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彻心扉歌词张栋梁:江南贡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30:21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江苏南京城南秦淮河边,毗邻夫子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它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2009年,江南贡院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江南贡院简介  江南贡院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后只剩一个四合院式结构的楼宇,只作展示当时繁荣景象的博物馆,内有一可感知贡院盛世时宏大的建筑模型图。江南贡院四周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以防夹带作弊,故世人又称其为“棘围”。

  

明远楼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楼宇之一,楼宇层出不穷,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尽,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队贡院考试匠行动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

  在清一代,科考共举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

编辑本段江南贡院历史

  

江南贡院

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知府史正志创建江南贡院,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南窗纪谈》载)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

  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清代初期,南京为江南省首府,故贡院一直沿用“江南贡院”之名。

  清光绪年间,科举制度废止,江南贡院停止开科取士。

  公元1919年,贡院被拆除,除留下贡院内的明远楼、衡鉴堂和一部分号舍作为历史文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市场。

编辑本段江南贡院现状

  

至公堂

如今的江南贡院,已远没有当初宏大的规模,只保留了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复建有考试时考生所用号舍40间,古时考生所用文房四宝、油灯、食品,以及专门制作的电动模拟考生塑像。现在的贡院陈列馆大门,就是当初贡院的中心明远楼,它是贡院里的一座四层小塔楼,这个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小楼,是为了监视考生而建设,并是为考生提供考卷外帮助的服务中心。楼内有明清时期的碑刻20余处。楼后的至公堂,现在是贡院文化的主要展厅。

江南贡院名士  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袁枚林则徐、施耐庵、方苞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

施耐庵

  施耐庵(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江苏兴化人。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代表作是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施耐庵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唐伯虎

唐伯虎

  唐伯虎(1470~1523),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属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鲁国唐生、南京解元等,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二十九岁到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绝意仕途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江南贡院外为名士建造的蜡像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清代重臣,洋务运动倡导者,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清代名臣,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卒后追谥文恭。翁同龢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张謇

  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当时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常乐镇。他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是中国最后一名科举状元。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编辑本段江南贡院轶事

明初科举冤案

     

江南贡院内部

明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会试发榜。榜上有名者共52人,均为江南考生,是为南榜(春榜)。北方举子开始议论纷纷。三月殿试又取福建闽县陈某为状元,北方举子大哗,认为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因此袒护南方人。群情激奋的考生,将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又到礼部示威。锦衣卫赶来镇压。街头巷尾贴满了指责主考官偏袒同乡,必有隐情的传单。把个南京城弄得一团糟。   朱元璋接到奏报,震怒异常,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三吾对朱元璋说:“元朝统治北方一百多年,使其文化遭受极大摧残。近年来,北方远不如南方,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南优北劣也为正常。”朱元璋却不听他的,找来翰林院侍讲张信,命他带领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等人,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但经复阅后上呈的北方试卷仍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张信向朱元璋如实禀告复查结果,认为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黄榜最末一名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并且认为以文章定优劣,以成绩排名次,是国家科考的惯例,不应有地域照顾。现在北方举子成绩仅能列后,因此不能更动。   这时,有人秘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随即安排刑部调查。刑部在严刑逼供下终于搞出了一个六百多人徇私舞弊、行贿受贿的名单及证词。朱元璋竟然称考官及先前负责调查之人与十几年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有牵连,于是做出了决定:白信蹈、张信以及同科试官二十多人,全部凌迟处死。刘三吾因年事过高,发派充军,以老戍边。所选52名南方贡士全部罢黜,名列榜首的考生陈某以行贿罪问斩,至于受牵连者不下千人。   同年五月,朱元璋又亲自圈点出六十一名贡士,第一名是河北的韩克忠,第二名是山东的任伯安,六十一名贡士中竟无南方举子一人,是称北榜(夏榜)。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于洪熙元年设立南北卷制,南卷取60%,北卷取40%。至此,南北榜案全部终结。

清科场蜚闻案

     

贡院内部石刻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顺治帝派方犹、钱开宗主持江南乡试。丁酉年江南乡试放榜后,落第士子们群集江南贡院门前抗议。江南书坊中还刻了一部传奇小说《万金记》。方字去点为万,钱字去边旁为金,万、金二字,指的就是方犹、钱开宗二主考。书中极力描绘了科场中行贿受贿的情状。顺治得悉江南科场丑事后,当即下令:“方犹、钱开宗并同考试官,俱着革职,并速拿来京,严行详审。”为鉴真假,顺治帝决定亲自在北京主持复试该科江南中举的全部考生。参加复试者每人都身带刑具,并且派遣大量军士在现场看守每一位举人,已经把他们全部当成罪犯了。考场气氛极其紧张。当时已值冬天,考场的举人们冻得浑身发抖,但也不敢吱声。就是这次复试的结果使人觉得此案有冤情在内。复试结果,24人被罚停会试,但因成绩勉强通过,被准做举人;只有14人未获通过,革去举人;共有74人准许参加会试。应该说成绩差强人意,但顺治一看结果,反而认定江南乡试有假,于是下令将方、钱二人立即正法。另外8人也受到全家流放黑龙江宁古塔的处分。   江南名士吴兆骞看不惯上朝如此愚弄考生,特别是当他走进瀛台,看到考场像刑场的感觉后,将笔一扔,竟当场交了白卷。这下可激怒了顺治皇帝,故也把他流放到宁古塔。现在,这一案件已被众多史学家称为“科场蜚闻案”,意思是这应该是一场冤案。88人参加复试,74人的通过率,应该算不错了。并且落第的那14人中,不乏吴兆骞这样的江南名士。

清科举舞弊案

     

清末时期的江南贡院

清朝康熙年间,江南贡院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案。这件案子涉及面广,把部省一级的官员都卷进来了,案情忽明忽暗,扑朔迷离,轰动一时。   原来,江南乡试的主考官受贿出卖举人功名,阅卷人通伙作弊,为此江南士子大哗,出于义愤,把考场匾额上的“贡院”两字涂写成了“卖完”;还有的考生将财神泥像抬到夫子庙里。此事传到皇帝康熙耳里,龙颜大怒,立即派大臣火速赴江南,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然而此案牵涉到封疆大吏和两江总督,故一拖再拖,两批饮差大臣都未能完成使命。最后还是康熙亲审科场案,才判决两江总督革职听差,科场舞弊人员一律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