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晴雪穿越三生三世:如何促进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_产业经济_中思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51:29

如何促进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中思网 www.sinoth.com    发表日期:2008-9-10 14:05:14  

关键字:加工贸易 转移 摘要:人们的争论已经从过去的“内地能否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转变到了现在的“如何促进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这个最新的争论一方面涉及到我国内陆地区承接沿海产业的优劣势分析,另一方面涉及到如何扶持内陆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政府到底能干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近年来,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当前伴随着内地开始批量承接沿海加工贸易转移企业现象的出现,人们的争论已经从过去的“内地能否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转变到了现在的“如何促进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这个最新的争论一方面涉及到我国内陆地区承接沿海产业的优劣势分析,另一方面涉及到如何扶持内陆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政府到底能干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国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存在的优劣势。决定产业业务转移的核心因素是综合成本比较,一个企业在搬迁前后的综合成本对比直接决定着企业向什么地方搬迁,把哪些业务进行搬迁,这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所决定的。

  第一,如果把中国人工工资平均水平设为1,我国东部的人力工资水平约到达1.31,西部地区是0.91,印度的水平是0.8,越南是0.4。越南目前一般工人的人力水平约是每月400元人民币,而我们内陆地区一般劳动力工资在1000元左右,沿海地区在1400元左右。

  第二,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继续保留在中国的沿海地区,而没有向外部迁移,因为将我国和越南进行成本对比时发现:即使我国的工资水平远高于越南的情况下,但我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远高于越南,因此这样计算人工的工资成本,越南优势并不明显,这是现在沿海地区还没有出现大批企业外迁的一个原因。

  第三,从企业生产成本构成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二是产业设备配套能力;三是厂房价格因素;四是综合人工成本;五是运输、物流成本和效率;六是税收等优惠条件。

  从企业财务报表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内地比沿海城市至少具备四个优势:一是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优势;二是厂房和租金价格优势;三是劳动力供给优势;四是原材料和能源优势。

  福布斯2005年对中国城市经营成本指数进行了汇总排名,北京经营成本指数为1,沿海地区包括的上海、广东、深圳、宁波、青岛等平均城市经营成本指数达到了0.87,而中部南昌、武汉、长沙、株洲、昆明、合肥等平均城市经营成本指数达到0.67,东部比内地高出了约30%。

  在看到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所具有的四个优势的同时,内地也存在明显的劣势:

  首先是内地物流成本存在显著劣势。物流服务是企业生产性服务链上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生产实现其及时性、低成本、弹性化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果所生产的产品物流成本占产品总成本不足5%时,可以通过其他要素成本的降低加以弥补。由此分析,可以预见物流成本所占比重不大的企业具有率先向内陆地区挺进的动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内陆地区物流成本偏大?除了区域地理位置上的因素外,内陆地区路网发展缓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铁路运输瓶颈直接制约着产业向内地挺进进程。再从东、中、西部高速公路里程所占的比重看,东部占有绝对优势。内河航运业发展比较滞后也是一个原因,内陆航空运输从货物周转量所反映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内地缺乏保税物流设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设立的保税物流园,保税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跨进工业区、保税物流中心A型和B型、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大部分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比较少。我国具有国际保税物流功能的园区设施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城市,内地省份尚缺乏这一保税物流服务体系,这将难以满足内地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设一个保税物流体系对内地来说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对中国最为有利的目标是内陆地区成功地承接了沿海产业转移,并与沿海地区形成一个产业联动的新格局,进而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在20年前,我国沿海地区通过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形成了沿海地区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国际销售”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从现在开始,如果我国内陆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一个新的内地开放产业体系,今后中国的产业联动格局发生转变,将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销售”新格局。这将导致我国整个产业配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中国加工”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转变。

  这种良好产业互动格局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创造,还要依靠政府“有形的手”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推进。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再努把力,使内地更多地承接产业转移。

  首先,需要中央政府支持和推动在内地城市建立保税物流产业战略体系。内地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需要解决物流成本高的制约,解决的办法是国家有关部委要扶持内地建设具有保税物流和加工功能的复合型园区,以达到内地城市加工贸易集中配套发展的目的。

  第二,需要中央政府制定内地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扶持政策。我国加工贸易的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将形成强大的综合产业竞争力,区域的分工格局将在中西部与东部城市之间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体系。对此,可以按照区域编制产业导向目录,放宽内地产业限制,对于使用配额和许可证的加工贸易业务,优先向内陆地区倾斜配置。

  第三,政府要明确选择重点城市集中布局发展加工贸易。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模式成功的经验是形成产业集聚基地,主要集中在深圳、东莞、苏州等城市。内地城市发展加工贸易也不可能遍地开花,可首先选择工业基础条件好、人力资源充足的重点城市,实施集中入区“圈养”方式,在内陆重点地区集聚建立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第四,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加工贸易的物流配套服务。一是在政策领域在鼓励内地加工贸易集中发展的同时,设计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政策,可研究对鼓励类产业全额退税制度,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就地采购料件。这样可减少对外物流成本过大的制约,弥补内地物流领域存在的劣势;二是在交通领域要研究非高速公路撤并收费站战略;三是要提高内地铁路运输效率,改革管理体制,降低铁路物流成本。

  第五,政府职能部门要研究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产品内销补税政策。从内地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本土化资本比重较高,与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加工贸易不同,内地过去已经建立了一套工业体系,可以嫁接。由此可以考虑采用进口料件的产成品内销,按照原材料和零部件而不是产成品补税。

  第六,内陆地区政府要巩固和保持内地产业综合成本优势。与邻国越南、印度相比,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力成本已经没有太多的直接优势,而加工贸易企业又对成本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因此,内地要考虑提高人力资本效率,采取加大培训力度等措施保持成本效率优势,使内地既能保持加工贸易竞争的优势,又与此同时与沿海地区形成一个互补的一个产业系统。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内陆地区如何加快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降低各方面的政府成本和商务成本,真正创造出一个能使企业得以有效经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

  我国沿海地区用了20年的时间承接住了世界制造业的第三次转移,我们相信内陆地区也可以用20年的时间,承接住沿海地区产业的转移,承接好世界制造业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我们更相信:只要我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目标明确,积极努力,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形成一个产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