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兰生和陵越:四马路【福州路的文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4:54
若在上个世纪初,评比上海最大的商业街,那冠军就不会是南京路,而只能是现今的文化街———福州路。解放前的福州路既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也泥沙俱下地混杂着许多风月场所。新时代里,去芜存精,文化的一面被继续发扬广大,而沉渣却永远留在了新时代的筛网里。
  【路名源起·邂逅美人】
  公共租界里的洋人造街铺路均是工整的格子状。华人与洋人在里面杂居着,像是弈了一句黑白子的游戏,这英租界里福州路附近的山东路、山西路以及众多整齐划一的弄堂一起,称作“棋盘街”。福州路,便是“棋盘街”的中心骨干。
  早在开埠之前,福州路便是4条通往外滩的土路之一。19世纪50年代初,因工部局董事之一、传教士麦杜斯在附近传教,自外滩起到河南中路的这一段福州路最早是被叫做“布道街”的。
  福州路真正长成现在的这个样子,还是依了“第二跑马厅”的兴起。它把英租界一直拓展到西藏中路。一条绵延近1.5公里的福州路,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翌年,工部局正式为它正名为“福州路”。这个路名起得本身就不正经。据说工部局里有个董事曾在福州码头邂逅一风情万种的中国女子,为伊日夜神魂颠倒,最终赢得美人心,纳作偏房,把远在英国的原配忘得一干二净。到上海后,工部局开会讨论路名,他便提议把与美人的邂逅地作为路名。这班被本土上海称为“赤佬”的董事们,晓得这段风流韵事后,一边是艳羡不已,一边遂全票通过了“福州路”的提议。看来文化街和美人向来便是有渊源的。
  【天蟾舞台执国剧牛耳】
  沪上听京戏的传统,也得从茶楼说起。最早听戏,都在茶馆店里。四马路上丹桂第一台算是早年的正规戏台。有钱人都喜欢到那里去捧角,京角如若想红遍上海滩,就必要先在丹桂第一台站稳脚跟。后起之秀,执沪上国剧之牛耳者,是鼎鼎大名的天蟾舞台,也即如今的逸夫舞台。这幢楼可是老东西了,1925年竣工,当时叫大新舞台,欲与大马路上的老天蟾舞台竞争。其门正对着会乐里,守着四马路的要冲。后因为位于“七重天”的原天蟾舞台,被永安公司吃掉,搞永安新厦,所以也并掉了大新舞台,成了沪上最强的京戏剧院。老天蟾的开班大戏,便请来了麒麟童,果然不同凡响。
  【帕尔曼·市府礼堂】
  现科技图书公司的斜对过曾是市府礼堂,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所有大型演出都摆在那里搞。1992年,世界级小提琴大师帕尔曼,以及指挥家祖宾·梅塔便在这里首次为上海观众献艺。只是两位艺术家都表示对这个场所不满。偌大的上海,却找不到一家象样的演出音乐会的剧院。于是领导们才下定决心,上海大剧院的落成,叫帕氏再无抱怨。福州路上的市府礼堂也寿终正寝。
  【麦家圈·秉华笔士】
  如今沪上不少文人骚客是吃“海派文化”这碗饭的。这“海派”的源头便是在四马路上。布道的麦杜斯,其实1935年便到上海来了,据说他还是个汉学家,中文说得极好。在上海落地生根后,便开始研究起了儒家学说。1843年,他在如今仁济医院这带,圈了地,被称为“麦家圈”。正是在这“麦家圈”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出版机构———墨海印社,连名字都如此入乡随俗了。他坚持雇佣一批落拓文人,来给他当枪手,传播西学,有个专用名词叫“秉华笔士”指的。这批即有国学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华笔士”,便是“海派”文化的始作俑者。之后,这批“秉华笔士”又继续在四马路,以及附近的平望街(今山东中路)上创办起了无数最早的报馆,其中就包括有《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一时间,四马路上有大小书报馆逾100家,文化一条街的格局便由此形成。
  【才子王韬·茶花女】
  在一班“秉笔华士”中,才子王韬被誉为“长毛状元”。那时主要因为太平军被称为“长毛”,而王韬受了西学影响,竭力推崇太平天国,再加上他总抱怨空有满腹学问,却不能在殿试上摘得状元头衔,所以人们戏称他为“长毛状元”。可这“状元郎”生性风流,夜幕一降,便顶着皂红色的瓜皮小帽,手摇山水画纸扇便进了西餐馆吃大餐去了。一日,他正坐在临窗的位置上,一边吃着他的牛排,一边喝着碧螺春。(在西餐厅喝绿茶,你说逗吗?)王韬往窗外一望,见一美艳少女上到了对面的饭馆里去,恰巧也坐在临窗的位置。这不禁使他心猿意马起来。打听之下,方知此女乃新来的女校书陆小芬。可谁知,陆小芬已被人长期包养。一年后,王韬才终于因包养小芬的富商破产,才得一亲芳泽的机会。于是郎才女貌,两人惺惺相惜之情甚笃。可终究是造化弄人,太平天国事败后,王韬往香港避难,一去便是22载,可对小芬的思念却是日夜不辍。终于得回上海后,却得知小芬因受他牵连受尽折磨,待出狱后已沦落为街上的流莺。王韬听罢,便止不住的心酸扼腕,要替小芬赎罪。终于在福州路街口遇见了她。可她却怎么也不承认自己就是当年的陆小芬。再到王韬第二天去老地方劝说她时,她已不知踪影,从此上海滩上,再无陆小芬这一号人物。是为一段悲情史。
  【会乐里】
  旧时会乐里的地块,现一幢“莱福仕广场”正在匆忙地进行着其最后的收尾阶段。原先的会乐里几乎是见不到男孩的,是一带闻名的“风化区”。大大小小的红灯笼挂满了整条弄堂,据说赛金花也曾在此盘桓过,引得一众沪上文人争相前来目睹昔日苏州的“花国状元”。
  【盛景盖过大马路】
  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商业。由于大马路规定货车和空车都不能走,所以四马路又承担起了交通要道的重任。沿街的商店“我们可以看见‘有资格做贵族派交易’的大商店,也可以看见‘穷主顾见了不至于胆小而敢贸然直入’的小商店;我们可以看见各大菜馆中吃得酒醉菜饱的漂亮朋友,一摇一摆地走出来,也可以看见衣不遮体拉住了包饭作里挑饭担的人,大抢残饭冷羹的‘小瘪三’;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时髦小姐坐在车子里像风一般来去;我们可以看见大书店,也可以看见转打‘六零六’包医白浊的小医院……”其盛景只是到了南京路的崛起后,才渐渐褪去。
  福州路的餐饮均是广州人兴起的。西餐馆都是广州人烧给中国人吃的,做的是洋行里的小白领吃的。而宵夜馆,则成就了日后的“杏花楼”。这里比邻外滩,洋人下班后拥到上海总会去吃喝,而华人则就近挤向了四马路。至于茶楼其规模就更甚于大马路了。根据1928年上海公共租界茶房名录上,四马路上的茶楼数量几是大马路上的3倍。
  【东段雅士·西段风月】
  根据1946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列出了31家书店,其中有14家坐落在福州路上,另有11家位于与福州路交会的河南中路、山东路口。福州路西段是风月场。而现今随着上海书城、思考乐书局等落户福州路,西段也成了雅士们聚集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