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迪斯战记毒龙之鳞:若望福音诠释之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40:17

十二章

12:1-36  准备逾越节和死亡的场面

11-8在伯达尼耶稣的身体为了安葬而被傅抹。

29-19 荣进耶路撒冷。

320-36 希腊人的到来意味着耶稣的时辰到了。

1-8在伯达尼耶稣的身体为安葬而被傅抹

玛尔谷和玛窦将这件事放在耶稣进入耶稣之后,而若则放在耶稣荣进耶路撒冷之前。

逾越节前六天:为若望福音来说,这逾越节将在星期五晚上/星期六(犹太人的安息日),所以伯达尼这一幕似乎应该是在星期六晚上/星期日。

拿尔多香液:一种芬芳的油,来自生长于印度北部山区的甘松植物的根或穗。

为我安葬之日保存的:并非是说她保存这香液为将来而用,而是说她保存这香液到现在为傅抹耶稣。她提前做了耶稣死后她才当做的事。Hoskyns指出耶稣给予拉匝禄生命遇到两种反应:公议会表示了最大程度的拒绝相信,而玛利亚则表现了极度的爱的信仰。但两个都先知性地宣告了耶稣的死亡。

当然这次玛利亚的傅抹耶稣只是象征性的,这不妨碍耶稣死后真正的傅抹(1939)。

你们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申1511:既然在这地上少不了穷人,为此我吩咐你说:对你地区内困苦的贫穷的兄弟,你应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

9-19耶稣荣进耶路撒冷

9-11节是一个过渡。

12-16节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人们对他的欢呼

第二天:这似乎是一个星期日:因为在伯达尼是在星期六(到达,晚上吃饭[第二天]?)。从若望福音中我们得到圣枝主日(既有圣枝[在谷和玛,把树枝铺在地上],又是主日)。

贺三纳:是希伯来文或阿辣美文的音译(咏11825):意思是“求你拯救”。这个词用在求助的祈祷中;不过它也有欢呼和致敬的意思(列下144)。福音没有将这词译出来,可能表示在这里,这词并不是指求恩的祈祷,而是指的高声赞美。路加1937说他们在赞美天主。

“因上主之名而来的,以色列的君王应受称颂:”来自咏11826(读)。在圣咏原文中,因上主之名而来的是指那些来圣殿的人,表示对他们的欢迎。但在新约中,“要来的那一位”变成了专门对耶稣的称呼(玛113读;2339;若1276141127读)。[在若中“因上主的名而来的”更有其重要性,因为根据1711-12,父已把神性的名字给了耶稣。]

以色列的君王:这不是那篇圣咏里的话。

小驴:不象在对观福音中,耶稣先派了两个门徒去找一个驴驹。若望只告诉我们只有当游行开始之后,耶稣才找到一个驴驹。我们没有特别的理由怀疑对观福音中记述的画面。有人主张耶稣骑在驴上,表示他在纠正以民这时对他不正确的看法:认他为能够把他们从罗马人的统治中解救出来的以色列的君王。他是和平的君王,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熙雍女子,不要害怕! 你的君王骑著驴驹来了!」:与此最接近的旧约章节是索福尼亚3:16:“熙雍,不要害怕(“熙雍女子”出现在3:14中)。在索中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它坚固耶路撒冷的人们:“以色列的君王,上主(3:15)在他们中间。这也许是若中的“以色列的君王”的来源(非取自圣咏,但来自这里)。

没有明白这件事:耶稣为什么骑在驴上,为反对人们对他的不正确的期待。

他们就这样对他做了:实际上门徒没有为耶稣做任何旧约预言中所说的事情。只有在对观福音中,门徒才为耶稣准备了驴并让耶稣骑上,如此没有意识地为耶稣做了有关经上记载的关于他的“这些事。”

17-19节过渡性的结语。

全世界:每个人。

在这一段中,与9-11节对称,拉匝禄这个主题又出现了。而看见耶稣显复活拉匝禄的奇迹的人与参与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人相遇。我们要注意9-11节怎样与17-19节对称:两个都以群众和拉匝禄的奇迹开始;都以强调犹太领袖,(司祭长和)法利塞人的敌意(不太明显)而结束。11节说许多人都信从了耶稣;而19节说整个世界都跟耶稣去了。

20-36 时辰的到来

20-22 希腊人的到来

11-12章屡次提到天主有意拯救外邦人;现在外邦人来见耶稣。

他们要见耶稣:这里,见在若望的神学中可能有希腊人要相信耶稣的意思。斐理伯,大概会讲希腊文,所以希腊人找他引见耶稣。

外邦人的到来为若望的神学来讲是如此之重要,他甚至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外邦人是否见到了耶稣。

23(27-28)光荣的时辰

在某一段时间里,232728也许是在一起的。

人子受受光荣的时辰到了:这部福音中我们已经不少次听到耶稣的时辰(或时间768)还没有到(24730820),这个时辰指的是他的通过死亡、复活和升天回到父那里去的时辰。现在,也在接下来的几章中(131171)我们被告诉这个时辰到了。

24  一粒麦子的比喻

24节耶稣说明死亡是获得生命的途径。耶稣是这粒麦子,他的死亡是给所有的人(包括刚提到的希腊人)带来生命的途径。

25有关爱和恨生命

25节永生这里是指信者接受的来自上面的生命。

24中,耶稣为了给予别人生命一定要经历死亡;现在我们看见耶稣的门徒也象他们的老师一样,不能避免死亡,他们必须经过死亡到达自己的永生。我们可以说25是对24中所说新的更多的子粒怎样产生的解释(先经历死亡才能获得新生命)。

跟随耶稣(见Brown p. 475上)

27-30节光荣的时辰(继续23)和父的声音

救我:希57提到耶稣在临死前的苦恼和痛苦:“当他还在血肉之身时,以大声哀号和眼泪,向那能救他脱离死亡的天主,献上了祈祷和恳求。”

尽管在若望福音中我们不能找到对观福音中所描述的耶稣山园祈祷的一幕,但在若望福音中这一章的这一部分的一些材料却可以与对观福音的山园祈祷一幕相比:

1时辰(或时候):在对观福音中,在山园祈祷时,“时辰”也表达耶稣的苦难和死亡(谷1435;玛2645读)。

2)若1227:“我心神烦乱”与谷1434“我的心灵悲伤地要死”相似。

3)若1227父啊! 救我脱离这时辰罢?与谷14:35-36:“耶稣往前走了不远,俯伏在地,祈求,如果可能,使这时辰离他而去,说:‘阿爸!父啊!一切为你都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罢!”相比。

4)无论在若中,还是在谷,耶稣都意识到这不是父的旨意。“但照你的意愿成就”或“但正是为此,我才到了这时辰。”

父啊,光荣你的名吧:耶稣的祈祷:是表达出耶稣愿意父的计划得以实现。耶稣的目标和天主的计划是一致的,耶稣在十字架上光荣天父,而反过来也要受到父的光荣(13:31-32;17:4)。耶稣要进入这个具有考验性的时辰。

我已光荣了我的名,我还要光荣:父的名字借着耶稣的工作(奇迹等)已经得到了光荣,以后还要借着耶稣将要来的苦难与复活受到光荣。

这声音不是为我而来,而是为你们:遗憾的是没有人听懂了从天上来的声音(29)。

31-34耶稣的被举起和人子的问题

这个世界的元首:这在若望词汇中指撒殚(1430, 1611)。若望所描述的这个世界的元首与耶稣之间的争斗与古木兰[团体]所说的黑暗的天使与光明的君王之间的争斗相似。

从地上被兴起来:讲耶稣的被举起来钉在十字架上。

32节这是耶稣第三次讲他将被举起来。

可能这里33节中的被钉十字架,不仅指耶稣的身体被举起来,也指他伸开手臂来吸引众人。

默西亚要存留到永远:也许是指咏8936:达味的后裔必定永远兴隆。

35-36 光将要离去

在古木兰团体中,在光明中行走和在黑暗中行走是用来比喻好的生活方式和不好的生活方式。光明之子(36)在古木兰被用来指他们自己的团体,若望则用它来指相信耶稣的人。耶稣是光,时候已经不多了,趁着光还在,要信从光。

这样,耶稣以最后的一个挑战性的结束了他对犹太人的传教活动。如果时辰到了,那么就意味着光要从这世界上过去。准备最后决战的黑暗的势力正在逼近。审判的时刻已经来到。[应该怎样做。为了更生动地表达光要离去这一主题,耶稣现在隐藏了他自己。当下一次群众再看到他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受苦的人(19537)。

37-43 对耶稣对自己的人的传教的一个评价

37-39 旧约引语

当耶稣的传教活动接近尾声时,福音作者停下来评价一个他的传教。其评价是象111所说:“他来到自己的领域,而自己的人却没有接纳他。”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对初期的教会是一个困扰(参考罗9-11)。新约中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标准答案是来自旧约的预言,特别是依610531:有谁相信我们的报道呢?)。不但依撒意亚的活动有这样的结局,同样耶稣也遇到了同样的结果,耶稣的传教是依撒意亚传教的应验。他们不相信是因为天主的预言一定要实现。

依撒意亚因为看见了他的光荣:依撒意亚向将来看去,看到了耶稣的生活和光荣。德48:24-25说通过他大能的神,依撒意亚预见未来并且告诉一直到末日什么事情会发生。

42-43 一些对耶稣有不完全信仰的公议会成员

他们是指那些在公元一世纪末相信耶稣但不敢明明承认的犹太人。

37-43节组成了标记之书的结语部分,是一个相当悲观的结语,因为这些标记没有能够使很多人对耶稣产生信仰。而这个结语与2030-31节相对应:在那里这些标记使人们相信了,而又坚定他们的信仰。

44-50一个独立的耶稣的言论被用来作为摘要的说明

这几节中耶稣的言论明显的不是在其原来的上下文中;因为耶稣已经隐藏了(12:36),这段言论没有听众和背景。这一段中的46-48与3:16-19相似,有人认为它是福音中某段经文的另一版本,来自不同的门徒,最后被放在了这里。

44节和45节形成了一组不错的对称句子:信耶稣的是信那派遣他来的;看见耶稣的是看见那派遣他来的。在13:20节我们发现另外一个相似的例子:“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来的。”这三句话的意思并没有什么多大分别,因为相信,看见、和接待基本上是一个行动。

47-48节,如果46中是耶稣给予那相信他的人光明,那么47-48节则是针对那些不接受他的话而拒绝他的人:审判。

48节反映申命纪不少的思想:首先我们看申1818-19注意一下:我要由他们的兄弟中兴起一位象你一样的先知,我要将我的话放在他口中,他要向他们讲述我所吩咐他的一切。若有人不听信他因我的名所说的话,我要亲自同他算帐。天主要把自己的话放在那象梅瑟一样的先知口中;同样耶稣也不是由自己说话,而是天主命令他去说话。

其次,“就是我所说的话,要在末日审判他”:与申311926节中的话相似:梅瑟说如果以民做恶的话,他的话和法律就是反对他们的证据。

他的命令就是永生:“你们应把我今日警告你们的一切话记在心内,好吩咐你们的子孙,谨守遵行这法律上的一切话。因为这为你们不是空洞的,而是关系你们的生命”(申3246-47)。“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发出的一切言语生活”(申83)。天主的话当然在这里就是命令。在对观福音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永生与天主的话之间的这种关系:路1025-28当一个经师问耶稣他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耶稣对他说如果他遵守法律上记载的天主的诫命他就能生活。

耶稣的这一小段言论构成了耶稣公开传教生活的结语,就象梅瑟向以色列子民讲完了那些话之后所说的一样(申3245-47):“你们应把我今日警告你们的一切话记在心内,好吩咐你们的子孙,谨守遵行这法律上的一切话。因为这为你们不是空洞的,而是关系你们的生命。”

第十三章 最后晚餐

13:1-20 洗脚

最后晚餐的日期和性质

根据对观福音(谷1412和其平行文),耶稣与他的门徒在他死的前一天晚上吃了逾越节晚餐。旧约法律(肋235)说吃逾越节晚餐要在结束尼桑月第十四日,开始第十五日的那个晚上(根据阴历,一天的开始是从日落开始算起)。因此,为对观福音来讲,最后吃最后晚餐的那个晚上和接下来的早晨和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下午组成尼桑月的第十五日。至于说这一天是星期几,谷1542确定钉十字架是在安息日的前一天。所以尼桑月的第十五日是由星期四的日落到星期五的日落。

而若望对此却有着不同的描绘。最后晚餐似乎是在逾越节前(131),并且被判罪和钉十字架非常明显地是在逾越节前日,尼桑月的第十四日(18281914)。只有当耶稣的身体已经在坟墓时,日落才开始了逾越节,只有在这时,才可吃逾越节晚餐。尽管若望与对观福音有着不同的日期,但他与谷一样,也将这一天视为星期四晚上/星期五(1931)。

哪一个日期是正确呢?耶稣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是尼桑月的15日(逾越节),还是尼桑月的14日(逾越节前夕)?这也许是新约中最有争论的一个有关日期问题。我们不可能在短的篇幅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有一种比较新的解释是这样的:耶稣使用的是古木兰厄色尼团体使用的阳历。根据这种历法,逾越节,尼桑月的15日总是落在星期二晚上/星期三。所以耶稣应该是在星期二的晚上吃了逾越节晚餐,他在同一个晚上被捕,而各种审训则发生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而最后在星期五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天是正式的尼桑月的14日。

另一解释方法见:圣经辞典744页下面。如果逾越节赶上是安息日,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在不同的日期过节。当逾越节遇到了安息日时,耶稣死去的这年正遇到安息日,因此,基称那年的安息日为大节日,犹太教中有的在法利塞人领导下为了避免在安息日傍晚宰杀羔羊而触犯安息日,便提前在十三日傍晚宰杀羔羊,吃逾越节晚餐,耶稣即随着民间这种传统提前于13日傍晚吃逾越节晚餐。但另一些人,却随从当时充当司祭的撒杜塞人,仍依照梅瑟法律的规定,在十四日傍晚才吃逾越节晚餐。而那时负责控告耶稣的即司祭长与大司祭等人,他们不愿进入总督府内,怕受了玷污,以至傍晚不能吃逾越节晚餐。

布朗神父建议这样的解释方法:为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耶稣预知犹达斯要出卖他,所以提前吃了晚餐?),在星期四的晚上,即官方日历上的尼桑月的十四日,逾越节前一天,耶稣与他的门徒吃了一次有逾越节特征的晚饭。对观福音的作者们(或他们的传统),受到这次晚饭的这些逾越节特征的影响,很快地认为这一天就是逾越节;而若望则给了我们正确的时间。

与对观福音记载的最后晚餐相比,若望也没有记载门徒们去准备(谷1412-16和平行文)和耶稣建立圣体所说的话(谷1423-25和其平行文)。但若望却独有耶稣给门徒们洗脚(131-20)和一长篇言论(1331-1726)。

到底:双重的意思:1)完全地,彻底地;2)到生命的终结:即到死。在1513自愿的死亡的爱的最高表达。

脱下外衣:按原文有“放下,舍下”的意思,与1011中的“舍掉”[性命]为同一字。同样,12的“穿上”[外衣]1018的“取回”[性命]为同一字。

给门徒洗脚:按犹太人的习惯,赴宴之前先该沐浴,但因为行路时只穿拖鞋,到达宴客的地方地地方总免不了沾染尘土,因此作为一个习惯的对客人的招待,要给客人预备水使之能够洗自己的脚。但不能要求一个犹太奴隶去洗主人的脚,但门徒们为表达对老师的热爱,偶尔也为老师洗脚;耶稣在13-14大概是指的这个习惯。因此耶稣在为门徒洗脚这一事情上谦逊自己担当了一个奴仆的角色。

洗脚还可被理解为爱的表达:Schwank, “Exemplum,” 指出Joseph and Asenath, 大概写于公元前100年和公元后100年之间的一亚历山大力亚-犹太作品的第20章。当Asenath, Joseph’s bride-to-be,提出为他洗脚,Joseph抗议说一个奴婢就可以做这个;但Asenath热爱地大声说:“你的脚就是我的脚……没有别人能洗你的脚”(201-5)。

似乎门徒们在长椅上,斜卧在他们身体的左侧。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左臂支持自己的头,用右臂伸向桌上的盘子。桌子放在各长椅的中央位置。耶稣则来到长椅的外侧来洗门徒们向外伸出的脚。斜卧吃饭不是他们在家里吃饭的一般方式,但吃逾越节晚餐时他们是这样。

以后会明白:耶稣的苦难和复活之后。

洗脚的意义

12-20  对洗脚的解释(言论)

14-17节明白地说出耶稣藉所做的表达出一种自我牺牲的谦逊,门徒们应该效法他。教训是在天国里角色是对换的?:路2227:是谁大呢?是坐席的,还是服事人的?不是坐席的吗?可是我在你们中间却象是服事人的。

13:21-30 预言被负卖

23节关于他们的位置。看Brown 574巴克来165-166。

26-27节这是东方人的一个待客之道:主人特别选一个人表示尊敬,给他夹好的食物(参考卢214)。但这个友好的表示还是没有能够使犹达斯回心转意。

犹达斯是否领了圣体?我们不知道,尽管有些学者认为是。Loisy and W. Bauer 利用格前11: 29——那吃喝的人,若不分辨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来解释为什么当犹达斯吃了那块(感恩祭)饼之后,魔鬼进入了犹达斯心中。但作者还没有记载耶稣建立圣体这件事,就让他的读者理解那块饼就是圣体吗?

27节只有当耶稣让犹达斯去的时候,他才去了,若望要强调的是耶稣对自己的命运的控制。没有人能夺去他的性命除非他自己同意。

29节有人将这句做为证据,说耶稣所吃的那次晚餐不是逾越节晚餐,因为过节所用东西还没有买(谷1412-16则说预备好了),但反证是为什么非要在夜里,而不是等到下一天有一整天的时间星期五(整天商店都开门?)去买呢?SEE BROWN 576 FOR MORE INFORMATION

那时,正是黑夜:相似于路2253:耶稣对那些来捉拿他的司祭长,圣殿警官和长老们说:“现在是你们的时候,是黑暗的权势。”

31-32节,看Brown 610.

孩子们:如果最后晚餐是逾越节晚餐的话,这话特别适合,因为一伙人一起吃逾越节晚餐时,他们要象一个家庭一样,这伙中的一个人要扮演父亲的角色向他的孩子们解释他们正做的事情的重要性。

彼此相爱:热罗尼莫讲述在若望年老时,他的信息被缩为:“我的小孩子们,你们要彼此相爱。”——3334结合在一起了。

如果最后晚餐上的讲话被视为告别辞(遗言)这种文学体裁的话,那么很适合地耶稣讲这些话:这种文学体裁中常出现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个临终的父亲指教他的孩子们。就象肋乌本给他的小孩子们命令,同样耶稣也给他的小孩子们(门徒)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遗言的文学体裁:宣布自己不久的死亡,讲出为这个团体非常重要的教导)。

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新是什么意思?一个解释是:耶稣命令基督徒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而不是古经中所说:爱近人如同“爱自己”一样。

36-38:预言伯多禄将背主

你往哪里去?在拉丁语中是 “Quo vadis?”。在第二世纪晚期的伯多禄大事录35,这些字出现了。当伯多禄逃离罗马,逃离殉道的危险时,他遇见了耶稣就问他,“主,你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他去罗马要代替伯多禄。再一次被钉在十字架上。伯多禄感到很惭愧就回到城里为了接受死亡。

第十四章

1331-38引出了耶稣即将离去这个主题;在最后言论中紧接着的是耶稣回答由于他的离去而引起的问题——不是什么要发生在耶稣身上的问题,而是要发生在他离去后他的门徒身上的问题。第十四章开始再次保证(安慰)耶稣不会与他们分离。他还要回来把他们接去(3);父和他要回答他们的要求(12-13);圣神要来到他们那里作为耶稣继续临在的一种方式(16-1726);耶稣要亲自回到他们那里(18);同样父也要来到他们那里(23);最后(27-29)又回到安慰这个主题。

1-14 为那些相信他的人,耶稣是通向父的道路

1节耶稣的离去引起门徒们的烦乱。

我父的家里:应该是指天堂。

住处:反映着犹太人的想象:哈诺客394提到圣者的住处和义人的安息之所。这样的地方是在天空的尽头。

有许多住处:布朗神父认为我们不应该接受教父们对“许多住处”的解释:至少从依来内开始,教父们认为天堂的完美分等级,即在天堂中有低一点的地方和高级的地方。(所以有人认为他们只要能升天堂就可以,至于什么享多大福,他们不在意,哪怕是WC也可以)。许多只是说也足够的地方为所有的人。

我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大概是指的他的第二次来临。还有人将这解释为当门徒们死的时候,耶稣要来接他们到天堂,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应该是在耶稣死后比较长的时间内没有再来,而门徒开始死亡时才有的解释。通过死亡基督徒被接入天父的家这概念在格后51反映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这世上的账篷……。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这三个词的关系:

A)道路通向一个终向,那就是真理和/或生命:

1)大部分的希腊教父和盎博罗削、良一世理解为道路和真理引导人到达生命(天上的永生)。

2)亚历山大力亚的圣克来孟,奥斯定和大部分的拉丁教父认为道路引导人到达真理和生命。多玛斯认为基督根据他的人性是道路,但根据他的天主性,他则是真理和生命,现在还有人坚持这样的观点(作了一些修订)。

B)将道路理解为主要的谓词,而真理和生命只是对道路的解释。耶稣是道路因为他是真理和生命。这种解释(道路是中心的)有些根据就是:这里耶稣在肯定他在第四节中对道路的陈述,也是回答第五节中多默的问题;并且第六节中第二部分将真理和生命放在一边,而只讲道路: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所以这种看法似乎最符合作者的原意。

父:这是道路的目标。

耶稣是通向父的道路因为他是父的启示:没有人看见过天主除了耶稣之外(1:18);耶稣告诉我们他在父那里所见的(8:38)。

他是道路还因为他是生命:道路的终向是与父在一起的生命;这生命已经由父给了子,只有子能把这生命赐给那相信他的人(10:28)。

如果耶稣是道路因为他是真理和生命,“真理”和“生命”不只是同一等到级的:生命来自真理。那些相信耶稣是父的具体启示(这就是真理的含义)接受到生命的赐与,因此耶稣的话就是生命之源:“我向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神就是生命”(6:63);“那听我的话并且相信那派遣我来的那一位就有永生(5:24)。

7-11节只是再次给第六节耶稣与父的关系加注释:认识耶稣就是认识父(7)。

看见耶稣就是看见父:(我们已经说过耶稣与父是一体主要是说他在对人的使命上,在次要的层面上,才是他与父的形上的天主性内在的生活)在犹太人的思想中,被派遣完全代表派遣者(completely representive of the one who sends him)。“一个代表相象那派他的人”或“他的地位[等级]与他的主人是一样的。”因为耶稣是一Agent who is Gods own Son,若望加深了代表与派遣者之间的法律上的关系到一个形体上的相似(尽管还不是哲学上的术语)。

12-14:相信耶稣带来的力量:宗徒们因着耶稣的名行奇迹:治愈和给予生命(3:6;9:34,40)和取去生命(5:1-11)。

15-24 护慰者、耶稣和父要来到爱耶稣的人那里

似乎天主三位都在这里。

我的命令:命令在这里是复数,所以不仅指彼此相爱的命令。

18-21:耶稣的(回)来

18:我要回到你们这里来:在这上下文中大概是指护慰者的到来。但原意可能是他许下的第二次来临(14:2-3)(根据拉丁教父),但19中的世界将看不见他似乎不太符合基督再来这一解释。东方教父们大体上将之解释为耶稣复活之后的显现,按字面理解“不久之后”。

25-31耶稣离世前最后的思想

25-26节派遣圣神来教导

27ab节离去前的礼物

Brown 653这个平安是什么样的平安,是缺少战争吗?是缺少内心的紧张或好的感觉吗?

27c-29节耶稣的离去

28节的最后一行:“父比我大”引起基督学和圣三论中很多的争论。亚略派的人引用这一节来说明自己的基督学正确,随后是有人藉此否认耶稣的天主性。

对这一节两个经典的解释是(Brown 654-655):

1)有些教父认为: 这节表达父与子的区别:子是被生的,而父则不然。然而这样的解释是建基于以后对圣经的教义反省,而不是源于对圣经的原义的(字面的,文字的)理解。如果我们想若望福音中耶稣向他的门徒讲论关于圣三的内在关系,这将是时代错误。

2)有些教父则认为:降生的子,作为人来讲,他比父小。这个解释第一眼看起来比第一种解释合理一些。但圣史在区分一个以人的身份来讲话的耶稣和以天主的身份来讲话的耶稣吗?

布朗神父认为13:16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节:没有仆人大过主人的,也没有奉使的大过派遣他的。

另外这句也应该与其上下文有关:如果你们爱我,就该喜欢我往父那里去,因为父比我大。上面所说的古典的解释法不能解释为什么门徒们应该喜欢。若望的思想大概是这样的:17:4-5:耶稣要回到将要光荣他的父那里去。他在世上履行他的使命时,他比那派遣他来的小,但他的离开世界他父交给他的任务他已完成了。现在耶稣要受到父的光荣,父要把世界未有以前,耶稣在父前所有的光荣。这是门徒们要喜欢的原因,因为当耶稣被光荣时,他也要光荣他的门徒同时赐给他们永生。

我告诉了你们:是指死亡、复活、升天和派遣圣神这一整个的过程。

30-31节与世界的领袖的争斗

他在我身上一无所能:是耶稣自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谁能夺去他的生命。

我爱父:爱的表现就是听从命令,就象门徒们受耶稣而尊从他的命令一样,耶稣爱父,他也听从父的命令。

参考路22:42:父啊,不是我的意愿,而是你的意愿成就。

第十五章

1-17 葡萄树与葡萄枝

这个比喻的一个主要含义就是:枝条由树得到生命,门徒由耶稣得到生命。耶稣是真生命的源泉。

爱内:爱指的是耶稣对门徒的爱。

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门徒们爱的榜样就是舍弃自己性命的耶稣。

15节,我们也不应该过分强调是耶稣的朋友,而不是仆人:因为我们就是仆人(Brown 683)

耶稣说“凡由我听来的一切,我都显示给你们了”:这是不是与16:12:我本来还有许多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不能担负。16:12的这句话是在护慰者要来的上下文中说出来的,布朗神父主张护慰者不再给予新的启示,而是让门徒们对耶稣已经启示过的有更大的洞见。

16节,门徒们是被耶稣派遣的所以他们能够因耶稣的名字向父求(路10:17:被耶稣派遣出的七十二门徒因耶稣的名字驱魔)

18-16:4a 世界仇恨耶稣和他的门徒

18-21世界仇恨和迫害门徒

19节,世界仇恨所有不属于它的人。耶稣是从上而来的,不属于这个世界(8:23:……犹太人属于这个世界,而耶稣不属于这个世界),门徒也不属于这个世界,因为耶稣从世界中选出了他们。

没有仆人大过主人的:这是直接引自13:16。在13章是说仆人们要效法主人的谦逊;而这里呢则是仆人要经受主人的命运。

如果他们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在旧约中先知带着天主的话,但天主向厄则克尔说:他们不肯听从你的话,因为他们不肯听从我的话(则3:7)。同样的事会发生在门徒们身上。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Brown 697.

22-25 世界的罪

22节“教训”和24节中的“事业”都是耶稣的启示。

他们法律:不仅指梅瑟五书,因为被引用的话来自圣咏。咏35:19:不要让那无故仇恨我的人扬眉吐气;咏69:5(4):无故憎恨我的人,比我的头发更繁。可能这69在这里更合适,因为在各福音其它地方它与耶稣的死亡联系在一起

26-27护慰者的作证

发于父的真理之神:这种表达法进入了第四世纪的信经来描述圣三中的第三位从无始之始发于圣父。许多希腊教父认为若望在这里是指永远的出发(布朗神父不同意这个观点:For more information on it, see Brown 689)。布朗神父认为这里的发与圣父的派遣是平等的,不是指圣三内的生活,而是圣神对人的使命。

你们也要作证:表面上看来好象门徒们要象圣神一样作证。这是指门徒们接受圣神之后的一个使命。若望在这里象路加一样,强调耶稣复活之后,门徒们领受圣神之后要作证:路24:48和宗1:8。护慰者的作证(26)和门徒的作证(27)并非两个分开的作证,它们是和谐的:圣神通过门徒讲话(玛10:20;参考宗5:32;宗6:10;15:28);护慰者对世界来讲是看不见的(14:17),所以他的见证只有通过门徒的见证才可被听到。奥斯定对这意思理解得很好:因为他讲,你们也要讲——他在你们的心中讲,你们用语言讲——他用默感来讲,你们用声音来讲。世界拒绝了耶稣的话和事业,圣神藉着门徒的口要作证反对世界,这样的作证会更激起世界的仇视(16:1-4a)。

从开始就和我在一起:宗1:21:选一人替代犹达斯。

16:1-4a门徒们受迫害

耶稣提前告诉门徒关于这些事,是为了避免他们信仰动摇。

凡杀害你们的,还以为是尽恭敬天主的义务:约瑟夫记载:大司祭Ananus II为雅各伯,耶稣的弟兄的被砸死负责。他给公议会的法官们的理由为什么要处死雅各伯是因为雅各伯违反了法律;保禄曾赞成杀死斯德望,他说自己反对教会的理由是他对自己祖先的传授的热诚(迦1:13-14;宗26:9)。保里加布的殉道录记载:“犹太人,作为他们的一个习惯,”特别热衷于准备烧死圣人的材料。

第十六章

16:4b-15耶稣的离去和护慰者的到来

5-7耶稣的离去和门徒的悲哀

门徒们伤心当然是因为耶稣的离去,但同时也是因为耶稣要与世界的首领斗争,还是因为耶稣描述的在他离开后他们要受的可怕的迫害。

你们中却没有人问我:‘你往那里去’:事实上门徒们已经问过这个问题:伯多禄(13:36)和多默(14:5)。怎样解决这个似乎冲突的记载呢?

1)我们可以说也许这一段(16:5)的次序应该是在那两个片断之前(重新安排顺序)。

2)他们如此的伤心,他们已经问过耶稣这个问题,而现在没有人问这个问题(或他们不再问这个问题)。

我去为你们有益,因为我若不去,护慰者便不会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了,就要派遣他到你们这里来:让我们想起:739:圣神还没有赐下,因为耶稣还没有受到光荣。这似乎不仅暗示是受到光荣的耶稣给予圣神,也是说圣神的要负起受到光荣的耶稣在世的职责。

8-11 护慰者反对世界

学者们发现对8-11对详细的解释是不容易的。圣神来时要指证世界所犯的三种错误:有亲罪恶、正义和审判。9-12节是解释:但我们也不好理解这解释。

关于罪恶,因为他们没有信从我:圣神所做的第一个辩护是证明世界有罪,因为他们不相信耶稣——最基本的罪就是拒绝相信耶稣(光来到世界上,世界却不接受它)耶稣行了这么多的神迹,但人们还是不相信(1237)。

关于正义,因为我往父那里去,而你们再见不到我:护慰者的第二个辩护是证明世界在正义方面所犯的错误:耶稣本来是无罪的和正义的,但却被世界判决为有罪。犹太人认为耶稣自己与天主是一体是自大,并控告他是骗人的,罪人和亵渎天主者。但通过耶稣的死亡,他到达了父那里,父光荣了他,证实了他。

你们再见不到我:直到耶稣再次来临将他们按到他天上的住处(142-3),他们不能用肉身的眼睛看见他了,只能在圣神内和通过圣神,他们看见他。

11节,圣神的第三个辩护是:在判决耶稣中,世界的首领已被判断了。如果苦难和死亡代表着耶稣与世界的首领之间的对抗(12311430),那么在战胜死亡后,耶稣就是战胜了世界的首领。

   12-15护慰者引门徒到达一切真理

许多事要告诉你们:这是不是暗示在耶稣去世之后还会有新的启示呢?有些人认为是,有些神秘教派就建于耶稣的这句话。奥斯定认为我们去研究耶稣所指的是哪些事,是很冒失的。系统(教义)神学家使用这一节来支持启示将在耶稣去世之后继续直到最后一位宗徒去世为止。罗马天主教会神学家则认为这一节表明在教会阶段教义还会有发展(展开)。

布朗神父则认为我们不应这样理解这一节:

他给的理由如下:15:15耶稣说:我已经把由父那里听到的一切都启示给了你们。这似乎是说不再有更多的启示。他认为这一节所说的更多的事是指只有在耶稣复活之后门徒们才会完全明白耶稣生前所发生的事和他所说的话(相似于2:22;12:16;13:7);另外,他认为在若望的思想中,似乎不大可能有在耶稣的传教使命结束之后仍有更多的启示,因为耶稣是父的the revelation,他是天主的圣言。

这种说法似乎与下一节13不协调:这里说未来的事,是不是新启示呢?许多人认为是指若望团体中的先知性的神恩或职务。

16-33耶稣的回来(再被门徒看见?),带给门徒们喜乐和理解

16-23a 门徒们要再次看见耶稣并且喜乐

片时,看不见我;再过片时,你们又要看见我:大部分的希腊教父认为是指耶稣死亡(不久之后)和复活(不久之后)。

另外一种解释:奥斯定认为16中第二个片时是指耶稣第二次来临前的时刻,当耶稣第二次来临时,门徒们要再次看见耶稣。

第二个看见,指耶稣在圣神被赐下后的被门徒们灵性地看见?因为耶稣藉着圣神继续与门徒们在一起。

20-23a节,妇女生产时的痛苦和生产之后的喜乐代表着耶稣的死亡和复活。

23b-33 门徒们要得到他们所求的,他们要清楚地明白耶稣

我们晓得你知道一切,不需要有人问你;因此我们相信你是出自天主:有人解释为门徒们已经有一个印象:耶稣知道和问答他们没有提出的问题。

怎么知道他是出自天主,在Shepherd of Hermas中攻击那些假先知,因为他们必须要问一些问题,“由天主而来的每个神都不是被问(问?)的问题,都是自己讲话,因为它来自上面。”在若望的思想中,耶稣有这个能力,因为他是天主的真正的启示者。当门徒们意识到这耶稣在他们询问之前就知道他们的问题时,他们自然地认出他是由天主而来的。

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个:门徒们可能会舍弃他,但父永远与他同在。这里也许若望在纠正有人对谷中耶稣在十字架上时所说的话:“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这句话的误解:其实耶稣在引用圣咏22

第十七章

17章的结构

三个单元是:1-8;9-19;20-26

每个单元都以耶稣所求或祈祷的开始(1,9,20)

每个单元都提到光荣这个主题(1-5,10,22)

每个单元中间时都有一个耶稣对父的称呼:父啊!

每个单元都提到父给耶稣的人(2,9,24)

每个单元都有耶稣把父启示给人这个主题(6:你的名;14:你的话;26:你的名)

单元一 1-8 耶稣完成了他的工作祈求光荣

1- 5节耶稣祈求光荣

这里耶稣受到光荣这个主题与斐29相似:因此天主高高在举扬了他,赐给他一个名号超越一切名号。

3节 这一节很明显的是加入到耶稣的祈祷文中的,耶稣自己大概不会称“耶稣基督”。

永生是认识天主和他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为若望来讲,认识天主当然不只是纯粹理性上的事,同时也是听天主的诫命和基督徒之间彼此相爱(若一134853)。在希伯来文里,认识这个字眼包含直接经验和亲密的意思。

这种永生在于认识(知识)的思想在旧约中也有背景:智153:实在,认识你就是完美的正义;承认你的主权,就是不死不灭的根源。

在新约中,保禄也有这样的思想:格前1312:“我现在所认识的,只是局部的,那时我就要全认清了,如同我全被认清一样。”认识天主就是末世的幸福。为保禄来讲,这认识还是将来的,但则强调这个认识现在就实现了。

6-8 耶稣在门徒中的启示工作

将天主的名显示给门徒:大概是指将天主本身。

单元二  9-19 耶稣为那些父赐给他的人祈祷

9-16 门徒和世界

求你因你的名,保全那些你所赐给我的人:天主的名有保护的力量是犹太主题在箴18:10可以看到:上主的名号是坚固堡垒;义人是进入其内,必得享安全。在18:5-8节我们已经看到当耶稣一说:“我是”天主的名字,那些人就倒退,倒在地上,没有了力量,耶稣就此要求他们安全地放走他的门徒们。

17-19 门徒和耶稣的祝圣

在早些时候我们听到父祝圣了子并派他到世界来(10:36);这里我们有,天主的圣者(6:69),耶稣要父祝圣门徒们,耶稣要派遣他们到世界上去(18)。

他们要以真理被祝圣:即天主的话——你的话就是真理(17)。在普通犹太人的祈祷中,天主是通过他的命令来祝圣他的人:为若望来讲,天主的“话”和“命令”是可以互换的。

我为他们祝圣我自己:在旧约中人和动物都被祝圣:人的祝圣如先知(耶1:5)和司祭(出40:13;肋8:30;编下5:11)。耶稣的话可能在这里有他是司祭献上他自己作为牺牲为天主赐给他的人。

单元三20-26 耶稣为那些通过门徒们的话而相信他的人祈祷

这里耶稣已经看到了门徒们被派遣(18)宣讲的成功,一些人会因他们的话而信耶稣。

20-23耶稣祈求父让那些相信他的人合而为一

21-23节,在促进全世界基督教派团结合一运动中被常常被引用,人们假设这段经文在谈及教会合一。

这合一的力量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天主(但并排除人的努力)。

这样的合一大概本意是指在一个受世界敌视的情况下,一个团体内部的人,有同样的生活方式,遵守共同的法律,彼此相爱(相似于古木兰团体的合一)。

24-26耶稣愿意相他的人与他在一起

第十八章

18-19 苦难叙述 我们将若望福音的苦难叙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1-27:耶稣的被捕和被犹太领袖们询问;

第二部分1828-1916a:被比辣多审训;

第三部分1916b- 42:耶稣被钉十字架、死亡和埋葬。

第一部分 被捕及被犹太领袖询问 18:1-27

1-12耶稣的被捕

在13:27,30节,当我们上次看到犹达斯时,他已经成为撒殚的工具并且进入了黑夜。这是耶稣在11:10和12:35曾警告过的邪恶的夜晚,在这样的夜晚人们要磕碰因为他们没有光明。这可能是犹达斯和他在一起的人带着灯笼和火把来的原因。他们没有接受世界的光,所以他们必须要有人造的光。这个黑暗的时刻可以与耶稣在天上的耶路撒冷的最后的胜利作一比较:在那里受祝福的人不再需要灯因为主天主将是他们的光明。

4节,耶稣和黑暗的势力直接地面对被戏剧性地叙述出来。耶稣知道将要发生的事就出去面对他的反对者(敌人)。我们已经听到他说:没有人能够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自愿地放弃它(若10:18)。耶稣给了犹达斯允许离开最后的晚餐桌去负卖他(13:27);现在他允许犹达斯和和他在一起的人逮捕他。为若望来讲,苦难并不是耶稣不可避免的命运,耶稣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6.耶稣的敌人一听耶稣所说我的就是就倒退跌在地上,没有什么疑问若翰这里所指的“我就是”就是天主的名字。倒在地上是在旧约和新约中是对天主启示的反应(达2:46;8:18;默1:17)。

若望的这一场面讲明了耶稣对黑暗的势力有天主的能力因为他有天主性的名字。它强调了如果耶稣不允许的话,他就不会被逮捕。这样的态度在耶稣面对比辣多时,耶稣明明地讲出来:如果那不是从上而来的,你在我身上没有一点权柄(19:11)。

8-9节,门徒们幸免于与耶稣一起被逮捕应验了17:12的主题:天主的圣名的具有保护人的力量。

13-14;19-23  耶稣被亚纳斯询问

若没有记载公议会审问耶稣,可能是若望福音使用的材料中没有这部分。

这样的审问的目的是什么?

18节,门徒的问题可能涉及到是否可能引起叛乱和门徒数目的增加(11:48;12:19)可能引起的危险。

教义的问题:也可能是查考是否正统和是否具有颠覆性。

因此亚纳斯的问话是非常实际的,宗教领导关心耶稣是否是假先知;也可能是反映亚纳斯在为第二天早晨在公议会前的审问收集资料,而公议会的审问的目的则在于决定耶稣是否有一个政治上的问题,因此必须交由罗马人审训。

一个耳光:受苦的仆人的主题?(Brown 836)

15-18;25-27 伯多禄的背主

15节,关于“另外一个门徒”是谁和怎样不会被逮捕和被允许进入看布朗822-823。

其神学意义:若望使伯多禄的背主与耶稣在亚纳斯面前的答辩同时发生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耶稣经受住了审问他的人,没有否认任何事,而伯多禄则在询问他的人面前退缩了,否认了每件事。伯多禄在耶稣被捕之后到大司祭府上并不相反耶稣在14:32的预言:所有的门徒都要离弃他。当伯多禄三次否认他时,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这是他最孤独的时候。

第二部分 在比辣多前受审 28-40

若望福音的这次受审可能是历史性的记载,可能是唯一的,合法的对耶稣的审问。但它还可能有别的神学含义:

比辣多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是罗马帝国的代表,而是代表对耶稣的态度的一个人物:不信仰也不拒绝。采取一个中间路线,也许这是许多诚实的,对耶稣怀有好感的人所想采取的态度,不愿做一个最后决定。他告诉我们一个不想做决定的人可能会导致最后的悲剧。比辣多本应站在耶稣的一面,反对犹太人,但他不想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不愿面对做这决定的挑战。他想采用一个解决方法:这方法即可使犹太人接受,他也不必做一个站在耶稣一边的决定:首先,比辣多给他们在两个罪犯中选取一个的自由:耶稣或巴拉巴(18:39-40);当这方法不行时,他开始以使耶稣受鞭打和嘲弄的方式向世界让步,希望这为犹太人就够了(19:1-6)。但这也失败了,他又让犹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但是在一个他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下:如果他们要钉死耶稣,他则要他们否定他们的一切对默西亚的期望并且承认皇帝是他们唯一的王(19:14-15)。但“犹太人”在这样的亵渎的话也没有畏缩不前;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直到死的斗争,如果耶稣不死的话,那么世界将被真理所征服。因此比辣多,想保持中立的人,对这些人剧烈的表现很无奈。没有能够听取真理做出倾向真理的决定,他和所有象他一样的人不可避免的要以为世界服务(倒向世界)而告终。

结构、抄写:见Brown 859。

情节一  犹太领袖要比辣多给耶稣判刑(28-32)

怕受了沾污:见 Brown 845-846:他们已经决定致耶稣于死地:因为一个人去死来保存全民族为他们是多么有利(11:50),而这里他们还在小心翼翼地遵守礼仪上的洁净。

我们是不许处死任何人的:Brown 849-850.

关于比辣多的答复见Brown 867上。

“我们是不许处死任何人的!”有几方面的神学含义:耶稣的敌人不但离弃光,而且决定要熄灭它。讽刺的是:通过死亡光的胜利将显示出来。另外,他的敌人已经决定要耶稣以罗马的方式去死,即死在十字架上;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是羞辱他。但他们不知道耶稣是他自己生命和死亡的主宰(10:17-18),他如果死在十字架上,这是他自己曾预言并选择的一种死法(12:32-33)。他在十字架的被举起来不是一个耻辱却使他回归父那里更近了一步。“犹太人”要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以此来阻止人们来相信他(11:48),但讽刺的是他们正在把他举起来因此他要吸引所有的人都归向他。

情节二 比辣多询问耶稣在关他的王权问题(18:33-38a)

33节,比辣多注意政治上的问题。

若望中的耶稣区分犹太人所理解的宗教意义上的“王”和罗马人所理解的政治意义上的“王”(34)。耶稣是王,但不是罗马人所理解的意义上的王。所以比辣多松了一口气,可以宣布耶稣无罪。

比辣多对耶稣是不是自大的革命者这个问题很注意,但反对的理由是:当耶稣被逮捕时,他的跟随者没有武装起来抵抗(18:36。伯多禄的对一个仆人的行动不能称为叛乱)。

情节三比辣多愿释放耶稣;“犹太人”宁要巴拉巴而不要耶稣(38b-40)

第十九章

情节四 罗马士兵鞭打和嘲弄耶稣(1-3)

耶稣是君王这个主题在这里非常明显:在上一个情节中,比辣多曾嘲笑耶稣是君王,说他是“犹太人的君王”,这里士兵们继续嘲弄他。耶稣被宣布为君王;他们给他带上王冠。若望喜欢讽刺的写作手法:他们在嘲弄耶稣,但他们在讲一个他们自己还没有认识的真理,这里我们可能看到外邦人最终会宣认耶稣为王的标记。

在若望福音中,鞭打和嘲弄耶稣似乎是出于比辣多的好意,他想就此释放耶稣。在此情节前后,比辣多都宣告耶稣无罪。

尽管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比辣多的正义感却越来越变得歪曲:在上一情节中,比辣多没有释放耶稣虽然他发现耶稣没有罪,这里他又将无罪的耶稣鞭打了(尽管是出于好意),当下一情节中比辣多将耶稣领出时,他在妥协中表现出的软弱自然地被耶稣的敌人看出来。

情节五 比辣多将耶稣引见给他的人民;“犹太人”大喊“钉死他” (4-8)

这一情节又发展了耶稣是君王这一主题:在情节三中耶稣被比辣多承认为“犹太人”的君王;在情节四中,耶稣被士兵们带上王冠和穿上王的衣服,现在在情节五中,耶稣被领出来,象君王一样的被装饰过,穿着紫红袍,为让他的人民欢呼赞成。在若望的眼中以色列盼望已久的默西亚君王已经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应验了。

但比辣多的这一着又失败了,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比辣多在这第二次妥协中表现中的软弱,于是他们高喊钉死他。

当比辣多拒绝以政治因素来定耶稣的罪时,犹太教又回到了他们对耶稣的宗教方面的控诉:他自命为天主子。

情节六 比辣多与耶稣谈论有关权力的问题(9-11)

11节,比辣多想保持中立,但没有成功,因为他没有本性地恨真理,而盖法和犹太人却想杀害耶稣,所以比辣多的罪比他们轻。

12-16a  比辣多向犹太人的要求钉死耶稣让步

凯撒的朋友:有人认为比辣多有光荣的称号:凯撒的朋友。他不想失去这一称号,并受到严厉的惩罚(有人说皇帝对那些他宠爱的人的不忠诚惩罚特别严厉。他担心犹太人会到罗马皇帝那里告发他(他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做的不太好的事情也会因此而被知道)。这一传统是不是可靠,我们不去争论,无论怎样,如果比辣多对一个皇帝的对手友善地处理的话,他担心会因此产生的后果。在皇帝那里的可能的失宠作为真理辩护的代价,这代价太大了,所以比辣多向犹太人让了步。

第六时辰:即中午时候。逾越节的预备日的此时正是开始宰杀逾越节羔羊的时候。出126的古老的法律要求把逾越节羔羊留到尼桑月的14日,然后在晚上开始宰杀。但到耶稣的时候,宰杀已不在家里举行,而是在圣殿中,由司祭们做这件事。因为要宰杀的羔羊太多,所以不能等到日落之后才开始。

除了凯撒,我们没有君王:这句话当然表现了犹太人对皇帝的忠诚,但这是不是表示他们他们不再希望那位要来的君王呢?——No price is too great to pay in the worlds struggle against the truth.犹太人说了这句话,真正的审训已经结束,因为在耶稣面前,“犹太人”已经审判了他们自己;他们已经给自己下了判决。

以色列曾自豪地承认雅威是它的君王(民8:23;撒上8:7)。以后有达味王和其后裔使天主的王权成为有形可见的。充军之后,他们期待着一位默西亚来在世上建立天主的统治。只有天主兴起来的才是以民的真正的君王,而不是波斯人、托勒米王朝和叙利亚或罗马人尽管他们的军队在以民的土地上(参考依26:13)。但现在等了几百年之后,他们竟称罗马皇帝为他们唯一的君王。(他们与天主的盟约的关系已经被他们的话打破:天主[或默西亚]不再是他们的君王,他们也不再是他的子民。)

默西亚被彻底弃绝的事发生在逾越节前夕的中午,正是司祭们在圣殿庭院开始宰杀羔羊的时候。藉着逾越节羔羊的血这个记号,天主的天使曾越过他们的门,没有使灾祸降到他们身上,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百姓,而现在他们却除了除了凯撒,我们没有君王。传统上,他们认为逾越节是天主要审判世界的时候,而在逾越节前夕他们因着判决了天主打发到世上的来那一位却审判了自己。

在福音的开始部分,若翰洗者指出耶稣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的羔羊(129)。藉着前呼后应的方式,这个预言应验了;因为在逾越节羔羊被宰杀的时候,耶稣的审问结束了他要出发在哥耳哥达,流出能够洁净人罪的血(若一1:7)。的确,由若望看来,天主小心地计划了这个时刻。

第三部分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16b-30  

结构 见Brown 911

和这一段内的神学主题,见布朗9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