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丝兰和剑麻的区别:报告文学:中国死囚掠影(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15:08
报告文学:中国死囚掠影(4) 2007-04-10 08:10:07 .A_font_change_big{font-size:16px;line-height:27px;}.A_font_change_big a{font-size:16px;line-height:27px;} .A_font_change_mid{font-size:14px;line-height:24px;}.A_font_change_mid a{font-size:14px;line-height:24px;} .A_font_change_sml{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A_font_change_sml a{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中国死 囚 掠 影(4)

 

                                笑 波

     

              吃     

 

    11月的某日下午,李平接到了一坐台小姐的电话,答应与他性交易,开价1000元,一分都不能少。哈哈,李平得意地淫笑了几声,开着出租车直奔香山的约会地点。

 

    邹小姐钻进车内,朝他抛了个媚笑,点上香烟独个儿抽了起来,意思是,你想怎么玩就来吧。李平将车来的遮阳布拉下后,迫不及待地撕开她的衣裤,在车的后坐占有了这个风尘少女。

    风平浪静后,正在为1000元暗暗自喜的女孩,做梦也没想到,李平突然死死地勒紧她的脖子,他的手劲那么重,他的眼神那么残酷。仅仅几秒钟,女孩便一命呜了,李平搜光了她的衣服内的钱物,将尸体带到自己家附近的河道边,用水果刀将她的子宫割下,他听说吃女人的子宫可以健身。

 

    妈呀,真是令人发指。

    同样的手法,同样的方式,李平自2000年11月到2003年6月间,先后诱奸了5名娱乐场所的坐台小姐,抢了她们的项链,戒指,手机和钱,然后将她们弄死,肢解,用刀割下她们的眼球和肾脏,下酒生吃了。

 

    不仅如此,李平还曾因被公司辞退,持刀闯入公司经理家,将他一家三口残杀后焚尸。又曾因嫉妒某富翁,潜至其家纵火,使损失惨重。……

 

    恶有恶报,时间已到,李平终于被公安机关绳之以法。使人想不到的是,从捕捉到宣判李平死刑的过程中,他表现的泰然和镇静,是前所未见的。

    “死就死呗”,他对法警不屑一顾。

    他一直认为自己该死,所以他疯狂作案,每当他占有一个女人并杀死她后,他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快感,每当他生吃被害女的内脏和眼球时,他就觉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以占有别人的生命为满足,却从来没有任何内疚,也没有恐惧。这样的变态狂,竟在人文鼎盛的北京作案几年,是不是匪夷所思?象他这样的变态狂在北京、在中国各地还有多少?

 

    明天,他就要被开除球籍,见阎王爷去了。透过铁窗的空隙,他看了一眼天外昏暗的日光,一个人喃喃自语说着什么,不时发出一阵阵傻笑。

    牢门响了,法警送来了他最后的晚餐,他接过就猛吃起来:“不错,还有肉……”,他如兽类般大口地吞咽着,直让站立一旁的法警感到恶心。

 

    为了搞清楚李平的过去,法官最后一次传唤他到审讯室,想知道他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按:这样的法官不可能知道)。

 

    然而,李平对自己过去年月里的事情支支吾吾。问他为什么专害小姐,他说是因为她们挣钱比他容易,而对付她们也比较容易。关于他的青少年和家庭情况,他更是闭口不谈,嘴角浮着一丝怪笑。法官们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说,这家伙其实早就死了。

 

    是啊,李平早就死了,在人间他早就是行尸走肉,准确地说,他早就是孤魂野鬼,一如蒲松龄笔下的异类。

    开枪吧,送他走。

 

    人的犯罪,除了天生自私的本性以外,不是什么临时性行为,也不是偶然所致,而是一个长时期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人的青少年时代。本案犯罪的变态心理,无疑来源于他小时侯的不幸遭遇,来源他曾有过的心理障碍。他过去的不幸与障碍显然没有得到及时帮助,加上当今的贫富悬殊的刺激,这才导致他后来的反社会情绪,导致这么多惨案的发生。

 

    引申的结论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青少年一代,这可是是百年大计,而建立民主制度、消灭贫富悬殊,倡导真正的和谐文化才是泯灭犯罪的当务之急。

 

   .......

 

    活着的人都有活着的理由,死去的人却没有死去的逻辑。那么多曾经有血有肉的生命、那么多的恩爱情怀与渴望,只是一念之差便灰飞烟灭,而今安在?环境决定意识,而意识支配了命运,当人们在谴责社会体制弊端的同时,人性的弱点和原罪,是不是也该好好地清算与净化?

 

    善哉。

 

 

                                   2007年4月稿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