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大境门作文:一代诗仙李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47:35

一、少年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     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他父亲叫李客。“客”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据李白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说明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李白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是雕琢的美,应当说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1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能成才,就想为他取一个好名字。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了两句诗,『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刚说罢,李白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李白 。还有,传说李白小时候是个玩劣的孩子,受老大娘铁棒磨成针的启发,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又传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文才横溢,名闻天下。

2、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李白所以有那种天上地下独往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的远,但也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从这些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青年时代的李白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李白嗜鸟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因此,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数量惊人。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2、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褒奖的话赞美他。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应有此而来。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所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便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正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    里。

3、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定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

 4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金陵,又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

接着又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从葬友到移骨充分说明了李白高尚人品意气之举。

事后慕名拜见了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还有以后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反映了他们的友情。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yu)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安定美好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图功业的心志。他为了仕途的需要,开始结识达官贵族,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并写了著名的《上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和十五好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幸推下流,大开奖饰,唯君侯图之等句。充分说明李白是在不得意时,以文章求知于荆州,但却先荆州人品借众口极力抬高,可见国士之不偶,知己之遇当急。自述处文采骄逸,词调豪雄,不作寒酸乞求态。自是青莲本色。后荆州盛情款待,并竭力推荐。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到太原,又去齐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淑明、陶沔(mian)会、徂(cu)徕山,酣饮纵酒,号竹溪六逸。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狞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境况,并含引荐之意,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贺知章久闻李白之名,李白到长安后,贺知章到李白所舍逆旅首访,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李白呈《蜀道难》贺知章未读完则称叹数四,号为谪仙。又见《乌栖曲》更叹赏苦吟,曰:「此诗可泣鬼神、此天上谪仙人也」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一年过去,李白作客长安,往谒于王公大臣门前,仍没有机会出任,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极不得意,只能是以手抚膺坐长叹。无奈只好离长安。

四、翰林供奉

1、受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十分欣赏,便召李白进宫。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得意忘形地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辨若悬河,笔不停缀。玄宗大为赞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其宠遇之厚,世所罕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然而,李白生性极为狂傲,自称:"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君远参军》),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长流夜郎赠辛判官》),正是“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多么风光、多么令人羡慕!

 诗人醉了,站在黄河边上看着滚滚的大河,忽然心情一激动,他的《将进酒》脱口而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花刀,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醉酒佳句几人能比。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比喻生动: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

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他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诗人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真算皇恩浩荡了。李白这样的诗,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唐玄宗能不欣赏吗?皇帝一声喝彩,于是众生应和,都来助兴。可是对李白来说,陪着皇帝寻欢作乐,李白认为干这种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

2、醉赋三平调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干脆同贺知章、汝阳王进、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wo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玄宗与杨贵妃前往沉香亭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帝恩。

一首第一句,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下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格外娇艳,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实把杨贵妃比作仙女下凡。

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神女断肠,哪及眼前的绝代佳人。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

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又骄纵放荡的女人,因此杨贵妃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思文采写这些诗。

3、赐金放归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凉了下来,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了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着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地吼出了一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之《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一声呐喊,使千百年来被封建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诗人,不愿被踩进泥坑里去,又无力抗争,也算敢悄悄地直一直腰,在他心灵深处扶起最后的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以自慰,从而找到一点心理平衡.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伺御虚舟》)。算不得多麽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总之,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

五、再次远游

1、李杜友情  李白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总共有一年多的时间,离开了京都。李白一路向前,来到洛阳,在这里遇见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的杜甫当时三十三岁,两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诗人气质的相近而引发的,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几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作《戏赠杜甫》诗一首戏说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沿运河经扬州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唐天宝末年(公元755年) 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其实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记载: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者,店主姓也,并无《万家》酒店。”

3探幽燕走江南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mo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正是这时的真实写照。

4、流放夜郎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璘奉命征讨叛贼,李白只知道为国家效力,就投在李璘的帐下。他斗志昂扬的歌唱着:“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永王东巡歌》)他以为这回该轮到他大显身手了。谁知李璘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李白这一回可是真惹下弥天大祸了。在古代,像李白这样在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了,是必死无疑的。然而唐朝毕竟是唐朝,经人营救,皇帝竟也没有坚持要杀他,只判他永远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这也成了后世贬低李白的把柄。其实这件事什么也不说明,只说明他不懂政治。

李白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随便遇上一个什么人,他就能坐下来与人对饮,欢快的唱着: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他喝得醉醺醺的,望着敬亭山,他会象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心绪悠然地吟诵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他能这么呆呆的坐着看山,象孩子一样透着傻气。

六、晚年李白

1、遇赦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从而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2、捶碎黄鹤楼

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xian)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李白也因此被视为狂人。

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ji)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3、病逝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七、总结

 李白虽已逝去,但他的诗尚在,他的诗歌现存990多首,还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100多个国家流传。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他能写高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这种诗李白也有.

 对酒不觉螟,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

孟浩然的诗将田园生活写的那么有滋有味.李白也有一首田园诗,但意趣大不相同.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云媪家>> 这个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人,并没有摆出一幅悲天悯人的架势去同情农民,只是作为一个极普通的旅游者,端起老妇人那碗菇米饭,眼里噙着泪水,想吃却又吃不下去。有几个诗人能具有这样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后代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文章和诗来纪念李白,并给与了他极高的评价: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皮日休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欧阳修的“李白落笔生云烟,千奇万险不可攀”郑日奎的“青莲诗负一代豪,横扫六宇无前茅”等等;

 在当涂县埋葬着李白,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人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者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琅琅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者,后来人们在南京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还有李白求师、太白酒家等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表现出人们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一千多年来,李白这个老少皆知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欲上青天揽明月”,“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一直激励着人们向着诗坛新的高峰奋斗着、攀登着他的名字象天上的明月在祖国的大地上闪动着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