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门的演员大祭司: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9:40
总体发展规划
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的信息网络规模和电话用户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位居世界第二,信息产业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三;信息产业为我国的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信息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向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的跨越,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外向型经济均取得了新的突破,我国已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大国。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继续趋好,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0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利润逐步回升,完成利税总额2598亿元,同比增长32.3%。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达3640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7.6%。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大幅度增加,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产销率达98%以上。从主要电子产品产销情况看,大部分产品产销两旺,特别是移动通信手机、微机、显示器、彩电、集成电路等主要产品产销量同比增长均超过40%以上。我国信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额均居我国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7%提高到2006年的7.5%,发展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全国逐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三个较为集中的集聚区,构成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基地,但由于区域环境、技术基础、人才以及贸易环境的不同,各有其不同的优势和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优势表现为:
(1)信息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区位条件方面具备了较强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紧密相连,受到香港经济的辐射,与国际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在吸引外资、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在信息、技术和产品流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信息产业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计算机生产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的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涌现出了全国最大的微型计算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片式电子元件基地等一批气势如虹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中2007年在东莞市注册登记的IT企业有3700多家。在此发展过程中东莞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上游供应系统,并形成了以东莞为中心的庞大制造网,逐步向其他二级城市延伸。
(3)主要优势领域为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其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广东省产值居全国同类产品前5名的产品有程控交换机、微机、电话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电子器件,并已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规模相当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格局,成为全国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规模最大的省份。
(4)珠江三角洲的信息产业发展拥有开放的商业氛围。目前开放的商业环境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优势,它为信息产业带来无比鲜活的动力。
、东莞市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
对外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东莞紧紧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靠近港台区位优势借势发展,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信息产业制造业。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香港、美国、欧洲、日本、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建设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莞市的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9~1994年)-起步阶段:主要是招商引资建加工企业,承接来料加工;产品以计算机配件、玩具配件为主。
第二阶段(1995~2000年)-腾飞阶段:在招商引资中,包括外商独资与合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引进成套生产线和加工技术,构成规模产业化的制造业。产品包括:计算机成套配件产品(如电源供应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微电机、打印机等),通信终端产品(如手机),音响产品,敷铜板和电子线路板,光电子产品和数码相机产品等。
第三阶段(2001年至2006年)-调整阶段:主要从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优化入手,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加强招商引资服务与环境建设,为产业升级和产品研发创造条件,巩固成果,提高水平,规划发展。
第四阶段(2007至2015年)-提高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东莞将根据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和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信息产品和制造业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研发创新能力,扩大辐射范围,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东莞市信息产业呈现发展速度快、市场国际化、制造规模化和企业集聚化的特点
(1)面向国际市场发展速度快。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岸,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以及穗深港经济走廊的中段,是珠三角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之地。东莞北接广州,南连深圳、香港,背靠珠三角,面向全世界,并通过香港这一国际通道,沟通国际市场。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自二十世纪80年代起,港、台商人纷纷来莞投资建厂,从承接来料加工迅速发展到引进成套生产线和工艺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产品行销世界。信息产品国际市场需求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港、台商人的投资速度和力度,同时也带动了日本和其他国际知名公司来莞投资建厂,尽管东莞市信息产业起步较国内许多城市和地区晚,但发展速度快,短时间内形成了国际化、产业化的信息产品制造业。
(2)产品市场国际化。由于招商产品、市场引资形成的制造业其产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制造产品的设计国际化、原材料采购国际化、产品销售国际化。
(3)产品制造规模化。由于产品市场国际化,要求生产必须形成规模,既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又要获取利润。东莞生产的多种信息产品产能和产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其中: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世界产能的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7%;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5%,其他电子元件占12%。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明显。2007年东莞市信息产品的产量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东莞市信息技术产品产量一览表
主要产品名称
计算单位
产  量
移动电话
万部
870.59
半导体集成电路
亿块
61332
微电机
亿台
133744
电脑保护电源
万台
12287.22
电脑磁头
万台
1611
显示器
万部
3011.15
打印机
万台
651.03
键盘
万个
10985.44
鼠标
万个
7480.83
电脑主板
万块
3989.94
电脑驱动器
万个
2311.68
电脑扫描仪
万个
160.99
电脑调解器
万个
5748.8
敷铜板
万平方米
5173.12
电子元件
亿只
6250.32
组合音响
万部
2694.74
(4)制造企业集聚化。东莞已形成较齐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电脑和通信设备配套的信息产品的产业,是亚洲地区最大、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从基础材料到零部件加工,从基础产品到终端产品,从消费类产品到投资类尖端产品都有较好的基础,产业上下游厂商的联结聚集,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链,创造了“簇群经济”的环境,以电脑为例,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部件,95%以上可在东莞配齐。
、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家乃至世界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基地
(1)加强技术基础支撑技术的建设和提高宏观调控管理能力。东莞市信息产业是以镇(街)级行政辖区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壮大起来的,各镇街自然形成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构成东莞市信息产业的基本格局。为适应WTO国际贸易环境,推动东莞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在各镇街经济实体发展的同时,加强市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规划的管理能力,加强技术基础和支撑环境的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2)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由于东莞市的信息产业制造业是以承接来料加工和大批量生产为主体的制造业,所以,研发能力薄弱。在3700家信息技术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100多家,仅占3%左右,而且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为适应WTO国际贸易环境和推动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各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技术平台建设,扩展生产工艺研发和新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条件成熟时,考虑建设产品开发中心和设计园区,为众多企业的发展提供研发和设计环境。
(3)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扩大产业化规模。东莞市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单一品种产品生产数量较大,目前年销售额为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仅为40家。为适应WTO国际贸易环境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东莞市今后在招商引资中将提高产品档次和产业化规模;同时,对现有企业和产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增加值。
(4)充分利用资源借势发展。东莞市在发展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的过程中,将继续利用地域优势和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优势的资源,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有条件和机会时,抓住机遇,发展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
东莞市信息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信息产业制造业基地,并基本实现了产业及人力资源的集聚,具备了市场竞争优势。为进一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建设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必要的,其意义重大。
、建设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顺应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信息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我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物质资源丰富、市场资源巨大、人力资源充足且价格低廉、政策资源优惠等方面,因此,发达国家正加速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同时许多跨国公司争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以期实现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获得。建设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正是顺应这种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有利于提高东莞地区在承接国际先进产品生产和技术转移中的区位比较优势,提高吸引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引进高科技含量和著名品牌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产业地位。同时,通过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可以形成一个相对有利发展的环境,有利于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集中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使信息产业在扩大规模和提高技术水平方面迅速取得进展。
、建设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发挥互补优势,推动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我国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近5年来,广东省信息产业综合经济指标始终位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洲分别形成了两大经济“簇群”,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和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带内,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软件园、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一批国家“863”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使最具创新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成为这片崛起的产业带中一个个闪光的亮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互相依托、共同发展,增加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着区域经济跨越发展。东莞市信息产业制造业依托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在全国拥有独特的产业腹地优势,以其在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制造业中的龙头地位,将形成巨大的辐射效应。
、建设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东莞打造信息产业制造业名城的需要
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是东莞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业关联度大,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地区产业结构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东莞市已形成了庞大的信息产品制造体系,建设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可以继续承接多年来形成的外向型经济优势,继续巩固东莞市信息产业的优势,可以引导信息产业的投资方向,有利于对现有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加速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形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使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东莞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东莞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建成世界信息产业制造业名城。
4、建设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增强东莞信息产业优势和竞争力的需要
信息产业是东莞市最大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信息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延伸较长,由此创造的规模效益非常可观。目前东莞市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比例和科技开发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不够强,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产品水平和产业水平,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建设国家产业基地,支持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将有利于提高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在更高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因此,东莞建设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7年东莞市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基本经济指标
1、产业规模指标
(1)产业规模名列前茅。2007年东莞信息制造企业3700家,规模以上信息制造业企业1200多家,工业总产值超过2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占全省信息制造业18.5%,占全国的6.65%。
(2)产业发展速度较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迅猛发展。特别是1987、1988、1989三年分别增长37%、42%和53%,为东莞信息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本世纪,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等因素影响,但东莞市的信息产业制造业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1995~2001年间,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比同期工业增长速度高近10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东莞市信息产业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狠抓大项目建设和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全市信息产业制造业取得了新的发展。目前,东莞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并基本实现了产业及人力资源的集聚,具备了市场竞争优势。
2、国际化程度指标
东莞是一个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较高。目前,东莞已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外资391.32亿美元,兴办了15000多家外资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22.99亿元,其中外资型工业总产值4574.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6%。在2007年生产总值中,外资经济占41.9%,公有经济占26.2%,民营经济占31.9%。
、技术先进性指标
东莞电子信息企业的设备工艺、技术水平先进,产品档次较高,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定优势。据统计,东莞市信息产业制造业人均增加值劳动生产率27797元/年,人均固定资产资金占有数(按净值计算)73386元。有60%企业的主要设备综合性能指标属于国际先进水平;51.8%企业的主要工艺技术指标属于国际先进水平;61.8%的产品性能指标属于国际高档产品,82.8%的产品属于国内高档产品;78.8%的产品属于畅销产品。在电子信息产品中,不乏国际及国内知名品牌,包括SR敷铜板、诺基亚手机、美能达数码复印机、方正电脑、步步高电子、三星电机等。
、国际竞争力指标
2007年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出口额436.8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2.53%,占全省信息产业制造业的17.25%。在信息产业制造业出口额中,出口美国市场的占15%,香港市场占50%,欧洲、日本各占8.5%左右,其他国家地区占18%左右,初步形成了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的格局。
2007年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基本经济指标见表3。
表3  2007年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基本经济指标
指 标 体 系
2007年
基地规模指标
产值规模(亿元)(规模以上)
2600
占全国比率
6.65%
国际化程度指标
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注册资本比重
73%
技术先进性指标
人均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4.2
R&D占销售值的比率
0.2%
人均占有固定资产金额(万元/人)
8.5
国际竞争力指标
出口占产值比重
87%
(二)东莞市信息产业制造业的集聚优势
东莞市信息产业制造业具有企业和信息产品的集聚优势。东莞拥有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3700多家,并涌现了一批大型信息产品生产的骨干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有232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有40多家。全市有11家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入选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东莞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东莞市三星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科泰电子有限公司、东莞普思电子有限公司、东莞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从而构成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的集聚效应。
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从基础材料到零部件加工,从基础产品到终端产品,从消费类产品到投资类产品,构成不同门类产品的集聚。这使信息产品的上下游产品成龙配套(如有95%以上的电脑零部件可以实现本地配套),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完整的产品链,创造了“簇群经济”的产业环境;使相关企业可及时捕捉其上下游产品的最新科技信息,增强各企业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由于东莞市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的企业和产品门类的集聚以及配套的产业环境,为跨国公司和科研院所落户东莞创造了商机。
东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具有丰富的国际招商和贸易经验。自1996年起,东莞的外贸出口连续七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第三,近年,居深圳、上海、苏州之后,稳居全国第四。厚街镇、长安镇、清溪镇、虎门镇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十强乡镇”。2007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50亿美元,其中出口609.32亿美元,同比均增长24.5%。由于东莞市信息产业的外向型特色,制造的产品面向世界供货,直接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实现了信息产业的设计、采购、销售国际化,为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理环境优势
(1)地理区位优良。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西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适于商贸。东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地势起伏和缓,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东莞居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3)水文气候适宜。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市境96%属东江流域。东莞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年、日温差小,年均气温为22℃,一般年份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3~4℃,正常年降雨量为1800~2000毫米。由于地处低纬,日照时间长,大气对流旺盛,空气的自净能力强。
、基础设施优势
(1)交通网络发达。东莞是沟通穗、港以及珠江两岸和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的交通枢纽,交通四通八达,海陆空兼备。航空方面,沿广深珠高速公路,50公里内北有广州白云机场,南有深圳机场;100公里左右有珠海机场、佛山机场以及香港国际机场。海运方面,东莞处于珠江口港口密集区的中心,周边的黄埔港和盐田港都是国内航运大港,香港更是国际航运中心,东莞自身的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具有逐步发展成为大港的潜在优势。陆路方面,东莞公路密度很高,107国道和广深珠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贯通全境,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146.8公里。东莞是广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大京九铁路的交汇点;东莞铁路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往来港九、北京以及上海、华东等地区极为便利。
(2)供水网络充裕。东莞已建成现代化大型水厂6座,主要的供水工程有东深供水工程、东江引水工程、中西部供水工程、东部供水工程、水乡片供水工程以及分布各镇的自来水厂,2007年东莞市共投入5亿多元用于新建水厂及管网更新改造工作,完成东莞市第六水厂常规水处理工程等一批供水设施的建设,使东莞市新增供水能力达65万立方米/日,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长度达300多公里。东莞市总供水能力已达到665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量达17.2亿立方米,日平均供水量超过470万立方米。
(3)供电网络自给。东莞拥有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的沙角电厂,发电装机容量388万千瓦。另外,自建电厂18座,发电装机容量261.77万千瓦。全市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05座,主变容量3178.2万千伏安,各镇区均有两到三座110或220千伏变电站。2006年全市供电量472亿千瓦时。
(4)信息网络畅通。东莞已建成了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纤化、数字化的现代通信网络。近5年东莞投入的通信建设资金总额达30亿元,基本保证了全市范围的新增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商业楼宇以及各类企业的通信能力。目前,东莞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每百人210户,因特网用户52.9万户。全市电话容量超过538.59万门(含小灵通),宽带接入端口容量近120万个,市内光缆总长度超过1.57万皮长公里,达67.03万纤芯公里。2006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46.7亿元,平均每天邮电业务量接近4000万元。东莞市积极实施“政府上网工程”,通过光纤和数据专线,建立起联接市直部门、各镇区的广域政务资源网络系统,开通了电子政务中心服务网站,向市民提供包括政务公告、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办证预审、办理查询、咨询投诉等多项电子政务服务。工商、税务、社保、公安等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及信息网络也正在不断扩展,全市“一网式”便民服务已初具雏形。建立“东莞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实现了全市机关基础电子政务软件的统一,使各种行政公务信息可在网上快捷安全地交换和共享;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宣传、教育和培训,培育了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机关办公业务的专业队伍,机关办公手段和工作方式有了较大改善,有效地促进了行政办事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5)流通设施齐备。近年来,东莞相继建成了一批以物流仓储、港口码头、会展场馆、信息网络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物流仓储方面,常平大京九物流基地依托比较成熟的铁路货运优势,已建成市粮油饲料批发市场、黄埔海关快件监管中心等项目,以农副产品批发流通带动当地货运仓储行业的发展。港口码头建设方面,虎门港完成了物流体系发展策略规划,正申请设立B类保税物流中心;港口大道以及5号、6号等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已建成,立沙岛石化仓储基地、省直属粮库等正在加紧建设。会展场馆方面,全市已有3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专业展览场馆,即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常平会展中心,6个综合类展览场地,即东莞市体育馆、厚街名家具展示厅、虎门黄河时装城、大朗毛织贸易中心、长荣国际机械五金广场、长安商贸城模具五金广场,现有展馆面积达19.6万平方米,可以满足国际大型专业展览活动的办展要求。其中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可展出面积为15万平方米,被评为2004年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场馆。2007年,全市共举办展览展销会81个。展会总数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居全省第三位。
、经济发展优势
(1)经济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同比增长18.1%;外贸出口总额609.32亿美元,增长24.5%;实际利用外资(新口径)21亿美元,增长16.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1.11亿元,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5.89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186亿元,增长44.6%;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751.83亿元,比年初增长8.4%。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增长12.2%,农村人均纯收入11514元,增长8%。物价水平大致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3.1%。
(2)增长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9.8倍,翻了6.9番,年平均增长1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25.7倍,年平均增长21.3%,翻了8.3番;外贸出口增长1543倍,年平均增长27.7%,翻了10.6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91.32亿美元,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增长441倍,翻了8.8番,年平均增长22.5%。东莞市主要经济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东莞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6.11
22.60
80.44
296.29
820.25
2181.63
2626.51
315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13
9.36
31.97
113.01
235.16
500
584.54
695.89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0.39
1.75
5.68
77.99
171.6
409.29
473.76
609.32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
0.87
10.92
52.58
133.75
281.2
331.25
391.32
预算内财政总收入
亿元
0.66
1.11
3.57
18.01
103.57
331.91
406.54
539.54
各项存款余额
亿元
1.05
13.49
68.07
383.68
1228.67
2933.4
3365.65
3751.83
(3)经济结构变化较大。近年东莞市大力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全市经济正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现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在2007年生产总值中,外资经济占41.9%,公有经济占26.2%,民营经济占31.9%。二是在三大产业构成上,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2007年三大产业比重分别是0.4:56.8:42.8。目前,东莞市正加快走向科技信息社会。三是在产业结构上,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引进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对国际技术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东莞市的支柱产业。四是在市场结构上,在继续巩固扩大周边外销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远洋市场,实现了从以港澳、东南亚为主到以欧美为主的转变。目前,美国、香港、欧盟、日本、台湾已成为东莞进出口贸易伙伴的前5位,2007年出口美国、香港、欧盟、日本、台湾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例为69:31。
(4)对外经济发展迅速。东莞经济以外向型为主,特别是工业,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东莞市利用外资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步发展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投资者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43家。自1996年起,东莞的外贸出口连续七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第三,近年,居深圳、上海、苏州之后,稳居全国第四。厚街镇、长安镇、清溪镇、虎门镇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十强乡镇”。2007年累计实现利用外资391.32亿美元;出口总额609.32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的出口比例为1:51:48。
(5)民营经济茁壮成长。2007年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44.78万户,私营企业4.9万户,注册资本总额816.4亿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87.87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66亿元,缴税总额182.61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38.8%;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9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5%。全市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分别达到1500家和414家。民营科技企业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2家;在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中,技工贸收入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
、社会发展基础优势
(1)科技教育推进经济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动教育和科技进步。在科技方面,东莞是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2007年,东莞市成为首批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松山湖成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和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市拥有9个国家和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8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16家省级和51家市级企业工程研发中心。成立博士创业促进会,设立博士创业园,累计建成5家博士后工作站。现共有省级技术研究中心10家,建立了“东莞市集成电路设计与产业基地”、 “东莞市电源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了市生产力促进基地和现代制造技术服务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信息化。2007年全市共有专利申请8992件,授权专利409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6.9%和43.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6%和43%。东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称号。在教育方面,东莞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2所,在建职业高等职业学院和高等职业学校各1所,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有640多家,进入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占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的50%;确定了东莞理工学校等9所重点中职学校的12个专业为东莞市重点建设专业,其中5个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把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摆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着力构建人才高地,为东莞市提升产业水平和增强研发能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2)人才引进成效显著。东莞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创办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完善流动机制、提高配置效率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才。2007年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3万人,全市人才总量达108.63万人,比上年增长14.86%。在人才总量中,高层次人才18633人。按学历层次分,中专46.9万人,大专37.6万人,本科23.3万人,硕士研究生7030人,博士研究生287人(含博士后12人);按职称层次分,初级职称19.6万人,中级职称12.7万人,高级职称1.3万人,未评职称75万人。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东莞市政府先后颁布了《东莞市关于引进人才的三个规定》、《关于加快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意见》、《东莞市留学人员创业园优惠政策及其实施办法》、《东莞市关于<广东省引进人才实行广东省居住证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东莞市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东莞市留学人员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东莞市科研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和《东莞市“百名专家引进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博士后管理及资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同时还着力抓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组建工作,已成功组建了常平宝丽美化工有限公司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组织大朗迈科电子有限公司、石龙华南药业集团、石碣台达电子有限公司申报博士后工作站重点企业。进一步把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摆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着力构建人才高地,为东莞市提升产业水平和增强研发能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社会服务便利。为加强对生产的服务支撑,东莞市大力发展各种中介服务业。一是商贸物流业发达,2007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展销会81个,展会总数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居全省第三位。承办了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中国信息博览会、科技合作周等展会,为电子信息企业发展搭建了展示平台。二是金融业发达,为外商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全市共有经营性金融机构62家,拥有金融网点1500个,涵盖银行、信托、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支柱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金融机构密集程度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07年末,全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843亿元和2217亿元,金融总量位居全省第四;实现保费收入67.6亿元,同比增长43.6%;实现证券交易量(股票、基金、国债)超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02%。全市金融资产质量良好,金融业盈利水平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2007年底下降至3.11%,整体不良贷款率为全省最低,已接近国际银行平均水平。2007年全市银行机构共实现利润85亿元,比2001年增长3.7倍。全市金融运行平稳,是广东省的“金融安全区”。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年会上,东莞市被评为“2007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三是中介服务发达,东莞拥有一大批技术、标准、质检、计量设备检测、管理、商务、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公司及认证机构,建有东莞中心人才市场等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法律、会计、审计、税务、专利、设计等事务所,为外商提供全面的中介服务。四是对外合作广泛,东莞市的发展重点是制造业,而制造与研究开发互为依靠,吸引国内外研发项目是东莞市发展方向之一。为使东莞市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研发基地,为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加速企业升级换代提供服务,需要广泛扩展国内外的技术合作。在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方面,东莞继续推进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东莞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和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的开发建设,加快形成公共平台科技创新的核心功能作用。在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方面,重点推进了五星太阳能技术研究院和勤上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以此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依托,市镇两级联合支持推进行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格局。
(4)政府服务体系完善。东莞已形成发改、外经贸、经贸、规划、国土、建设、劳动、社保、民营办等政府部门与律师、会计、信息咨询、报关等中介机构相辅相成的投资服务体系。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东莞大力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精简审批项目,规范办事程序,实行集中服务日活动、建立职能部门协调会制度和大型企业办事优先卡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服务效率。东莞积极为外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设有台商子弟学校及外商居住中心。1993年成立了东莞台商协会,现有会员企业340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台商协会。分布在各镇区的外商协会和台商协会,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的沟通,及时解决外商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碰到的各种问题,增强了对外商的吸引力。
(5)生活环境配套舒适。东莞市大力打造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积极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城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营造优美、舒适、便捷的城市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人均公共绿地15.86平方米。建成了中心广场、玉兰大剧院、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博物馆等文化工程,规划建设东莞美术馆,开发建设可园博物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等活动。东莞市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完备,拥有高星级酒店10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8家,四星级酒店33家,适合商务旅行、休闲度假。目前东莞的高星级酒店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香港百佳、日本吉之岛在东莞开设了大型百货超市,市内餐饮、便利店林立,日常生产十分方便。东莞的房地产业发达,名牌居住小区众多,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居所。
信息产业的基础优势
和一批生产规模较大和产品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集中在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和石龙、石碣、寮步、塘厦、清溪、长安等镇区。并形成较大的带动辐射效应。主要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如表6所示。
表6  2007年主要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一览表
序号
企业名称
主要产品(或服务)
营业收入(亿元)
1
东莞市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300
2
台达电子电源(东莞)有限公司
电源供应器及其半成品
71.2
3
东莞市三星视界有限公司
电源供应器及其半成品
49.4
4
天弘(东莞)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计算机机设备
43.7
5
东莞航天电子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29.3
6
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
28.7
7
先锋高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DVD刻录机
27.9
8
东莞市方正科技电脑有限公司
微型电子计算机
27.6
9
高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源供应器
27.2
10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敷铜板制造
26.9
11
群光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脑键盘
23.1
目前东莞市信息产业的产品几乎覆盖了全部消费类信息产品,优势领域包括: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计算机及辅助设备、显示器件和其它消费类产品。根据对2007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分析,东莞市信息产业制造业领域划分如图2所示:
图2      东莞市信息产业制造业优势领域划分
信息产业制造业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企业规模小
东莞的信息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的只有40多家,其产值占全市信息产业产值约30%,产业集中度较低。
、技术创新能力弱
由于许多企业生产形式是委托加工、来料加工等,企业自身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较少,主要是生产工艺的改进,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在3700家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100多家,仅占3%左右。
、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东莞的电子信息产品多以生产中间产品为主,如通信网络设备、专用设备和测试仪器等高技术产品仍很薄弱甚至是空白,特别是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业、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元器件业发展缓慢,制约了东莞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结构不合理
东莞外商投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所占比重过大,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偏少,使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较大,产业风险较高。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强政府引导、完善运作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构建创新链条、强化产业集聚”的思路,提升信息产品制造业及集群水平,发展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和技术中心,扶持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切实把东莞建设成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产业尤其是IT产业的生命。推动信息技术创新,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公共技术平台为支撑,鼓励引导企业走产学研道路,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招商选资水平。坚持国际化战略,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实施“产业基地”品牌战略,提高招商选资水平,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信息产业加快升级。
3、实施规模化战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集中建设一批信息产业园区,重点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企业走信息化道路,努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提高信息产业集聚水平。
4、实施重点突破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扶持一批重点环节项目,着力完善信息产业链。对东莞不具备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软件行业包括离岸服务外包,则要结合东莞产业优势,着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重点突破,循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坚持走新型化工业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努力增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信息产业结构,提高信息产业水平,切实把东莞建设成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
2、产业规模目标
到2010年,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4800亿元,年均增长以上20%,占工业总产值42%以上,出口产值占出口总值45%以上;到2015年,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45%以上,出口产值占出口总值48%以上。
3、企业建设目标
201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达到3-5家,培育并形成一批国内国际著名的名牌产品;201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达到7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达到8—10家。
4、园区建设目标
核心区:依托东莞信息制造业集群,重点建设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打造一批上规模企业,聚集一批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构建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切实建成东莞信息产业升级龙头。
扩展区:壮大产业园区规模,引进重点产业项目,完善信息产业链,提升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重点建设好石龙信息产业园、塘厦科苑城信息产业园、莞城创意产业中心等一批产业园区,并抓好石龙信息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低压输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平台建设。
四、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点发展领域
(一)通信设备制造领域
重点发展高性能移动通信终端、3G、GSM和CDMA移动通信产品、无线市话设备、固定宽带接入产品、电话机、传真机、光传输系统、高性能路由器、软交换设备、网关、高性能数字视频会议系统、智能网设备、NGN系统设备、接入网系统设备、高速宽带数字程控交换机等技术和产品。
(二)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领域
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掌上电脑、多媒体移动终端、智能家居、激光打印机数码复印机、计算机磁头、各类驱动器等技术和产品。
(三)电子器件制造领域
重点发展中高分辨率大屏幕平面型彩色显像管和显示管、半导体发光器件、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高速光电子器件、平面光波导器、光纤放大器等技术和产品。
(四)电子元件制造领域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敷铜板、片式元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新型电子电力元件、新型电源、绿色照明、高密度挠性PCB、高性能基板、环保型绿色PCB、、阻容元件、磁性材料、电子桨料等技术和产品。
(五)家用视听设备制造领域
重点发展数字摄录机、数字放声设备、数字影院设备、数字电视接收机、数字音频、DVD光学头和机芯、音响和功放设备等技术和产品。
(六)信息化及相关制造领域
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设备(数控车床、数控折弯机、数控冲压设备、激光切割设备)、传统产业生产用设备的信息化改造、电子专用配套设备体系、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和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技术和产品。
(七)信息服务及软件业领域
重点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及卫星传输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计算机维修服务、行业应用软件、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ERP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服务等技术和产品。
五、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
依据东莞信息产业现有产业基础和布局状况,按照集群发展理念,以产业园区和中心城镇为依托,规划东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由一个核心区和若干个扩展区组成,总体上形成核心区与扩散区相连、点面结合的网络格局。核心区主要由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承担;扩展区包括若干个组团,分别是:以市区、石龙、塘厦、长安和东部工业园为中心的组团区域等。
(一)核心区
核心区定位于信息产业企业、企业总部和研发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也是基地建设的重点区域。规划核心区由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及IT产品研发园组成。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该园是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和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先后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72 km2,主要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研发及孵化基地、人才培养中心,为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产业升级支持。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核心区将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本、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好地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技术转移,做大做强信息产业。2007年,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IT产业实现产值89.65亿元,IT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7.9%,是全区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规划的IT产品研发园,位于松山湖北部核心地块,占地约995亩,临近规划建设中的城市轻轨枢纽站,区位条件优越,环境、商贸、交通、教育、物流等配套完善,周边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聚集,科技研发氛围浓郁,是从事科技研发的首选之地。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以建设东莞的IT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为主要发展方向,主要面向在莞港台及民营科技企业。经市政府同意,IT产品研发园以优惠地价出让。目前,研发园已完成前期调研和用地规划,进入全面推广招商阶段。
核心区在现有的基础上,将重点建设一套高效的企业孵化系统、完善的工程研究系统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企业孵化系统。由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创意产业孵化器、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专业孵化器等专业孵化平台组成。
(2)工程研究系统。由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华南电子工业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中科院集成创新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组成。
(3)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由实验系统(包括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信息支撑系统(包括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等)、技术服务系统(包括国家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东莞市国家产品质量检测基地、现代制造技术服务中心、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等机构)组成。
重大产业项目:
(1)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项目,该项目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即将在东莞建设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总投资约19.3亿元,占地1050亩,计划在2013年前后完成。束流功率为100KW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其脉冲中子通量设计指标超过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同类项目,将为国内外科学家提供一流的中子科学综合试验装置。
(2)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占地面积400亩,总投资6.25亿美元。是东莞三家上市公司之一,也是国内敷铜箔板行业中唯一的上市公司,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自1994年以来,生益科技在覆铜箔板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实现利税等方面,都名列中国敷铜板工业之首。2007年实现产值26.6亿元,上缴利税4.7亿元。
(3)天弘(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天弘(东莞)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加拿大CELESTICA集团在东莞设立的第二家外商独资企业。CELESTICA集团是Microsoft和IBM的合约制造商,2001年名列世界500强企业。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两个自有品牌,其产品全部为终端产品,产业资源整合能力较强。2006年开始,在松山湖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打印机、游戏机和计算机。项目占地面积236亩,总投资12000万美元。2007实现产值44.7亿元,上缴利税7000万元。
(4)聚信科技有限公司。聚信科技有限公司由华为投资有限公司设立。华为是全球通信业具有领导地位的供应商之一,从事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客户提供创新的客户化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 该公司预计2007年可以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民营企业。项目总占地面积1100亩,总投资50000万美元。其中,一期项目占地面积236亩,总投资12000万美元。
(5)艾利和电子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艾利和电子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MP3音乐播放器制造商——韩国电友有限公司(ReignCom Limited)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目前该公司的产品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项目占地面积109亩,总投资4500万美元。2007年,实现产值9.3亿元。
(6)易事特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易事特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是由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MGE梅兰日兰中外合资建立的公司。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电源产品及配套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民营企业,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自主的知名品牌,并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易事特公司是东莞十强民企之一。项目占地面积145亩,总投资10000万美元。2007年,实现产值3.6亿元。
(7)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方中国无线科技公司成立于1993 年,是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是中国专业的智能终端、PHS覆盖系统解决方案、无线增值服务、智能手机的领先供应商,在智能终端设计与开发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无线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推出的国产第一款双模手机号称是“全世界首款智能手机”,同时宇龙公司拥有14项国家级技术专利,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更入围国家电子发展基金支持项目,在3G手机的研发中走在行业的前列。项目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8000万美元。
(8)东莞移动有限公司。东莞移动分公司隶属于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营业范围主要包括:移动通信业务、移动通信、IP电话和互联网等设施的安装、工程施工和维修。目前,该公司拥有用户近1000万户,年运营收入超过80亿元;市场占有率维持在70%左右,占绝对优势;运营收入占比持续攀升,达到了56%,远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项目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2500万美元,建立产品研发中心、产业集群推进中心、省公司区域枢纽机楼、生产中心大楼、区域呼叫中心大楼等,建成后将具备产品研发、产业集群推进,通信枢纽中心和生产、运营及服务中心等四大功能。
(9)东莞晶广半导体有限公司。东莞晶广半导体有限公司的投资方晶门科技是一家具领导地位的国际性半导体公司,专门从事研发及生产高品质的半导体产品,包括IC设计、高压晶片的工艺开发、系统应用等。晶门在全球市场上为高性能、高数据容量的移动显示提供世界级水平的集成电路解决方案。晶门科技的业务集中于发展和生产适用于电讯市场的显示IC,并已开发了多种属于自有品牌的显示驱动器/控制器,用于移动通讯、个人数码助理(PDA)、彩色LCD和新一代的显示产品。经过数年的发展,晶门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市场的一个主要的显示集成电路晶片供应商,在国内外拥有大量客户,其中包括如三星、摩托罗拉、TCL、波导等。该项目厂房面积1494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美元。
(10)大船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大船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为大船科技公司。大船科技公司是一家知名的电子产品国际贸易和生产经营公司,是台湾的上市企业,将在园区内设立该公司华南区域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项目占地面积20亩,总投资1500万美元。
(11)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为日本TDK,总投资8868万美元, 主要生产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等高新能源产品, 2007年实现产值11亿元。
主要研发及公共技术平台:
(1)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广东省科技厅和东莞市政府联合创办的大型院地合作项目。研究院办公面积达8000平方米,员工近100人,其中70%以上的员工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多数高层具备丰富的企业或产业化经验。研究院争取到2010年,建成电子产品品质与标准研究、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开发、数字化控制装备关键技术、电子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新型电子材料、绿色化电子器件开发等领域的实验和研发平台;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应用技术、新工艺,并在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精密模具开发、新型电子材料开发、快速成型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研究院现建有电路设计与开发平台、RFID公共研发平台等,竭诚为客户提供超品质的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研究院现与15家电子信息企业成立“芯联”,加强对国产芯片研发的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
(2)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由东莞市政府、省科技厅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组建并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省级科研院所。下设新型材料与元器件研究中心、电子射频研究中心、精密仪器研究中心、IC设计研究中心、汽车电子研究中心、数字媒体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产业孵化与技术服务中心八个研发中心,技术力量雄厚,已推出众多科技成果。
(3)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是东莞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一个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平台,旨在提升东莞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下设数字制造装备研究所、数字控制系统及技术研究所、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所、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研究所共四个研究所,并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科研资源,设立了院士工作室、博士后产业基地、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莞分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分中心、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研究部等研究机构。
(4)广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属于东莞市太平洋计算机科技集团,从事RFID系统构成技术应用研究开发,投资预算2700万元,计划产值1.8亿元。
(5)东莞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内容:实验室检测,产品质量检测,科研中试、实验基地建设,电子安全电磁兼容技术开发,电子元器件和仪器的销售,安全技术咨询,电网、信息系统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开发,计量仪器与设备的技术咨询。
(6)东莞市依时利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部及RFID研发中心。是香港太平洋科技集团成员之一,总部位于香港,厂址设立于全球制造业中心城市东莞,是东莞市规模最大,最专业的一卡通设备生产厂家。 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强大的产品研发队伍,多年来致力于考勤,门禁,消费三大领域的尖端科技产品,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自行研发的“依时利”系列感应IC卡读写机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长期热销全国,在智能卡行业中树立了极高的知名度。
(7)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由东莞市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共建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创建于2006年,现有职工29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2人。设计院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集产品创意概念、产品企划与策略,产品设计、结构设计、模型手板制作、功能样机制作为一体的一站式产品创新与孵化服务,为企业提供产业整合解决方案。设计院自成立以来,策划过的设计专案涵盖多类产业领域,包括消费电子、机电器械设备、医疗设备、家庭用品、电脑通讯及交通工具等。多元化的产品设计及创新研发经验,已成为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的优势。通过建设设计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和技术平台等四大平台,与设计院建立联系企业有100多家,建立项目合作关系的企业有30多家。
(8)国家信息技术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计划实验室面积6500平方米,检验项目包括安全、电磁兼容、环境与可靠性等,信息技术设备类产品检验范围覆盖率达85%以上,检测仪器设备500台(套)以上,投入资金70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技术力量最雄厚、检测设备最先进的专业检测机构之一。该项目于2006年批准筹建,预期2008年8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
(9)东莞中子科学中心。散裂中子源及国际强流加速器项目属国家“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的九大科技装置之首,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至今为止将要建设的最大的高科技装置。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于2007年4月挂牌,项目建设及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正式启动。项目计划在2013年前后完成。散裂中子源项目的落户对于促进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加快我市高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区域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扩展区
扩展区定位是在承接国外信息产品加工制造业的同时,扶持国内民间资本,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在非核心技术产品方面开发自己的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规划扩展区由以市区、石龙、塘厦、长安和东部工业园为中心的5个组团区域组成。
市区组团。主要包括:莞城、南城、东城和万江四个街道办事处及寮步镇,是东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区域依托城区优势,建设了一批信息制造业产业园和电子交易市场,聚集了包括诺基亚通信、伟易达、三星电机、万士达液晶显示器等一批上规模电子信息企业。并以信息产业工业区为依托建设了创意产业中心园区,着力发展软件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数字传媒等信息服务业。
重点项目:
(1)。成立于1995年,是诺基亚全球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之一,是主要出口企业和纳税企业。2007年初公司累计产量突破两亿台。2007年产值超300亿元,产量突破一亿台。
(2)东莞三星电机,主要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器件(刻录机、机芯等),2007年产值4.37亿美元。
(3)东莞伟易达,主要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电讯产品、无线电子产品、卫星接收器、联网接驳器,2007年产值4.7亿美元。
(4)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总投资8.6亿美元,台资企业,主要生产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模组、使用液晶显示器的电子成品(游戏机、电子表、电话机),2007年产值26.27亿元。
(5)先锋高科技(东莞),主要生产DVD及周边产品,2007年产值4.87亿美元。
(6)莞城创意产业中心园区,以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设计、开发、应用为主,侧重数字内容创意产业兼顾工业设计、电子制程为发展重点。已培育和扶持了一批软件、网络服务业企业。
(7)华南国际采购交易中心,总投资3000万美元,电子配件交易市场,计划产值19.6亿元。
石龙组团。主要包括:石龙、石碣、石排及茶山镇。石龙镇是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建设城镇和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也是当前东莞信息产业升级示范区。该镇依托石龙信息产业园区,优先发展光学电子、医药、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大力引进外资,现已引进日本京瓷照相机、美能达复印机、台湾EMC显示器、北大方正电脑等国内外知名产品技术进行合作。是东莞主要的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石碣镇共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350多家,其中外资电子企业180多家,有12家是境外上市公司。生产的信息产品品种齐全,科技含量高,部分产品产量如电源供应器、电脑键盘、扫描仪、直流风扇、鼠标器、多层片状电感器等位居世界前列。
重点项目:
(1)石龙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总投资1200万元。该平台主要通过系统整合企业内外部商务过程,为企业提供综合电子商务服务和信息化支持。现平台正在建设中,预计可于2008年8月完成。
(2)国家中低压输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国家级检测中心已完成一期建设,并开始运营,计划于2009年启动第二期中压工程,2011年启动第三期高压工程,两期工程计划再投资3亿元。“国家中低压输配电监督检验中心”将成为全国以至亚洲地区第一个同时具备高中低压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试验站和电气科研基地,届时将为全国及亚洲地区装备工业提供检验和研发平台并可带动相关产业聚集。
(3)开普互联信息有限公司,以跨平台的互联网应用中间件之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为核心的软件企业,致力于为政府、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软件架构、解决方案和顾问服务。
(4)京瓷美达办公设备(东莞)有限公司,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把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的生产和物流集成为一体,成为美能达在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占其年销售总额的50%。2007年产值44.7亿元。
(5)东莞方正科技电脑,方正科技园占地总面积6万平方米,年生产电脑达120万台,数码相机200万台。2007年产值21亿元。
(6)东莞石龙事务机工厂,主要产品:打印机、复印机械,2007年产值20.97亿元。
(7)唯耀电子(东莞),主要产品:印制电路板,2007年产值7.58亿元。
塘厦组团。主要包括:塘厦、清溪、黄江、凤岗等镇,现有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0多家,包括华强三洋马达、汤姆逊多媒体、技嘉电子、恩倍福显示器等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有:计算机配件、显示器、电源供应器、多媒体设备等。其中,塘厦镇已发展6个镇级工业园22个村级工业园,引进日本、南韩、法国、美国等外资企业50多家。塘厦镇以科苑城信息产业园为依托,建设通讯电子产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航空电子产业链“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链,以产业链的集聚,推动园区产业升级。园区引进各类电子信息制造企业27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36%。
重点企业:
(1)恩倍福显示器(东莞)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液晶显示器,年产60万台,2007年产值16.1亿元。
(2)国巨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总投资2.5亿元,主要生产片式因定电阻器、片式多层瓷介电器, 年产值13.77亿元。
(3)飞宏(东莞)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源供应器,2007年产值11.5亿元。
(4)群光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摄相机,2007年产值7.6亿元。
(5)东莞东英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DVD机芯,2007年产值6.99亿元。
(6)东莞矽德半导体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集成电路,年产1.82亿块,2007年产值5.13亿元。
(7)东莞凯升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脑机箱及电源供应器, 年产值 4.97亿元。
(8)广东楚天龙智能卡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IC卡,年产5000万张,年产值1.42亿元。
长安组团。主要包括:长安、大岭山、虎门等镇,区域面积约250 km2,现有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0多家,包括步步高、金铭等知名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有:移动通讯终端、电脑周边设备等。长安镇以其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和高效的管理吸引了众多新技术电子类企业落户,现有电子类企业近1000家,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生产的国际品牌配件有SONY、SANYO、PHILIPS、三菱、日立、西铁城等40多个品牌,行业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配套齐全,形成了以三大工业园区为核心的电子工业城镇格局。据统计,长安不少企业信息产品产量在世界、欧美和亚洲名列前茅。
重点企业:
(1)金宝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子计算器,年产量达2400万台,居世界第一。
(2)龙讯网络电子制造厂,主要生产PCS网络卡和集线器,年产600万PCS网络卡、880万PCS集线器,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二和亚洲第一。
(3)极讯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源模块,年产3万块,产量居世界第十。
(4)步步高视听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数字视听产品(DVD、移动DVD、迷你组合音响、家庭影院等)、通信设备产品(有绳电话、无绳电话、数字无绳电话、移动电话等)、教育电子产品(语言复读机、电子词典、数码随身听、PDA等),各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已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东部工业园。位于常平、桥头、横沥、企石镇交汇处,规划面积74 km2,着力建设为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生产加工基地,着力承接松山湖研发成果,打造成为东莞东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产业聚集的载体。
重点企业:
(1)东莞航天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4.7亿元,主要生产移动电话,2007年产值34.7亿元。
(2)东莞王氏港建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7.6亿元,主要生产电子专用设备,产量达1021.7万台,年产值19.6亿元。
(3)东莞安美时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1.9亿元,主要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年产值5.9亿元。
(4)勤上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节能灯,产品产量2.1万套,年产值4.69亿元。
(5)东莞富钢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液晶显示器,年产12.6万台,年产值2.1亿元。
(6)活树信息科技(东莞)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主要从事经济、科技信息服务、数据处理、软件研发服务外包业务。
六、发展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保障措施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切实加强对产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的、有关综合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统一领导基地建设和发展。小组办公室履行规划指导、政策研究、协调服务等管理职能,指导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
、建立专家咨询体系。根据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发展需要,建立专家咨询体系。该专家咨询体系由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第一部分是在企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的科技人员,第二部分聘请国内外高层次的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并建立“专家信息库”,形成专家咨询体系。为保证专家咨询体系的正常运行,应设科学研究基金、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基金以及适用的基金。通过“专家咨询体系”和科研、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掌握前沿性高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实用化,推动产业基地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保证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
3、营造良好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引导、协调和服务,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步伐,创建“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运行”的经济管理新体制。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东莞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平台,以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提供更加廉洁高效的服务,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
、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研究。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编制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指导信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切实加强财政、土地、价格、收费、就业、环保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把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财政贴息、科技创新奖励等手段,支持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一步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促使企业提高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认真落实现有支持信息产业及其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基础上,加大对信息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尽可能优惠的税收政策,扶持基地信息企业特别是软件业的发展。国发〔2000〕18号文件和国办发〔2002〕47号文件等文件对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已制定了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3、设立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在“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中安排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原始创新攻关及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用于国家和省信息产业扶持资金的配套,加快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
4.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通过鼓励使用先进技术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完善信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信息产业发展评估机制,以引导信息产业发展。
5、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政府采购,加强对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引导和鼓励,培育创新产品市场。要求利用财政资金建设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国内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此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体系建设
1、推进松山湖研发及创新平台建设。以松山湖成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为契机,引进建设一批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和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继续推进华南电子工业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国家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中科院集成创新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等专业孵化平台,积极推进散裂中子源项目。
2、推进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为依托,在石龙、石碣、长安、虎门、厚街等镇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镇街、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国内外专业技术机构共同组建行业创新平台,形成行业技术共享的协作环境。突出现有平台的创新服务,着眼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建立技术创新路线和转化科研成果,推进平台的运作市场化,建立创新平台合理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开放、共享、流动、竞争、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增加研究和开发投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全面推行技术成果入股、经营者持股、员工持股、期权制、技术开发奖励等激励机制,促进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参与和分配。
支撑
1、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发展各类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1-2所高等技术学院,建设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
2、推进人才聚集。一是以东莞理工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等建设为依托,积极引进各类大学及相关研发机构进驻产业基地科技园区,重点引进信息产业院校、研发机构及高科技企业,培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开发的相关人才。通过科研院校和研发机构的引入,聚集一批信息产业科技人才。二是制定“留学生资助计划”,支持海外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创办“百名专家引进工程”, 由市政府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把每一行业中的5名专家,包括“两院”院士、著名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企业、跨国企业的高水平专家、留学高精尖人才,纳入“专家信息库”。
3、放开用人渠道。制定更为有效且操作性强的用人政策,推进“四大人才工程”(即引才工程、育才工程、用才工程、聚才工程),努力构建东莞人才高地和人才宜居城市,培养造就一支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东莞人才智力群体的比较优势。积极贯彻落实修改完善后的人才引进、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人才迁户、鼓励留学人员来莞工作、企业博士后管理及资助等办法规定,探索实行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以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为载体,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东莞市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4、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政策,设立国家级的企业技术创新奖。鼓励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开发,推进产学研之间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支持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人给予合理股份体现。灵活运用户籍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分配奖励制度,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努力吸引和培育世界前沿科技人才。
1、建立科技金融专项。设立东莞市科技金融专项,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和项目的贷款支持。加强政策性金融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打造东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国开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优势、政府政策引导优势和科技型商业性担保机构信用优势,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际问题。引导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市政府利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2、建立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银企合作机构,共同建立信用机制,培育信用环境,大力推动信贷合作。加强市科技投资担保机构的政策引导功能,壮大股本规模,创新服务品种和降低担保成本,重点投资发展创新型企业。研究设立市再担保资金和机构,加快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支持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服务。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实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
3、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通过由政府倡导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要以“两自”企业为主体,重点培育扶持龙头科技企业,加强与国家科技部的沟通与联系,主动承接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行业关键性技术,实现重点突破。鼓励企业申请自主技术专利、研制行业技术标准。探索省市科技工作联动的新机制和新体制,确保东莞进入全省科技工作战略布局,争取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粤港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招投标等重大科技项目。
4、发展风险投资。引进和建立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社会风险投资机构,解决企业创新能力的资金制约问题。重视培养风险投资管理营运人才,逐步建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与风险投资基金,形成风险投资的多元投入结构。由政府财政资金、社会部门资金、企业资金、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等组成风险投资基金,以股份制的形式运作,政府持股但不控股,向社会公开招募承担风险投资基金的合作者,鼓励民间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完善市场中介信息系统,促进风险投资。对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向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实施鼓励政策。
5、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培育,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担保等融资渠道。对于新增成功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市财政给予200万元奖励。完善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积极培育发展资本市场,深化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合作,进入“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积极挖掘和推进本地科技企业进入上市“绿色通道”,为投资资本退出创造条件。
1、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高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促进东莞与国内外的科技信息交流。加快发展科技中介和咨询业,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的技术市场体系,重点建设和完善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包括专利服务机构、技术标准服务机构、科技评估中心、科技项目招投标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机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等服务机构,形成综合服务网络体系。
2、加快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体系。落实企业技术创新目标责任制,完善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省市工程研究中心组成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加快建设东莞市国家产品质量检测基地、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项目。鼓励中小型企业组建联合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采取合建开放型实验室或区域性研究中心等方式,加强原始性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七)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珠三角聚积了大量信息产业类企业,西岸包括深惠莞穗是国际知名的信息产业走廊,东岸包括佛山、中山、珠海以家电产业世界著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产业链条,主要优势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家用电器、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制造业,初步形成了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家电制造和软件产业四大产业基地。东莞地处港深莞穗走廊中间,信息产业以计算机及其外围产品见长,在整合区域资源方面有重要优势,但在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服务及软件方面不足。因此,东莞要扬长避短,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技术合作,形成错位竞争,合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同时借助与台港密切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台港间的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