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赏识”还是“训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05:36

“赏识”还是“训斥”

教师的不同态度,演绎出学生在学校里的不同学业成绩,甚至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生存状况。看过一本书:《不过如此》(崔永元著)。书里面有一个故事,很类似我所经历的小学生活:

老师教语文,也是班主任。(我曾经追究过这个现象:为什么小学语老师往往是班主任,而数学老师很少做班主任?暂时的结论是:管理学语言文学有某种亲近的因缘关系。管理智慧有时就是一种语言智慧。)(括弧里的话由刘良华批注,以下同)

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我小学写作文时,老师最欣赏的句子是:忽然,门前传来救命的呼喊声,我三步并作两步,飞也似的跑过去。老师说:啊,用词高级,语法地道。我的老师不知道,所谓飞也似地跑过去,其实是我祖父教我的句子。)

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

但是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尽管我相信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句话,但我更相信:没有赏识和夸奖,就没有健全的人格。如果教室里没有赏识和夸奖,那么,这个教室里的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这个教室里的老师也可能没有健全的人格。)

……

老师教了我一年,移交给下一老师时,她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有任何缺点。(这个评语也实在太高了一点。但我更看重的是这个评语背后蕴涵的教师的个性和教师对学生抑制不住的骄傲)这为下一老师修理我,留下了把柄。

这位年轻力壮的女老师一接手,就咬着牙根对我说,听说你红得发紫,这回我给你正正颜色。(我不知道为什么,女老师曾经是面带微笑的人间天使,现在似乎普遍形象不佳,皆呈现气势汹汹的脸谱。华南师范大学有一位讲授《教育学》的教授。他的孩子小的时候,总听他的孩子讲他们的班主任是一个小家碧玉式的美女。这位教授心中暗自高兴,一直想见识这位美女老师。终于有一天教授接到那位班主任的电话,班主任说你到我的办公室来一下。教授赶过去,进办公室,发现那位班主任果然是小家碧玉式的美女老师。可是,没想到这位美女老师杏眼圆睁,满面怒气,痛斥这位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教授:你搞什么搞,你的孩子习惯那么差劲,亏你还是研究教育学的教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这位教授从班主任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一脸的无辜和委屈。)

我倒也配合,大概是到了发育的年龄,我整天想入非非,经常盯着黑板发愣。数学老师把教鞭指向右边又指向左边,全班同学的头都左右摇摆,只有我岿然不动。于是他掰了一小段粉笔,准确无误地砸在我脸上。(我在小学时也遇到类似是一位数学老师。他好像从来不注意我,可是呢,一旦我开小差,他就很高兴,拿一段粉笔扔过来。几乎每次都正好砸在我的鼻梁上。这位老师比较幽默,每次砸到我的鼻梁之后,他就会一脸严肃地感叹:啊,很准!)

数学老师说,你把全班学生的脸都丢尽了。

嗷,全班一片欢呼,几个后进生张开双臂,欢迎我加入他们的队伍。

从此我数学一落千张,患上数学恐怖症。

高考结束,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从此再不和数学打交道了。

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

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我的同龄人几乎都受过这个难题的折磨。可气的是,我们越是害怕这道题,我们的数学老师越喜欢拿它来做公开课的主题。公开课本来就紧张,遇到这样的题目就立刻有眩晕感。我头晕的原因不是担心注水还是放水的问题,无论注水还是放水我都同意,我只是不知道老师说一个水池里的水可以用1来表示是什么意思。其实,这道题我到现在也不会解答,我也不知道现在我的同龄人有多少人能够解答这道题。我曾经问过北京大学的一位朋友怎样解这道题。他说:这还不简单?1/5减1/8不就可以了么?我当时很惭愧,那么简单的问题,竟然折磨了我20多年的时间。可是,回家之后,我忽然发现1/5减1/8不对劲,凭直觉就知道那个答案不对。后来再请教某个数学老师,他告诉我,1/5减1/8只对了一半,还差一个步骤。这道题看来并不简单。)

有一天我去自由市场买西瓜,人们用手指指点点,这不是《实话实说》吗。我停在一个西瓜摊前,小贩乐得眉开眼笑,崔哥,我给你挑一个大的。一共是7斤6两4,一斤是1块1毛5,崔哥,你说是多少钱?(这道题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这个崔哥没有学过新课程。传统的数学无一例外地追求严密、精确;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大众数学、生活数学并由此而重视估算。你看,把7斤6两4看作8斤,把1块1毛5看作1块1,不就是8块8左右嘛。福建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跟我抱怨说最烦到菜市场去买菜。我问为什么,他说算不清楚。总担心被小商贩骗了。我说我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他说我现在也不担心了,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我问题有什么好办法。他竟然说:每次我冲进菜市场,一边走一边喊:萝卜1斤,白菜1斤,排骨1斤。然后再倒回来给他们钱。我问:为什么都买1斤?这位教授说:好算帐!我很惊讶,我知道我是不会用他的这个办法的。我买菜的时候问:白菜怎么卖?那人说1块9。我就再问:能不能2块钱1斤?那些卖白菜的人总是像观看神经病人似的看着我,然后说可以!

我忽然失去控制,大吼一声,少废话!

抱歉!

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

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所以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户。 

另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数学精英的早期受教育的惊险旅程(参见凌志军著:《成长》,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页。):

有时候一个细节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大历

那个老师不经意地表扬了我一次,我就很受鼓舞,信心足了。沈国斌说。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沈国斌的数学非常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还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别人问他如何能够学好数学,他说很简单,喜欢数学老师,就喜欢这门课。

到了初二,他喜欢的数学老师考上师范大专,走了。班里来的新老师,给沈国斌的第一个感觉就很不好,满脸阴沉,说话严厉,开口就问谁是数学课代表。沈国斌心里发怵,也不起身响应。老师连问了好几声,见下面还是一片沉默,不禁怒容满面,沈国斌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躲避,战战兢兢的起身迎接老师的目光,接着就有一阵训斥劈头盖脸而来。

第一次见面我就不喜欢这个老师,沈国斌说,后来我的数学就下来了。

老师批评他,说他的数学不行,当数学课代表是徒有虚名。这让他更加沮丧。沮丧的结果是数学成绩更差。如此一来就成了恶性循环。有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40分,还牵连其他课程也不如从前。

就这样到了初三。有一天又是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是一个平面几何题,让大家回答。班里有个同学数学第一,平时总是他抢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这一次,也许是题目太难,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反正当时好一阵沉默,无人应答。恰在这时,沈国斌脑子里灵光一闪冒出答案,又鬼使神差地举了手,结果证明他是对的,而且解题方法特别巧妙。老师看他举手,已经有些意外,现在看了他的答案,很惊讶地望着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很好,很聪明的方法。

在这之前我的平面几何一直很差,就是这一句话,我大受鼓舞,信心一下子就足了。以后的一个月里,沈国斌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平面几何上。从此以后直到博士毕业,数学都是他的长项。

真的就是那一句话,我就有了动力。他说,我不是学不会,只是觉得老师好,才有动力去学,否则就没有兴趣。

 

当教师的行为显示为赞扬鼓励关心时,学生就开始亲近老师,亲近他的课程,由此而提升这门课程的成绩。当学生老师那里感受某种冷漠或者轻视、训斥时,这个学生多半会对这个老师怀恨在心,连同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程也会使他反感。如果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反感中,他的学业成绩往往好不到哪里去。

也有相反的情况。如果某个老师对某个学生不好,这个学生受了刺激之后,却发狠要拿出自己的实力来明给老师看,很有些卧薪尝胆的悲壮感。这算是教师行为在学生那里所引起的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的第一种状态呈现为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站起来。不少教育传记讲述了学生受了老师的轻视小看之后,反而奋发向上的故事(下面这份教育传记由邓永红女士提供):

 

在十几年的学生生活中,学校里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我曾经被老师认为好极了,也曾经被老师认为太差了。这是两位老师和我说过的话。一位是小学认识的老师,一位是初中教了我三年的老师。前者为我打开了生命里的一扇窗,而后者却将我的另一扇半开的窗关上了。

老师是我五年级的语老师,但是我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认识他了。他一直都是我很怀念的一位老师。想起他,总会想起他很瘦弱的身影与满头的白发。但是,在四年前的这个季节,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是三年级,我第一次学写作文。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就是按图写作。那时候的试卷是各个年级交叉着批改的。老师刚好批改的就是我们年级的试卷。

那天发试卷了,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个大大的字,我原来不以为然,可能全班的都有这样的评语。课间,我和小伙伴们在教室外跳橡皮筋,一位老师走过来问我:你是邓红吗?我很奇怪,他不是我的科老师,怎么也认识我?我停下来好奇地看着他。他说:我是五年级的语老师,你们期中考试的试卷是我批改的。你的那篇作文写得好极了,我想借去读给我们班的学生听,他们五年级了,都还没有你这个水平……你平时很喜欢看书吧,一些词语在书上学到的吧……”可以想象,一个刚学作文的小学生听到这般赞扬会是如何一种欢喜!我的语老师从来还没有说过我的作文好。我跑进教室拿了卷子给老师,他还告诉我准备哪节课读,叫我去听。那天放学,我是一路小跑着回家的,还没有回到家就在门外大喊:妈!我迫不及待地向母亲说了老师的一番话,母亲也很高兴,特意给我做了一个荷包蛋。

后来,我不敢去五年级的教室听老师读我的作文,只是悄悄地在后门外站了一会,一听到老师的声音就跑了。但是心里却欢喜得很。

从这时候起,我更喜欢看书了,除了将自己的书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还经常借别人的书看。而且常常有意记住一些成语和句子,写作文的时候,一旦用上了,就开心到不得了。同时,也更喜欢写作文了,当周围的同学在抱怨不知道写什么好的时候,我正在享受写作的乐趣与成就感。

我当时很想快点到五年级,让老师来当我的语老师,改我的作文。但是在我升上五年级的那一年,老师就刚好退休了,我为此遗憾了很久。

不过,他当时对我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写作,同时,也看了很多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不仅仅让我在知识方面有所增长,也让我在人生的信念方面有所增长。如果这就是人们说的赏识教育,我以后也要让我的学生享受赏识教育。因为孩子的兴趣开始是很广泛的,如果在某一个方面有成就感,那么就会更喜欢哪个方面。

太差了是陈老师的话。

老师是我初一到初三的数学老师,居然教了我三年的数学。现在想来才发觉太不可思议了,学校的安排也太不合理了。

老师在当时是以严格出名的。她的课上得很好,总能深入浅出地分析一些难题。

刚上初中,我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是一般般的。第一个学期开家长会,母亲回家来和我说:其他老师对你的评价都不错,但是数学老师说你的脑筋不够灵活,数学学得不好。我听了觉得很冤枉,说:不是我脑筋不灵活,我一定要学好给她看!母亲点点头:是啊,我女儿是很聪明的,可以学得很好的。

我用在学数学的时间多了。我的成绩提高得很快。到了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在班里排在第二。我满以为这次老师不会说我脑筋不灵活了。

但是,开家长会那天,当母亲走进教师办公室的时候,我特意从窗外偷听了。老师们一个接一个地说我的表现。到陈老师时,我的心跳得特别快。但是我很失望,她还是说:你女儿还是很勤奋的,所以这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女孩儿,怎么说,脑筋都不是那么灵活,想像男孩儿那样就很难啦……”

我还是不甘心,我并不觉得我的脑筋不灵活,我一样可以像班里最好的男生一样。有一次数学测验,班里最高分的两个都是男生,老师大大地表扬了他们。我想,我下次也要拿个第一,证明我并不比别人差。

果然,后来的测验,我得了第一,但是陈老师一点反应也没有,发完卷子什么也没说就评讲了。

既然这次她忘了,她不会每次都忘的。我下次再考第一提醒她。

当我再次考第一,老师也没有任何表扬我的意思时,我彻底地失望了。再后来,有一次,老师叫我上讲台做练习,我做错了,她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我。她的评价是太差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

从此,我对数学就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了,尽管成绩一直不错。到了高中,整天盼望着分文理科,我开始很幼稚地以为文科班是不用学数学的。因为高考,我不得不学数学,成绩也还是不错,心里却很冷淡。

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当时的自己很幼稚,学好某一科,不是为了那个科老师,而是为了自己。但那时还是孩子,孩子总是需要有一些鼓励和肯定的。

 

反向作用的第二种状态呈现为在一个地方跌倒,在另一个地方站起来。这种反向作用在教育史上也不乏先例: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Allport,G.)一生对精神分析理论极为反感。这种心情与弗洛伊德(他心目中的老师)对他的态度相关[25]:

 

作为一个22岁的毛头小伙子,他在访问维也纳的时候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说他本人就在城里,想见一见他。弗洛伊德非常大度地接待了他,可是一声不响地坐着,等他开口说话。奥尔波特试图想个话题来开头,就提起说,来弗洛伊德办公室的路上,他听到一个4岁的小孩告诉他母亲说,他想避开一些很脏的东西,显示出了对赃物的真正的恐惧。奥尔波特描述说,那位母亲穿戴整齐,衣领浆过,气势不凡。他认为这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弗洛伊德用他那双仁慈的、治病救人的眼神看着他,忽然问:那个小男孩子是否就是你?奥尔波特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只好转换话题。这次经历令奥尔波特坚定一个想法:深度心理学如果挖掘过深,可能忽略了人的实际生存状况。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重点转向人格特质的探讨。

 

——读了上面的几则小故事,让为人师的我沉思良久,在学校生活中我常从孩子们身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个地方跌倒,在另一个地方站起来”即:如果某个学生从语文老师那里得不到赏识,他就喜欢数学;如果某个学生在数学老师那里得不到赏识,他就会喜欢英语;如果这个学生在所有老师那里得不到赏识,他就喜欢学校围墙外面的社会,选择逃学。

教师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谈话,一次作业评语,一次拒绝或者帮助,既可能成全学生的一生,也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的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不断的去探究,不断的钻研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了。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也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的无比热爱中。"学生回答问题出错、考试不合格,都可以再来一遍。但如果挫伤了他们那颗稚嫩的心,就可能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痕。如果我们能够触摸孩子的心灵,蹲下来看儿童的世界,就会体会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在乎我们给他们的一个微笑,在乎教师给我们一个鼓励.......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爱的使者。教师要尊重和珍视每一个孩子那颗纯真稚嫩的心,不让他们心底里那份美好的愿望泯灭,让他们的星空蔚蓝起来,让心灵充满阳光。所以我想做为班主任老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勤观察慧眼识珍珠,了解学生心里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班主任工作在一定环境下的确是一门特殊的艺术。班主任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同甘共苦,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的教育也就顺畅多了。

二、多思考锦囊出良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走进学生的心灵,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因受到鼓励而走向自信,走向成功。师生心灵的接触与交往,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缩短空间和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催化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三、细工作师爱见真情,引领学生天天向上: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这决定了班主任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充满人情味,充满对人的理解、信任、尊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改正错误,让他们在教育的细微处,体察到老师的一片苦心,感受到老师的一腔真情!

作为班主任应该是教师群里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们能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勤奋细致的工作指导学生不断学习进步,天天向上。

我是这样想的,我也会这样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