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胤 江西师范:浮肿的甲午战争——李鸿章“卖国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31:31

浮肿的甲午战争——李鸿章“卖国贼”

    人世间的事,只要膨胀浮肿,就会消肿。自己不消,别人给消,别人也不给消,肿死了自然也就消了。阎王那里,不接收浮肿的宝贝。 《廉政瞭望》 张鸣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士大夫的梦醒之战。此前,即使所谓开明人士,也以为中国只要固守纲常名教,再加上一点西洋器械或者制器之母机,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付西洋鬼子也许还有点麻烦,但在东方做老大,料无问题。反正西洋鬼子似乎也不大想一口吞掉我们。

  中日开战之前,举国上下,真正为中国担忧的,大概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其余的人,都相当乐观。在中国的士大夫看来,漫说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不够湘淮军打的。在更多的人眼里,虽然曾经的倭寇给中国造成了一点麻烦,但基本上不值一哂。现在居然掀起“叛乱”,肯定天兵一到,寸草不生,要被荡平的。

  此时的国际舆论,也在给中国国内的乐观情绪添油加醋。多数媒体都认为,中日之战,中国多半能赢。不错,无论从国家实力,还是从军事装备、军舰的吨位、军队的数量看,中国的确都占有优势。西方人打仗,战前的对比估量,就看这些玩意。此番中日战争,跟此前中国跟西方的战争不一样,武器方面的优势,实际上在中国这边。质量相差无几,数量上我们肯定比日本多。像北洋水师定远号和镇远号这样的战列舰,日本连一艘都没有。我们的轻武器,枪炮什么的,也比日本多。

  在弥漫着的乐观情绪中,中国军队七手八脚地被调往前线。很多都是临时招来的新兵,还有些甚至扛着大刀长矛,因为根本不会使用新式洋枪。很多士兵很兴奋,以为此番出征,不过是一趟郊外远足。最兴奋的是八旗兵,这些从关外满人中调集的军队,还没上前线,就开始亢奋。所到之处,把老百姓的鸡鸭连同客栈和商铺里的货物一扫而空。同时嚷嚷着要一路杀洋人杀过去。在他们看来,不管是东洋还是西洋鬼子,都在扫荡之列,全不顾当时朝廷全力争取西洋人支持的政策。

  在街上,这些八旗兵只要看见洋人,就是一通穷追猛打,还真有被追上打死的。在东北,好些基督教的教堂,都被这些“神勇”的八旗兵给砸了。只是这些八旗兵的“勇武”只体现在后方,因为当东洋人打进国境之后,他们就踪影全无。这样的军队给朝廷带来的麻烦,包括外交麻烦,比他们消耗的粮饷还要多。在战场上,却一点用也没有。战前少数几个能打的将军,都不幸阵亡,因为他们的左右多是一些战前大话炎炎、战时临阵脱逃的宝贝。跟这样的宝贝配合作战,不被送掉性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就这样,辽东的土地和百姓,被丢给了日本人。日本人来了,刚刚还跟着八旗兵一起痛恨洋人的百姓们,纷纷在自己的家门口挂上了带有十字标记的招牌,还有的用汉字写上“外国宗教”4个字,显示自己是基督教的教民。如果能找到通洋文的人,用洋文写上一块“英国人住宅”的牌子,这样的家庭档次就更高了。这样的现象,到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再次重演,几乎是一模一样。

  唯一跟后来不一样的情形,是此时辽东的人,无论军民,包括那些望风而逃的军人,都一致痛恨李鸿章。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李鸿章的里通外国。没有李鸿章在朝中做内奸,日本人其实是可以被打败的。此时,实际负责战争指挥的李鸿章,已经被拔掉了三眼花翎,剥掉了黄马褂。但是在百姓眼里,这样的惩罚远不足以惩戒这个汉奸——李二先生是“汉奸”,此时已经变成了朝野的共识。在民间,尤其是满人的民间耳语中,李鸿章的儿子,已经做了洋人的女婿。北京城里的戏园子,戏子们抓哏讽刺一下李中堂,几乎成了时髦。可后来八国联军打进来时,北京城上下,尤其是满人,却都在盼着李中堂来,盼着这个“汉奸”,来搭救他们出水火,实乃一大讽刺。

  人世间的事,只要膨胀浮肿,就会消肿。自己不消,别人给消,别人也不给消,肿死了自然也就消了。阎王那里,不接收浮肿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