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盗墓笔记动漫图片: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十二、柔美者有如昆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0:23:26
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十二、柔美者有如昆明
  
   云南本是旅游大省,但不少人对云南(包括昆明)的负面联想则是边境线上的“贩毒事件”,这绝对是在损害昆明的城市形象。其实,一说起昆明,都会首先联想到“春城”,“贩毒”是一个国际公害,只是云南省南部临近泰国、缅甸、老挝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难免有一些交叉感染,而加上一些有关缉毒的电视作品(特别是《玉观音》)的播出,更加深了对云南南部的“畏惧”,据笔者朋友透露,近几年,滇南的旅游业大不如前,到西双版纳的游客也少了,早无过去那段时间的火暴,风头全转移到了丽江、大理那边。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势必也会受一定影响,但过分夸大和负面宣传则显得别有用心,昆明(甚至整个云南省)是一个以“旅游兴市”的城市,最担心的就是客源不足,试问要是大家都对昆明报有“毒品集中地”的印象,那还有谁敢来旅游?加大公安部门打击力度是重中之重,但在舆论的引导上也应该把握火候,何况现在昆明的社会治安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更损害昆明的城市形象的是:昆明被一些所谓专家们认为在骨子里本来就缺少一种必要的人文精神。首先,我们必须去界定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维护人的尊严;第二,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那我们应该认为哪座城市具有人文精神?上海、北京、西安?……似乎都不是,人文精神(Humanism)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我们不如来探讨一下昆明的文化气质。北京有“798厂”,上海有“苏河艺术中心”,重庆有“黄桷坪”,昆明则有自己的“创库”,曾经的昆明机模厂,现在的昆明艺术中心;杭州有西湖,福州也有西湖,武汉有东湖,昆明则有自己的翠湖,这里有成千上万只越冬的红嘴鸥,而湖旁则有培养了朱德、叶剑英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昆明还有“金碧交辉”的金马碧鸡坊;更有由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歌舞烘托出大地儿女对天地的原始膜拜和朴实感悟,曾被评选为昆明六大时尚文化之一;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扯旗昆明的八年(1938—1946)也风起云涌,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傅斯年、冯友兰、金岳霖、费孝通……这些大师们纷纷在昆明撒下了火种,留下了足迹,构筑了当时昆明的文化地图,而今的云南师范大学就是在当年的西南联大校址上扩建的,要说今昆明还在享用着当年的“文化精神遗存”也是绝不为过的,昆明的市井民风也受了教授学者们的影响,接触到了“民主”、“爱国”、“科学”、“自由”、“平等”的精神,它为当时的昆明(包括整个云南)培养了大批人才,昆明也通过它开始被世界所彻底了解,也同时开始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积极了解世界。
  也许上面说得有些咄咄逼人,但现实是这样,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说起昆明和云南其他地方的感情,在全国各省的类似关系来看,都是比较好的。如今的昆明是云南绝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省之中唯它独大(除了大理,但大理自元朝以后逐渐没落)。在过去,昆明这个地方一度被称为“云南府”的,在很多云南人眼里,昆明即是年云南,云南即是昆明。曾经有专家和学者提议将“云南18怪”的顺口溜和漫画作为昆明名片进行打造。但我们应该正视,毕竟昆明是云南,但云南不仅仅是昆明,云南有那么多地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很贫瘠,像“云南十八怪”这种全省的无形资源没有理由变异为“昆明十八怪”而让昆明“独吞”,而那些“少、边、穷”地区正需要这种文化资源的帮助。但昆明也像前面提到的成都一样,已占用了太多的本省资源,比如外省人都会把品尝正宗“过桥米线”作为到昆明旅游的一道“大餐”,但“过桥米线”真的是在昆明兴起的吗?或者说昆明的过桥米线一定最正宗吗?不尽其然,喜欢饮食文化的人自然会去考证一番,半天下来,哦,原来“过桥米线”原来最早是蒙自的特产,并且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拍摄中的电视剧《天下一碗》讲的就是着蒙自“过桥米线”。《云南画报》的蒙自专辑(2005年第1期)中就介绍了这个“95℃的爱情”:古代蒙自有位秀才,独居于南湖中小岛攻读,仅有一桥可通。他的贤妻每天为他送饭,但总是在送到时饭菜都凉了。一天,她提了一罐鸡汤送去,丈夫用手摸罐时,感到还烫手,揭开一看,原来是上面浮着一层厚厚的鸡油,把热气保护住了,她喜出望外,让丈夫乘热吃了。她由此受到启发,常用鸡汤烫米线给丈夫吃。在妻子的细心照顾和鼓励下,丈夫悬梁刺骨,发奋攻书,终于考上了状元,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位贤惠的妻子送米线时要经过小桥,这种米线就被称为“过桥米线”,又因秀才考中了状元,也一度被叫作“状元米线”。而1920年,云南个旧人把过桥米线从蒙自带到昆明,才让这米线广为流传。所以,云南这些地方特产的传播又离不开昆明这个“大码头”的“推波助澜”,笔者认为,对于云南的资源,昆明应该本着“共享”的原则,和兄弟城市们一起开发,做大做强,兄弟城市们需要昆明的带动,反过来昆明也是需要兄弟城市们的支持的,所以说,昆明,需要稳重和谦虚。
  现在绝大多数城市人的生活环境状况是:上班空调室,下班空调车,在家空调屋。我们要说,暖气和空调都是为了应付难以抵御的严寒和酷暑生产的,全球气候恶劣的加剧,让城市里的人们更离不开它们,但长期使用它们的人是长期处于人为设置与季节相悖的不正常的温度环境之下,对温、湿度适宜环境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抱怨。在许多国家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些人普遍反映呼吸道干燥、鼻塞、头痛,易患感冒;关节酸痛,易得风湿;思想不集中,容易疲劳;胸闷、憋气等。这并非是养尊处优者在无病呻吟,而是空调综合征的表现。“昆明准静止锋”造成昆明永远不冷不热,这就是一个天然的优势,也是昆明一直以来最吸引人的地方。都市里的人不是喜欢回归自然,隔三插五望农村跑并美其名曰“享受大自然”吗?在昆明至少你可以原离“空调综合症”的困绕,一年少感冒几回,这不是很好么?而现在四川、重庆、贵州的一些有钱人老了就到昆明买房子生活,这里是“温嘟嘟”的,“安逸”,最适合生活。
  在云南比,昆明自然是翘楚,不过没有什么意思;在西南比,昆明一直是“老三”,位列成都、重庆之后,这也符合昆明人的性格,他们就自认是“老三”,从没想过去争第一第二,“‘老三’够了!”你可以从很多昆明人那里了解到这种言论,悠哉悠哉,晃晃荡荡,过着惬意的生活,一些火暴的城市论坛也也鲜见昆明网友的身影,有的只是“成渝大战”、“宁杭阻击”、“苏锡开骂”、“京沪争霸”。但近年绵阳的强势和贵阳的不甘寂寞也给昆明带来了压力,从GDP上看,绵阳还是远远不及的,不过城市活力和与周遍城市互动则是昆明不及的。贵阳,则一直是生活在昆明阴影下的城市,甚至,在“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常常是贵阳阴雨不断,昆明却阳光灿烂。同为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西南省份,云南(包括昆明)就是在国人心目中比贵州(包括贵阳)更吸引人,没有办法,这是贵阳短期内无法赶上的,所以,昆明能在“老三”的位子上继续悠哉较长一段时间。昆明人是不想动人都是有惰性的,安逸的生活过习惯了,谁都不愿意再去那么拼命。不过,要知道那点烟草和旅游是指不定不知道能撑多久的,把全省经济押宝在旅游和烟草上可谓是一种冒险,所以昆明人也在警醒,也在慢悠悠进行着一项建设“新昆明•新形象”的活动,宣传的口号是:“一个环绕滇池的更美丽的山水城市,将是一个连接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和三大市场(中国和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大枢纽,将是一个文化更开放、更具活力的国际都市。”可谓“气吞山河”,不过也自有它的道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昆明也面临着一个千年难遇的大好机会。
  云南是祖国的西南边疆,所以不少人又说,昆明在过去是个交通死胡同(中国铁路网末梢),在封建时代,从昆明出发,向南向西向北都是崇山峻岭,人烟稀少,而整个云南来看,长期都是属于4000里“极边充军、烟瘴充军”之地。昆明应该是要感谢铁路的发展和应用的,1903年滇越铁路滇段米轨铁路(昆明-河口)的开工宣告了云南进入新时代,建国后,贵昆铁路、成昆铁路、先后建成宣告了云南铁路过去 “不通国内通国外”时代的结束,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中筹划的“泛亚铁路” 国际大通道则更是昆明腾飞的一次绝好契机。到时,中国将拥有绕开马六甲海峡通往印度洋的另一条道路,甚至连乘火车去新加坡也将成为可能,而昆明将成为这条“泛亚铁路”的物资中转站和桥头堡,前途不可估量,连成都、重庆也将对昆明礼敬三分,毕竟,需要人家的便捷出海口嘛。
  昆明或许是一盆温水,重庆却绝对是一盆沸腾的火锅,要是昆明也沸腾了,那不就成了“重庆第二”,但失去了自己的城市性格的城市是最可怕的,昆明只能是昆明。北京就是那样大气,苏州就是那样的精致,而昆明一直就是那样的温暖,这种温暖,是一种家的温情,毕竟温水还是有它特有的温度,温水是并不等于死水的。如果说“成都”二字代表着休闲,昆明是一个比成都更成都的地方。名记李承鹏曾幽默地认为,昆明人不需要向北京、上海、广州那里人一样如疯狗恶狼般追杀生活,因为在昆明,即使是时间也是过得很缓慢的。如果硬把昆明煮成一锅沸水,那么,结果很可能是由于分子运动过于旺盛而过早蒸发,最终走向迷失之路。所以,我们说:“昆明(包括每个城市),请保持住自己的风格!”否则,昆明也许到时也会成为詹姆斯希尔顿所讲述的那个《消失的地平线》一样,让我们对它的追忆只能存于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