施加要求交货入库的压力。这种压力随着“非典”带来的现货糖价不断下跌而日益增大。
      5月22日,桂糖市场原负责人肖善“迫于压力”辞职,市场对外宣布由钟武剑(其时任海南橡胶批发市场的总经理,以前是桂糖市场高层)任总裁,与此同时,市场传出消息,新总裁拟订了增加仓库数量的文件待发,其挂牌的各合约价格必须向现货价格回归。同时,新总裁钟武剑代表市场亲自出马,广邀交易商入市。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糖厂和糖商先后组织资金入市抛售白糖,一些以前没有参与桂糖市场交易的省外交易商也加入了抛售的行列(朱的公司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举杀入桂糖市场做空)。各合约的价格在大量现货抛盘的打压下迅速向现货价格靠近。以8月合约为例,其价格从5月21日的2645元/吨跌至5月29日的2271元/吨。
     桂糖市场突然宣布免去刚刚上任的钟武剑的总裁职务,维持14万吨的交割数量不变。与此同时,各合约的价格以涨停板的形式迅速上升,以8月合约为例,6月10日又回到2600元/吨以上,6月19日达到2700元/吨,6月29日更高达2800元/吨。短短两三周的时间内,8月合约的价格从下跌300元到上涨500元,卖方遭遇了极大风险,一大批卖方保证金深陷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卖方在价格下跌时幸运地逃了出来,其原以为可以在桂糖市场卖出的现货又回到自己手中,而更多的新的卖方则面临着一方面自己的保证金被虚高的价格全数侵吞,另一方面面临为履约而准备的现货无法入库的局面。
    “我们已经感到了屠杀的气氛。”朱言语中有些恐慌。目前,这种局面仍在朝着不利于卖方的方向演变,各合约的价格仍在上涨,卖方的巨额保证金正在被一步步地侵吞。以8月合约为例,目前8月合约总量为12万吨,价格每上涨10点,卖方就亏损120万元。7月31日,是7月合约的交割日,如果空方到时不能交货,将面临大幅亏损。
     空方认为,桂糖市场的事态演变至今,一幅清晰的以违规操控设计商业陷阱的保证金进行欺诈的图景,已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前:以远高于现货的虚拟糖价引诱部分糖厂和糖商入市抛售并将其套住,以人事变更的阴谋和放开交割数量的谎言引诱更多的糖厂和交易商的资金进场,市场与作为主要买方的股东单位串通将14万吨的库容占满,然后将各合约价格拉高,以交不出货为理由将卖方的保证金侵吞。
     对于空方的一系列言论,邱建刚全部予以否认。“我们没有引进做市商。”邱建刚表示,桂糖市场没有建立这个制度,对于凯地是否是多头,邱也不置可否,只表示:“市场要为交易商保密。”但记者在一份协议交割征询函上,发现凯地投资正是8月的多头。
     对于人事变动,邱建刚认为纯属个人行为,与市场无关。对于空方根据总裁更替下单的做法表示很难理解。
     空方和桂糖市场分歧很大,空方已经表示要起诉桂糖市场。
     桂糖市场的事态仍在演变,数十万吨现货白糖处在已付定金、已签合同,却因桂糖市场的14万吨的库容限制而无法入库的状态,巨大的风险正在累积。
     虽然从盘面上看,多头似乎大赚,但由于多头前期为占满库容而大量从高位接手了现货,实际上其在现货上是亏本的。据估计,多头在2400元/吨左右的价格接了8万到10万吨的现货,而现货市场的价格高的不过2100。因此,多头如果不在市场上赚回来,也将难逃亏损。
      8月1日,8月合约以2761元/吨开盘,随后上涨至2800元/吨,并以此价格收盘。市场传来消息,一家来自海南的空头由于保证金不足,已经被强行平仓,并导致盘面价格上行。当日盘面持仓量降至11633张,市场渐渐传来屠杀的气氛。
     部分空头开始动摇,多空双方谈判加速。“这同样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如果空头认赔,那么参加谈判就要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以尽量小的代价出场。空头的筹码是指责市场的规则漏洞以及操纵嫌疑,而多头的优势在于盘面的价格。”一位参与者分析。
     经过连续数日的讨价还价,部分不愿纠缠的空头和多头达成协议,愿意以一定价位协议平仓认赔出局,一些空头以认赔100万的代价离场。到8月6日,盘面持仓量已经锐减至5440张。但仍有一些空头不愿认赔出局,如广州洋迪公司仍旧强硬要求向市场交货。市场人士估计,此次由凯地疯狂操纵的8月桂糖合约,很可能多空双方都要赔钱。
广联豆粕惊心动魄大逼仓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 1995年8月21日推出豆粕标准合约交易至1998年期货交易所结构调整,整整三年。在这三年当中,广联豆粕在较短的时间内先后演绎出三次逼仓行情。
    一、9601合约的强行逼仓
    广联豆粕合约推出的时机较好,时值国家暂停国债、糖及石油等期货品种的交易,大量游资正在寻找新的投向,豆粕合约一经推出就受到这些资金的关注。1995年11月初,“金创事件”将广联当时最活跃的品种——籼米推向了深渊,豆粕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沉淀在广联所的巨额资金的追逐热点。
    广联豆粕最初运行的是9511合约,其价格由最初的2100 元/吨到摘牌时的3100元/吨,涨幅高达50%,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主力机构的多头思维。9601合约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走上逼仓之路的。
    1995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主力开始在2350-2450元/吨的区域内吸收筹码,随着成交的日益活跃以及持仓量的不断扩大,跟风做多者十分踊跃,价格很快爬上2700元/吨台阶。此时,9601合约投机气氛十分浓厚,日成交量甚至突破了8万手。在多头浩大的攻势面前,主力空头开始溃退。据说广州本地一机构原本是空头主力,眼看多头攻势甚猛,期价一上2700元/吨便止损空单,并立即反手建多,期价在很短的时间内飚上2900元/吨。该机构继续在2950-3050元/吨区域大举建多仓。该机构的疯狂举措导致市场内人心慌慌,众交易商不知所措。当时期价已高出现货价格500元/吨。巨大的基差让很大一部分卖方套期保值者垂涎三尺,纷纷入市抛售。此举正合该机构之下怀,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吸足了筹码,12月中旬便开始发力上攻,以极其凶悍的手法使期价一路破关斩将,直逼3600元/吨。此时逼仓之态昭然若揭。其后尽管再遭卖期套保的狙击,期价在3200-3400元/吨之间略有反复。但该机构还是依仗雄厚的资金实力迫使大部分投机空头忍痛“割肉”。1996年1月12日曾经创下了3689元/吨的历史高位。随后,9601合约逐步减仓回落,最后交易日以3028元/吨价位结束了其使命,最终以多头接下10万吨实盘而告终。
    9601合约的逼仓以及10万吨的现货对广联豆粕期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随后的9603、9605合约上。10万吨现货的沉重压力,使得9603、9605合约的主力均不敢有所动作,明显地抑制了豆粕合约的活跃。
     二、9607合约的投机取巧。
    9601合约逼仓的结果是大量现货进入广联注册仓库。沉重的现货压力使得广联豆粕交易归于沉寂。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广联在促使豆粕库存从现货渠道消化的同时又着手修订有关交割规则。1996年4月,广联公布修订过的关于交割及标准仓单管理的规定,其中关于入库申请和仓容的规定引起了某些机构的关注。这为9607合约的逼仓埋下了隐患。
    1996年5月底至6月初,主力机构开始在9607合约上作文章。随着成交量及持仓量的同步放大,9607合约很快成为龙头合约浮出水面,此时价位在3100-3200元/吨之间横盘。由于当时广联交割贴水及费用较高,以当时的价格水平,套保卖方极少有人愿意入市。因此,当时参与交易者几乎全为投机商。此时的主力机构一时难以找到实力相当的对手,只好借助双向开仓交易方式在3100元/吨左右筑成底部,并于6月14日开始发力,短短的三天内便将期价拉至3350元/吨左右。此时套保空头观念略有改变,认为在此价格水平入市抛售应该有较可观的利润,于是纷纷入市做卖空套保。多头主力机构为引诱更多空头入市,亦顺势打压。随着顶部形态的形成,一时间投机做空气氛浓厚。多头主力机构在3200-3250元/吨之间将空仓利润锁定之后,于进入交割月的前三天再次发动攻势,一举将期价推上3600元/吨之上。待空头恍然醒悟为时已晚,大部分空头因资金不足而被逼忍痛“断臂”,部分有实力的空头开始寻找现货,准备组织现货入库。无奈交割仓位已被多头事先占满,空头只好排队斩仓,价位飚涨至4000元/吨以上。
    此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出面协调,但多头得势不饶人,不愿意协议平仓,并在最后交易日创下4465元/吨的天价。最终空头能够交割的实盘仅3万吨。多头利用仓容在9607合约上的投机取巧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交易商,特别是套期保值者入市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套保交易商开始撤离广联,导致其后续合约的交易一日不如一日。交易所不得不利用推出新合约之际重新修改部分交割规则特别是有关仓容的规定。
     三、9708合约无奈的结局
1997年春节过后,9708合约创下新低2646元/吨。由于当时基本面有利于多头,部分主力机构见此价格明显偏低,便入市做多,没费什么劲儿就将期价推上3200元/吨,随后利用对敲盘牢牢控制大盘走势。当期价重上3400元/吨之后,再次激起了现货商早已减退的兴趣,经过周密的计划之后,部分现货卖期保值开始试探性抛售,期价涨势顿止。经过近二个月的盘整,9708合约技术走势形成一个典型的圆顶。此时空头加大抛售力度,多头有点力不从心,期价滑落至3050附近方才止稳,后又反弹到3200元/吨,其间又有不少空头加入,持仓量相应增加到4万手以上。多空再度相持了一月有余,随着交割月的临近,空头平仓意愿不强,使多头无法抽身。无可奈何,多头决定铤而走险,强行逼仓。7月28日,主力多头通过对敲手法封住涨停3322元/吨,第二天再封涨停3383元/吨。多头利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逼使投机空头及部分准备不足的套保卖盘斩仓出逃,价格一路上扬,最高探至3845元/吨。但那些有实力的套保空头不为所动。8月4日,持仓仍有近2万手。多头原本就没有打算接实盘,面对空头的沉着与冷静,多头主力急了,意欲强行拉爆空头,然后抽资离场。面对此风险,交易所8月5日收市后断然采取措施,强行把9708合约在3255价位平仓90%,使9708合约度过危机  
广联“籼米期货事件”反思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籼米合约自1995年6月推出后,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投机商和现货保值者的积极参与,交易一度十分活跃,但少数经纪商和投机大户企图操纵籼米期市以牟取暴利,遂演变出一幕在期市大品种上的“多逼空”闹剧。这次“籼米事件”又称“金创事件”,是中国期货市场上一次过度投机,大户联手交易,操纵市场的重大风险事件。
 
    一、“籼米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6月12日正式推出籼米期货交易后,期价一路飙升,其中9511和9601两个合约,分别由开始的2640元/吨和2610元/吨上升到7月上旬的3063元/吨和3220元/吨,交投活跃,持仓量稳步增加。多空双方的分歧在于:多方认为,其一是国内湖南、湖北、江西等出产籼米的主要省份当年夏季遭严重洪涝灾害,面临稻米减产形势;其二是籼米期货实物交割中存在着增值税问题,据此估算当时的期价偏低。空方则认为,籼米作为大宗农产品,其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而且当时的籼米现货价格在2600元/吨左右,远低于期价。随着夏粮丰收、交易所出台特别保证金制度,到10月,9511合约已回落2750元/吨附近,致使多头牢牢被套。
 
    10月中旬,以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为主的多头联合广东省南方金融服务总公司基金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上海大陆期货经纪公司等会员大举进驻广联籼米期市,利用交易所宣布本地注册仓单仅200多张的利多消息,强行拉抬籼米9711合约,开始“逼空”,16、17、18日连拉三个涨停板,至18日收盘时已升至3050元/吨,持仓几天内剧增9万余手。此时,空方开始反击,并得到了籼米现货保值商的积极响应。19日开盘,尽管多方在3080元/吨之上挂了万余手巨量买单,但新空全线出击,几分钟即扫光买盘。随后多头倾全力反扑,行情出现巨幅振荡。由于部分多头获利平仓,多方力量减弱,当日9511合约收低于2910元/吨,共计成交248416手,持仓量仍高达22万手以上。收盘后,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对多方三家违规会员作出处罚决定。由此,行情逆转直下,9511合约连续跌停,交易所于10月24日对籼米合约进行协议平仓,释放了部分风险。11月20日9511合约最后摘牌时已跌至2301元/吨。至此,多方已损失2亿元左右,并宣告其逼空失败。11月3日,中国证监会吊销了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
 
      事件发生以后,中国证监会于10月24日向各地期货监管部门和期货交易所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控制期货市场风险,严厉打击操纵市场行为,并作出了几条对整个市场有较大影响的决定:一、各期货交易所必须严格控制持仓总量;二、禁止T+0结算;三、除套期保值头寸外,不得利用仓单抵押代为支付交易保证金;四、除证监会批准的经纪公司外,其它机构不得从事二级代理;五、对监管不力不能有效防范操纵行为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交易所将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取消其试点资格。《通知》发出后,市场上各方反应强烈,大家达成的共识是:《通知》为期市上那些为一时利益驱动,企图联手操纵市场,铤而走险的“玩火者”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如何加强整个市场的规范,自律和管理,发挥期货交易基本功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问题已提到业内众多人士面前。
 
     二、广联籼米事件的总结与反思。
 
     抑制过度投机和防范风险对于期货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通过广联籼米事件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期货市场中会员及经纪公司主体行为极不规范,除了存在大户垄断、操纵市场、联手交易、严重超仓、借仓、分仓等严重违规行为,还有透支交易,部分期货经纪公司重自营轻代理的问题,这些行为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严重扭曲了期市价格,限制了套保功能的发挥,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阻碍了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作为期货市场核心的交易所监管不力,面对籼米期价出现异常波动和过度投机行为,未能及时出台化解风险的有效措施,导致交易失控。事件发生后,面对巨大的结算风险只能采取单一的协议平仓手段,减少持仓,从而转嫁因交易所监管不力造成的风险,违背设立交易所的初衷和市场自由竞价的原则,对市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籼米事件引发出的种种问题来看,加强对市场风险管理对策的研究是必要的。首先,中国期货市场各层次包括监管部门、交易所、会员及广大期货投资者都需要一部《期货法》,通过法律规范市场行为,保障自己的权利,明确自己的义务。另外,完善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政府监管部门、期货交易所、经纪公司和投资者的层层监控机制,对期货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中主要有交易所动态风险监控、完善保证金制度、每日结算制度、大户申报制度、会员最大持仓限额、限仓制度和信息公开等。经纪公司应加强对客户资信审查,培养套期保值者,提高交易者素质,培养其风险意识。总之,通过不断总结市
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已日益成为期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其次,籼米作为期市大品种,应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籼米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其价格波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粮食政策的影响。那些认为“实物有限,资金无限”的投机大户企图在籼米期市上操纵价格以获取暴利,联手发动“逼仓”行情,最终必然失败。广联“籼米事件”后,虽然籼米的期货交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走向低迷,不仅投机者远离了市场,而且粮食企业无法参与套保操作,但不容置疑的是,籼米作为期市大品种,有较好的现货基础,产量大、流通性强,只要期货合约设计具有科学性、公正性,交易所有合理的风险监控措施,监管部门加强监督,那么在众多趋于理性的投
资者和成熟的套期保值者的参与下,籼米期市就一定能走向稳定和发展。
 
      再有,从广联“籼米事件”可以看出,交易所启动和活跃一个期货品种,不能仅靠几个投机大户的资金炒作,应致力于期货市场的长远建设。曾几何时,市场上少数大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针对一些期货品种合约设计上的疏漏,抓住某些交易所活跃市场的急迫心理,搞联手交易,为龚断市场价格进行“逼仓”,其违规行为损害了多数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期货市场的正常秩序,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使期货业内人士谈大户色变。这实际上与作为市场组织核心的交易所开始时的思维与做法有关。一些交易所与期货经纪公司原来是“想大户、盼大户、大户来了又怕大户”,为启动行情,交易所往往是请一些经纪商和投机商入市,以使成交量放大,但投机大户的运作常常缺少严格的约束力,致使期价异常波动。当期价偏离现货价过大时,会吸引现货保值商的进入,造成多空双方严重对峙局面。由于交易所出台的措施往往对一方有利,不能把握住均衡之势,这样就违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打击了市场主体参与的信心,同时给各方面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实际上,期货交易所应从某一品种期货合约的科学性入手,完善交易规则,结算和交割制度,加强交割诸环节的管理,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主体,致力于期市功能的发挥,如此才有利于整个期货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还有,从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看,期货经纪业的风险管理与自律是决定自身兴衰成败的关键。“籼米事件”中,以金创期货经纪公司为首的一些会员单位,自身运作不规范,缺少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为牟取暴利,不惜采取借仓、分仓、联手交易、透支等严重违规手法,扰乱了正常的交易秩序,损害了多数投资者利益,影响到籼米这一期货大品种自身的发展。并且,这一事件殃及到经纪公司本身,导致金创期货公司被证监会吊销经纪牌照,上海大陆期货公司等被广联所处以罚款等,直接影响了期货经纪公司的信誉。期货经纪机构是中国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严格自律,规范运作,为发挥期市的正常功能和稳定做出
应有的贡献。
梦醒时分:苏州红小豆602期货事件

     一、品种概述。
     红小豆是一种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营养的小杂粮,在世界上种植面积比较少。中国是世界上红小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量一般为30万-40万吨,相当一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红小豆消费国,年消费量在10万-12万吨左右,而其年产量只有6万-9万吨,所进口的红小豆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进口量对国际市场红小豆的价格走势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国优质红小豆中主要有朱砂红小豆(又叫天津红小豆,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唐山红(河北唐山玉田及其附近地区)、宝清红(黑龙江宝清及周边地区)、大红袍(江苏启东)等10种,其中朱砂红小豆以其特有的优良品质在日本享有较好的声誉,被东京谷物交易所列为红小豆期货合约标的物惟一替代的交割物。朱砂红小豆年产量约为6万吨左右,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
     红小豆的产量受自然条件、气候变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影响较大,其价格波动也较为频繁。50年代初日本就在世界上首先推出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改造、补充和完善,东京谷物交易所的红小豆期货合约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红小豆期市品种。
     我国自90年代以来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红小豆期货交易为生产和流通服务,先后有北京、上海、大连、长春、海南等8家交易所推出红小豆期货交易,其中以天津联交所和苏交所交易最为活跃。在这一轮的期市品种调整中红小豆得以保留,并将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
 
    二、红小豆期货交易的回顾。
    第一时期:1994年9月-1996年1月,推出期。
    由于有东京谷物交易所红小豆期货交易的成功范例,也基于天津及其附近地区产的朱砂红小豆在红小豆出口中居于龙头地位的事实(1993年经天津港输往日本的红小豆达5万多吨),天津联合交易所于1994年9月率先推出红小豆期货合约进行交易,交易标的物为可在东京谷物交易所替代交割的天津红小豆,宝清红和唐山红优质红小豆可贴水交割,1994年11月又规定普通红小豆亦可贴水交割。
     天津红上市不久价格就逐级下滑,从5600元/吨下滑至503合约的3680元/吨。507合约上市后由于现货市场持续低迷,期价一路下跌。当其价格跌至3800元/吨左右时,多头主力一方面在现货市场上大量收购现货,另一方面在低位吸足筹码,逐步拉抬期价。随着市场游资的加入,从5月中旬开始,507合约成交量、持仓量开始放大。6月初多头主力开始发力,连拉两个涨停板,涨至5151元/吨。为了抑制过度投机,交易所在6、7、8日连续发文要求提高交易保证金。9日市场多头主力拉高期价至5000元和4980元,至9点30分,场内终端全部停机。第二天,交易所宣布9日交易无效,507合约停市两天。随后,交易所采取措施要求会员强制平仓。这就是“天津红507事件”。
     1995年6月-1996年1月苏州红期货后来居上。
     苏州商品交易所于1995年6月1日正式推出红小豆期货合约的交易,其交易标的物为二等红小豆。由于红小豆现货市场低迷,苏州红1995系列合约一上市就面临巨大实盘压力,仓库库存一直持续增加,致使期价连创新低,9511曾创下1640元/吨的低价。期价的偏低和1995年红小豆减产等利多消息促使很多资金入市抄底,随着1996年诸合约的陆续上市,多头主力利用交易所交割条款的缺陷和持仓头寸的限制,利用利多消息的支持,蓄意在1996年系列合约上逼空。9602合约期价于10月中旬以3380元/吨启动后至11月9日价格涨至4155元/吨的高位,随后回落整理,进入12月再入暴涨阶段。12月15日,苏交所通知严禁陈豆、新豆掺杂交割,19日公布库存只有5450元/吨。多头借机疯狂炒作,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价格从3690元/吨涨至5325元/吨。空头主力损失惨重,同时拉爆了很多套期者。
     1996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认为苏州红小豆合约和交易规则不完善,要求各持仓合约头寸减仓和不得开出9608以后的远期合约,1月9日、10日,苏州红开盘不入即告跌停,又使在高位建仓的多头头寸面临爆仓和巨大亏损的风险。之后,苏交所推出一系列强制平仓的措施,期价大幅回调。3月8日证监会发布通知停止苏交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
     第二时期:1996年2月-1997年10月,交易所修改交割条款,9609事件爆发,交易所加强风险监控。
     苏州红小豆事件发生后,原来囤积在苏交所交割仓库的红小豆源源不断地涌入天津市场。天联所为防范风险,规定最大交割量为6万吨。多头遂集中资金优势,统一调配,通过分仓以对敲、移仓、超量持仓等手段操纵市场,使得1996年各合约呈连续的多逼空态势,最终酿成了9609事件,再次对交易所的风险监管敲响了警钟。当年年底,受日本红小豆进口配额有可能增加的朦胧利好的刺激,期价进一步冲高,到1997年初9705合约高达6800元/吨。1997年春节前到10月底,期价呈辗转下跌寻求支持的态势,未能扭转颓势。
     这一阶段行情的下跌有如下基本面的原因:①是前期逼仓后果的理性回归;②日本红小豆进口配额大大低于市场预期;③中国商会针对全国出口厂商竞相杀价的局面决定停发出口许可证,数千吨对韩出口红小豆的指标作废,大量现货商在期货市场竞相抛空,实盘压力沉重,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在市场交割和监管方面,天交所推出经证监会批准的新的《章程》和《交易规则》。3月初,中国证监会公布对天津红9609事件的处理决定,给投机者以沉重打击。但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山西、陕西产的较廉价红小豆没有与天津、河北产的红小豆分开,不经贴水而参与交割,现货商不愿接货出口的现象,表明交易所在贯彻三公原则方面有待改进。
    第三时期:1997年11月至1998年5月,逐步规范期。
    为谋求与东京谷物交易所接轨,1997年10月天交所大幅提高天津红及其替代品交割标准,11月14日举行对1997年产的红小豆地名封样,随后又推出“农产品工业化”思路,1998年初又推出注册品牌登记制度。这些措施的推出,表明天交所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规范国内红小豆期货市场、谋求与国际红小豆期货市场接轨,天津红内在价值的提高使期价具备了一定的抗跌性。
 
     三、新合约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回顾几年的红小豆期货交易,本人认为新合约应认真解决好如下问题:
     第一:认真选好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的交割标准品,并确定好交割替代品。事实证明,苏州红的交易标的物偏低,而天津红小豆期货合约的交易标的物为符合日本东京谷物交易所替代要求的优质的天津红小豆。由于天津红的品质要求太高,产量也不是很大,其价格很难反映整个市场的红小豆的供需关系,特别是普通红小豆的供求关系。相当数量的普通红小豆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由于天津红合约的局限而难于进入市场保值。综合以上分析,红小豆期货合约标的物的品质要求最好介于普通二等红小豆和优质的天津红之间,从理论上讲,应该选择国内外市场流通性最好、国内外需求量最大的那种红小豆,一等普通红小豆可以考虑,交易所可以自主提高品质要求,以免期价太低,对出口定价不利。同时,给予优质的天津红较高的升水,以保护其出口利益。
     回顾红小豆期货交易,便可发现每一次限制交割条款措施的出台,都会成为多头逼空拉抬期价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一旦放开交割范围,容易造成巨大的实盘压力,使很多现货商把期货期货市场当作批发市场,迅速增加交易所交割仓库库存,加大了红小豆期价的下跌速度。在这方面,苏州红小豆1995系列合约暴跌的教训尤其深刻。因此,很有必要对红小豆的交割范围作出限制。是否可以这样规定:优质红小豆放开交割,二等以下(不包括二等)的普通红不予交割,并确立好可交割的红小豆升贴水。在这方面,天交所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其“农产品工业化思路”可以借鉴,即:要求各种红小豆进行商标注册,交易所对已经注册的红小豆品牌申请交割进行审批认可后即可入库交割。如果红小豆交割品牌登记制度能够贯彻执行,将是解决如何确定可交割的红小豆的范围的好办法。但操作难度较大,难点是如何能够保证各种注册品牌的红小豆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并得到外国进口商的认可。
     第二:交易所应该加强对红小豆期货交易的监管,交易规则不宜朝令夕改。红小豆期货交易多次发生多逼空,与其小品种的特性固然有关,但与交易所监管不力、在合约进行中频频出台相关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红小豆期货是个小品种是不争的事实,但东京谷物交易所的红小豆期货交易为什么运作得如此规范呢?国内,同是小品种的绿豆期货也一直运作得比较规范。因此,很有必要借鉴东京谷物交易所的监管经验。当期价出现异动变化时,交易所应及早出台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恶化。在这方面,郑商所监管能力值得肯定。今后,红小豆期货交易将在郑商所上市交易,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小豆期货交易明天会更好。
     第三:进一步发挥红小豆期市的功能,努力把红小豆期货品种办成与东京谷物交易所红小豆期货相抗衡的投资品种。此外,基于在多逼空事件中,很多企业在参与期市套期保值操作过程中经常面临爆仓的经验教训,很有必要对套期保值者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对套期保值者适当降低交易保证金,努力提高套期保值操作技巧,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史无前例:郑州绿豆期货多空惨烈博杀纪实
  
     1999年1月18日,是个不年不节的星期一,但恐怕世界期货史将会记下这一天。
     18日下午,郑交所发布《中郑商交字(1999)第10号》文宣布:“1999年1月18日闭市后,交易所对绿豆9903、9905、9907合约的所有持仓以当日结算价对冲平仓。”这意味着,这些合约的所有交易将在一夜之间全部对冲为零,并终止一切现货交割。
     作为公布如此重大的决定,交易所竟未公布具体的风险源和风险程度,而只是用一句“为了进一步化解市场风险”而带过;也未公布参加理事会会议的成员、人数和表决结果。与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相比,期货市场的管理显得既缺乏透明度又缺乏规范性。
     郑交所这一中盘毁局、交易销零的做法,使场内众多中小散户损失惨重,做套期保值的空头也将因不能交货而蒙受损失。当天闭市后,全场先是绝望愕然,紧接着便被指责叫骂所淹没了。
     期货市场的参与者是相互对立的多方(预期价格看涨)和空方(预期价格看跌),交易所是非盈利性中介机构,因为它负责提供市场并监管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只有将自身利益置于市场之外,交易所的监管才能真正做到公平。但多年来,虽然中国的期货交易所一直在调整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却一直没有到位,此次事件便是一个极端的恶果。它终于把中国的期货市场推到了何去何从的最后一个岔口。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般中国媒体都不想沾期货,也不敢沾。不是因为那里的规则像迷宫一样,它毕竟还能理出头绪;主要是因为那里的内幕太多,根本无从下手。多年来,中国的期货领域就像现代社会中一个半封闭的部落,寄生在整个经济社会的神经末端。外边的人,很少光顾那里,更少有人去过问那里的是是非非;里边的人,也很少和外边的社会过从交流,他们习惯了那里的一切规则,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包括内幕和不公。
    但这次真的不同。当1月20日记者开始采访后,许多业内人士,包括近年来避媒体惟恐不远的期货经纪公司都积极和记者接触,要求曝光。大概是悲极,其言也真,他们说:“这在世界期货史上都绝无仅有。中国的期货市场从来就不公平,但这一次做绝了。我们希望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但如果必须在黑暗和失业中做出选择,我们宁肯失业。”
    如果说市场目前笼罩了一片绝望情绪,一点也不过分。但亏损多少,已经是次要的,做期货的人都不那么脆弱;人们最愤怒的是游戏规则彻底失去了平衡,而没有平衡的游戏规则,客户今后将亏得更多,期货市场也必然死路一条。市场已把矛头完全指向了制定游戏规则的交易所。
  输家叫屈
   说空头这次损失惨重,记者首先采访了空头人士。
    他们向记者说明,之所以说空头损失惨重,是因为近一年半以来,由于绿豆现货供应相对充足,现货价格一直在跌,大概在2400元 / 吨左右。于是,在价格规律的作用下,整个郑交所的绿豆期价走势也一直看跌,对空头有利。但在去年10月,市场突然冒出了逆大市而为的大多头,曾将绿豆期价最高拉抬到4000元 / 吨以上,使期、现价严重背离,也使空头出现巨大亏损。
    进入今年1月以来,多空双方在在7月合约上胶着酣战。1月11日厮杀进入白热化,收盘时该合约持仓达到双边401392手,已超过交易所规定的市场持仓总量,场内积聚极大风险。其后几天,交易所连着出台大幅提高保证金和控制涨跌停板、直至强制平仓的措施,使市场在18日时基本归于平静,而此时场内的期价已拉抬到对空头不利的高位。但交易所却偏偏在这一天,突然更改规则,终止了所有绿豆合约的正常交易,强行以对空头不利的价格将场内全部空单与多单对冲销零。
     依照郑交所的交易规则,交易所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有权采取强行平仓或暂停交易的措施,即偶发事故、重大事件或不可抗力、或交易风险明显过大。但1月18日并没有出现上面列举的任何一种情形。
      据北京某期货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18日,场内绿豆各合约的交易风险似乎已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因为各合约的保证金都已大幅上调;5、7月合约均提高到50%,3月合约的保证金竟不可思议地提高到了100%,此合约几乎可视为零风险。而且,各合约都已大幅减仓,从前几日的几十万手持仓下降到双边7万手以下;这说明场内虚盘和场外现货实盘的比例在下降,风险也大大降低。说到此,所有接受采访者都异常激动,竟质问起无辜的记者:“市场没有风险,为什么要采取全部对冲销零的强制措施?”
    记者曾就此电话采访了郑交所的有关人员。这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先生似乎也并不理直气壮,更没有列举出诸如违规交易和市场面临交易风险过大的明证。但他坚持说市场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当时规定的保证金过高,涨跌停的幅度又太小(正负6个点),长期执行,绿豆交易会越来越萎靡,市场将死;不长期执行更危险,因为空头势力强大,一旦放开特殊限制,多头必死。
     说到后一种多头将死时,他的声音增高,情绪也激动起来。但在记者看来,这比前一种情况可以接受,因为它毕竟是市场的正常行为,有赢必有输。还是业内一位资深评论家最近向记者揭示了这样一个公开的秘密:
     “中国的期货交易所一直有解不开的多头情结,以为钱总比货多,在买方市场下价格上涨是必然,所以总是纵容上演多逼空,还屡屡成功。他们完全忽视了一点,中国的期货市场是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建立发展起来的,但现在中国的经济已逐渐进入了卖方市场;现货价格一直在跌,期货价又能涨到哪里呢?这便是此次绿豆多头必败的大环境。但郑交所并未真正认识到这点,才走到今天无法收拾的地步。”
    这些话,之所以说它是秘密,是因为没人在报刊上去讲。
  “赢家”鸣不平
     交易所此次保护多头,这在业内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以客观为职业宗旨的记者,又怎能偏听空头一面之词?于是,记者电话采访了一位有些实力的多头。
    按说,多空双方是作为冤家在市场内作战的,如今空头已怨气冲天,此时的多头该是哼着小曲回家数钱了。但令记者万没料到的是,电话那一端的大多头竟也是冲天的怨气。
     不愿透露姓名的多头人士Y先生,听上去先是神情极为沮丧,一再念叨:“不做了,再不做期货了,太黑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打起精神讲了下面一段经过。
     原来,这一次激战中有老多头,还有新多头,而Y先生便是老多头。据他说,新多头是以河南当地资金为主,他们大约在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初进入市场;先是做空,赚了一把,然后在1月初翻为多头。
    1月11日以后,交易所大幅提高保证金,多头的交易成本比过去增加了10倍以上,Y先生实在不堪忍受,只得平仓出局,亏损达数亿元。但新多头竟斗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做多。这本身就让人心惊肉跳。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新多头却竟然是以赚钱而收场的,赢利据说也上亿元。Y先生愤怒地说,如果没有交易所随机应变的配合,在大势看空的情况下,新多头在绿豆9907合约上继续做多是必死无疑。当记者追问为何时,Y先生突然停了一下,然后烦躁地说:“不说了,不能再说了......"
    他莫名其妙地突然不想说了,记者也突然不想听了。我知道他想说出在市场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即中国的交易所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中介机构,它们有时利用控制风险的规则来左右市场的风向,其中目的之一就是活跃交易,多收手续费。因此,这其间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内幕,甚至将中介的交易所也卷进多空双方的殊死厮杀中,几乎成了市场中的第三方力量,最终导致不公平交易。
     但这不是郑交所一个交易所的问题,而是所有交易所都存在的。据了解,郑交所今年“1.18"事件决不是个偶然突发事件,而是中国期货10年发展的可悲结局。今天是郑交所走到了这一步,但如果不对中国的期货市场进行彻底的反省,这不过才是大悲剧的开始。
     采访基本结束时,记者终于明白了,要想彻底搞清“1.18"事件,首先要听听期货这10年的故事;但知情者不会多说,连文字都缺乏真实记载。我自认无力再向公众解释什么,但起码懂得了,只有走出那个神秘的部落,中国的期货市场才可能谈得上公平和发展.
    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背景之下,1999年郑州绿豆同其他农产品一样,走出了持续两年以来不断探低的熊市格局,绿豆期价从年初的2400元/吨升至年末的最高4000元/吨以上,一年时间涨幅达到1600元/吨。从总体上看,1999年的绿豆走势波澜壮阔,振幅很大。由于其投机机会较多,交易比较活跃,因而吸引了众多交易者参与。从1999年看,仅绿豆一个品种的交易量就占到全国期货交易总量的50%以上,并因此给期货市场的交易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来说,1999年绿豆走势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1999年1月4日~1月18日:期价狂泻,管理层采取断然措施
     多空大战最早可推溯到元旦之前,当时,空头主力利用宏观经济走势不明、全国物价指数低迷、绿豆消费旺季已经过去的题材,并承接1998年走势的惯性逢高大肆打压,因此带动了市场空头人气。而部分多头资金认为1999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增加,所以逢低大量买进,积极护盘。但由于大盘多次冲高受阻,技术面对上涨压力加大,所以市场人气逐渐由多转空。大盘在多次冲高受阻之后,在1月4日即元旦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期价就开始大幅下跌。尽管有多头主力积极护盘,但空头主力毫不手软,逢高大笔打压,1月5日,GN003跌幅达100多点,其他各月紧紧跟随。在随后的几个交易日内,大盘平均每天下跌的幅度达到五六十点之多。
     为了控制期价下跌的风险,减缓下跌的速度,1月12日郑商所出台有关文件,决定从1月12日起,将9907合约的保证金由5%提高至10%,并对9907合约超市场持仓总量控制线标准的新开仓部分在收取10%交易保证金的基础上,另增收成交金额50%的追加保证金,应增收的部分在当日结算时收取并进行资金划转。1月13日出台的文件决定:自1月14日起,9903、9905、9907绿豆期货合约的涨跌幅度在±120元/吨的基础上扩大到±180元/吨,交易保证金分别按7.5%和10%收取。元月14日出台文件决定:(1)绿豆9903、9905、9907合约的价幅调整为±6元/吨;(2)绿豆9903的交易保证金按100%收取,9905、9907的交易保证金按50%收取;(3)绿豆9903、9905、9907合约只能平仓,不能开新仓。
   尽管交易所连续出台控制市场风险的文件,但市场交易者依然我行我素,,郑州绿豆大战已经出现失控状态。针对这种情况,交易所1月18日采取断然措施,决定于18日闭市后,对9903、9905、9907的所有持仓合约以当日结算价对冲平仓,即这三个交割月的持仓量全部清仓为零。
     二、1月18日~2月12日:各方努力,市场信心渐起
    “1"18事件”虽然化解了市场风险,但由于此举毕竟史无先例,所以,为了稳定市场人气,鼓励市场信心,交易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由于交易所的多方努力,加上交易者对绿豆浓重的感情,从1月19日起,绿豆成交量和持仓量稳步上升,至1月28日,GN007的持仓量达到3.7万多张,各月期价也都先后止跌,多空双关暂时达成默契,龙头月份GN005、GN007也分别在2480~2530、2400~2450一线获得强劲支撑。
     三、2月24日~5月7日:春风吹暖,期价缓步回升
    春节过后,尽管大盘一度出现过恐慌性的下跌行情,但追空的力量已经明显减弱,基本面对多头越来越有利。具体表现为:
     1.从2月份开始,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绿豆消费旺季逐渐来临,从而使绿豆供应的压力在这一段时间内得到缓解。
     2.1-4月份,绿豆出口形势看好,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过去同期水平,使国内绿豆进口压力进一步减轻。
     3.在经过了2000多点的大幅下跌之后,空头力量已经得到充分释放,单纯从技术上看,盘面上存在着技术性反弹的强烈要求。
     4.此外,从历史上看,3-5月份是绿豆价格上涨的阶段,所以在此阶段买进很容易唤起市场多头人气。
      由于上述原因,多头从2月份开始就低位缓缓建仓。3月2日,在GN909、GN911分别创出2496、2552的本年度最低点后,从3月3日起,郑州大盘突然启动,破位上涨。自此,郑州市场又展开了一轮新的上涨行情。
     GN909、GN911充当了此轮强劲反弹的龙头。由于长期以来郑州绿豆一直以大幅下跌为主,期间并没有出现一次像样的反弹,空头力量压抑已久,同时从技术上看,大盘在连续两次触底成功后,短期内形成了双底的雏形,基本面与技术面政策面相互配合,所以,此次反弹一开始力度就很强劲。从运行的过程上看,此次反弹可分为两个阶段,3月3日至3月底为反弹第一阶段,其间GN909、GN911涨幅分别达到250点和200点左右。由于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上涨幅度较高,多头获利较重,所以在进入3月底之后,多头获利平仓的压力明显加重,大盘上冲势头也因而受到遏制。
     从技术上看,大盘在上涨200多点之后,应该有一次比较像样的回调,但是,尽管在3月底上涨势头有所减弱,但买方人气也非常强劲,大盘稍有回调或回调不深便有新多入市接盘,致使回调时间很短,或仅仅在日内完成回调过程。所以,3月底大盘以盘整形式完成了调整过程。
     从4月10日起,以GN909、GN911为龙头的大盘又进入了一轮新的涨势,和前一轮涨势相比,此轮涨势显得更为凶猛,从4月1日到16日短短的十多个交易日内,GN909、GN911涨幅分别达到250点和300点左右。
     很明显,期价正常反弹反映了基本面的基本情况,但大盘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猛涨,其中肯定有投机炒作的因素,尤其是进入4月中旬之后,大盘在高位出现巨幅振荡行情,市场风险也陡然增加。针对这种情况,5月7日,郑商所交易交割委员会召开了会议,会议认为“一些迹象表明,从交割月仓单的数量、仓单的大规模出口到远期月份的扩仓,价格的滚动拉抬是少数人有计划、有目的操纵的,所以,与会代表建议交易所严格按照交易规则进行监管,对超出比例接受绿豆仓单和私下大量购买仓单以达到垄断仓单、操纵市场目的的行为,给予严厉查处。”
    在该会议精神的刺激下,5月10日当天,GN909、GN911分别下跌70多点和60多点。
     四、5月7日~6月8日:投机过度,期价再次急挫
     从5月7日以后,大盘上涨势头明显受挫,这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迫于5月7日会议的威慑,市场担心继续大规模拉盘,政策风险会逐渐加大,所以市场交易者对追高的顾虑逐渐增大。2.从2月份开始反弹至5月底,上涨幅度已经很大,多头力量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3.消费旺季已经过去,但绿豆现货压力依然很重。4.从盘面上看,期价多次上冲受阻,高位换手频繁,多头主力有平仓的迹象。
     此外,从技术面上看,大盘在多次冲高受阻之后,大盘初现头部形态。尤其是从5月25日开始到28日的持续的反弹行情再次在前期高位附近受挫,进一步验证了大盘上部压力的存在。真正大幅下跌是从5月28日开始的,在这一天,GN909、GN911分别创造了3076、3008的高点后,当天就大幅下挫,至6月8日为止,短短的十多个交易日内,GN909、GN911分别下跌了650点之多。
     期价的巨幅下跌使市场风险明显增大,所以,6月3日郑商所第三届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认为近期市场出现暴跌行情给交易所会员单位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交易所将视风险情况,在必要时采取措施。
     由于上述干预措施,期价跌速减弱,6月8日,大盘止跌回稳。
     五、6月8日~11月29日:基本面支持,政策利好,大盘再创反弹新高点
     尽管时至6月份绿豆消费旺季已经过去,但新绿豆的种植面积和生长情况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对新豆生产又形成很大的影响,因而,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题材,并对期价运行产生实质性的利好刺激。
     1.宏观面为期价上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际形势看,随着东南亚经济走向复苏,尤其是日元升值,我国绿豆的出口形势一片大好。从国内看,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措施和金融措施,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9%,整体物价水平上涨的潜在压力日益加大。
    2.绿豆本身的产量锐减。由于天气干旱,今年各绿豆主产区普遍减产50%左右,部分地区可能减产达70%左右,但需求量却逐渐增大,绿豆现货价也有所启动,并缓缓上涨,这为绿豆价格上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些机构和大的资金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早在6月份大盘急挫、市场人气比较低迷之时即在低位开始悄悄建仓。从6月9日开始,大盘进入了新一轮上涨行情之中。
此轮上涨行情和前期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于有基本面的利好刺激,此轮上涨行情显得非常稳健,其间很少出现涨停板的现象。
     2.空头资金企图利用期价回调的机会搏取回调利润,但由于市场上多头人气亢进,回调不深即止跌回升,空头在打压无望的情况下只好主动平仓,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大盘上冲的力度。
     3.多头主力操盘老道,很容易聚集多头人气。多头主力抓住今年绿豆仓单较少、空头不敢在交割月份上打压的弱点,首先强占有利月份,第一阶段在历史多头月份GN005之上大量逢低买进,所以第一轮上涨过程中,GN005充当了领头羊;在稳定GN005的前提下,多头主力又把重点转向了GN909,这样GN005、GN909相互呼应,使期价稳步上升。
     4.此轮上涨和往常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减仓上行,显然,上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空头减仓力量的推动。由于此轮上涨过程中多头主力在低位增仓不是很多,这就可以排除人为操纵市场的可能性,同时也从反面证明此轮上涨符合基本面的要求。
     六、11月20日至年底:管理出重拳,大盘应声回落
     尽管此轮上涨有基本面的配合,但期价在短时期内上涨幅度过大,投机成分明显增加,尤其是在11月26日,GN005、GN009分别突破4000关口之后,市场风险明显加大。针对这种情况,11月26日、12月2日,交易所出台了有关控制风险的文件,12月21日再次出台文件,对绿豆交易保证金进行调整。在有关文件的一次次刺激下,绿豆涨势逐渐趋弱。由于多头获利平仓,持仓量也迅速降低。
    从总体上看,1999年的绿豆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总体上看,绿豆走势以上涨为主,这基本上反映了基本面的现状。
    2.由于绿豆交易时间长,且波幅较大,由此在市场上形成了浓重的绿豆情节,市场交易人士不肯轻易离开绿豆交易市场。
    3.1999年对绿豆市场来讲可谓是多事之秋,多空多次展开大战,市场风险陡然放大,期货市场应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的功能因而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999年已经过去,新的千年也已经开始,虽然绿豆交易目前已趋于清淡,但绿豆期货对中国期货市场的贡献不可抹杀。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从绿豆期货交易的起起落落中,我们是否应该汲取到更多的东西呢?
   99年郑州绿豆河南张姓大户在交易所的帮助下,杀掉空头大户广东广发,使行情成功走牛,绿豆由2700左右涨到3500,该大户在此价位联合另一李姓大户打空,开了将近4万张空单,将价位最低砸到3390左右,浙江帮趁机大举开多,在行情突破3450后失控,被迫斩仓出局,损失巨大.从此绿豆进入无空头时代,一路飙升至4000以上,其间交易所数次干预,并单方追加多头保证金,也未能使涨势停止,直到被证监会叫停.这波行情说到底是由基本面决定的.后来为解决遗留问题,对剩余未平仓合约又放开限制交易了一段时间,其价格曾到过4200以上.我认为基本面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那个张姓大户现关在大狱里,命运待决.李姓大户从此告别期市,去上海做了寓公,是中国重开期货十年之中,赚了大钱而又部分保存了胜利果实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  
操盘手:海南橡胶期货惊魂实战回忆录
 
      1997年大年初三一过,我就去了上海,为的是期货市场的事。经朋友引见,得以遇上当时期货界的几位巨头。现在回忆这些,只是想和新入行的朋友介绍一下“庄家”的本来面目。(由于他们现在还都在以某种身份继续活跃在市场上,所以就不谈太具体了。)
“庄家”印象:
 
      1、平和。既没有爆发户的不可一世(尽管其的确有实力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也没有领导干部般的颐指气使(虽然其经常在商战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例如午餐也一样是吃盒饭(仅仅是略精致一些、外加一份汤),午休也是在沙发上一躺、身上盖件军大衣。      2、低调。某天、去楼里的餐厅吃饭。我提出是不是不让业内人士看见了、以免影响市场行情,结果居然是“不会有任何人认识我们的。”      3、认真。在做决策的时候、在分析市场的时候,你会一下子感觉到他们的分量。他们也看图表,但绝对没有“做图”的企图--也许是不屑吧。他们基本不讨论赚钱了怎么花,谈得最多的是出不来(期货的特点就是“一对一”)怎么办--也就是说:人家也会做好亏钱认赔的准备。      4、举例。某天清晨,我被电话闹醒,朋友告之“小平去世了!”。上午一直没有看见他们来交易室。中午,人来了。一边打开电脑看股票、一边略带兴奋地谈论“**股票的跌停是我打开的”。由于我是股盲,居然丝毫没有预感到一个天大的商机降临了。(后来发生的事地球人都知道了~)      当时主要是为天然胶的交易而去希望他们能予以援手。我代表空头一方,他们没介入天然胶的交易、但在咖啡品种上和天然胶的多头是对手。见面之后,很快进入正题。讨论的焦点是:
1、在商言商,我们凭什么帮你们?有什么利益可图?
2、你们现在明显处于下风,扭转局势的转折点在哪里?
3、我们介入以后有多大的胜算?可能出现什么新的变数?
4、如果失败,最有可能是因为什么?
我的回复是:
1、正因为在商言商,所以“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打败“空头”一方面直接在天然胶上有盈利,另一方面也可以“夹攻”咖啡。
2、我们的不足是资金问题,但是、100%的现货在我们手上,现货行情也由我们掌握(当时还允许“现金交割”,也就是因为此役、后来才被取消的)。所以,一旦有“奇兵”加盟、对方将不战自败。
但是,经他们摸底、发现我们内部存在严重隐患,决定不介入。理由是:
1、正因为100%的现货在你们手上,现货行情也由你们掌握;一旦我们介入后你们“空翻多”、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2、你们的对手是“**”(某能源公司),我们都不敢确保在咖啡上一定能够取胜、还是缩短战线吧。但是,毕竟有了一面之交,我们承诺:不会加盟到你们的对立面。
(后来的结果是:空头败)     此役一度令我破产,幸好交易所默认我的“质押”可以推迟3天,于是在没有庄家的市况下、我一个人做了一天“庄”(好象是4月7日,成交3621手),2天后、终于扳本了……     这次最大的失误是:不但结盟不成,反而自爆了“内幕”;于是,就有了历史性的“708”事件。     由于他们在咖啡上“政策性”地败北,交易所提出“怀柔”政策:在以后的行情中再捞回来。于是,他们选择了天然胶。   结果导致了30万吨进口胶云集各大港口(全国一年的进口量也不过70万吨),10多万吨国产胶充斥各大仓库。    当利益冲突极端化到极点,什么事情就都会发生了:
某天下午,1000多名农场的胶农冲击交易所……
连续若干天,交易所一天一个“临时通知”……
最空前绝后的“变通”:将停板幅度由+/-400点缩小到+/-20点,于是有了连续十多个跌停的历史记录……
(后来偶尔在湖南证管办了解到:长沙一位女士由5、6万起家一直做到50多万;第一次介入天然胶、也就区区几十手,就再也没有能够出来了……)
也有人发了“国难”财:由于大规模的协议平仓,有经纪公司的老总就把协议差额补偿款私吞了。后来事发,客户把公司一抢而空,把员工打成残废……
本人在此役居然不思悔改、再度做空(都是“基本面”惹的祸~~,按我的分析:泰国危机--当时还不知道是亚洲金融风暴--必然导致天然胶被抛售;天然胶一直有过剩情况、如此必雪上加霜),结果惨遭“灭门”~!幸好有友人提供资金扳本,于是在拿回自己应得的部分后彻底告别了期市……     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仓。[注:不对。这次*仓是利用交易制度上的缺陷人为制造的。结果是:在连续拉抬2000多点以后,多头主力将持仓对倒到极少数几个席位上、从而将绝大多数资金(包括非法盈利)撤走;由于交易所规定的初始保证金仅相当于1.5个停板的值,所以在一出现跌停的时候、就有部分席位“爆仓”了;交易所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也就是被迫将所有已经爆仓的头寸由交易所接下来)。后来通过与“空头”主力达成默契的方法勉强度过危机--但是,广大的个人投资者因此而遭受重创。(也是利用了交易制度的特点。由于该制度已经终止、所以就不详细陈述了)]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本帖子前面说的就是这个合约),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当时我的裤袋里经常有10000吨的仓单~)。到R708*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不对,是他们在咖啡上因交易所出临时政策而“政策性”地败北,交易所为了“过关”、提出一个“怀柔”政策:即给一次“违规”的机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行情中再捞回来。于是,他们选择了天然胶)。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不一定,我的印象中是借R706合约把战火烧大;因为期货是需要“对手”的,703以后天然胶市场一度很清淡(所以才有我一个人曾经做过2天“庄”的现象,后来我借钱扳本也是因为后来的交投过于清淡了)],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当时现货价已经跌破9000元/吨了)。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200-11400之间形成对抗。7月4日,多头突然发难,实行上下洗盘。在R708合约跌到10790之后,多方强行拉抬,当日封至涨停,随后将期价连续上推,并挟持近23万手的巨仓。R708在7月底一度摸高到12600一线。     巨大的风险已聚集在海南中商所以及部分会员身上(R608合约的“历史”再度重演了!我一直不理解的就是这一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交易所如此不吸取教训?!)。7月26日、27日,交易所理事会持续不断地讨论R708问题,并在多空大户之间斡旋。由于谈判无任何进展(进展是有的,就是一个字:乱!),7月30日,中商所发文,“对R708买方持仓保证金分阶段提高,并自30日起,除已获本所批准其套期保值实物交割头寸尚未建仓者外,一律禁止在R708合约上开新仓。”(补充:同时禁止资金出入,相当于资金暂时冻结。这等于丧钟已经敲响了……)同日,中商所再次发文,暂停农垦所属金龙和金环仓库的天然胶入库(废话:早就满了!)。至此,R708大战基本宣告收场(然后就是最空前绝后的“变通”政策出台:将停板幅度由+/-400点缩小到+/-20点,于是有了连续十多个跌停的历史记录……
     从8月4日起,以每天一个跌停板(前3日每日400点,后7日每日20点)的速度于8月18日以11160元/吨和持仓59728手摘牌。    R708事件的处理延续了几个月时间。其间,标的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的经济纠纷在法院审理(一直到现在还在打官司),中国*证*监*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地处罚了一批期货经纪机构和市场参与者(所以,期货市场在10年内没机会翻身了。现在才刚刚过去5年!)。
 
    R708事件的直接结果为:多方分仓的近20个席位宣告爆仓;多方按8月18日持仓单边29864手支付20%的违约罚款,计333亿元;多方于8月4日至13日的协议平仓中支付赔偿金近2亿元;多方在交割中只勉强接下13000吨现货;而空方意欲交割的16万吨现货,最终在期、现货市场上以平均不高于8000元/吨的价格卖出,共计损失14亿元(看见了,空方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因此,R708事件是一场严重破坏期货市场规则而又两败俱伤的豪赌。(最后补充一点:能有这个结果也是因为市场外的因素促成。1、空方的告状信最后送到了*总*理*手上,*总*理*亲自作了3点批示、才有了一点好转。2、空方被迫采取了一点非常规措施,以向有关各方施压。3、由于私人利益在里面所起的作用,空方才会有作后的妥协。)     “天然胶”事件的频频发生并不是孤立的,它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状态和经济秩序的混乱。生产力低下导致国产商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国外,为了保护“弱者”而建立的关税“壁垒”必然导致走私猖獗,经济萎缩引发地方保护、进而挑战法律和与*中*央*对抗。     为什么5年来我一直也不愿意全身心地介入股市(这里没有标榜自己有什么身价的意思,仅仅是说明自己的态度),其实股市的风险甚至更大。上市公司凭什么为自己的关联企业作贷款担保?为什么诸如此类的贷款绝大多数没有偿还?为什么一个大学毕业才一年的女生可以在1年内通过“柜员机”提走现金1亿元?为什么一个银行分理处的30余员工能够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将金库里的所有现金席卷一空、逃往国外?为什么中国银行海南分行居然能发生高达50亿的“经济问题”?为什么在97“香港保卫战”中两大中资企业会亏损高大上百亿……     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即使100年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但对于我们这些草民来说却是现现实实的一辈子;究竟是所谓的“子孙后代”重要还是现在活生生地活着的13亿人更重要呢?!     事实上已经协议过一次了,但是对方又毁约、重烧战火;“在咖啡品种上他们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再加盟到你们的对立面”,这个可能性本来也不大的:毕竟天然胶是交易所的看家品种,虽然允许“袖珍投机”、但要是把“空头”做死了则交易所也就完了--后来交易所关门虽然是按行政命令执行的,但也真的很难维持了(看看现在上海期交所的状况不就很说明问题了吗?)。     期货的活力在于双方对现货行情的演变都有不敢确定的地方,一旦成为“批发市场”了、谁还敢投机呢?同样,一旦恶性*仓(即经常性地连续出现一开盘即停板)成为“家常便饭”、最有可能倒霉的就是交易所了。    现在、我们可以假设一下:股指期货如果开了--
1、如果实行“自由竟价交易”,会不会发生“恶性*仓”;
2、如果实行“做市商”制度,谁来充当这个角色?他的特权是什么?他的利益如何约束、谁来约束?     中商所的覆灭是一面镜子--一面折射中国当代经济混乱状况的镜子。  
大连玉米期货要重演94年暴涨神话?
 
     大连玉米期货价格从9月底见底以来,一直稳步上升,主力合约0705持仓量已经逼近100万手,日成交量自本周以来更是创下了112万多手的天量。市场惊呼:大连玉米期货难道要再次上演94年C511合约暴涨的神话?     1994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文暂停大米期货交易,投资于大商所大米期货上的资金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于是曾经火爆过的玉米期货再次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大量的热钱开始向玉米市场积聚。由于当时玉米现货供应十分紧张,大连各交割库存量仅占总库存量的50%,而在1993年同期高达80%,加之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破裂,中方取消了自美国进口大量玉米的计划,这更加重了国内玉米供不应求的紧张气氛。在此背景之下,主力多头认识到基本面对自己完全有利,于是在玉米1995系列合约上展开攻势。期价从950元/吨的低位开始启动,先以C505合约为龙头,随着成交量与持仓量的持续扩大,期价扶摇直上。11月中旬,C505合约期价为1150元/吨左右,此时成交量尚不成气候,每周交易量不足万手;至12月中旬,C505迅速攀上1350元/吨,此时一周成交已突破30万手;至1995年1月中旬,单日成交突破20万手。     1995年春节之后,由于传闻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有了新的转机,使人们再次看到恢复从美国进口玉米的希望,空头趁机打压,大连玉米出现短暂的回调。但由于市场上玉米的供需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现货玉米仍旧十分紧俏。因此,大连玉米经过短暂的回调之后,3—5月份继续上扬,最终C505以1600元/吨的高价摘牌。     C511合约正是在C505合约强劲的牛市行情带动下活跃起来的,在C505合约进入交割月之后,C511一跃成为大连玉米的龙头合约。由于当时大连本地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多头借此炒作,再度掀起一波强劲涨势。C511合约于5月15日创下了玉米期货交易史上的天价2114元/吨,与当时的现货价差达600元/吨。    大连玉米期价的狂涨及南方各地现货供应的紧张,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1995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从东北调运100万吨玉米入关以求平抑南方不断上涨的玉米现货价格。同时“国债期货事件”爆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期货市场,这才使大连玉米的涨势得以遏止。     为了进一步平抑玉米价格,政府大量从美国进口玉米,1995年7月份累计进口186.4万吨,同时将大量库存抛入市场,玉米现货价格大幅回落,期市价格亦同步下挫。8月初,各月合约期价跌至1650元/吨附近,这时传闻东北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以及黑龙江提高玉米收购价格,多头受此消息刺激,再度卷土重来,两日内将期价推上1800元/吨。8月2日,C511单日成交58万余手,创下玉米期货交易史上的天量。      大连玉米C511合约的炒作,尤其是周边市场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在玉米期货交易中多次发生严重违规事件,引起了管理层的担忧。当时长春联合交易所管理混乱,导致大量空头仓单流入市场,市场秩序受到严重的干扰,大量交割违约,引发了重大的经济纠纷,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995年7月13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在通知下发40个交易日内,国内各期货交易所将玉米期货交易保证金逐步提高到20%以上。但大连玉米仍未降温,C511合约8月2日的成交量接近60万手。8月28日,中国证监会再次下文要求大商所必须严格执行7月13日所发通知中有关内容,至此,大连玉米行情急起直落,交易量急剧萎缩。C511后续合约基本沉寂,1996年以后玉米期货交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目前大连玉米期货多空双方胜负未分激战犹酣,在这关键时刻,希望监管层以及市场各方冷静行事,莫让历史一幕重演。  98香港金融保卫战      周边:泰铢大幅贬值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对冲基金沽空泰铢的远期汇率,而跨国银行则在现货市场纷纷沽售泰铢。
  
  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中央银行与新加坡中央银行联手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
  
  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财政部长俺雷.威拉旺辞职。因担忧汇率贬值,泰铢的利率急升,股市、地产市场狂泻,整个泰国笼罩在一片恐慌中。
  
  从纳华证券泰国总部传来的信息很不妙——相当数量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已处于技术破产状态。纳华证券总部的高层们开始担心公司会否重组或兼并。6月27日,泰国中央银行勒令16家有财务问题的财务公司停业,要求它们递交重组和兼并计划。
  
  7月2日,在耗尽了3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泰国央行宣布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汇率重挫20%。亚洲金融风暴由此正式开始。此时,距泰国总理差瓦立在电视上公开讲话发誓泰铢不贬值仅仅两天。
 
   现状:泡沫空前的香港市场
 
   1997年6月,泰国水深火热之际,香港还处于烈火烹油的“繁荣”阶段。恒生指数达到14000至15000点之间,红筹国企股红得发紫。与香港市场热火朝天的炒风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基金经理们却表现得相当清醒,他们在纷纷减持港股尤其是红筹国企股。
 
   当时香港股票及资产市场的泡沫,已到达最后的惊人的疯狂程度。以下是一些表征:
  ——一张新楼认购证的转手价达250万港币;
  ——任何一家三四线股(垃圾股)传出被红筹企业收购的消息后,股价当天就暴涨100%至200%;
  ——每天十大上升股票排行榜中,70%以上为红筹国企股;
  ——红筹国企股的狂飙,交易量的激增使得红筹国企股的证券分析员需求大增。红筹国企股分析员的年薪在短短一年间急增三倍,至150万港元。
 
   立体组合:对冲基金的战术
 
   宏观对冲基金在香港市场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利率期货、恒指期货、期权→再沽空港元期货→最后大量沽空港股
  
  香港的资产泡沫及联汇制的内在缺陷为对冲基金提供至少四大投机机会:沽空港元期货;沽空港元利率期货、沽空恒指期货;沽售恒指期权;沽空港股。
  
  沽空港元期货是最重要的一环。沽空港元期货需要完成下述三个步骤:
  
  ——以港元利率从跨国银行借入港元;
  
  ——将借入的港元以市价卖出,购入美元;
  
  ——将购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
  
  当港元对美元汇价贬值时,或者港元利率与美元利率息差扩大时,港元期货的沽空者可以获利。
  
  按照保值利率等价论(1+港元利率)=(1+美元利率)×期货价/现汇价,远期港元汇价的下跌会导致即期利率大涨。从实证考察角度,假定对冲基金的交易对手是某英资银行,当对冲基金在远期市场沽空港元买入美元时,该英资银行是在远期市场沽出美元买入港元。为了对冲港元期货风险,该英资银行不得不在现货市场卖出港元来换入美元以对冲。这就是所谓的“掉期交易”。而在现货市场上,该英资银行的交易对手是香港金管局,则港元供应会减少,利率也就自然上升。如果其在现货市场上的交易对手是另一家商业银行,则港元因供求关系面临贬值压力。为了提高港元的吸引力,银行不得不提高港元存款利率。港元拆息也会因此上升。
  
  而利率期货又同恒指期货、期权及港股息息相关。当利率趋升时,对利率相当敏感的港股会趋跌。恒指期货及期权亦相应趋跌。
  
  因此,以我的理解,宏观对冲基金在香港市场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利率期货、恒指期货、期权→再沽空港元期货→最后大量沽空港股。
  
  当整个市场还处于“疯狂”看好状态时,渐渐地沽空一些极度超买的股票,是一种比较稳妥和隐蔽的策略。据我所知,不少宏观对冲基金在恒指处于15000点至16000水平沽空不少红筹国企股和地产股,然后,再渐渐地沽空利率期货及恒指期货期权。以三个月利率期货为例,1998年8月5日,三个月港元利率期货成交飚升,创出8305张合约的历史记录,较1997年10月17日金融风暴期间创下的6673张合约记录多出1632张,未平仓合约数目在1998年8月13日已累积至34809张。随后,在8月6日和7日,对冲基金沽空港元期货高达200亿港元。如上所述,利率期货与港元期货息息相关。沽空港元期货自然而然地引致利率趋升。同时,对冲基金大肆累积恒指期权淡仓。随着利率飙升,港股自然应声下挫。最后,当市场已趋跌时,大量沽空港股加速跌势,使已有的恒指期权沽空盘获利。
   10月风波:风暴拉开帷幕
  
   联汇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两波冲击中已暴露无遗。风暴已经来了。
  
  在横扫东南亚之后,金融危机开始掠过香港。
  
  随着东南亚各国货币大幅贬值,与美元挂钩的港币相对而言大幅升值。 而从实证角度来看,新兴投资市场的货币贬值具有传染性,由于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货品结构雷同,所以存在竞争性货币贬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的可能。邻近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使得港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
  
  1997年8月14日、15日两天,港元对美元的汇率不寻常地快速下跌,港元远期汇率也相应下跌。市场上发现一些对冲基金大手沽空港币。香港金融管理局迅速反击,提高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回来,逼迫货币投机商在极高的贷款(投机)成本下平仓。
  
  事后看来,这是对冲基金的一次测试。尽管香港金管局看似初战告捷,但香港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的弱点已经暴露:同业折息因银根抽紧而飚升。
  
  香港的汇率制度采用联系汇率制,是“货币发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的一种形式。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核心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行某一数额的本土货币时,该批货币必须要有同等价值的外币十足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发行。以香港为例,香港金管局规定1美元兑换7.8港元,相应地,每发行7.8港元,就必须有1美元外汇储备作为支持。
  
  联汇制于1983年10月17日开始实施。香港三家发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及中国银行发行货币时,必须根据1美元兑7.8港元的汇率,向香港金管局交付美元以换取负债证明书(Certificate of Indebtedness)作为所发行货币的保证。同样,三家发钞银行可凭负债证明换回美元。金管局向银行体系保证,所有银行在金管局结算户口内的港元均可按1美元兑7.8港元水平自由兑换。
  
  联汇制对香港10余年的货币稳定居功至伟,但这一制度也存在先天缺陷。
  
  尽管香港流通的现钞有100%的美元外汇储备作支持,银行存款却并非如此。金管局收到1美元的抵押后,才容许发钞银行发行7.8港元现钞。在这基础货币之上,银行可通过信贷以倍数制造存款。1997年之时的香港流通中现金加各种存款总计超过1.7万亿港元,而外汇储备量折合港元低于7000亿。很显然,若港人对港元信心丧失,要求将手中港元兑换成美元,联汇制是守不住的。
  
  而且,在面临真正的危机时,因为联汇制所设计的机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将飙升。货币运行局制度在危机时难以发挥自动套戥功能。尽管香港金管局规定银行能向其按照1美元兑7.8港元的兑换率拆借港元,但这主要局限于三家发钞银行。就是发钞银行亦难以频繁地大规模地通过贴现窗(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向金管局拆借港元,以避免被金管局罚息警告。对于其他非发钞银行来说,同业拆借市场近于瘫痪。整个金融系统将难以运转,股市亦将面临大跌的风险。
  
  1997年10月下旬,市场上又见大手沽空港元期货,港元远期汇率风险溢价急升,从而推动银行间同业折息利率上升。为了重挫炒汇投机者,金管局抽紧银根,当日同业拆借利率一度曾飚升至300%(按年率折算)。高息尽管增加了炒汇投机者的成本,但是亦重创股市。市场上沽盘如潮,在1997年10月下旬,恒生指数狂泻4000多点,更在10月28日创下日跌1400多点、跌幅13.7%的纪录。
  
  过了10月,对冲基金主要注意力转向拉丁美洲和韩国,香港股市出现了一段令人意外的平静期。但是联汇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两波冲击中已暴露无遗。风暴已经来了。
 
   官鳄大战:世纪末的多空大博杀
 
   1998年8月,风暴最猛烈的一章上演了
  
  8月5日香港开市前,美国股票市场大挫,道指下跌近300点。国际货币炒家在半天之间,在货币市场上沽出近290亿港元。香港金管局利用外汇储备接起了240亿港元沽盘。
  
  此时,国际上的形势是日元疲软到极点,对美元汇价下降到1∶140水平,更坚定了对冲基金压大赌注的信心。8月6日、7日,对冲基金再次沽出近200亿港元沽盘。
  
  当时,银行工作人员每天进入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到Bloomberg终端前,看银行同业折息率及银行结余。当时银行同业折息率的变动极大,同时也是成为预测股市走向的晴雨表。
  
  香港金管局一方面规劝银行勿向炒家借出港元,使炒家难以获取弹药;另一方面每日公布银行体系的结余总额,让市场充分了解到港元需求状况。但这些是不够的。受日元大幅贬值影响,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将贬值,港元受到持续猛烈狙击,拆息居高不下,股市因之大幅下挫。至8月13日,恒生指数收报6660点,创下五年来新低。
  
  8月14日是一个星期五,早上一开市,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恒指重磅股汇丰有如神助,一路攀升,上午11时已收报157元,升6元多。下午股市续升,没有任何回吐,汇丰似有无穷买盘。收市埋单,恒生指数上升584点,收报7224点,升幅8.3%。其中汇丰成交占总成交近1/3,上升4.6%,报收158元。
  
  收市后,港府宣布出手干预救市。俗称“官鳄大战”的港府与对冲基金的对决开始进入高潮。
  
  8月24日,周一。恒生指数在外围全线暴跌之下,上午回落89点,报7438点。午饭后,港府的“买手”密扫恒指蓝筹重磅汇丰和香港电讯,“买手”之一和N证券(WORLDSEC SECURITIES)买香港电讯盘足足挂了33个。收市埋单结算,恒指报收7845点,劲升300多点。
  
  8月25日,周二。金管局突施一招,突然收紧港元供应,挟高利息。隔夜息大幅上升至15厘,试图使依靠短期融资沽空港股期指的炒家无法同港府打持久战。
  
  8月26日,周三。恒指收市跌55点,报收7834点,成交93.8亿港元。9月未平仓期指合约增至7.3万多张(每张合约的保证金为9.5万港元),总未平仓合约已增至13.1万多张,而平时一般只有4.5万张左右。
  
  8月27日,周四。大市成交额骤增至229亿港元。此时,全球金融市场在俄罗斯金融风暴冲击下,全面急挫;欧洲股市首当其冲,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跌幅在3%至5%不等;拉丁美洲市场跌幅更大,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均出现5%跌幅;亚洲市场日本急跌3%。
  
  8月28日,星期五。28日是8月期指结算日,因之也成为战况最激烈的一天。早上现货市场较活跃,下午则以期指市场较为激烈。政府在午后狂沽9月期指,指数下挫至7100水平,外资行亦难抵挡,美林、霸菱、怡富等外资行亦不得不买入,收市报7210点,跌400点,低水600点,成交为33900张。港府沽售9月期指的目的,是不让对冲基金逢高沽售,增加其沽空成本,也是对自身手持现货的对冲。
  
  当日大市总成交量达790亿港元。恒指回落93点,报收7851点。香港金管局主席曾荫权事后称,港府在与炒家的对决中“惨胜”。  “327”国债期货风波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此时,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投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在“327”风波爆发前的数月中,上证所“314”国债合约上已出现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量被市场人士视为利多,加之“327”国债本身贴息消息日趋明朗,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5月10日酿出“319”风波。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做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上海“粳米事件”
        粳米期货交易从 1993年6月30日由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到1994年10月底被暂停交易,7月初,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出现多空对峙局面。空方认为:国家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平抑粮价政策的出台将导致米价下跌;多方则认为:进入夏季以来,国内粮食主产区出现旱涝灾害,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局面,而且当时上海粳米现货价已达2000元/吨,与期货价非常接近。双方互不相让,持仓量急剧放大。随即,空方被套,上粮所粳米价格稳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
    7月13日,上海粮交所出台了《关于解决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有关问题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召开会员大会,要求多空双方在7月14日前将现有持仓量各减少l/3;上述会员减少持仓后,不得再增加该部位持仓量;对新客户暂不允许做粳米期货交易;12月粳米贴水由15%降至l1%;交易所要加强内部管理等。
   随即,多空双方大幅减仓,价格明显回落,9412合约和9503合约分别从2250元/吨、2280元/吨跌至最低的2180 元/吨和2208元/吨。
   进入8月,受南北灾情较重及上海粮交所对粳米期价最高限价规定较高的影响,多方再度发动攻势,9503合约从最低位上升达到2400元/吨左右。
9月6日,国务院领导在全国加强粮价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工作重点。受政策面的影响,上海粳米期价应声回落,价格连续四天跌至停板,成交出现最低纪录。
   9月13日上午开盘前,上海粮交所发布公告,规定粳米合约涨跌停板额缩小至10元,并取消最高限价。受此利多刺激,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中粳米期价连续以10元涨停板之升幅上冲。这时,市场上传言政府将暂停粳米期货交易。于是,该品种持仓量逐日减少,交投日趋清淡,但价格攀升依旧。
  到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券委《关于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和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管理的请示》。传言得到证实,粳米交易以9412合约成交5990手、2541元/吨价格收盘后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