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仙姑是谁:舒体字:舒同之幸抑或不幸 (评论: 舒同书法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06:35
  舒同被毛泽东称为“党内一支笔”,这支笔说的是他的书法。
  舒同书法脱胎于颜真卿,颜体书法的特点就是字越大越精神。颜书的精神从视觉分析是这样的: 其一,横笔画比较细、竖笔画比较粗。两根粗粗的竖画上搭一根细细的横画,本身就会产生稳定的感觉;其二,颜体书法采取“外拓”的笔法。我理解的外拓是这样的,纵向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像汉字字型内侧收敛、中间的行笔过程则尽量朝字型的外部拓展。就像是欧洲建筑中的希腊柱,无论是多立克式、还是爱奥尼式,给人的感觉都会是中间粗、两头细,这种视觉印象叫人觉得柱子很结实。颜体字给人稳定结实的感觉就类似于建筑中的希腊柱。舒同体由于脱胎颜真卿书体,因此舒同书法中的楷书大字和颜体同样真力弥漫、越大越有精神。参观黄鹤楼时,老远就看到楼上金黄的“黄鹤楼“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舒同题写的。我很喜欢舒同的榜书题字。
  舒同的行草书也很有特点,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接触舒同书法时,最先感到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行草书,确切说是他的行草风格的书法。但是随着过眼东西的增多,我觉得似乎需要重新认识他的这种风格的书法。舒同狂草书的线条过于简单,一味地横拖竖走,尽管行进的笔画很有力度,但却简单,规律性很强。这种规律以至于被人们“破译”,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子计算机造字技术逐渐完备后,产生了一种“舒体”字,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最初接触,感到很好看,但看得多了,反觉得不如宋体或楷体好。
  我当时喜欢舒同行楷书,是因为他把颜真卿与清代何绍基的行草书笔画线条简单化了,尤其是对于何绍基字体笔画的改造。清末何绍基采用了一种不为众人接受、违背人生理构造的执笔方式,把字的笔画写的哆哆嗦嗦,以制造苍涩、凝滞和厚重的感觉。确实说,何绍基达到了。但另一方面来讲,难免造作、不流畅。特别是对于初接触书法审美的人来说,这种“以丑为美”的美感是不易被接受的。舒同一反这种“美感”,他经过加工和提炼,把线条变得流畅起来,这样就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使初识书法者也首肯。加上“四平八稳”的风格和传统中国人性格里欣赏“朴实憨厚”“做人厚道老实”的需求暗中相合,舒体就形成了。当然这都是我的主观分析,一家之言。
  舒同字体被计算机“破译”,由此生成新的“舒体”字库这件事,于出版和印刷界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它丰富了汉字字形库,使得印刷汉字不再局限于几十年不动的那几种字体。但反而言,我认为却是舒同的遗憾。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亡”,舒同的遗憾在于人没有“学”,却被机器“似”了。从艺术抒发个性、讲求创造角度说,好的一流的大师应该是任何人都无法逾越其创造的字体之上的。如,和舒同同时代的林散之、沙孟海、沈尹默和于右任。因此说,舒同不是一流的大师,其人品值得人们尊重,其书则难称大家之书。
  喜欢舒同书法,是因为这种风格给向上追溯欣赏何绍基和颜真卿提供了一个过度。舒同书法的成功在于简单化的线条,而正是这致命的简单化的线条,使舒同书法失去了太多的内涵,让人一览无余。
  顺便说,舒同是江西人,解放后曾任山东省主要领导,由于他的书法名声大,很多报纸都要他题写报头。而当时中国报界的风气是毛泽东风格的报头大昌天下,这也算是一道风景。但文革时期却成了舒同的一大罪状,居然敢和伟大领袖一样把自己的字印在报纸最醒目的地方。改革开放后,舒同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对于复苏中国书法功不可没。但我没见到过舒同的任何谈书法的理论文章,他的影响可能是据高出振臂而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