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假摔:[第05期·广州史记篇]光孝寺与传说 沧桑二千年,风动幡动我自岿然不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1:07:49
2005-09-16 11:08:5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历经2000多年,光孝寺香火仍是兴旺。


  六祖殿气势恢宏,法相庄严,肃穆幽静。


  原七层的西铁塔,现存三层。


  六祖慧能画像。


  僧人与建筑浑然一体。



  寻访手记
  乘坐地铁去拜佛
  光孝寺在地铁一号线的上盖,每次坐地铁到达西门口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温柔的声音提醒你,“下一站,西门口,请在捷泰广场、光孝寺、慈生素菜馆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
  短短的一条光孝路如今也成了佛教用品一条街,光孝寺广场旁边的一所小学叫净慧小学,光孝寺附近有好几家专门做素菜的菜馆,一家名为水云天的素菜馆的宣传单张上面还引用了《礼记》里面的一句经典,“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光孝寺广场上停着一辆小轿车,车后面的窗玻璃上也写着一则风水广告,并留有车主张胡子的手机号码。
  交通的便利、都市的繁华并没有影响光孝寺成为一个清净的所在,光孝寺仿佛炎炎夏日的一片园林,滚滚红尘中的一方净土,使人一见而生清静之心、脱尘之意。夏日午后的太阳火辣辣的,可光孝寺的和尚仍然穿着厚厚的袈裟,有一句话叫做“心静自然凉”,用来形容他们是最恰当不过了。许多广州人在心情烦闷的时候,都会去光孝寺走走,看着鸡蛋花的叶子由黄变绿,看着菩提树的叶子由多变少。看着周遭的人由亲密变得疏远,看着自己的城府一天天变深,看了又看,光孝寺永远一样,可是每次看的心情不一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光孝寺存在的意义对于广州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佛学圣地,更多的人把光孝寺当成了一个休闲的场所,有人在菩提树下上香,也有人在菩提树下看报纸。
  前世之历史
  著名传说源自光孝寺
  当我们都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都在课本里了解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传说故事,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则传说的发源地就是广州光孝寺。龙应台得知禅宗六祖慧能在光孝寺受戒后,吃惊地追问道:“风动幡动的哲学辩论,菩提树下的剃度,竟是在广州吗?为何在历次的广州行中,无人提及?” 
  唐朝贞观年间,王园寺重修殿宇,改名为“乾明法性寺”。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来到法性寺。据载,慧能得到禅宗五祖弘忍的衣钵后,已在南方隐居多年。有一天,他来到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师讲解《涅槃经》,有两位僧人在辩论堂内的风幡为何飘动,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慧能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印宗大惊道:“久闻黄梅五祖法衣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拿出衣钵给大家看。印宗与慧能研讨禅学,慧能言论玄奥,言简理当。印宗十分欣喜,集众僧在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请智光法师等为他授具足戒。后来慧能就在菩提树下为僧众开示禅门,讲说般若波罗蜜法。不久寺中住持法才和尚在掩埋慧能戒发之处修建了发塔。此塔至今完好地屹立在寺内,高6.7米,四角七层,每层有八个佛龛,精美别致。那棵菩提树也生机勃勃地生长在大雄宝殿东北角,与六祖发塔相依并立。
  今生之建筑
  唐宋风格大气 明清雕梁画栋
  光孝寺内现存的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的风格:古朴大气,而明清时期的建筑比较注重细节,雕梁画栋的处理手法随处可见。
  由于慧能祖师与光孝寺有着特殊的法缘关系,所以,光孝寺内的建筑和佛教文物大多也都与纪念慧能有关,如为纪念六祖慧能,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的六祖殿(初名祖堂,现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此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为单檐歇山顶式。里面供奉的就是慧能坐像,高达2.5米。在大殿后面菩提树下所建的瘗发塔,是光孝寺的重要建筑,更是光孝寺独有的纪念塔。此塔就是当年慧能在这里剃发受戒后,寺住持法才将他剃落的头发埋在那棵菩提树下所建的砖石塔。该塔为高7.8米的七级八角形塔,每层各面均刻有佛像。由于此塔极具纪念意义,所以,虽然历经风霜千余年,但也历代募修不绝,保存完好。游人们到此驻足,当年慧能落发的历史性场面也就很自然地浮现在人们面前。
  光孝寺的建筑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以外,现存还有大雄宝殿、伽蓝殿、天王殿、门楼、东西铁塔、法幢、大悲幢、达摩井、斋僧大镬、石签筒等古迹文物。其中大雄宝殿最为雄伟,是广东最大的佛寺大殿。鼓楼始建于宋朝空山住持,明万历39年(1611年)复修,后废。1990年经考古发掘在原位置上住持僧本焕复建。鼓楼上悬放法鼓,与钟相对,跟钟声相和应遇隆重法会时,钟鼓齐鸣,其庄严气象令人虔诚之心,油然而生。本楼以古代寺庙中的鼓楼为蓝本复建,用混合结构,包括斗拱为混泥土强制,创古建新工艺,效果良好,鼓楼内供奉护法关云长神像。
  建于五代时期的东西铁塔,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铁塔。西铁塔四角七层,层层刻有佛像和莲花,是南汉王刘鋹的太监龚澄枢和邓三十三娘所捐造,后因塔殿倒塌,今只存下面三层。东铁塔是刘鋹所捐造,形制与西铁塔相同。层层刻有盘龙和佛像,佛像约有千尊,以金涂饰,故东铁塔又有“涂金千佛塔”之称,雕刻和冶炼技术都很高超。至今保存完好。
  变迁之路
  1》三国 制止寺
  光孝寺原在西汉武帝时,是南越王赵佗玄孙赵建德的家宅,后汉武帝平南越,广州城毁,该宅亦被废。三国时,吴国骑都尉虞翻颇有才学,曾为《易注》。然而,虞翻恃才傲物,屡犯颜直谏,令孙权不忍,将其贬往南海,虞翻举家放逐到广州后,便住在直建军德的故宅处。虞翻不甘埋没,他说“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绳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于是他在住处设帐讲学,传授《易经》,门徒尝数百人。这在当时荒蛮的岭南是一个了不起的事,后人以“树木树人,功不可没”赞誉他为岭南文化发展的贡献。当时这里被人称之为“虞苑”;因苑中有不少诃子树,又名诃林。虞翻死后,家人捐宅为寺,名“制止寺”。光孝寺作为寺庙的历史便从这时开始。
  
  2》东晋 王园寺
  东晋隆安元年(397),昙摩耶舍法师航海到达广州,在这里创建佛殿,改名“王苑延寺”,又称“王园寺”。他是光孝寺的第一位高僧。
  南北朝时期,中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罗(394-468)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泛海到达广州,在这里创建戒坛,传授戒法。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带来菩提树种植在戒坛前,并预言,过170年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佛法,度无量众。
  20多年后,印度佛教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536)航海到达广州,被笃信佛教的广州刺史萧昂迎于王园寺,弘传禅法,名声益著。后达摩被梁武帝请到金陵,晤谈不契,又北上到少林寺,在那里面壁九年,独修禅定,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光孝寺坐落在广州市区的光孝路北,是岭南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刹。民谚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
  光孝寺的前身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南越王赵佗玄孙赵建德的故居,当时的广州城还被称为“番禺”,这也就是“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这句民间谚语的由来。
  
  3》宋朝 报恩广孝禅寺
  宋代时,曾改名为乾明禅院、崇宁万寿寺。有几年还曾改作道教宫观。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下诏改称报恩广孝禅寺。绍兴二十一年,再改名光孝寺,一直沿用至今。宋朝的皇帝比较重视文艺伦理,赐名广孝寺,意为发扬光大孝道。
  现存文物
  四大文物记载历史
  
  大悲幢
  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幢高2.19米,八面刻有小楷书《大悲咒》,字迹依稀难读,有款识二字;其左曰:“同经略副使将仕郎前守辰州都督府医博士庐江郡何宥则敬为”;其右曰:“亡兄节度随军文林郎守康州司马宥选造。”东面又有款一行:“宝历二年岁次丙午十二月一日法性寺住持天德兼薄涧寺大德僧钦造书”。为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有绝对年代可考者。
  
  光孝寺石灯
  灯笼有长达七公尺,也有短到一公尺。形状有八角、六角、四角、圆形、卵形、菱形等。由于形状与质料的差异,而有石灯笼、金灯笼、四角形灯笼、高灯笼、牡丹灯笼、钓灯笼等类。另有四角形高灯笼(盆灯笼),用纸糊成,广泛用于盂兰盆;在盆会之夜置此类灯笼及种种供物,于芦苇等所作之舟上,任河水漂流,称为放河灯。
  
  诃林匾
  悬天王殿屏,此乃明代翰林宫访高明区大相手书于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迄今已达378年。
  
  洗钵泉
  梁大通元年(527)印度王子菩提达摩航渡而到达广州,先住锡本寺传教,为取清泉,在此开凿水井一口,用以洗钵,故称洗钵泉。达摩后来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最后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野史演绎
  方丈曾当过游击队的通讯员?
  网络上流传着许多以光孝寺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其中一位笔名叫做“南天一啸”写的光孝寺抗日传奇很有意思,传奇讲的是1942年发生的故事:广州沦陷,富有人家纷纷举家出洋或回乡下避祸,光孝寺的香火日渐式微,一宽袍大袖的壮实汉子似从天而降,突入鬼子队中,手起如刃,只听得哇的一声,一只鬼头仔已然仆街。众兵旋即将其团团围住,只见其人左腿盘作老松状,右脚却飞舞如臂,出招如电,瞬刻间又有二鬼子捂胸踉跄跪地。格杀之中,鬼子纷纷滚下,侠客正杀得痛快。不料此时敌方一彪援军闻讯赶到,敌强我弱之际,光孝寺中忽地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晚钟,夹杂着喃喃的诵经声。日本人忽闻梵音不觉都怔了一怔,那汉子瞅准机会,嗖的一声跃上光孝寺墙头,待得众鬼子回过神来,三八大盖朝那人方位叭叭乱射,人迹已是渺然。橥木次郎即刻命人传令加调军马将光孝寺围得铁桶似的,势要搜出那汉子,否则就来个“火烧光孝寺”。
  这个故事的下篇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正所谓众说纷纭各执其词。南天一啸还在故事的后面加了这么一句话,“文中人物并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必然。”
  采访中,我向光孝寺的大知客询问起这段传说,他笑而不答,只是告诉我光孝寺现在的方丈新成大和尚是禅宗的三十五代传人,有法卷为证,新成大和尚今年86岁,传说他做过游击队的通讯员,参加过叶剑英开办的干部学校,据史书记载,光孝寺确实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征用为军官学校。
  专家解惑
  采访对象: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法海法师
  1、光孝寺内的菩提树是中国第一棵菩提树,为什么说明书上说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法海法师: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带来菩提树种植在戒坛前,后分植一株于南华寺,清嘉庆二年(1797),光孝寺菩提树为台风所毁,便派人到南华寺取枝补种原处。这棵菩提树干四人合抱,树叶扶疏,高达数丈,荫覆数亩。虽然说明牌上注明菩提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实认真算起来,它的历史绝对有一千年以上了。
  2、广州的寺庙为什么多在市中心?
  法海法师:建在市中心的寺庙都是历史比较悠久的古老寺庙,以前的寺庙主要靠信众的供奉,建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是为了方便信众的供奉和朝拜,后来光孝寺的百丈禅师立下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清规戒律,提倡寺庙“自养”,和尚要自己种地,所以后来的寺庙多建在偏远的郊区或者山区。
  3、光孝寺内的和尚会武功吗?
  法海法师:武侠小说中描写了很多武艺超群的得道高僧,其实中国的寺庙中只有少林寺有习武的传统,禅宗的主要功课是打坐念经,达摩祖师就曾经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长时间的打坐面壁也需要有着非一般的功力,可以调节筋骨、气息,中国的气功也由此而来。不过整体上来说,北方的佛教比较重视实践操作,南方的佛教较重视研修清谈,所以光孝寺内的和尚对佛教有着比较深的研究,但大多都不会武功。
  光孝寺之最
  南方最旺盛的寺庙
  光孝寺的香火一直很兴盛,据《光孝寺志》记载,兴盛之时,田产不下五十余顷,常年食僧万人,是南方最富有的寺庙。即使在今天,光孝寺的香火也是广州的寺庙中最旺盛的,交通的便利为光孝寺带来了众多的信众。
  
  广州市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光孝寺在广州现存的五大佛教寺院(光孝寺、大佛寺、华林寺、六榕寺、海幢寺)中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仍有3万平方米的面积,僧侣人数也多达八十多名。光孝寺在其全盛时范围更加广阔,“方圆三里”,所以广州民间有“光孝和尚,骑马上香”的说法,说的就是光孝寺的和尚去做早晚课、进香都要骑马才能到达,由此可见光孝寺当年的规模之大。
  
  岭南最早的佛教寺院
  禅宗法脉源自天竺,入华途经,在南海一道,初祖达摩来华传法,诃林为其驻锡传法的第一站;六祖大鉴禅师开法岭南,光孝寺为其落发受戒、大开东山法门的第一道场。光孝寺地处历2000余年而不衰的港口城市广州。这里既是中外商家辐辏的风水宝地,也是海路佛法入华的“西来初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光孝寺独特的历史和魅力。西天梵僧远渡重洋,九死一生,东来震旦弘法,这里是他们北上传法的第一个佛门驿站。由海路西去天竺取经的中国僧人,这里是他们的始发之港。历代因各种原因被流放到岭南的高僧大德,这里也是他们的必到之地。
  寺庙拾趣
  
  文人骚客也爱光孝寺
  崇祯十五年(1642),名士陈子壮等延请天然和尚住持光孝寺,重修殿宇。其徒今释作碑记其事云:“营费逾万金,时越六载,殿乃落成。”并作律诗一首云:“梦断风幡不可寻,虚堂尤见古人心。一池春水临高阁,十亩荒烟想故林。人事暗消芳草尽,道情偏共乱云深。明月此时知何限,薄影横窗曾几吟。” 
  光孝寺的特殊用途
  清乾隆年间传奇人物至善禅师曾驻锡光孝寺,传授武艺(史实待考)。
  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广州大搞庙产兴学,要各大寺庙交纳办学经费,长寿寺抗拒不交,于1904年被毁。光孝寺乐助之,因此得到保留,香火兴盛。 
  1921年,广州市地方政府办警官学校时,寺内六祖殿、大殿等处均被占用。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傀儡政权曾一度占用光孝寺作为伪政府的“和平救国军总司令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广东省教育厅接管光孝寺,开办美专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在光孝寺创办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不久改为华南歌舞团及舞蹈学校。
  
  光孝寺.COM
  第一次去光孝寺的时候,我就惊奇地发现:这座寺庙真的不简单,光孝寺不但有着一般寺庙里所具备的大雄宝殿、金身佛像,如云的香客,广东省佛教协会的办公室也设在光孝寺,光孝寺内还有几间办公室,上面赫然挂着“编辑部”的牌子,里面一位高僧不停地在电脑上敲敲打打,编辑部里不但陈列着众多佛学经典,还有一本专门刊登佛教论文的杂志,后来才知道,光孝寺还有专门的网站,新闻中心、网上礼佛、菩提社区,一个网站应该具有的功能光孝寺.COM应有尽有。
  我经常会忍不住暗中猜测:光孝寺的和尚,一定有着超出一般和尚的定力吧!在手机、互联网、地铁等现代化设施的包围下还能一心向佛,修行一定很深很深!
  下期预告
  达摩初祖由印度漂洋过海,从广州上岸,带来了佛教中的禅宗。达摩上岸之处的那块石碑,朴实无华,立在闹市人流之间,就写着“西来古岸”四个字。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许琨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吴峻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