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刘春霖书法:SQ:X—I—You共融的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4:57:39
继EQ之后,今后十年的关键准则,就是社会智能SQ。
如果智商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EQ则是有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但现在,丹尼尔.高曼要你超越自我,提升社会智能,像甘地一样拥有感动别人的能力!
SQ是衡量个人幸福感的新方法,不仅针对收入与就业状况,更要考量人际关系的满足感,以及生命的目标感。SQ开发快乐脑,追求快乐成长力;启动社会脑,促进群我管理力。
继《EQ》热卖五百万册后,高曼再度推出《SQ》,引导我们进入社会智能的领域, 关注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个孩子走向一座足球场,准备上体育课,他们都只有十二岁。两名体格健壮的男孩走在后面,边走边嘲弄另一个身材微胖的同学。
一名健壮的男孩对微胖的男孩说:「你也想踢足球?」语带讽刺,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以这个年龄阶段学童的行为模式而言,这种情况很容易演变为打斗冲突。
胖男孩闭上眼睛,深呼吸一口气,冲突即将爆发,他似乎已做好准备。
他转身面对两名男孩,心平气和的回答:「是的,我想试试看,但是我踢得不怎么好。」
他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不过我很会画画,一样东西只要让我看过,我就可以画得一模一样……。」
然后他指着对手说:「你一定很会踢足球,真棒!真希望有一天我也像你那么行。如果我多练习,也许会有一点进步。」
出言不逊的第一个男孩,这时已经完全放下他的鄙夷,口气也变得友善:「其实你也没有那么差啦,也许我可以教你几招。」
这样一场短暂的人际互动,正是运用社会智能化险为夷的范例。原本冲突一触即发的情势,结果反而催生出一段友谊。微胖的男孩稳住自己的阵脚,不仅安然度过学校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乱流,还赢得一场更微妙的抗争:两个男孩大脑之间的拉锯战。
社会智能下的人际关系 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让两个男孩共通的情绪从敌意转化为正向,是一场精彩的人际关系运作。
最早提出社会智能一词的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桑代克,一九二○年在《哈泼月刊》(Harper’s Monthly Magazine)撰文指出:「社会智能在托儿所、游乐场、军营、工厂与营业厅随处可见,然而条件标准化的实验室却难以观察它的运作。」桑代克认为,这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在许多领域都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对领导统御尤其如此;他写道:「工厂里最好的技工可能会因为缺乏社会智能,升任领班之后反而不称职。」
半个世纪之后的今日,随着神经科学开始探测大脑调节人际关系的区域,社会智能也再度成为研究的重点。
心理学家对于如何区分社会能力与情绪能力,仍有不少争议。这两个领域原本就是犬牙交错,大脑的社会领域和情绪中心会相互重叠。我个人针对情绪智能建立的模型,其实已经将社会智能纳入,只是没有特别标明;但是后来我逐渐了解,将社会智能与情绪智能混为一谈,只会阻碍我们以新思维观照人际关系的性向。
社会智能各项要素,又可以归纳为两个涵盖甚广的范畴:社会觉察(social awareness)与社会能力(social facility)。前者包含我们对他人的感觉体察,后者涉及如何处理与运用这种觉察。
社会觉察从当下感知他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对方的感受与思想,到「掌握」复杂的社会情境,都是所谓的社会意识,又可以细分为:
原始同理心(primal empathy):与他人感同身受,察觉非语言的讯息。
调适呼应(attunement):虚心倾听,调整自己,呼应对方。
设身处地(empathic accuracy):理解他人的思想、感受与意向。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了解人际关系世界如何运作。
社会能力仅只是察觉他人的感受,或者了解对方的思想或意向,未必能够营造出充实美好的人际互动。社会能力奠基于社会意识,能够促成融洽而有效的人际互动。社会能力包括下列要素:
同步效应(synchrony):在非语言层面与他人融洽互动。
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有效地表现自我。
造成影响(influence):塑造社会互动的结果。
展现关怀(concern):关心他人的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行动。
原始同理心的敏锐度 高度影响工作绩效
一名男子到大使馆办理签证,官员和他面谈时发觉有些不对劲:这名男子被问到为何要办理签证时,脸上闪现一丝憎恶的神色。
面谈官员起了戒心,请这名男子稍候几分钟,然后他进入另一间办公室,透过计算机查询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的数据库,男子的姓名立刻出现,原来他是一名遭到好几个国家通缉在案的要犯。
这位面谈官员能够察觉对方脸上稍纵即逝的表情,要归功于原始同理心,亦即随时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类同理心利用低阶路径发挥作用,能够快速且自动自发的浮现。神经科学家认为这种发自直觉、不假思索的同理心,主要是由镜像神经元负责启动。
如果要以测验来衡量原始同理心,就必须评估低阶路径能否快速且自发的解读非语言讯息。我第一次遇到这类测验,是在写作博士论文时。我还记得当时我写得苦不堪言,但是邻近研究室另外两位博士生却似乎乐不可支。茱蒂丝?霍尔(Judith Hall)现在是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教授,丹恩?亚契(Dane Archer)则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C Santa Cruz)。当年他们还在社会心理学教授罗森陶门下时,制作了一系列录像带,至今仍是评量人际关系敏感度的标准测验。
录像带由亚契拍摄,以霍尔为主角,她在影片中呈现各种人际关系情境,例如到一家商店退还瑕疵商品,或者谈论一位朋友的过世。藉由这些录像带进行的测验名为「非语言敏感性测验」(Profile of Nonverbal Sensitivity, PONS),让受测者先看两秒钟特定情境的片段,然后要他们推敲这段影片涉及的情绪。受测者看到的可能是霍尔的脸部,也可能是她的身体,或者只听到她的声音。
非语言敏感性测验的测验结果显示,分数较高的人在职场同事或上司的眼中,对于人际关系也较为敏锐。如果是临床医师或教师,他们的工作绩效会得到较高的肯定。如果是内科医师,他们的病患对于自身受到的医疗会较为满意;如果是教师,他们的教学也会受到好评。无论是哪种行业,这类工作者的人缘普遍较佳。
调适呼应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注,从短暂片刻的同理心更进一步,发展成契合融洽的关系。我们全神贯注对待一个人,倾听他的心声。我们试图了解对方,但不急于表达自身观点。
倾听并呼应感受 造就良好的人际连结
这种深度倾听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性向。而且和其他各个层面的社会智能一样,人们调适呼应的能力也会与时俱进。只要我们刻意付出更多关注,就可以做到调适呼应。
说话风格会透露出一个人深度倾听的能力。在人际连结良好的时刻,我们会以言语呼应其他人的感受、言词和行为。然而如果连结出了问题,我们的言词将变成伤人的子弹:其中的讯息不会顺应他人的状态而变化,只会反映我们自身的状态。关键在于倾听与否,如果只顾对他人长篇大论,却不愿听对方说话,这样的对话其实已降格为独白。
当我垄断一场对话,对你滔滔不绝,那么我就是只顾满足自身需求,不顾你的感受。相较之下,真正的倾听应该是由我呼应你的感受,让你畅所欲言,两个人共同决定对话如何进展。双向的聆听会创造一种对话的互惠互利,两个人依据对方的反应与感受,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词话语。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顶尖的业务员和客户经理(client manager)都具备这种不预设话题(agendaless)的能力。这些领域的菁英人士与顾客或客户接触时,并不是打定主意要做成一笔买卖,而是扮演类似咨询顾问的角色,首要任务是聆听并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才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如果他们无法提供最佳方案,也会坦白告知客户,甚至站在客户这一边,要求公司改进。他们致力与客户培养关系,让自己的建议赢得信赖,不会只为了做成生意而拿自身信誉做赌注。
善于倾听是优秀经理、教师与领导者的看家本领。在医疗或社会工作这类以助人为主的行业,从业人员要得到服务机构的高度肯定,深度倾听是最重要的三种能力之一。能够获得肯定的从业人员,不仅愿意花时间倾听他服务的对象,呼应对方的感受,而且除了要查清楚对方眼前的困扰并对症下药之外,还会询问相关问题,以便深入了解对方的背景状况。
在这个讲究多管齐下的时代,全心关注越来越难能可贵,我们的注意力往往因为一心多用而变得迟钝。自我陶醉和心事重重,都会缩小我们的关注范围,削弱我们注意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想以同理心回应对方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调适呼应的能力遭到伤害,契合融洽的关系也无从建立。
全心关注其实不难做到,《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日前有一篇文章提到:「短短五分钟的对话也可以充满意义。首先你必须放下手边的工作,暂停你正在写的备忘录,推开笔记型计算机,结束你的白日梦,将注意力集中在你面前的人。」
专注倾听能够将心理同步效应发挥到淋漓尽致,因此对话双方的情绪也会相互呼应。在心理治疗中,每当病人觉得治疗师与他心有戚戚焉,就会出现这种同步效应。刻意关注某个人,可能是培养契合关系的最好方法。仔细聆听与全神贯注,会让我们的神经回路做好连结的准备,让双方进入相同的波长,让契合关系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同步效应与正向情绪,也有充分的机会开花结果。
设身处地的能力 决定婚姻的幸福感
有些人认为,设身处地是社会智能最不可或缺的专门能力,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心理学家威廉?伊克斯(William Ickes)是这方面研究的先驱,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具备为他人设身处地的能力,才能够成为「最面面俱到的顾问、最有外交手腕的官员、最具效率的谈判者、最能争取选民的政治人物、最能冲业绩的业务员、最成功的老师、最能看穿问题的心理治疗师。」
设身处地能力可能是决定婚姻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在婚姻的初期特别重要。刚结婚一、两年的夫妻,越是能够准确解读对方的心思感受,对婚姻状况的满意度就会越高,也越有可能长相厮守。准确度欠佳则不是好兆头:如果一个人虽然知道另一半心情恶劣,但是却完全不知道对方为何如此,那么这段婚姻恐怕将暗潮汹涌。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让我们知道,大脑会在潜意识的层面自我调整,让我们觉察他人的行为意图。意识层面对于他人意图的觉察,有助于我们产生更准确的同理心,预测对方即将做出的行为。这种对于他人行为背后动机的理解掌握,有时足以决定生死交关的大事,例如我们遭遇一名抢匪,或是面对一批愤怒的群众;本书序言描写的驻伊拉克美军就是如此。
具备社会认知的人际关系 有助在社会领域中合纵连横
社会认知是人际关系觉察的第四个层面,涉及我们对于社会领域实际运作的理解认识。充分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的人,能够预期大部分社交情境的进行方式,例如在一家五星级餐厅用餐应有的礼节。这类人士也熟悉各种符号象征,能够解读各种社会讯息,例如判断一个团体中是由谁大权在握。
具备这种社会能力的人,还能够准确判断组织内部的人事变化,有如一个五岁小孩列举幼儿园班上每一个同学最好的朋友。我们从小在学校游乐场中学习怎么样结交朋友、怎么样合纵连横等等,这些社会课程后来会演变为一套潜在规则,让我们借以建立成功的工作团队,或是在办公室中合纵连横。
社会认知呈现的方式之一,是解决社会两难情境的能力,例如晚宴时对于有宿怨的宾客要如何安排座位,或者搬迁到新城市之后要如何认识朋友。那些随时做好准备来搜集相关信息、思考各种可行方案的人,往往最能够圆满解决问题。长期对社交问题一筹莫展,不仅会使人际关系陷入混乱,而且对于从忧郁症到精神分裂的各种心理疾病,都是让症状更加恶化的因素。
认知能力可以处理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理解各种社会事件的意义。这种能力的高低也会造成理解的差异,例如在某些人听来是机智诙谐的话语,对其他人而言却可能是尖酸刻薄的讽刺。如果社会认知能力低落,我们可能会不明白为何某人感到难堪,或者某人随口说说的一句话会被另一人视为侮辱。和出身另一个文化的人士相处时,理解人际互动的潜在规范尤其重要,不同文化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规范。
掌握人际关系知识的能力,数十年来都被视为社会智能的基石。有些学者甚至主张,社会认知是运用在社交世界的一般智能(general intelligence),其实也就是社会智能的唯一成分。不过这种观点偏重对于人际关系世界的认识,没有顾及我们与他人互动的实际行为。如此一来,社会智能的测量也只关注对于各种社会情境的认识,忽略了我们在这些情境中的实际经验,这是非常显著的缺憾。有些人可能社会认知高人一等,但是缺乏基本的社会能力,因此待人接物依然动辄得咎。
领导人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是部属追求卓越的关键
具备社会智能的领导人,能够帮助部属遏阻负面情绪,尽快恢复平静。从企业界的观点来看,具备同理心而且化为实际行动的领导人,要比冷漠的领导人更为称职。
最称职的领导人应该是值得信任,能够发挥同理心,常与部属接触,让部属感觉安心并得到赏识与激励。
乔治•科尔瑞瑟(George Kohlrieser)告诉我:「安全基地是保护、能量与慰藉的来源,让我们可以全力施展发挥。」科尔瑞瑟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的心理学与领导统御教授,他认为拥有一个能够运作的安全基地,是追求卓越表现的关键要素。
科尔瑞瑟指出,安全感让人们更能够专注于手边的工作,达成既定目标,将阻碍视为挑战而非威胁。相较之下,焦虑的人很容易对失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会因为表现欠佳而遭到排斥或放逐,因此他们做起事来总是畏首畏尾。
此外,科尔瑞瑟还发现,人们如果觉得上司能够提供安全基地,就会有更大的空间去探索、放松心情、冒险犯难、别出心裁、面对新挑战。这种领导人对企业还有一项好处:如果他们能够营造信赖与安全的工作环境,那么当他们发出严厉的讯息时,部属不仅比较能够坦然接受,还会认为自己有所收获。
作风严峻、要求严格的领导人,如果是在比较无法同心协力的环境,可能会一败涂地。一位投资银行主管跟我提过一个「咄咄逼人、要求严格、从不放松」的领导人,一不高兴就会大吼大叫。后来他的公司购并另一家公司,「新公司的主管无法忍受他的作风,纷纷求去。公司股价一落千丈,购并之后两年,始终没有起色。」
同事之间形塑的情感依附 成为情绪支援的来源
然而我们运气还不错,不必完全指望上司。同事、团队、职场中的朋友,甚至组织本身,都能够为我们带来安全基地的感受。对许多上班族而言,同事犹如「家人」,彼此形成强烈的情感依附。同事之间的情感键结越是强固,大家越是能够振奋精神、做出成果,对于自身的工作也越是满意。
我们对于工作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大部分来自平日职场中不可胜数的互动,对象可能是上司、同仁或者客户。职场中有正向情绪也有负面情绪,两者累积程度与发生频率的比例,决定了我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达成目标的能力。平日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例如完成工作后得到的赞许、遭遇挫折时获取的支持,都会影响工作时的感受。
在职场中就算只有一个人可以倚靠,也会造成很大的差别。一项针对近五百个机构、五百多万名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最能够预测职场生活快乐程度的指标之一,就是问受访者是否同意这句话:「我在职场中有一位好朋友。」
职场情绪支援的来源越多,我们越是受益无穷。密切合作的团队以及予人安全感的领导人,将营造出一种感染力强烈的情绪氛围,连生性容易焦虑的人也会如沐春风。
今日企业界是运用社会智能的急先锋。随着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公司也成为家庭、村庄与社会网络的化身,然而大部分成员的去留是由公司经营者决定。这种本质上的矛盾导致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之中,希望与恐惧都方兴未艾。
想要做到卓越的人事管理,就不能忽略这种潜伏的情绪暗流:它们对企业成员影响重大,决定他们是否能够人尽其才。由于情绪的感染力无比强大,因此每个阶层的主管都应该谨记在心:一个主管可以让部属渐入佳境,同时也可能每下愈况。
高曼 简介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研究员,曾四度获颁美国心理协会最高荣誉奖项,80年代即获心理学终生成就奖,并曾两度获得普立兹奖提名。1995年出版《EQ》一书,畅销逾500万册,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8个月。畅销著作还有《EQ II:工作EQ》、《心智重塑》、《破坏性情绪管理》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