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张萍 现状:教给学生方法,寻找问题来源,让学生会提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16:02:13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并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在课题与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寻找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商不变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商不变的基本性质?”“它有何作用?”“它与原来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等。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在新旧知识找矛盾与联系中发现问题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有学生就提出:“商不变性质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样叙述”,“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大小不变’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合适吗?”

  3、在联系生活与已有的认知中得到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思考:学校开运动会时,4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多大?”的问题。

  4、在反向思考中提出问题。

  人们虽习惯或偏爱正向的\顺理的思维,但往往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进行反向思维会找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很可以试一试。这一途径比较简单,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只要学生有正反的逻辑判断力就能进行。例如,“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次途径提问在巩固知识的环节中学生经常使用。学生使用这一途径提问的目的大多是考验同伴的学习结果和态度,而非真正自己有疑惑。

  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提出问题。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是重要的实践活动。解题多思,能收到事半公倍的效果。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同样也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从题目的结构来提出问题,如:“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问题?”“这道题有什么多余条件、隐藏条件”等。也可能从解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如:“这道题还可用什么方法解?哪种方法更简单、更巧妙?”

  引导学生对数学公式提出问题。对于数学公式的掌握,包括公式的推导,适用条件,逆向和变形应用,这些都可作为学生提出问题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给予引导和示范。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教材和教师大多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S=a×h÷2。有学生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它推导出的公式是不是也相同?”

  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