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茶楼:酒仙桥的同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08:10

酒仙桥的同学

(2008-04-28 19:51:02)

同学是一段美好青春的记忆。

但是我们的同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

新中国的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划中,在北京的东北角酒仙桥兴建了一个工业区,国家为了这些工厂的安全,一律由“7”字打头,分别代号。如今享誉中外的“798艺术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斗转星移,当年的大部分旧厂房已被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替代,国企转型后酒仙桥的工业区被称为“电子城”。

当年有大批年轻的小伙子响应党的号召,背着背包从部队转业来到酒仙桥立业成家。当时的领导没有先生产后生活,而是在厂区的南面建立了生活区,取名“福利区”。工业区与福利区之间栽了一公里宽的树木(如今是水泥建筑林立),防止工业废气的污染,这条绿化带安全地保护着在这里生活的同志们及他们的孩子。

新中国历史上定义为三年自然灾害来到的同时,孩子们陆续降生了。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物质上的贫困这些孩子没有记忆,小伙伴们在工厂办的幼儿园里愉快的生活着,在他们的印象中:张三与李四是一个班;铁头与胖墩曾经打过架;66年邢台地震时,幼儿园的阿姨带领大家迅速跑到楼外等等。

1968年毛主席提出“复课闹革命”,召集闲散于社会上的学生们回到教室,这些孩子进入北京酒仙桥第二小学成为小学同学。

那时候上学轻松,只有半天上课,下午是业余时间,为了同学们不到处乱跑,成立了很多的学习小组,大家一起写作业、下棋、打球、玩扑克牌、跳舞、唱样板戏,记忆中打扑克牌水平最高就是在小学四、五年级。

那时候,老师们管得很严格,男女生不许说话,这些从小一起长大同住在一栋楼里的孩子路上遇见形同陌路。只有当学校召开运动会时,为了自己班级的荣誉,男、女生才会聚集在一起加油、呐喊。

2002年春天,同学们离开学校20多年后首次聚会,在酒店门口集合,很自然的男生围一圈,女生围一圈。现在回想起来,男女生们在学习小组里还是应该说话吧?但是却已没有了记忆。

由于文革原因,北京市1961年出生的孩子读完小学五年级就毕业了,这是在北京教育史上记有一笔的“戴帽”班。那时的孩子本来就多,当1974年来临,“戴帽”班与长自己一岁的哥哥姐姐们一同挤进了北京94中学,共编制了13个班。

由于受“黄帅事件”的影响,进了中学的同学们没有认真读书,中学的老师发现了这些孩子与以往的学生不一样,于是拆班重新编制。但是,在幼儿园就认识的孩子们无论怎样组合还是熟悉,没有陌生的感觉,具体拆过几次班同学们谁都记不清,只记得大家都是同学。

在94中学读初中的两年中同学们还经历了“反击右倾翻案风”、“天安门事件”、“唐山大地震”、“三位伟人去世”、“中美建交”,在感受着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同时,初中的课程结束了。

在全国上下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文革”成为了历史的名词,在大街小巷美酒飘香的“祝酒歌”声中祖国迎来1977年新春。

同学们重新安静的坐在教室里,紧张而繁重的高中课程开始。那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自觉的来到学校参加早自习,印象中还提出了很多关于“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的口号。记得教务处的一位老师很激动的说:现在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已经超过了文革前17年时的学生!

学校为了高考的需要,按照学生的成绩成立了“提高班”。之后又具体细化,文、理科分开,但是这一次的分班与前几次有着天壤之别。

1978年寒冷的冬天来临,这些一起读了十年书,共同走过了童年、少年、进入了青年的孩子们聚集在北京九十四中学的操场上照“毕业照”。同学们终于长大成人,各奔东西,开始走向社会。

北京的“78届”是由1960年、1961年两年出生的孩子组成,当1979年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时,很多优秀的学生没有能够走进大学校门,他们边工作边读“夜大”,那是后话。

进入八十年代,78届的高中毕业证书不被国家承认,需要重新补习高中课程。所以在社会上很少有人提起关于“78届”。

2008年新春佳节,1960年出生的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蟹岛”举行盛大的“老鼠聚会”。班主任老师问:同学里有没有成为夫妻的?男生抢着回答:您不许男女生说话,谁敢呀!大家哄堂大笑。已经步入中年的同学们眼里含着泪花,相互问候,辨认着“同桌的你”。同学们没有像自己的儿女那样拥有“十六岁花季”、“早恋”,但是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兄妹、是朋友,是青春懵懂的“初恋”。

北京九十四中学的教师和学生早已搬进望京地区新的现代化教室。原来的校址还在,只是挪作他用。在不久的将来,九十四中学曾经的教学楼也会像其它前苏联援建的宿舍楼一样,随着酒仙桥地区的整体改造而被夷为平地,但是这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离开学校后,小学同学首次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