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妻主古代夫:衡通法论与扶阴讲记(三)李静大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47:17
衡通法论与扶阴讲记(三)作者:中医李静

李静论衡通与远志博士论通与衡

 

李静论衡通

 

衡通法,衡法圆通之法也。

衡通中医理论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衡通中医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

衡通中医之“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论治皆为衡通法;

衡通中医之学院教育与师承教育;

衡通伤寒、温病、主火、攻下、补土、滋阴、温阳、瘀血学说;

衡通经方、时方、秘方、验方、单方;

衡通中医之长与西医之长;

衡通西医辨病与中医辨病和辨证;

衡通纯中医与纯西医概念;

衡通西医治病与中医治人;

衡通中西医结合理念;

衡通健康与亚健康!

 

现代人有不同程度的气血瘀滞兼有所偏!

衡者,动态中求平衡,最佳状态为之衡!

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

辨证如断案,处方如烹调!

人衡则无病,失衡则病生!

欲衡便需通,通之则可衡!

不虚也与补!通也与之通!

找偏纠偏!向最佳看齐!

偏与虚者,补之可令衡!

偏与实者,攻之可令衡!

偏与热者,清之可令衡!

偏与寒者,温之可令衡!

偏与阴虚,补阴可令衡!

偏与阳虚,补阳可令衡!

阴阳两虚,双补可令衡!

因瘀致偏者,通之补之!

因虚致偏者,补之通之!

因邪致偏者,攻之通之!

 

衡量之意,临证功夫也!

治病如打仗!靠的是临阵思维与韬略!

用药如用兵!靠的是沙场磨练与喜好!

辨证如断案!靠的是临床经验与阅历!

处方如烹调!靠的是实战功夫与境界!

 

关于“通”与“衡”

(远志中医博士)

 

通是艺术,也是哲学;

通是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通与不通是个相对概念;

通与不通有程度的差异;

八法之所用皆为通;

通则气机升降出入、内外交流;

通则血脉流畅、瘀滞不留;

通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通则四肢五官九窍各司其职而不废。

 

衡之本意为秤杆,非平不安,其目的作用在于“平”;

衡则为衡量、度量、分寸;

衡亦为权衡、分析、对比;

衡亦为平衡、调和、中庸、恰到好处;

衡亦为平,意为公平、公允。

 

既“衡”而又“通”之,则调节机体的最佳法则;

既“衡”而又“通”,为保持机体于最理想健康状态。

 

衡通理念则为利用“衡通”之法,保持机体臻于“衡通”之境!

                                                    --远志中医习医偶得

 

 

 

扶阴讲记

 

       抗菌素滥用火神派兴起   姜桂附滥用扶阴论救急

       不加辨证大量姜附更偏   衡通阴阳方为找偏纠偏

       维生素保健品隔靴搔痒   激素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抗菌素苦寒药不止伤阳   维生素保健药同样耗阴

       流水作业科学摘取脏器   动辙手术滥砍滥伐伤人  

       化疗耗人阴血损人阳气   饮鸩止渴无异同归于尽

       病本阳虚滥用苦寒伤阳   病本阴虚滥用温补伤阴

       阳虚之人扶阳本属正治   阴虚瘀热之人应该扶阴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常理   阴虚瘀热外寒古今有之

       不辨真假阳虚重用姜附   通瘀治厥何止大量一途

       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可信   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罕闻

       阴虚则热阴盛则寒需辨   温阳药化阴有虚实之分

       阴血亏虚用阳化阴可用   养阴多通阳少方为精纯

       服阳药耗阴液认作排病   误病家误自已难怪古人

       生附子炮附子同是附子   大剂量小剂量同是温阳  

       该用大该用小颇费思量   实用重虚用轻岂可孟浪

       前贤用附子轻重都有度   克敌可制胜张驰皆有方

       飞花摘叶伤人武学境界   四两拨千金乃轻描淡写

       阴平阳秘是为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和之

       阴阳对立矛盾统一至理   扶阳扶阴不可断章取义

       天下无阴虚荒天下之谬   百病皆扶阳需给降火汤

       该扶阳则扶阳重在辨证   该扶阴仍扶阳岂能无伤

       温阳时佐通瘀衡通温通   滋阴时伍通阳方为中庸

       阴虚扶阴阳虚扶阳并重   衡通阴阳堪为医道大成

 

       现代人该扶阳者多?还是该扶阴者多?

 

 

学生李想问:

  《内经》言:“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寒而发生的热是阴盛格阳?还是郁久化热?

寒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在治疗上是温阳还是清热?

六气皆从火化,“寒”积累到一定阶段是不是可以转化成“热”?

还有,您对“病在阴者,扶阳抑阴”与“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用以姜附桂为主”治疗某些“按照目前教材里中医诊断的标准定为阴虚的类型和证型”,“天下没有阴虚”的论点是如何认为的?

                                                                                                               

李静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为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为变。

重寒则热,指寒上加寒,寒极必反,疾病由寒证转化为热证,出现热象,即所谓重阴必阳。

 

重热则寒,指热上加热,热极必反,疾病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出现寒象,即所谓重阳必阴。如某些外感疾病,初期可见发热、口渴、咳嗽、胸痛、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热象,如果热邪持续不退,往往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遍身冷汗,脉沉微等阴寒危象,即是重热则寒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表现为内真寒外假热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假热症状;身虽热,反欲盖衣被;口虽渴,反欲热饮,或饮水不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面虽红,却浮如妆,游移不定。同时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真寒症状。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因此,重寒而发生的热是阳盛格阴,当从热治。重热而发生的寒是阴盛格阳,当从寒治。

 

郁久化热乃寒的性质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所以,郁久化热,久热耗阴,津液丢失则阴虚而燥,燥则生风,风胜则瘀而热。故只清热不可,当从阴虚瘀热论治。

 

中医首论阴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辨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明白了阴阳是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原理,即明白世间没有只有阳虚或只有阴虚这个道理。阴者,有形之血,津液也。现代医学可从血中检测至分子那样精确。阳者,无形之气。此气却是现代医学不能查出来的。故现代医学只能验出贫血,不能验出贫气。实际上不止是贫气,而且气虚、气滞、气郁、气结、气脱、气散皆不能验出。然而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滞,气郁则血郁,气结则血结,气脱则血脱,气散则血散也。故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现代人阴虚者多,然单纯阴虚者也不多,阴虚致瘀挟热即阴虚瘀热者多!单纯阳虚者也不多,阳虚挟瘀需温通之者多,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者多矣。且多为屡用久用抗菌素或久服中成药,如消炎利胆片,龙胆泻肝丸等类中药清热解毒,导致阴血阳气受损伤者最多!然而,此非阳虚寒湿,更非阳虚寒实!所以,临证遇到的多为屡用抗菌素、激素,维生素、保健品类导致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之气血瘀滞挟热或寒热并有者多!动辙手术、滥用化疗药物导致阴阳两虚、脏腑气血津液耗竭者则更多矣!至于治法,还是笨办法,有是证用是法,用是方,用是药,找偏纠之。衡则需通,通之则衡是也!

 

因此,滥用维生素与保健品是隔靴搔痒,于病无补;滥用抗菌素是耗损气血,于体无益;滥用激素药是拔苗助长,得不偿失;动辙手术是滥砍滥伐,耗损脏器;滥用化疗药是饮鸩止渴,同归于尽。

 

西医辨病为炎证,中医即用清热解毒者,是西医格式化的头痛治头,流水作业!现代人用激素本已很多,饮食结构的改变,化学药物的食入与用于体内,而且应用激素类药用之即效是明显的事实。因此,我们说,用激素往往是拔苗助长,导致体内气机紊乱,久之得不偿失。而用抗菌素是打阵地战,拼消耗,不加辨证地将消炎类药用于各种炎症,是为闭门逐寇,邪不得出,故导致气血瘀滞挟热者越来越多。肝主疏泄,肝气郁滞,气有余便是火,久郁之火则耗阴,此也为现代人阴虚致瘀挟热之人越来越多的道理所在。

 

如果说,西药抗菌素与中药清热解毒药的滥用是导致火神派的兴起!而激素,维生素、保健品与不加辨证地滥用大量姜桂附是导致阴虚瘀热病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为何?抗菌素与清热解毒药不止伤阳,同样耗阴是也!

 

张锡纯先生曾论现代人病热者多,寒者为百中之二三之说。

 

阳虚扶阳是正治,阴虚也扶阳是以偏纠偏。阴阳两虚只扶阳岂不伤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阳生阴长与阴平阳秘是对等的!气为血之帅与血为气之母也是对等的!

 

治病如打仗,用方如用将,用药如用兵!中医辨证如法官断案,故有官断十条路之说。处方遣药如厨师烹调!辨证准确,用药精确,疗效才能确切!治好病才是硬道理。此即刘翔赛跑,终点是目标,大家都欲跑至终点,但第一名只有一个!此与打仗一样,各人的用兵韬略与思路不同,有擅用火攻者,有擅用水攻者,有擅用迂回战法者,有擅用围魏救赵法者,有擅用不战而屈人之兵者。

现代人有不同程度之气血瘀滞,此从现代人之舌多紫,脉多弦可以验证。而张锡纯先生早已讲出此理,其著名方剂如:理冲汤、活络效灵丹、十会育真汤、内托生肌散等诸多方剂皆注重气血瘀滞,主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以攻病,佐以补药,邪去而正气无伤损即是此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精髓。人是一个整体,若衡则无病,失衡则病生。找出偏差,纠而正之。衡则需通,通之则衡。既知现代人之病皆有不同程度的气血瘀滞,故用衡通法是为攻病,此与用兵打仗之攻城相同。临证每用衡通法来衡量之,衡通法之衡通汤是为大法,而纠正偏差之对证之药是为攻病,意即打仗攻外围之敌。用对证之药一二味者,非止限于一二味也!佐以补药者,非止限于用补药也!用方药宜与病机息息相符为要!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可拘于用量也。气通血顺,何患之有?

 

“病在阴者,扶阳抑阴”是指阴盛之阳虚,阴盛则寒,故扶阳抑阴乃属正治。病在阴,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病在阳者,用阳化阴”是说阴盛则寒,寒则仍属阳虚,故为病在阳。病在阳,阳损及阴,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扶阳抑阴治实寒之阴盛阳虚,故需用温药。“病在阳者,用阳化阴”治阳虚为主而又导致阴阳两虚,故需用温阳药。用阳化阴者,化阳虚致阴也虚之阴也。

 

至于“用以姜附桂为主”治疗某些“按照目前教材里中医诊断的标准定为阴虚的类型和证型”、“天下没有阴虚”的论点,愚意认为此论乃一家之言,不无所偏。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阴必虚,阴盛者阳必虚也!阴虚者滋其阴方能化阳。阴盛则寒,仍为阳虚也,则需阳药来化之是也!

 

用阳化阴者,化阳虚导致阴也虚之阴阳两虚之阴虚。用阳化阴,能化阴盛之寒,非能化阴虚之热,非能化阳盛阴虚之热,更非能化阳盛阴虚致瘀积结之毒热也!

 

金元四大家立论虽各有所偏,然亦各有所长,故可各成一家。因此,临证时,辨为热证,当用河间之清火法,脾虚证则用东垣法,辨为阴虚当用丹溪法,实证则用子和法,虚寒证可用景岳法,瘀血证用王清任法,衷中参西则用张锡纯法。实际上,东垣何止用补?丹溪何止滋阴?子和该攻方攻,河间该清时方用清火。明此理,则何书不可读?何法不可用之?

 

现代人有不同程度的气血瘀滞,此与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与用药环境不无关系。张锡纯先生即注重气血瘀滞诸病,并创治气血瘀滞诸方。因此,取各家之长而为已用,与疏通气血治气血瘀滞兼有所偏,将疏通气血之法与汗吐下和清温消补之八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之,是为纠偏求衡,是为八法之外之衡通法也。

 

愚意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辨证法,从衡法来衡量之。阳盛则非虚,故不可只补。阴盛则寒,故需辨其虚实。阳盛阴必虚,故阴虚不能化阳者,滋其阴,通其阳即是令其阴阳衡。寒也有虚实,阳虚者,虚寒者温之补之,实寒者通之散之。表实者宣之散之,里寒实者温之通之。阳气虚者益其气,佐以通即可衡之。阳虚至瘀者,温之补之通之。阳不虚之寒,温之通之散之可也!治阳虚时不忘顾阴,治阴虚时不忘顾阳,方为立于不败之地之兼备法也!

 

临证有阴虚瘀热者,有阳虚瘀寒者。有阴阳两虚寒热虚实挟杂者。有因瘀致虚者,有因虚致瘀者,有因邪致瘀者,有瘀多虚少者,有虚多瘀少者。有有形之结者,有无形之结者。阴虚者滋其阴则衡,阳虚者益其阳亦衡。阳虚者用衡通温通汤,以温阳之桂枝、附子是为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以攻病是为主药,佐以补药愈之也速。阴虚者用衡通汤是为动药量宜轻用之,用滋养阴血之药重其量是为静药,而阴虚瘀热者用清热之药是为攻病之主药。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是为常法,正治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为反治法。

 

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用于真寒假热病人。表现的是阳热极盛,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故应采取热因热用的反治法治疗。

 

寒因寒用,为采取寒则寒之的反治法治疗,是用于真热假寒。

 

塞因塞用,是指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祛邪的方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

 

阳盛则非虚,故不可只用滋阴。阴盛则寒,故需辨其虚实。阳盛阴必虚,阴虚及阳,是为阴虚不能化阳。滋其阴,通其阳即是令其阴阳衡是为用阴化阳。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有重用白芍六两、阿胶二两治阴虚不能化阳之水肿腹胀,一剂证消即是例子。

 

如此论之,衡通汤、散与疏通气血之时,用对证之药以攻病,再用补药与纠偏之药为之佐使,与仲景之白虎加人参汤之加用人参、张锡纯先生之理冲汤用参芪,异曲同工也。是为兼备之法,即立于不败之地之简捷扼要之法。诚然,武学之最高境界为飞花摘叶皆能伤人,医学之最高境界为轻描淡写,四两拨千金,愈病于谈笑之间。然而,我辈资质愚鲁,若想达此境界,颇属不易,当终生努力之!

 

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只运用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法是为常法,是为打仗之打阵地战,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而运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为反治法,亦为游击战之变法。博览群书,灵活运用可视为巧法。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运用衡通法之衡通汤、散则可视其为一味药,如打仗之攻城者然。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以攻病者,非止限与一二味也。衡通汤、散之一味药也可视为攻病之药也。其所偏者热,清之。所偏者寒,温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而用补药为之佐使,则非止限于补药之意,是谓攻城之攻外围之敌。攻城者,攻病也。纠其所偏,所偏之寒热虚实诸因皆为外围之敌也。而衡通汤、散法则是可视为攻城,又可与攻偏之药同视为攻病之药。辨证如法官断案,何为病因?何为病机?何为病理?有因邪致瘀者,有因瘀致虚者。则邪可为病因,瘀则是病机,气血瘀滞导致的病理即是结果也。气血瘀滞明显者,主用衡通汤、散,可治因瘀致病者。气血瘀滞不明显者,用衡通汤、散,与对证之药以攻病,气血得以疏通,所偏之邪亦易散。衡通汤、散法得补药以为佐使,病去而正气无所伤。衡法圆通活用之,体内瘀结得通,人体脏腑之自我调节功能即会恢复,此即是张锡纯先生所论之:“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联系,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处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