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妃升职记:土豆种子微型薯生产技术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52:24
土豆种子微型薯生产技术
2010-09-18
马铃薯微型薯是利用脱毒试管苗或由其生产的试管薯, 在防虫网室或温室内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的小薯,微型薯的大小以5-10g最为适宜。目前,微型薯作为原原种用作田间种薯繁殖的基础材料,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微型薯将可能取代通常所用的常规种薯而直接用作为种薯进行商品薯生产。
    由于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低, 且试管苗生产受移栽季节的控制, 因此,利用试管薯生产微型薯更便于操作和利用。以下是以试管薯为基础进行微型薯生产的技术规程。
.微型薯生产的基本环节(参照图1)

二.防虫隔离网室建设
微型薯生产是在完全人工隔离的无土栽培条件下完成的,除了光照和温度条件外,水份和营养供应完全是靠人工调控的,属于设施栽培的范畴。微型薯生产设施可以是温室,也可以是网室。由于网室具有建设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势,目前马铃薯微型薯生产大多采用网室生产。
1.隔离网室的要求
1)网室地点选择:网室建设应选在通风排水良好、水源充足且水源无污染、地势平坦的开阔地带,根据用工特点和管理规范,以50-80亩为一个生产单元为宜。
2)网室建设要求:微型薯生产网室必须具有良好的防虫隔离条件,以防止昆虫传播病毒而造成脱毒马铃薯的再侵染。马铃薯病毒主要靠蚜虫传播,网室隔离采用40-60目的尼龙筛网密封。网室入口处要设立缓冲间或缓冲帘,防止进入网室时蚜虫能趁机进入。
网室要具有很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在网室建设时,平原地区一般以南北朝向为好,以利于通风透光,山区利用平坝河谷建设网室,要根据微型薯生产季节的风向确定网室建设方向。
网室建设要考虑良好的排水性,如果地势较低,应在网室周围构建排水系统。
3)网室形状  目前已有生产厂家转苗生产网室标准件,不同厂家所生产的网室件构成的网室形状有一定差异,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微型薯生产以拱型较好,有面积利用率高,顶部遮盖物调整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其它性状在设施建设过程中注意处理亦可使用。(参照图2


2.生产设施配置
1)开排水沟  沿整个网室群四周开主排水沟,每个网室周围开次级排水沟与主排水沟相连,一般主排水沟要比次排水沟深10公分左右,整个排水沟要向排水沟出口呈一定坡度的倾斜,以便排水顺畅。排水沟的深度与地下水位和降雨量有关,在地下水位越高排水沟越深,降雨量越大排水沟越深。
2)覆盖网纱和薄膜  为了防止管理中薄膜掀揭时蚜虫、褐飞虱等昆虫进入网室,整个网室均要用40-60目的尼龙网纱覆盖,然后再盖塑料薄膜。以便于在晴天将塑料薄膜掀开,透气透光,有利于马铃薯植株生长。
3)做缓冲间  每个网室进门处均应有1米左右宽的缓冲间(参照图3),用于进入网室前的消毒,同时避免网室门直接打开而使蚜虫等趁机入内。


(4)安装喷灌系统  目前喷灌系统的种类很多,质量也不尽一致。微型薯生产完全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其水分调控十分重要,所以一定要选择喷雾颗粒小且均匀一致的产品。根据喷灌系统的喷雾半径确定喷头安装量,一般每个网室安装4-6排。在安装前一定要进行喷雾半径实验,以便确定喷头数量。喷头数量的设置以保证整个网室喷水均匀,不留四角,两个喷头间的喷水量与单个喷头的最佳喷灌效果一致。一般先选择一个网室试装,试装的方法是,先安装网室中心一排,然后试喷,以确定同一排喷头间的距离,然后安装第二排,再试喷,以确定两排之间的距离。不同排间的喷头呈十字形排列(图4所示),有利于均匀喷灌。


三.苗床设置与准备

1.开室内排水沟 
在苗床砌分前,应在网室内沿四周开室内排水沟,沟深浅于该网室外排水沟10公分,沟宽12-15公分。如果网室所处地势较高或降水少,室内排水沟也可省略。
2.苗床设置 
网室苗床规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人工操作的苗床宽度以1-1.2米为宜,机械操作的苗床则根据机械型号确定,总体原则是便于操作和管理,同时,使网室利用效率最大。苗床用砖和水泥分砌而成,6米宽网室苗床的设置如图4所示。
苗床的深度以培养基质填充的厚度而定,一般苗床应深于基质厚度5公分左右。目前,大多数微型薯生产的基质厚度是10-12公分,因此,苗床的深度以15公分左右为宜。(参照图5

    在苗床正式分砌之前,首先要除去室内表层熟土,同时进行必要的杀虫处理,以消灭土壤中的虫卵,再将土地平整压实。然后在地面平铺5-10公分厚的细纱,然后再铺一层砖或垫一层较厚的无纺布以起到隔绝自然土壤和杂草的作用。然后按照苗床设置规格进行分砌。
3.基质消毒与填充
1)培养基质  微型薯生产采用培养基质替代土壤。所用的培养基质通常为蛭石、珍珠岩等矿质材料。蛭石和珍珠岩具有酥松质轻,吸水保水性好的优点,是无土栽培中广泛使用的材料。
2)基质消毒  为保证种薯质量,基质在每次微型薯生产前均必须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和药剂消毒两种。
高温消毒  利用高温进行消毒一般采用蒸汽和焙炒方式。蒸汽消毒是利用锅炉的蒸汽通过装在密封容器中的培养基质,使基质加温一定时间,达到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目的,消毒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焙炒是将培养基质装入铁锅或其它金属器皿,在火上焙炒,达到消毒效果。焙炒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视基质多少和温度高低而定。
药剂消毒  药剂消毒是采用最多的方式,用于消毒的药剂种类也较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福尔马林(40%甲醛)熏蒸。 200-300毫升福尔马林加水25-30公斤,可消毒基质1m3。其方法为:入床前15-20天,将基质按上述浓度喷上福尔马林,充分拌匀后盖上塑料薄膜,堆闷2-3天,然后揭去薄膜,待福尔马林气体散发尽后,即可使用。这里要强调的是,若药味没有散完,会发生药害,不能用于移栽和扦插。
②粉剂。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每平方米苗床面积用5克拌匀。
③多菌灵等。用500倍多菌灵,300-400倍代森锌或300-400倍托布津溶液充分喷湿苗床上的基质,盖上薄膜5-7天,揭膜后即可用于移栽和扦插。
3)拌基肥  基质在填充进苗床前,将基肥拌入其中。用肥量按1kg/m3 NPK复合肥(或复合肥)加0.1kg/m3尿素,充分混匀后即可填充苗床。拌基肥的过程可与基质消毒结合进行,以使肥料充分溶解,并节约时间。
复合肥建议使用进口高钾复合肥,如狮马牌复合肥(氮磷钾总含量为41%,其中氮12%、磷12%、钾17%)。
4)基质填充  在基质入床前,用1000倍液敌敌畏喷洒或其它杀虫剂充分喷洒整个苗床一遍,然后铺基质。基质厚度一般12cm左右,基质填充完成后,浇水使之充分湿润,3-5天后即可使用。
在一个生产环节完成后,已使用过的基质要充分消毒才能用于下次使用,一般基质可重复使用3-5次。
四.试管薯播种及其管理1.试管薯播种
1)试管薯催芽  在播种前1个月,将还未发芽的试管薯从冷库中取出,根据收获时间确定适当的催芽方法。一般低温贮藏超过1个月试管薯可采用自然催芽的方法;如果是收获1个月内即要播种的试管薯,则要进行化学催芽。对于在冷库中贮藏时间较长,已在低温下发芽的试管薯要继续在低温下贮藏,并薄摊增加光照。试管薯催芽方法请参考 “试管薯贮藏与打破休眠技术规程”。
2)打孔  为了控制微型薯的体积和整齐度,微型薯生产的播种和扦插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500-600株的种植密度范围内,在播种前按照密度做1个打孔器。播种前在准备好的苗床中先用打孔器打孔,打孔器在打孔操作时一定要垂直下落和提升,以免播种孔走形。
3)播种  试管薯播种操作十分简单,只需在每一个孔穴中放置1粒试管薯,播种完成后均匀喷水即可。由于基质一般较细,在喷水过程中即可将试管薯覆盖,可省略覆盖步骤。但喷水时一定要注意均匀,切忌用试管直冲。喷水完成后要检查所有试管薯是否均被覆盖,对少数未覆盖住的试管薯采用手工覆盖。
注意事项:切实做到每孔1粒试管薯,切忌双粒甚至多粒播种而浪费试管薯;播种时按照试管薯收获时间、且个批次分级播种,以便于管理。
2.管理
1)播种后的水份管理  试管薯播种后第一次喷水,既是试管薯覆盖过程,也是试管薯出苗的基础供水过程。以后在试管薯出苗前水份管理要十分严格,因为水份供应过量会造成烂薯,水份不足又会造成缺水而延迟发芽,严重缺失还会使试管薯干瘪。管理人员每天应注意观察,水份管理以保持表面湿润即可。
2)温度和光照调节  春季气温较低,试管薯播种后应保持网室全薄膜覆盖以提高温度,如果可能,可在每个网室中安装2-3只钠灯,既可补充光照,又可适当提高温度。秋季播种时气温较高,要注意通风降温,除网室顶部覆盖薄膜以防下雨外,网室侧面要充分掀开薄膜以利于通风降温,气温过高而日照太强时,要注意覆盖遮阳网。
3)试管薯出苗后的管理  试管薯出苗后要及时喷施稀薄氮肥,一般是采用1:1000的尿素喷施,喷施可采用手动或机动喷雾器完成,尽量避免使用洒水壶浇洒,因为洒水壶孔隙过大容易喷施不匀。喷施一般在试管薯出苗1-2公分就要开始进行,5-7天后再喷施1次以促进植株尽快生长达到切段要求。
五.顶端切繁
    切繁是指试管薯发芽后植株生长到5-6片平展叶时,剪取植株顶端茎段进行扦插扩繁的过程,是提高马铃薯繁殖系数、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正确的切繁方法可保证每次剪切后,由试管薯培育的基础苗仍能保持较好的株型和营养面积以及较多的茎节,而且能很快萌发出多个腋芽供下次剪切,同时还能保持微型薯生产能力。
1.切段方法
切段方法如5所示,具体做法是:试管薯发芽后植株生长到5-6片平展叶时、苗高6-8cm时开始切繁。从基础苗基部上数2-3片叶切下顶部用于扦插,秋天温度较高,盛装切段的苗盘要加入少量的水以防切段失水。所切顶端最短不能小于2公分。(参照图6

3.切段扦插
    切段扦插的苗床准备和打孔与试管薯播种的要求相同。扦插时先将每个孔穴中插入一个切段,插入深度以保证至少有2个节插入到基质之中为宜,然后用手轻压,使切段入基质的基部与基质不留缝隙。这一过程要十份注意,不能只压切段和基质接触的表面,一定要压到切段基部,使切段与基质间不留间隙。同时,用力又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切段。
4.切段和扦插后的管理
1)扦插后的水份和温度管理  切段扦插后,管理的关键是遮光保湿,促进切段生根和腋芽生长。扦插后即要进行浇水,并保持较高湿度2-3天,以后每天示苗床水分状况进行浇水,但切忌高温时段用凉水喷苗。高温还会极大地影响成活率,因此移栽后温、网室要覆盖遮阳网一周左右至新根生成。
2)营养管理  切段扦插后2-3天用1:1000的尿素喷施扦插苗,以后7-10天再喷施一次。试管薯培育的基础苗顶端切段以后,也要及时用1:1000的尿素喷施,以促进腋芽尽快生长而用于再次切段扦插。
一般试管薯培育的基础苗切段2次,季节可能也可切段3次。扦插的顶端可直接用于微型薯生产。如果生产需要且季节允许,亦可作为继续切繁的基础苗。扦插方法和管理与前面所述相同。
六.微型薯生产的总体过程管理
微型薯生产过程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微型薯的产量和质量,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植株生长健壮,无蚜虫、无其它病害,同时还要降低生产成本。下面就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进行介绍。
1.水肥管理
1)水份管理  水份管理使微型薯生产的关键。水份不足则微型薯体积偏小;水份过足则内含物不充实,不耐贮藏;水份供应不均则容易发生畸形薯,同时微型薯生理状态也受到影响。
微型薯生产的全过程中,在植株生长期,要保证水份供应充足,均匀;当植株生长达到最大体积后,要适当控水,以保证块茎正常膨大同时又很充实;到块茎生长后期,特别是收获前2周,应只保持空气湿度和苗床表面湿度,切忌充分喷水。收获前3-5天要完全停止喷水。
微型薯生产季节如果雨水过多,要注意排水沟的通常,马铃薯特别不耐渍害,一旦出现渍害就会大量死苗。
2)营养管理  由于设置苗床时加施了复合肥,生长期间只需在必要阶段喷施1:1000的尿素溶液。喷施时间和方法见“试管薯出苗后的管理”和切段扦插后的“营养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植物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不同批次的苗、不同大小的试管薯等可能对营养的要求,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微型薯生产过程中,如果前期发现植株生长过慢,叶片老黄,就要考虑增加营养。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每天对各网室进行观察记载,注意植株长势,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增加活减少施肥次数。
2.网室温度调节
  微型薯生产一年春秋两季,春季前期温度低,后期温度高。秋季正好相反,前期温度高,后期温度低。马铃薯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8-22℃,因此,不管季节如何,温度的调节要尽可能地使之达到或接近马铃薯生长最适温度。
1)春季网室温度调节  春季前期温度低,所以播种和扦插后,要将整个网室用薄膜覆盖以利于保温。由于春季是一个温度逐渐上升的季节,所以,一般在3月底以后,当上午11点左右网室内温度达到18℃左右时,就要揭开塑料薄膜,因为,上午11点左右温度已达到18℃左右,中午的网室温度肯定超过22℃。一般在完春时节,如果夜间温度不低于16℃,则网室侧边薄膜可以不覆盖以便于通风,且一定的昼夜温差更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到了马铃薯块茎生长阶段,此时一般温度上升也较快,只要不是雨天,要将薄膜全部打开,以利于通风降温。但要注意在下雨前将薄膜盖好。
2)秋季网室温度调节  秋季前期温度高,播种后除了雨天需覆盖薄膜外,晴天要掀开薄膜而覆盖遮阳网,尽可能降低网室温度。进入深秋后,白天中午要注意降低,夜晚要注意保温,其原则是中午温度控制尽可能在22℃以下,夜晚温度保证在16℃以上。
3.病虫害防治
1)晚疫病防治  晚疫病是马铃薯第一大真菌病害,春季生产微型薯尤其容易发生。植株旺盛生长期要每天注意观察,当苗床出现中心感病株时,及时去掉病株,并随即用25%甲霜灵1:200喷雾,此后每两周一次。
2)青枯病控制  是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目前尚无药剂进行防治。严格地讲,微型薯生产不易发生青枯病,但如果操作人员消毒不严,网室处理不彻底等也有可能发生。因此,防止发生青枯病最重要的是不能让病原菌传入温、网室内。注意事项包括:不能将室外的其它植物材料、尤其是茄科植物如番茄、辣椒、茄子、以及烟草等带入室内;微型薯生产的室内应有专用的工作服和工作鞋,以防将室外带菌的土壤带入室内。
3)蚜虫隔离与防治  避免蚜虫进入网室是微型薯生产的最基本措施,因为蚜虫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控制蚜虫即是控制病毒再侵染,保证种薯质量的关键环节。除了网纱要符合要求外,还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播种褐扦插前喷药灭蚜外。随时检查网纱是否有破损,保证网室的防虫隔离。缓冲间要有避蚜设施,进入缓冲间的门和外墙可涂刷成深铁灰色;缓冲间内可用黄色塑料盘盛装杀虫剂,诱杀偶尔进入缓冲间的蚜虫,缓冲间要配备操作人员专用工作服和鞋,工作服以铁灰色或蓝色为宜。操作人员进入网室时要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和鞋,要随时注意入口处的筛网密封。室内若发现蚜虫,要及时喷药纱杀虫。
4)其它虫害防治  在每次一个生产季节完成后,处理基质的同时,要对网室苗床地面进行全面的杀虫消毒,以杀灭地下害处及其虫卵。
七.微型薯收获与贮藏前的处理
1.微型薯收获
1)收获前的准备  一般植株中下部三分之一叶片变黄,即表示微型薯已达到收获期。此时,应加盖遮阳网,停止喷水,促进微型薯表皮老化以减小收获过程中的损伤。停止喷水3-5天后即可开始收获。
2)收薯方法  微型薯收获时,均未达到生理老化,表皮十分薄弱,所以收获时要注意不能有任何损伤。因此,微型薯收获不能使用任何硬质工具,一般是将植株向上拔起,用手将薯块摘下,放入容器内。因为薯块表皮较嫩,应注意轻拿轻放,不能造成破损。工人收获时,可带纱线手套,但不能带帆布手套。
在微型薯批量生产中,也可先用手将微型薯翻出,除去植株茎叶,然后用带控的塑料筐过筛收薯。切忌用金属筛子。
3)入库前的处理  马铃薯收获后的10-15天未生理呼吸高峰期,此时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烂薯。
薄摊  微型薯收获后的前10天,要置于17-20℃的温度条件下薄摊。薄摊的作用是:使微型薯安全通过生理呼吸高峰;让微型薯完成生理后熟;促进表皮老化以利于贮藏运输。用于薄摊的贮藏间,既要维持薄摊期间的适宜温度,同时又要有较好的透气性,同时要有一定的光照条件。为节省能源,应在每天晚间进行贮藏间的通风换气,每天白天将微型薯翻动一次以保证每个微型薯有均匀的光照。
分级  在规模化生产中,一般在薄摊7天时,即可开始分级,因为分级一般要在所有微型薯分级完毕才能正式入库,所以,先期分级的微型薯仍然需继续薄摊。未保证种薯的整齐性,分级一般按照七级进行,从小到大依次为:2g以下、2-3g、3-5g、5-10g、10-20g、20-30g、30g以上。
装箱  分级后的微型薯按照大小分级装入贮藏箱。每个贮藏箱的微型薯厚度应不超过10公分,每个贮藏箱的装入量应不超过三分之二。按照这一规格,贮藏箱的高度以15公分为宜。
4)入库及其后期管理  完成薄摊和分级后的微型薯,装箱后即可进入冷库贮藏。大批量微型薯生产冷库的温度以6-10℃为宜。冷库除了温度控制外,还应有一定的光照,同时保证湿度在85%以上,和良好的换气条件(如果不是自动换气库,每天晚上要人工换气至少2小时)。一些管理细节请查看“微型薯贮藏管理与休眠处理”。
八.技术人员其它工作事项
    微型薯生产的每个环节,技术人员均应严格把关,以保证各个生产环节的准确进行。除了按照上述个技术要求进行微型薯生产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把关外,技术工作人员还应工具生产过程需要,做好各项技术性观察记录,以便于各项生产环节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