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钱钟书小说下载: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2----第六章 巳时:脾经在尽职尽责地对食物进行大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46:51
                                                           第六章 巳时:脾经在尽职尽责地对食物进行大分解       巳时——9∶00~11∶00——脾经最旺

  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到11点钟,这时轮到脾经值班了。我们说过辰时应该吃早饭,而食物在经过胃的消化之后,还要运输到全身各处,以供养身体,这时脾就担负起“运输大队长”的工作了。

  中医认为,脾胃不分家,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里将脾胃的功能比作仓廪,即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等物质以供养全身。脾胃因此又有“后天之本”之称。“内伤脾胃,则百病丛生”,所以想要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脾胃。想要养脾,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脾主肌肉,通过锻炼肌肉,便可达到强壮脾胃的效果。锻炼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只有上午9点到11点之间脾经当令时进行锻炼,效果才是最好的。
     巳时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段

  巳时脾经当令。脾主肌肉,此时锻炼便可借天时以养脾,健身效果是最好的。平常做做“脚趾抓地”动作,或用脚趾“抓”东西。别看这些动作小,健脾养胃的效果却是很明显的。

  每天清晨我都会见到不少老年人在公园里打太极、舞剑,或拎个鸟笼溜达,神情悠闲,甚是让人羡慕。或许越是到了这个年纪才越加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晨练也因此成为许多老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什么锻炼都选在清晨呢?其实这是很契合人体养生规律的。按照中医理论,巳时正逢脾经当令。《素问》认为“脾主全身之肌肉”,这与它的运化功能是分不开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等物质在脾的运化作用下被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化生成气血以滋养肌肉,为身体的活动提供充分的能量。脾的功能正常,则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如果运化无力,带不走水谷精微,就会造成脾虚或脾湿太重,甚至慢慢感到连吃饭都不香了。人上了年纪后之所以会出现肌肉松弛、四肢无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就是因为脾脏衰弱、运化无力的缘故。巳时气血正好流注脾经,此时脾经是最旺盛的。它吸收了胃传来的食物,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肌肉得到足够的营养就会“蠢蠢欲动”,这时我们就会产生“活动筋骨”的意愿。运动的过程中肌肉的能量得到了消耗,就会迫使脾输送更多的营养过来。脾一直“有活干”,功能就会正常。脾为中土,灌溉四方,生养万物。五脏六腑也会因得到足够的滋养而强壮,疾病自然也就无立足之地了。可见,晨练具有“开关效应”,是打开人体能量的阀门。每天清晨锻炼身体不仅令你筋骨强健,而且一天下来都会特别有精神。

  此外,关于晨练还有一个小典故。巳时为什么属蛇呢?据说这时候的蛇是不会伤人的,也不会在路上游荡,而是隐蔽在草丛之中。古人认为蛇就是大蚯蚓,有钻土的能力。脾五行属土,土只有得到疏松,植物才能旺盛地生长。巳时适合运动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中国哲学讲究“借力使力”,也就是说只有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养生也是如此。巳时锻炼便是借天时以养脾。锻炼的方式很多,那么哪种锻炼方式最有利于脾的健康呢?大家不妨试试“脚趾抓地”运动。你可别小看我们的脚趾,它们可是许多经络的必经之地。脾经走脚的大趾,胃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胃与脾相表里,它们就像一对“铁哥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脾胃健壮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而我们通过对脚趾的锻炼,也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效果。做“脚趾抓地”这个动作时,先小腿用力,然后慢慢把力量传到10个脚趾,让脚趾向脚心靠拢,像要抠住地面一样。坚持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60~90次。这样便可对脚上的经络形成松紧交替的刺激,从而使气血通畅。当然,如果你觉得穿鞋子不方便的话,也可以脱下鞋子,在屋子里的地板上进行练习。但切记铺上棉垫,以免脚部受寒。做完这个动作后,最好再用双掌从上至下拍打小腿部的肌肉。因为脾经、胃经等出了脚趾后都要走小腿,此外足三阴、足三里等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也都位于腿部,刺激这些穴位也可以起到强健脾胃的效果。

  现在还流行一种床上健身法,即足不出户,在床上锻炼身体。如果你比较推崇这种运动的话,我再给您介绍一种方法:利用脚趾抓东西。在床上放一些小物件,如硬币、圆珠笔等,然后试着用脚趾将其“抓”起来。之后用手反复将脚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时对脚趾配以揉搓动作。可别小看这些“小动作”,它们可以使我们脚部的经络得到充分锻炼,强健脾胃的效果相当显著。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得法。生活中处处都有一些“妙法”,就看你是否懂得采撷了!
        “4”字腿是上班族保养脾经的简便大法

  “久坐伤肉”,对于办公族而言,整天不运动对脾的伤害是很大的。但是由于忙着上班,年轻人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其实,健身无处不在。上班时可利用工作间隙,将腿盘成“4”字形,然后沿着脾经的循行路线一路敲打下来,照样可以起到健脾的效果。

  晨练的人群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清一色的“银发一族”。成都市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成都市晨练的人群当中90%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很少会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其实这也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这也难怪,大多数年轻人,平时虽然起得也不晚,但时间大多都花在挤公交车或乘地铁中。难得到了周末还得补补觉,哪有时间锻炼呢!再者,年轻人仗着自己体力好,精力充沛,认为就算缺少锻炼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大碍。

  有句话叫做“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再多的财富如果你只知挥霍不知补充的话,也会有山穷水尽的一天。健康也是如此。现在关注身体就是为自己的“健康银行”存储资本。白领一族平常较少运动,因此更需要锻炼。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伤肉”也就是伤脾。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人,能坐着他绝不站着;能躺着他绝不坐着。其实并非他懒,而是脾虚,脾的运化功能弱,以致肌肉无力,总是感觉累。对于“久坐族”而言,由于肌肉得不到锻炼引起的脾虚的状况比较常见,此外元气也更容易受到伤害。你可能觉得奇怪,不运动怎么还会消耗元气呢?天天坐那儿不锻炼也会使元气得到耗损,这叫暗耗元气。元气伤了,身体就会慢慢弱下来,白天上班也会经常感到没精神,四肢无力。

  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脾虚呢?这里教你几个自检的小办法,第一就是看眼皮。如果平常眼睛很大,明亮有神,而现在眼皮却搭拉下来了,双眼看上去没精神,就说明你的脾虚了。因为中医认为眼皮也是为脾所主的,如果眼皮松了下来,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不过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第二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如果舌头颜色较淡,舌边出现齿痕,说明你的脾也很有可能出了问题,最好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或抓紧时间调理。

  你可能会说,以上症状我感觉自己都有,大概是脾虚了吧!可我早起就得上班,哪有时间做锻炼呢?其实锻炼是无时不在的,只是你不得法罢了。这里就教你一个办公室养脾的办法,那就是“4”字腿按摩法。

  什么是“4”字腿呢?中国人传统的坐法是“坐如钟”,就是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之间成直角,腰杆挺直,膝盖收紧,也就是所谓的“正襟危坐”。因为中国的传统坐具是太师椅,如果在这种椅子上仰坐就会滑到地上去了。而英美人却并不习惯“正襟危坐”,他们喜欢将一只脚的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也就是架腿法。尽管在我们眼中这种坐法有失大雅,但却可以让身体得到放松。另外,我们采用这种坐法也较利于对脾经的按摩。因为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然后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再进入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4”字腿坐姿正好可以将脾经暴露出来,从而便于按摩。如果想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针对脾经上的单个穴位进行刺激。比如隐白穴有很好的止血功效,想要治胃痛可按太白穴,而公孙穴则对于减轻体重有效。当然,如果你不想浪费脑细胞记这么多的穴位,或只想达到保健的效果,那就顺着脾经的循行路线一路拍打下来。拍打时要握空拳,用掌指关节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来,用力适中,对于大腿部位的脾经拍打时可稍用力。两只腿都要敲,每侧以敲打10分钟为好,敲打的时间自然是上午9~11点之间,气血流注脾经之时。敲打的次数视自己的时间多少而定。这样,就算早上没有时间进行锻炼,也可以起到养脾的效果了。如果拍打的过程中发现痛点,表明脾经上有堵塞的地方,这时可以用点按的方法对其进行按揉,将瘀堵的穴位打通,从而将整条脾经的气血通畅。

  此法尽管对于“久坐族”而言有很好的健脾效果,但如果你因此便放任自己久坐桌前那就错了。这毕竟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办法,是对缺少运动的一种补偿。就像不能将补品当成一日三餐是同样的道理。另外,为了坐立时尽可能少的减轻对肌肉的伤害,对座具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坐椅以硬木的为最好,坐姿应采取“正襟危坐”,只坐在坐椅前三分之一处就好了,坐满椅子时很可能会因此而压迫到肌肉。对于身材较瘦的人士而言,可在座位加上薄海绵垫,以减少对血管的压迫,对保护肌肉也有很好的效果。健身不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意识。只要你真正关注起自己的身体,健康便无处不在了。
      思虑过多不仅心会痛,脾也会“痛”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对于思虑过度的人而言,可采取情致疗法。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缓和思虑对脾脏的伤害,只要想一些可以令自己愤怒的事就可以了。

  记得前一阵,各大电视台都在热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应该是妇孺皆知了,梁山伯因思念祝英台过度而命归黄泉。英台也不负山伯,最后跳入墓中,与他化蝶而舞。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有些人看过之后也就过去了,一些有心人却看出些门道来: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因思念某个人就死掉呢,现实生活中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呢!如果这样想,您还真就错了。过度的思念真的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命归黄泉。

  大家都知道,心主神明,一切思虑都是与心有关的,因此才有了“呕心沥血”这个词语。怎么“思”会跟脾扯上关系呢?《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并与五脏相对应。其中脾之志为思,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的思虑对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了脾。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就容易导致饮食不香、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整个人就会消瘦下去。脾伤了气血便失去了生化的根源。气血虚弱,其他各脏腑也会受到连累,从而让人百病缠身,天长日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思病”。被情所困的青年男女多会消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该影视作品并非夸大其实。

  其实,“思伤脾”中的“思”并不单单指“相思”,思考过多也会对脾造成伤害,这主要见于用脑过多的人群。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记忆犹新。诸葛军师一生足智多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却因思考过度而病死于五丈原,享年只有54岁,也给后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现实生活中“思伤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很多学生患上神经衰弱,也就是所谓的“高考竞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易疲惫等,就是因大强度地用脑以致思虑过多而伤脾。再有就是上班族,一些上班族习惯不吃早餐,再加上用脑较多,从而产生头晕、易倦怠等症状,也是脾脏受损所致。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愁一愁,白了头”的谚语,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既然思伤脾,是不是要我们做到不思考呢?当然不是。思虑作为人体的一种情志活动,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活动。一个人如果不勤思考的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也无法生存下去。从中医上讲,不思虑还会有黏滞、懒惰之象,人也会越来越胖,湿气特别重。所以思考不可少,关键是要做到“适度”。如果百思不解那就不要去解,顺其自然反而更好。特别是一些年轻女士,一定要改掉爱钻“死牛角尖”的毛病,遇事常开导自己,将心放宽,这样才能避免伤脾。

  对于思虑过度的人来说,首先要做的当然就是健脾了。这里给你推荐一味药食俱佳的食材——茯苓。对于这个名字,你肯定不会陌生了,北京有名的小吃茯苓夹饼,就是用的这个茯苓。

  茯苓可谓是健脾益寿第一药。中医认为,茯苓归心、肺、脾、肾经,且药性平和,既能健脾渗湿,又可扶正祛邪,对身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可以长期服用。茯苓中所含营养物质也甚为丰富,常服还可强壮体质。《神农本草经》就有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记载,古人甚至将其尊称为“仙家食品”,茯苓的功效由此也可见一斑了。至于茯苓的吃法,《红楼梦》中有很好的记载:“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当然,用人乳和着吃现在看来有些不太实际,那我们就退而求其次,以牛奶代替。先去药店买些茯苓粉,每次取5克冲进牛奶,“每日早起”食用。之所以选择早餐时间吃,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说过,己时气血正好流注脾经,脾经此时最旺盛,也最易受补,这样便可以借天时使茯苓的健脾功效发挥到最大。另外,如果你喜欢喝粥的话,也可以将茯苓粉做成粥来吃:取茯苓粉15克、薏米60克、大枣10枚一起煮粥,每日当成早餐,不仅可以健脾,还可养颜美容。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者闲麻烦,也可以直接去超市买些现成的茯苓饼,上班的时间就可以尽情享用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下中医里的情致相克法,以毒攻毒,化解思虑对脾的伤害。思最怕什么呢?它最怕怒。按照中医五行学说,思为脾志,怒为肝志。脾五行属土,肝五行属木,因为木可克土,所以怒能克思。对于思虑过度而导致的疾病,只要激怒他就可以了。至于如何激怒,就得看具体情况了。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办法最好在脾为思所伤较重的情况下使用。如果脾并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这样做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怒伤肝,你若没事找气生,脾可能没事,但肝脏却得向你告急了,得不偿失。

  无论什么样的灵丹妙药,都只是“亡羊补牢”,只有加强内心的修炼才是至关重要的。生活中要做到平静淡然,不为外物所惊动,不为身边的小事所困扰。当内心真正清静之时,正气自存,邪气自然也以后不敢来犯了,您想健康长寿也就不再只是一个梦想了!
     口水是脾经向你发出来的“求救信号”

  你是否有经常流口水的尴尬呢?可别小瞧这个现象,这很可能是脾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了。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气虚了,口唇就易松弛,口水也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补脾,多吃一些生于土中的食物,对补益脾脏有很好的效果。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小时候经常流口水。现在仍有许多父母为小宝宝戴上特制的小围巾,以免口水弄脏了衣服。小儿流口水是种正常现象,特别是1~2岁的婴儿,此时由于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完全,吞咽能力又弱,再加上口腔较浅,遇到唾液过多的情况,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多会得到改善,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担心。但是,如果成年人也流口水,这就很令人烦恼了。有些人在第二天醒来后经常发现枕头上被口水弄湿了一大片,还有一些体弱的老年人,睡醒后或是说话时也经常会有口水流出,这很可能是脾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了。

  人为什么会流口水呢?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口水”。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多余,口水不就是唾液吗,三岁小孩子都知道!我不得不纠正您,你的观点是错误的。科学地讲,唾液包括两种物质,一种是唾,一种是液。唾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唾沫”,有个词叫做“唾弃”,就是往地上吐唾沫以示不满。可见,唾是人为吐出来的。液又叫做涎,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哈喇子”。与唾沫不同,它是身体自主地分泌出来的,这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水”。

  按照中医“五脏化液”的理论,“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唾和液是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出自肾和脾。我们前面所说的“吞津法”指的是唾。如果一个人经常流口水的话,你不能说他老是“吐唾沫”,因为它的病根不在肾,而在脾,脾之液为涎,这才是口水。正常情况下,涎液是上行于口中的,但又不溢出于口外,因为口唇这扇“大门”把它挡住了。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如果脾经出了毛病,最先会表现在口唇上。脾气若虚弱,肌肉就会失去弹性、易松弛,睡着后就会不自觉地张口,这时口水自然就会外流了。所以如果你总爱流口水的话,那就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脾脏是否正常。脾脏不正常不仅反应在爱流口水上,还会反应在嘴唇上。《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为脾之华,是脾胃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一个人的唇红润有光泽,则说明脾胃健壮。如果嘴唇经常干燥脱皮且没有光泽,口中常有异味,则表明脾脏有问题了。

  既然找到了流口水的病根,那么如何来治疗呢?对于偶尔的流口水而言,很可能是由饮食不当所致。比如一段时间内吃大量的辛辣食物,就会导致脾热,从而使口水分泌过多,不自觉的就会流出。对于这种情况,只要调整饮食,少吃辛辣食物,很快就会调整过来。对于经常流口水的人而言,就需要特殊关照一下我们的脾了。你可能会说,那好,我多吃些补品就是了。且慢,您先别忙着吃补品,不分状况乱吃一气,很可能会导致“虚不受补”,让你白花冤枉钱。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曾说过:“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可见,药品只建议在救急时使用,对于一般保健或治疗而言,食疗才为上上策。那么脾虚应该吃什么呢?补脾气的食物虽多,但你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就可以了,那就是多吃长在土里的食物。因为脾五行属土,而长期生长在土中的食物,如土豆、山药、红薯等正可以应脾土之气,因此对脾胃有很好的补益效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烹食,煮粥做菜均可。大家也可以试一下中里巴人推荐的“山药薏米芡实粥”,此粥补益脾胃的功效相当显著,且食材都很常见,真可谓物美价廉的保健佳品。

  此外,再教你一个补脾的小妙方,那就是动动我们的舌头。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经常给舌头做做运动,也可起到固齿健脾的效果。方法如下。

  动动我们的舌头

  伸缩运动:静坐去除杂念,眼睛半闭。微微张开双唇,将舌头伸到最长,保持5秒钟然后缩回。如此反复做36次。

  蛇吐芯:双唇微微张开,将舌头伸到最长,然后向左右来回摆动,就像蛇吐芯的样子。如此反复做36次。

  做完以上两个动作之后,舌下会分泌出大量的津液,这时可再用吞津法,将唾液分次咽下,对补肾强精也有好处。这套舌头操非常简单,平常空闲的时候便可以操作,十分方便。当然,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推荐您还是上午9点到11点做。此时为气血流注脾经之时,锻炼效果是最好的。

  我们的身体是很聪明的,一出危险状况它就会及时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它的语言,并根据它的指示做出快速反应。养生,就先从读懂自己的身体开始吧!
       减肥和治疗糖尿病的第一要务就是养好脾脏

  肥胖和糖尿病应该是困扰现代人的两大难题,其实两者都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所以,深受肥胖及糖尿病困扰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自己的脾脏。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没有酒肉不成席”似乎已成为中国人约定成俗的饮食习惯。随之而来,肥胖人群也在急剧增长。更为严重的是,肥胖不仅困扰着许多中年人,连一些小孩子也深受其苦。现在的“小胖墩”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一个让教育者及家长担心的问题。

  肥胖不仅为我们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也让我们的形象有障观瞻,而减肥产品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尽管广告商吹嘘的天花乱坠,但真正的减肥效果却微乎其微,就算偶尔减下去了,也会很快反弹。那顽固的赘肉简直就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一样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计可施。其实,指望通过减肥产品来达到瘦身的目的是很荒唐的,我们应该让身体自己行动起来去消灭赘肉。如何才能激发起身体的斗志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引发肥胖的原因。

  祖国医学认为,肥胖与脾脏有关。我们知道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二是运化水液。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时,精微水液便可输布四方;如果脾处于虚弱状态时,运化水液的能力就会下降,人体经络中的体液流动不畅,心包便容易产生积液,使得心脏的能力不足。心主血脉,心脏相当于一个泵,当泵的扬程不足时,气血便会虚弱,体内的废物便不能及时排出。水湿等废物停留在皮下脂肪等处,人体就会臃肿肥胖。所以,想要减肥,关键在于健脾利湿,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清除身上的赘肉。

  脾虚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体质多半形成于幼年时期。小孩子刚生下来时,身体是非常干净的,抵抗能力也较强。如果有细菌来犯,身体就会迅速做出反应,表现为拉肚子或肠胃炎等症状。一般的家长见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担心,其实这是身体健康的表现。但是婴儿的体质毕竟虚弱,如果遭遇持续的感染,气血消耗严重,脾脏的功能就会下降,从而形成脾虚的体质。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父母经常将食物嚼烂之后再喂给孩子,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使孩子受到持续的感染,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脾虚。脾虚了,就会出现“脾不束肌”的症状,肌肉变松弛,身材看上去就会臃肿肥胖。如果脾虚较重,有些人可能小时候就变成了胖子,轻些的有些人甚至成年以后才会变胖。还有些妇女在怀孕生产之后身体会发胖变形,就是因为本来就是脾虚体质,再加上分娩时耗费大量的气血,使得脾气更为虚弱。可见,归根结底,肥胖的根源都在于脾。在这里提醒那些准妈妈或是已身为人母的年轻女士们,不要再用嘴给孩子喂食,以免使孩子受到感染。

  其实脾虚不只会导致肥胖,它还会使身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身材过于消瘦。我们知道肥胖主要是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如果脾脏运化水谷的功能出现异常,人体就会消瘦。生活中你或许会遇到一些人,饭也不少吃,可就是想胖胖不起来,其实这是脾脏不好,身体吸收营养的功能降低所致。你可能有些羡慕他们。先别忙着羡慕,因为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这并非夸大其词,中医上早就有关消渴(即糖尿病)的记载。《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意思是说,平常经常吃鱼肉等肥腻的食物,就会导致脾运失畅,湿热内盛,从而导致消渴。历代医学都认为消渴与脾脏功能的衰弱有着密切关系。脾气不足,津液生成受到影响,人就感到口渴,老想喝水。脾主升清,正常情况下脾气是上升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借上升之气才能输于心、肺等器官,并化生成气血,营养脏腑。如果脾气不升反降的话,水谷精微等物质就会随小便排出体外,从而使尿多味甘。脾又主肌肉,脾虚则肌肉乏力、浑身倦怠。糖尿病人经常感到浑身乏力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养好脾脏,对于预防及控制糖尿病者的病情是很有好处的。

  关于健脾的方法,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很多,这里都可以拿来一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学会借天时以养脾。我们知道一天当中巳时养脾效果最好,但一年当中,长夏养脾最适宜。中医有“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的说法,也就是说五脏都有适合自己的时令。什么是长夏呢?中医上将立夏到小暑这个阶段称为夏,对应于心;而小暑至立秋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也就是暑热刚刚过去,开始下雨的那一段时间。这个时段的特点是暑湿,暑湿与脾土的关系最为密切。土要生养万物离不开水,但如果水太多,又会导致涝。脾的特性便是“喜燥恶湿”。长夏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脾此时是最脆弱的,同时也是最宜养的。对于肥胖及糖尿病患者来说,此时更要注意保护好脾脏,避免穿太过潮湿的衣服,更不要生活在过于潮湿的环境当中,以免湿邪困脾。另外要多吃一些有健脾利湿功效的豆类食品,如四季豆、荷兰豆及黑豆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每天备上一壶热腾腾的绿豆汤,既可防暑又可健脾,一举两得。

  治病不治本,相当于除草不除根,只需一点阳光雨露,它会变本加厉,疯狂滋长。只有找到根源,连根拔除,才能将危害我们健康的毒瘤彻底消灭。明白了这点,我们才能在长寿的道路上越活越健康!
       脾经是人体的“定海神针”,养好了,小病也就没有了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就像我们体内的“定海神针”,只要养好了,小病小灾的也就不敢上身了。“4”字腿法按摩脾经的效果不错,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某些疾病对脾经上的穴位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三阴交、太白、隐白等都是较常用到的穴位。

  看过《西游记》的人肯定会对“齐天大圣”手中的那根金箍棒记忆犹新。这件宝器据说是当时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定海神针”,正是有了它,孙猴子才敢闯地府、闹天宫,搅得天地人三界不得安宁。后来又凭着它降魔伏怪,保着唐僧西天取经。可见这根“定海神针”的威力着实不小。其实,在咱们人体内也有这么一根“定海神针”,只要有了它,那些小病小灾的也就不敢上身了,它就是脾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是相当强大的。只要养好了脾经,许多难缠的疾病就可以根除或预防了。为什么脾的本领这么大呢?因为大多数疾病都是在人体内有淤血的情况下产生的,就像苍蝇总会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一样。为了防止蚊蝇的滋生,我们总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样的道理,将体内的淤血清除,细菌病毒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身体自然也就高枕无忧了。我们知道脾正好具备两大功效,即化生气血和统血。“统”就是统摄的意思,气血生成之后,再经过脾的运化作用输布全身。只要把脾养好了,气血的生化及运行正常,那么病菌便无可盛之机,就算生病了也会很快痊愈的。

  想要养护脾经,我们前面说过的“4”字腿法效果就很好。这里我们再讲几个脾经上的重点穴位,以便点面结合,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身体进行调理了。

  ■妇科良药:三阴交穴

  脾经上一共有21个穴位,其中有一个穴位不得不提,那就是三阴交穴。这个穴位可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巨额财产,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它可称得上是人体自带的“乌鸡白凤丸”,对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即女子的月经、怀孕、生产、哺乳每一样都要有气血的支持。同时白带也属于阴液,过多地分泌白带,也会伤及女性的气血。而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经,对预防各种妇科疾病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

  单拿女性最常见的痛经来说,按摩三阴交就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因为导致痛经的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所致,我们称之为虚症;另一种是肝气不畅,以致气滞血淤,或过于吃寒凉食物,以致经血凝滞而致,我们称之为实证。无论哪种情况导致的痛经,三阴交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这个穴位为什么叫三阴交呢?就是因为它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三条阴经的交会处。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藏精,刺激三阴交穴,对三条经络都有调节效果。三经气血调和,则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经脉运行顺畅,疼痛自然就消失了。

  找三阴交时,先找到脚踝骨的最高点,然后向上四指宽处,胫骨内侧缘后方便是此穴。有妇科病的女性可用拇指按住此处用力向下按压,每侧按压3分钟。也可用艾灸的方法,将燃着的艾条悬于穴位上,以局部皮肤温热而不烫伤为度,每侧灸1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此穴最好在经期前几天就进行刺激,如月经来潮时强刺激此穴,很可能会引起经血过多。此外,这个穴位对于祛斑、祛皱及紧致脸部肌肤也有效,用来美容也相当不错。

  需要注意的是,有文献记载三阴交与合谷穴合用有导致堕胎的危险,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怀孕妇女最好避免刺激此穴。

  ■缓解肌肉酸疼,太白穴是良药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锻炼强度过大或是提拎重物时,经常会导致肌肉酸疼。虽然休息上两三天也会缓解,便毕竟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这里就教你一个快速消除肌肉酸疼的办法,即按摩太白穴。

  我们知道脾主肌肉,当人体做大量运动时,很容易致脾气亏损,肌肉失养就会导致酸疼。太白穴为脾经的原穴,脾经气血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往全身各处的,因此刺激此穴的补脾效果是其他穴位都无法比拟的。

  找太白穴时要先将鞋袜脱去,在足部内侧边缘,足大趾后面有一个凹陷,太白穴就躲在此处。这个穴位不太好按摩,所以最好用艾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离皮肤3厘米高的地方,灸大药15分钟,直至皮肤微红发热为止,每天一次。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此穴可作为保健要穴使用,因为它补脾的效果是最好的。“太白”又为古代星宿名,据说此星可平定战乱、利国安邦,而此穴名便取此意。对于脾虚引起的任何不适,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边有齿痕、腹胀及消化不良等,刺激此穴都有效果。所以空闲时多揉揉太白穴,补脾的效果是很好的。

  ■崩漏不用忙,隐白止血来帮忙

  对于女性来说,月经病除了痛经外,还有一种叫崩漏,表现为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量时多时少,反复发作,久而久之易导致贫血。中医认为此病多由冲任失调,不能固摄经血所致。治疗崩漏,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止血,而隐白穴的止血功效是很好的。

  中医认为,脾气有统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防止血液外逸的功能。若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就会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症状。隐白为脾经的井穴,脾经脉气多从此出,刺激此穴有补脾固本、益气摄血之功。脾气渐旺,统摄有度,崩漏自然就会止住了。隐白位于足拇指内侧端,跟甲角旁约01寸处。由于此穴位置较为特殊,所以最好艾灸。每次艾灸的时间为15~20分钟,至隐白穴周围的皮肤转红,并感到体内有一股热流沿着经络上蹿为好。如果病情较重的话,每日可灸3~5次,待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日一次,直至痊愈。记得两侧太白穴都要灸。另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敷贴法,即将三七切片,贴于两侧穴位上,然后用医用胶带固定,12小时后取下,这样的刺激效果也是很好的。

  我们生病了,总习惯于往医院跑,医药费花了一大笔不说,还要浪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其实,人的体内就生满了各种名贵的草药,只要你懂得识别,小病小灾的随手采摘一些就可以医治了。人体真的是一本很奇妙的书,还是让我们慢慢地去品读吧!
      附:巳时经络锻炼:突出重点,疏导全面,脾经是人体的能量线

  脾经与胃经表里相合,脾经为足太阴经,从下往上走,其起点在脚大趾末端的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向上过内踝前缘(商丘),顺着小腿内侧的正中线往上(三阴交),在内踝尖上方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行沿着大腿内侧前缘(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属于脾,联络胃,再往上穿过横膈,沿食道两旁,连舌根,散布于舌下。

  腹部的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注入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关于脾经的锻炼方法,这里有一首口诀:脾经保养有诀窍,抓住4个重点穴,其他地方一把捞,巳时操作效最好!4个重点穴就是隐白、三阴交、血海和食窦;“一把捞”就是推揉;巳时(早上的9~11点)气血流注脾经,所以此时刺激它效果最明显。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在两脚的大脚趾内侧指甲角处,你可以把三四根牙签(头和头、尖与尖在一起)用橡皮筋或其他东西捆在一起,然后用牙签头去点按,每侧的穴位按60下。此穴是脾经的井穴,能有效调动整条脾经的功能,对食欲不佳、腹胀、呕吐、腹泻、月经不止、带下、流鼻血等症状治疗效果非常之好。

  除了隐白穴之外,三阴交、血海和食窦3个穴位都可以用手指按揉的方式来刺激。三阴交穴是脾经上的名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的凹陷处即是,可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3分钟,每天1次。此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尤其是女性)疾病的要穴,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好、食欲不佳、腹胀肠鸣、腹痛腹泻、便秘、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身体沉重等以及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男性的遗精、阳痿、阴茎痛等症疗效奇佳!此穴也是针麻手术的常用穴之一。不过,此穴有堕胎之效,可助难产,孕妇禁用!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膝盖上2寸处。坐在椅子上,膝关节弯曲,手掌伸开,先将大拇指按在穴位上,其他四指向后抓住腿部,然后拇指用力按揉,可以两手同时按揉两条腿上的穴位,每天1次,每次5分钟。上有气海,下有血海!其中气海代表气,代表先天之本的肾脏,血海代表血,代表后天之本的脾胃,乃人体两大要穴。血海,顾名思义,统管人体一切有关血的问题,不管是贫血还是女性的月经问题(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等),以及荨麻疹、湿疹、脚气、逆气等此穴都能够帮助解决。

  第4个重点穴食窦穴,其在乳头外下方,距离正中线的任脉6寸(两个4横指)远,可用食指或中指按揉,左手按右侧穴,右手按左侧穴,每穴3分钟每天1次。此穴对胸胁胀满疼痛、胸膈有水声、胸膜炎、痰多咳不出、反胃、消化不良等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长按可保胸腹健康无忧!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活得轻松健康,就要保持整条脾经的上下通畅。而打通脾经的最好方法是推揉,即顺着脾经的行走路线,从小腿内侧到大腿内侧,再往上到腹部,一路推揉。实际操作时可分步骤进行,手握空拳,用掌面一侧大鱼际部,顺着气血的走向,先推小腿,再推大腿,最后是腹部。左手推右侧的脾经,右手推左侧的脾经,每侧10分钟,每天1次,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