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的人:白桦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3:05:59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白桦茸
白桦茸又称桦褐孔菌,深栗色的多孔菌菌,子实体呈伞形平伏在树皮下,菌肉黄褐色,但在自然界很少形成子实体。常在树皮破损及伤节处形成肉瘤状的菌核,大小如拳头或更大,表面坚硬,黑色,富有光泽,有深角形龟裂,中心坚硬,软木质。一般生长在桦木类的主干上,少数生于白杨和花楸上,能导致桦活立木的心材白色腐朽。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 45~50°的地区,如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部分、堪察加小岛)、中国黑龙江、吉林省(长白山)、日本(北海道)。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学名
Phaeoporus obliquus(Pers.:Fr.)J.Schroet. 在外文资料中,其学名常以Inonotus obliquus或 Fuscoporia obliqua出现 ,其别名还有Black birch tuchwood, Malalon mushroon,日文名为“カバノアナタケ”。俄罗斯名为“Carga”,在日语也用“チャーガ” 这个名字的。别名
桦树菇、桦穴茸、西伯利亚灵芝分类地位
桦褐孔菌属于锈革孔菌科,曾误认为是多孔菌科的(张小青,2002)。化学成分
Lovyagina等(1958)最早报道桦褐孔菌含有一种叶酸衍生物(Pteroiploglutamic),  白桦茸
以及芳香物质:香草酸 Aromatic vanillic acis 、丁香酸 Syringic acid和γ-hydroxybenzoic acid(γ-羟基苯甲酸);Ludwiczalkt等( 1961)和 Wrzclono等
(1962)报道分离得到桦褐孔菌醇inooidiol(エルゴステロール,含量高达35.5mg/100g)和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 Kempska等(1962)报道多种羊毛甾醇型三萜类化合物,如3β-羟基-羊毛甾醇-8,24二烯, 21醛、3-β二羟基-羊毛甾醇-8,24 二烯21酸;Piaskowski(1975)分离到类固醇Steroids和生物碱类化合物;Kahlos等(1986)分离得到栓菌酸trametenoic acid; 何坚等(1998)报道分离得到一种新化合物——桦褐孔菌素(fuscoporine)和8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lanosterol、 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3β,21-dihydroxy-lanosta-8,24-diene、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cid、3β, 22R-dihydroxy-lanosta-8,24-diene、ergosterol peroxide、sphingin类似物和mannitol)。最近国外学者分离得到几种新的三萜类 化合物: 3β-hydroxy-8,24-dien lanosta-21,23-lactone、21,24-cyclopentalanosta-3β,21,25-triol-8-ene、3β, 22,25- trihydroxy-lanosta -8-ene(Shin Y.等,2000,2001;张炫酋等, 2001)。主要成分
多糖化学成分
桦树茸的化学成分有多糖、桦褐孔菌素、桦褐孔菌醇、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等超过215种成份,它能有效地针对荷尔蒙和免疫系统失调及对抗癌肿瘤的成长。白桦茸化验结果发现其所含的S.O.D.(超氧化物岐化酵素)是灵芝的55倍, 巴西蘑菇的23倍, 桑黄的318倍, 猴头菇的25倍, 舞茸的31倍, 且水溶性多醣类 如1,3-1,6 β--葡聚糖高达 55.6mg/g。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子实体呈现瘤状( 不育性的块状物,外表黑灰,有不规则沟痕,内部黄色 ),无柄,直径25~40cm,深色, 表面深裂,很硬,干时脆,可育部分厚5mm,皮壳状,薄,暗褐色;菌管3~10mm,脆、通常菌管的前端开裂,菌孔每 mm 6~8个,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 ;菌肉木柱质 ,有轻微的、模糊不清的环纹,鲜(明亮)淡黄褐色。孢子 阔椭圆状至卵状,光滑, 9~10μm × 5.5~6.5μm,有刚毛。
编辑本段生长环境
生于白桦Butula platyphylla Var. japonuca、银桦、榆树和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
编辑本段生产工艺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低温提取,浓缩,喷雾干燥制成。
开放分类:
植物,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