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腰肌劳损的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知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26:40
     洪水:1908年10月1日生,越南河内人。原名武元博、阮山。曾就读于河内师范学校,毕业后,追随胡志明去法国,从事革命活动。在巴黎,他认识了周恩来、陈延年、李富春等中国战友。1925年初到达广州并经蔡畅介绍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州也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洪水毅然退出国民党,并于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11日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洪水由越南党组织安排转移到泰国。1929年,洪水再次来到中国。先后任广东东江游击队第四十六团、四十八团连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团政治委员,第三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晋东北地委宣传部部长,晋察冀边区抗敌报社社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等职。1945年应越南劳动党之邀回越南参加抗法战争,任第四、五战区司令员兼政委。1951年回中国,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科长。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总参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初,被检查出患有胃癌并已到了晚期,他提出了回越南的要求,得到了中央的批准。1956年10月21日,这位戎马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在河内与世长辞。     郑律成:著名作曲家。1918年出生在朝鲜南部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受父兄的影响,他自小就仇恨日本帝国主义。1933年随亲人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后加入“朝鲜民族解放同盟”从事抗日活动,同时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声乐。抗日战争时期,先在上海大众电影戏剧读者会第五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创作了《战斗妇女歌》。1937年10月,郑律成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一期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及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并于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太行山区任朝鲜华北军政革命学校教务长并在抗日前线参加武装斗争。抗战胜利之后,郑律成带夫人丁雪松一道回到了朝鲜,并奉命出任朝鲜保安队(朝鲜人民军前身)俱乐部部长,投入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筹建工作。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为朝鲜军民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东海渔夫》等十余部作品。1950年定居中国。作品有《八路军大合唱》等大型作品十余部,歌曲《延水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毛泽东颂》等近300首。代表作《延安颂》、《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等歌曲流传甚广。其中《八路军进行曲》于解放战争期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76年12月7日,因病逝世。    马海德: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原名乔治·海德姆。1927年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1933年毕业于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11月从瑞士直接到上海行医。在上海,他参加了路易·艾黎等组织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活动,曾利用美国人的身份,完成过宋庆龄嘱托的掩护地下工作人员和传送情报等许多任务。他还在美国《工人日报》上撰文,介绍红军长征的情况。1936年6月进入陕北,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通过考察,他感到,根据地是中国领土上最先进的区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担任中革军委卫生部顾问,还改名为马海德。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4年到1947年,他共为边区军民看病4万多人次。曾在华北军区卫生部、华北军政大学外事学校任职,还担任过中共中央外事组顾问、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医疗顾问等职。1950年经周恩来批准加入中国国籍。历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医生、顾问,卫生部参事、顾问。经常带领医疗队到边远地区为群众防病治病。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基本消灭性病和大量减少麻风病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9月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的荣誉称号。是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10月在北京逝世。     汉斯·米勒:1915年生于德国莱茵区杜塞尔多夫城。1933年中学毕业后到瑞士,进入巴塞尔大学医疗系学医。1939年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9年5月到香港,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会见了廖承志,同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9年9月,经廖承志和爱泼斯坦介绍到延安,并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送往延安。在延安,他见到了毛泽东,并参加了八路军。一个月后,随印度医疗队到达太行山区。1943年1月,返回延安,在联防司令部门诊部当医生,后在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内科主任。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和中国军民一起战斗在太行山上,为抗日战士治伤救命;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里,他救治了无数名伤病员。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解放军攻克天津后,他随军进城,同早在1945年就参加八路军医院工作的日本护士中村结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1月加入中国国籍。先后任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兼儿科系主任。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任内科教授。1972年到北京医学院任副院长、党委委员。后任北京医科大学顾问等职。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12月4日逝世。    许亨植:1909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又名李熙山。因其父参加朝鲜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义兵运动”失败,1913年被迫举家流亡中国辽宁的开原。1929年到黑龙江省的宾县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在哈尔滨参加反日大游行时被捕入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到宾县、汤原、珠河(今尚志)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领导进行反日斗争。1934年6月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三大队政治指导员、第一大队大队长,率部参加创建珠河抗日游击区。1935年1月起,先后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团长、团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主任。曾在哈尔滨东部地区指挥高力营子、拉拉屯、五道岗、十八层甸子等战斗,1936年任北满临时省委委员、抗联第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治部主任。率部开展抗日游击战。1938年调任第三军新编二师师长,对原三师和五师的部队进行整顿。1939年后,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第三军军长兼第十二支队政治委员,指挥所部在松嫩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取得了兰西丰乐镇等战斗的胜利。1940年当部队遭受严重挫折后,仍克服重重困难,率小分队坚持战斗。1942年8月3日,在庆城青峰岭与日军作战中英勇牺牲。
                                   
    柯棣华: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绍拉普迩村。原名德瓦尔肯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28年在浦那进入德干学院读医学预科。1931年去孟买进入卡瓦亨达斯·森德多斯医学院深造。1932年8月,因发表对英国殖民当局不满的言辞而被院方勒令退学。同年12月考入孟买格兰特医学院,1936年毕业。1938年9月17日,随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1939年2月到达延安,拜会了毛泽东。随后被聘任为八路军医院的外科军医。为表达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决心,改名为柯棣华。1941年1月,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柯棣华患有严重的癫痫病,到敌后战场以后,由于环境艰苦,营养不良,癫痫病频繁发作,抢救无效,于1942年12月9日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逝世。
                                   
    爱泼斯坦:1915年4月20日生于波兰华沙。1917年两岁时随父母来到中国,在天津度过童年。1931年中学毕业后,进《京津泰晤士报》任记者。后历任《北平时事日报》编辑,美国合众社、重庆美国《联合劳动新闻》记者。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38年底,应宋庆龄邀请赴香港参加“保卫中国同盟”,在中央委员会负责宣传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向国外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战绩。1944年5月至10月,参加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革命根据地采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接见。其间,经他改写,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新闻稿。1945年赴美国,任纽约《联合劳动新闻》总编辑,后参加美国争取远东民主政策委员会。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到中国参与创办了对外英文刊物《中国建设》(1990年1月改名为《今日中国》)杂志。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全国政协第六届至第十届常委,还曾担任过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2005年5月26日,在北京逝世。    杨林: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原名金勋,曾用名杨宁、毕士悌。1919年因日本军警搜捕流亡中国吉林。1921年考入云南讲武学堂。1924年毕业后到黄埔军校任学生队长、技术助教等职,还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第一次东征。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营长,参加北伐。1926年回黄埔军校任技术主任教官。1927年8月赴苏联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夏到东北任中共东满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1931年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参与创建满洲工农义勇军第四军一纵队。1932年7月到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总教官、红二十三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职。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长征中任中革军委干部团参谋长,曾率1个排为前卫,抢占金沙江皎平渡口。到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参加直罗镇战役。1936年2月参加东征,率先锋营强渡黄河,22日在清涧河口登岸战斗中负重伤后牺牲。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弗尔德,1903年1月11日生于奥地利的莱姆贝格,是犹太裔奥地利人。1927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获综合医学博士学位。他早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在奥地利实行大逮捕和反犹太恐怖主义。罗生特以涉嫌共产党员和犹太人的罪名,被投入德国的布肯瓦内特集中营。1939年春,因查不出罗生特是共产党员的证据,而集中营又人满为患,他被勒令离开奥地利。出于对毛泽东为首的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和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队伍的仰慕,他从奥地利直接来到上海。经过一些曲折,于1941年3月20日,来到江苏省盐城的新四军军部。陈毅和刘少奇对他表示热烈欢迎。1942年经陈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转战华中、山东和东北解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担任高级卫生工作职务,并历任大军区卫生部顾问、纵队卫生部部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罗生特返回他的祖国奥地利。1952年4月22日,因心肌梗死不幸病逝。为了纪念罗生特医生为中奥友谊作出的贡献,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为他建立了一尊4米高的汉白玉全身塑像,1992年10月5日举行了塑像揭幕仪式,山东省莒南县医院被命名为罗生特医院。1993年,奥地利也将一所医院命名为罗生特医院。    金正国:1912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礼泉郡。1916年,迁到中国辽宁省宽甸县一个偏僻山村,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1922年,迁到黑龙江省汤原县古城岗定居。受崔石泉等革命者在通河、汤原等地进行革命活动的影响,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初,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秘书,经常到节河、亮子河、黑金河等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933年末,建立起汤原反日游击队。1934年冬,汤原反日游击队改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任政治指导员。1936年夏,任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一旅政治部主任,后任师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独立师改编为抗联第十一军,他任军政治部主任兼一旅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东北抗日斗争进入更加艰苦时期。日本侵略者企图消灭抗联部队,在下江地区集中重兵进行“讨伐”。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和旅长张治国率一旅战士边打边退,从桦南的永平岗退到山里。1938年5月,在桦川县李贵屯活动时被叛徒杀害。
                                   
    傅莱:原名泰因·理查德,1920年2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少年时期即投身反法西斯斗争,是奥地利共产党党员。1939年1月来到中国。1941年12月几经辗转来到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投身到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人民战争之中。1944年10月,经聂荣臻司令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担任晋察冀军区医药指导委员时,对晋察冀流行的麻疹、疟疾等疾病,不辞辛苦地寻找除疾良药。在担任医学教员时,千方百计克服教材和实验器材严重缺乏的困难,培养了大量医务工作人员。在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时,他成功地研制了粗制盘尼西林,缓解了急需的外伤用药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了中国国籍。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处、重庆市卫生局、重庆医学院任职期间,他为西南地区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的防病治病奔走呼号,为人民健康事业的改善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1962年奉调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室工作。1979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医科大学顾问、白求恩医科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2004年11月16日病逝于北京。    金根:1903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庆兴郡。1908年随家移居吉林省和龙县。1916年入延吉中学读书。1918年考入吉林工业学校。毕业后,本已考上南京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1924年以后,先后担任和龙县北獐洞、大扇洞等小学校长。1929年到龙井大成中学任教,与10多名革命青年一起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后来,为躲避敌人的追捕,带领一部分人由延吉转移到汪清活动。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在汪清罗子沟组建一支40多人的武装队伍。1931年,先后在宁安、穆棱等地转战歼敌。1932年6月,创建北满工农义勇队,任队长,率队活动在宁安、穆棱、汪清等地。1933年6月,前往密山参加筹建游击队工作。1934年2月,任新成立的密山游击队参谋长,参与指挥杨树林子战斗,毙伤伪军营长等10多人。1934年10月,调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兼经济委员会主任。1935年3月代理第四军第二团团长,率队伏击稻田公司自卫团,击毙自卫团团长等18人。1936年8月,调往东北抗联第八军第一师任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与敌人派来劝降的“治安工作班”进行坚决斗争,果断地将其全部消灭。1937年12月3日晚,在黑龙江省桦川县七星砬子山宿营时,被叛徒杀害。
                                   
    巴苏华:1911年生于印度。原名为比乔埃·库马尔。巴苏华是他的中文名字。1934年加入印度共产党。1938年毕业于印度医科大学。同年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1939年到达中国延安。1939年3月至10月,在八路军总医院外科任主治医生。同年11月与爱德华、柯棣华一起,先后到晋东南、晋察冀前线做救护工作。194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1月回到延安后除继续服务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外,还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并在朱德任主席的东方民族反法西斯同盟中,负责编辑《中国报道》杂志。1943年6月回国。1985年病逝于印度。    李铁夫:原名韩伟键,化名金元镐、胡国明、韩国李、云岗等。1901年出生在朝鲜咸镜南道洪原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青少年时代就积极投入到国内抗日斗争的洪流中,立志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1919年3月1日,他参加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三一”独立运动。在朝鲜全国反日大示威的群众游行集会现场,他作为朝鲜学生独立运动总指挥部的负责人之一,慷慨激昂地宣读了由代表们联合署名的《独立宣言》。日本警察署对这位学生领袖恨之入骨,四处通缉他。1919年4月,他辗转流亡到中国,与中朝革命斗士们共同战斗。1920年,他化名秘密赴日本留学。4年后他学有所成,重返朝鲜,以《东亚日报》或《朝鲜日报》记者、编辑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创建朝鲜共产党的活动。他加入了朝鲜马列主义同盟,并于1926年春天在朝鲜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1928年2月,朝共遭到大破坏,他也再次遭到通缉。经共产国际介绍,他再度流亡中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后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反帝同盟党团书记、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1936年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1937年5月,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1937年7月10日,因突患伤寒在延安桥儿沟病逝。
                                   
    李敦白:1921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1939年曾加入美国共产党。1940年应征入伍,并按规定脱党。1945年夏天随美军到达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被分配在美军赔偿损失部处理民间事务。1946年春,在中原解放区首府宣化店密告中共,国民党军队将对其发动进攻。后在张家口、涉县协助新华广播电台开办英语广播,从事英语广播稿的编辑和播音工作;到延安担任新华总社英语专家。在张家口时,李敦白就已经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了延安后他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经过批准,李敦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1月,被指控“接受美帝国主义指示,破坏中国革命”,囚禁至1955年4月方获释放。后到中央广播事业局任职。曾参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翻译、定稿工作。1966年“文革”初期,他贴出大字报,批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表示要和造反派们并肩战斗。10月1日国庆节,李敦白登上天安门城楼得到毛泽东接见,并合影。毛泽东在他的“红宝书”上签了名。后成了“白求恩——延安造反团”的头头,这个外国专家造反组织在1967年夏天时已有70余名成员。196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他写的题为《中国文化大革命打开了通向共产主义的航道》的文章。1968年2月21日,以“美国特务”罪名被关押到秦城监狱。1977年11月,被释放出狱。公安部为其平反,夫人和子女也解除了隔离。1980年3月偕夫人回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