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语花 男主 表情变了: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廿二、消沉者有如太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53:10
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廿二、消沉者有如太原
  
   太原这个名字要比过去的“并州”好听,但又不如叫“晋阳”来得深邃。“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太原是N朝皇帝的“龙兴之地”,按过去的说法就是这里有龙脉,所以赵光义先生自然成了太原的天敌,且不说引汾、晋之水灌晋阳为废墟,降为“平晋县”,这到没什么,改朝换代焚毁敌国都城本是常事(可以参考隋朝是怎么对待的建康城),但赵先生为了割断所谓的太原的龙脉,阻断太原的王气,把十字路口全部堵死而改作了丁字路口就太小肚鸡肠了,不过也生动的给中国巫术行业上了一课,这个曾经的“龙兴之地”明显自大宋太平兴国四年起就开始断根和消沉,看来中国古老的法术有时还是很灵光的。
   但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五代时候的一个叫石敬瑭的太原人种下的恶果,幽云十六州的缺失让中原的汉人王朝失去缓冲地带,直接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而雁门关一带就成为了重要狙击地带,之前太原为北汉政权治所,直接负担起面对契丹的大任,自然是赵宋王朝严格意义上的军事禁区,赵光义不愿意看到新的势力借助这个“龙兴之地”再度重演五代历史,
   毁灭一个城市不难,但毁灭人的精神则很难,赵光义没想到,之后的太原城又重新建立并强大起来了,而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于让太原城的街道十字路口又多了起来,为赵宋歌功颂德的太平兴国碑碑文渐渐消失殆尽,最终变成了无字碑。
   虽说太原已经欲火重生,但当年毁城的效果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巨大的,太原在那之后就几乎退出了中国重要的历史舞台,而历史总是蒙上了一层莫可名状的烟云,正如宋高宗和秦桧谁更无耻的争论一样,石敬瑭固然混蛋,而出馊点子的却是当时鼎鼎大名的翰林学士桑维翰,不觉让廉颇、介子推这些“老太原人们”心寒,也造就了杨家将们后来的浴血奋战。
   太原钟楼街是很有名的,性质类似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当年正太铁路的通车更为它和太原带来了多年未至的繁荣,这也是是山西修筑最早的一条铁路,工程由于是法国银行公司承办,故采用法国型一米的窄轨,造成后来山西铁路长期与国内其它地方规格不一,客观上阻碍了山西和外界的联系,使三晋大地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滞后,“土”的形象更深入全国人民人心,晋商被称作“土财主”,军阀也被叫做“土皇帝”,太原冤着呢,除了大片的黄土外,山西其实在当年相当前卫,这从现在游人如织的晋商大院奢华就可略知世人所谓的“土财主”们的品味和创新,而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在山西掌权达三十八年之久的军阀头子对太原这座城市也是倾尽全身的热情,他让山西历经袁世凯、北洋和南京政权而不倒,大大减少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山西人也比其它省人少受兵祸连甲之苦。山西也因此多了不少近代(军)工业,铁路网也构筑的有一定规模,各种教育也均有不同程度发展,近代的山西在全国省份中不能算翘楚,但绝对是排在前列的。
   太原在北方,对中原传统政治文化有一定偏离,当年的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就是不甘心把都城偏北而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晋阳,执拗地转到更近于中原的邯郸。但在太原西北不远处的宁武、静乐一带,有胡人骚扰,赵国只能把太原依然作为陪都。赵武灵胡服骑射,也算得上为一代天骄,但在生产力大约进的战国,太原也失去了这样绝好发展的机会还是显得非常可惜。而当时唐朝都城本来在李渊老家太原,但太原始终无法从全局来掌控中华,朝廷自然而然地迁都长安,太原只得到一个“北京”称谓的安慰。太原不好防守,“安史之乱”爆发时,有人曾劝唐玄宗迁都晋阳,但皇帝最终选择的却是避难成都,太原的战略价值和地位近一步下降。
   前面我们说过,太原和长沙是唯一两个享有本省绝对威望的省会,但和湖南又不同,整个山西城市是太原一家独大,其他城市都上不了全国台面,其他城市除了古迹和文化,留给人们的印象也只有煤炭了。文武两圣人,山东的孔子文化被宣传的很到位,“曲阜三孔”也是成为外地人来山东的必游之处,反观山西,关公名气大,但山西的关公文章做的并不足,谈到关羽,很多人首先想到荆州、成都,其实关羽一辈子从来没到过成都,人家却把这块牌玩得出神入化,武圣故里尤该应该好好学习。
   扯远了一些,还是回到太原,太原总给人一种污染比较严重的感觉,原因在于山西出煤,太原其实有点无辜,而但几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十大污染城市中山西城市也是最多的,无疑让大家早产生了先入为主的直线思维,众所周知,工业、生活和交通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山西又是能源和重工业省份,污染是免不了的,也许北方在冬季享受暖气时并没有人想到山西为此而做出的贡献,而小煤窑问题的原因则是马克思早就说过的,“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之险”,炒煤团的动机和炒房团一样,不过前者造成的损害更直接,破坏力也更强劲,后者则是慢性的毒瘤,一点一点玷污你的心灵。
   醋是除煤之外的太原第二特色,虽说太原该是山西首善之区,但太原人说话还是让人感觉带着酸味儿,山西的好多地方并没有卷舌音。太原人爱醋,更爱自己的语言,于是他们就自己起了好听的名字——晋语,这下子就把语言塞上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典故虽然很老,但却没有世俗的《封神演义》故事那样深入人心,太原的文化是丰厚的,但往往不善经营,比如“晋祠”,不少人对它的印象还依然停留在中学课本上的介绍上,曾经也嚷过要“申遗”一段时间,现在也没有什么动静了。
   太原在中国历史上肯定能算是大城市,做过都城、府城、县城,可谓经历了城市风云的酸甜苦辣,说也奇怪,堂堂太原竟至今还不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要说历史遗留少并不是太原的问题,太原有晋祠、双塔寺以及民国遗留文化,这里曾经的大唐气息更是在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诗歌间游走,不论数量还是质量,这里拥的古迹和文化绝不比身为名城的长沙逊色。但太原却没有选上,天意还是人为,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也许太原认为这样一个头衔对自身经济文化发展意义不多,但作为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竟没有这个荣誉难免让人拿历史说笑话。
   太原不愿意介入过多的城市纠纷,也不喜欢过多的你争我夺,可偏偏却得到了垂怜,太原铁路局是国家给太原的一份厚礼,太原人做梦也没想过的事情突然实现,一时还真有些找不着北,狂喜之后的冷静才发现,太原的客运发展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神速,原来这一举措是货运目的大于客运的,当然,解决好晋煤外运问题对山西和全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这也许是全国唯一一个如此性质的路局了。
   山西之名得于太行山以西,故不属于沿海,又不属于西部,没有大量少数民族,不沿边,可谓是各种政策都很难争取,长期输出大量资源无怨无悔,自身发展虽不是举步为艰,但也不太容易,缺乏先进的思路和良好的经验成为山西“暮霭沉沉”的主要原因,而作为资源型省份,太原这个省会并不好当,邻省更是不买账,更别说什么仰望了,山西几乎是靠自己的力量独自发展,故难免滞后。
   难道太原的旺脉真的被法术掐断?难道昔日的龙城如今只能做个“煤都”?太原人虽然本份,但决不会甘心,诚然,在这块历史上出过那么多名相良将的土地上,本该重拾辉煌!人常说“三晋风流”,而今的太原很务实,太原也从不怕被几个丁字路口钉死,太原需要的只是一点拼搏和信心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