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鬼玺bt下载:米黄色哥窑瓷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41:59
米黄色哥窑瓷分析

 

                                        史爱平

 

    五大名窑哥窑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米黄色哥窑瓷,米黄色哥窑瓷色彩清丽、雅稚,其中又以宋、元两代的色彩最受人推崇。宋、元两代米黄色哥窑瓷后世多有仿制,但均无法仿到位。这两代的米黄色纯正如玉米黄,犹如美玉,令人爱不释手。其中特别诱人的是宋代米黄色。由于其无法模仿的独特性,因此很好和宋官窑瓷区别。

 

                                宋代米黄色哥窑瓷

 

    宋代米黄色哥窑瓷以金丝铁线为装饰纹,同元代米黄色哥窑瓷相比,体积要小一些。釉层比宋官窑瓷薄,属于胎厚釉薄型。由于传世量极其稀少故珍贵无比。

   造型:宋代造型。类型化而非一致化,同一个品种尺寸往往不尽完全相同。有贯耳瓶、琮式瓶、瓜棱瓶、双耳瓶、瓜棱高径瓶、三足炉、葵口碗等。体形一般在20厘米以下,在所有朝代中的米黄色哥窑瓷中属于最小的。

   胎体:坚致较硬,胎体虽小但较重,厚度为4毫米左右,胎内为黑色、灰色、杏黄色、土黄色等颜色,胎表有一层粉褐色的紫金土为化妆土,所以我们看到的底足表面一般都为或深或浅的褐色,但内部却是黑、灰、杏黄、土黄等色。

   釉层:较薄,平均厚度小于1毫米,里外施釉,釉不透明为失透型。底足胎釉结合处没有清代那种刻意刮釉现象,却较齐整自然。底足内施釉。少数器物口沿处釉水微淌屯积滞留有零星微突凸,有认为属横向滞留,但大多数器物此现象并不明显。在十分平整光润的釉面上有较清楚的酥油光现象,如同脸微微出汗或抹了脸油,极其自然,这也是后世无法模仿的巨大障碍,也是宋哥窑瓷最关键的“身份证”。

   釉色:纯黄色,似玉米或谷米的颜色,称米黄。柔色似玉,高雅细致。此外还有一些类米黄色,即以黄为主,或淡或浓的含有杏红、褐、青、乳白等色,虽然也称它们为米黄色,但这类颜色因含其它色素杂质略为不纯,虽珍贵,但和纯米黄比稍低一个档次。

   开片纹:小开片为主,金丝铁线特征明显。开片纹深者为铁线,浅者为金丝。铁线颜色为血黑、褐黑等色。金丝颜色为桔黄、桔红、红褐等色。铁线打弯或打旋。铁线为先形成,而金丝是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胎纹自然碎裂,并长期接触湿润空气或遇水份逐渐形成。这也是不同于后世特别是清代米黄色哥瓷工艺的一个特点。另外,宋、元两代米黄色哥窑瓷胎体内含有一种老窑红颜色素,为桔红色,这种桔红色侵染和附着力极强,遇湿后能够从胎内向外渗透(若沾于地板或手上很难擦净),金丝能够形成这也是重要原因。

   汽泡:微小。30倍放大镜下只能勉强见到小汽泡点或群,看不清汽泡真容。80倍放大镜下可分辩为两种情况,分属不同类型米黄色器物。第一种为纯米黄色器物,小汽泡如从小米粥汤中不断浮上来,较多浮在上层,汽泡清晰,可见小米汤深处还有大量更小的汽泡,底部较深,看不清。第二种为类米黄色器物小汽泡,如从小米粥中的小米粒圆肚子里钻出来的样子,汽泡仿佛刚露头,均匀地布满上层,底部深邃看不清。

   底足:足墙脊做成滚圆或扁滚圆状(类泥鳅背),没有后来清雍正时官窑器底足滚圆那么认真严格,也没有清代糯米汁般滑润。泥鳅背有宽一些的地方,也有窄一些的地方,显得随意。足胎外表裹一层化妆紫金土,呈或深或浅的粉褐色,紫金土层内为黑、灰、杏黄、黄等色,有的足脚还渗出铁红褐色,这是胎内老窑红颜色素渗透所为。

   棕眼或缩釉斑:并非全部有,有者1、2个或2、3个,不很多。

   款识:到目前发现为止,没款识者多,有款识者少。有款识者如:“奉华”、“”等。(“奉华”两字是指南宋宫室中德寿宫的配殿,可做为宋代遗物的重要参考。这可从南宋赵棻《南宋宫闺杂咏》的一首诗:“论诗赞画侍宸游,艳才清绝数大刘。想见芝泥红沁纸,奉华小印最风流”中的“奉华”二字得知)
   紫口铁足情况:此种情况理论上讲有,在实际中除了宋官窑瓷口沿薄尖比较明显露色外(宋官窑瓷易同其它颜色哥窑瓷混淆不易分辨),米黄色哥窑瓷直接暴露出黑色来的情况少见。因米黄色哥窑瓷足部有紫金土化妆层,将黑胎遮掩,口部有釉并不下淌,特别是口沿处釉层有的地方微凸,故不能明显露出黑色。实际中有因足部化妆紫金土层磨损露出黑色,可明显地称为铁足这种情况有一些。

 

                                元代米黄色哥窑瓷

 

    元代米黄色哥窑瓷体形比宋代大,颜色纯正,也以金丝铁线纹装饰。胎体比宋代略厚,仍属胎厚釉薄型,传世数量极少,又由于元代哥窑瓷是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正宗哥窑瓷,故其珍贵性等同于宋代米黄色哥窑瓷。(宋代哥窑瓷的弱点是无历史文献记载,元代哥窑瓷的优势是有明确记载,这从元代《至正直记》中的一句话:“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中的“近日”两字,可知哥窑之事是指当时元代)。

   造型:极似宋代官窑瓷器物。主要有贯耳瓶、梅瓶、碗……等,一般在30厘米之内。

   胎体:略松不紧,胎厚4、5毫米左右。胎色为杏黄、土黄等。胎土不很细。胎外表裹有同胎色类似的一层发黄的薄化妆土。虽体态稍大,但重量比同体积的宋官窑瓷要轻一些。较大器物胎有横接现象,如梅瓶。

   釉层:平均1毫米左右,施釉比较均匀,里外相同。至底足胎釉结合处时釉边缘也较齐整,没有刻意刮釉的痕迹。釉层表面失透,呈现亚光状态,美若玉质。底足内施釉。口沿处釉较平均。酥油光现象较弱,不如宋米黄色哥窑瓷明显。

   釉色:熟米黄色,即类似玉米煮熟时的颜色,纯正似玉。

   开片纹:比宋代略大。金丝铁线明显。铁线血黑泛红,金丝桔黄、桔红。铁线打弯或打旋。同宋代一样先做出铁线,金丝是在后来历史岁月中不断裂开的纹中逐渐形成。由于元代米黄色哥窑瓷胎中存在的老窑红颜色素渗透力较强,故能够在遇到湿润空气或水份时穿透裂隙形成桔黄或桔红色的金丝。

   汽泡:两种。一种为微小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见排列十分细密均匀,但看不清汽泡真容。似乎比宋代米黄色哥窑瓷略大一些。在80倍放大镜下看,如同煮小米粥,小米粒密集,汽泡仿佛从小米粒肚子里钻出来,刚刚露头。一种为30倍放大镜下看为无汽泡型,但在80倍放大镜下看,如同煮过头的小米粥,在模糊煮烂的米粒中有藏着的小汽泡或模糊的稍大一点的汽泡。另外还散落有汝瓷釉中才有的未熔化的极微小的玛瑙蓝色粒、黄色粒等。值得提醒的是,无论哪种情况,元代米黄色哥窑瓷釉表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汝瓷工艺中才有的麻点圆泡。这种麻点圆泡直径1毫米左右,像一个个圆环零星散落于釉表面。在圆环中有明显的中小汽泡,或绕着环中心排列。这种情况也在明代酱黄色哥窑瓷中存在。

   底足:足墙脊为扁平态,不如清代平细。足墙较宽但宽窄不齐,最宽处可达7、8毫米,比宋代宽。底足表面有一层黄色薄化妆土,内为杏黄、土黄等色胎土。土质松轻不细不硬,瓷化程度不高。特别明显的是胎内老窑红颜色素渗出使底足呈血黄或血红褐色。

   棕眼或缩釉斑:较多器物存在,1、2个,3、4个,不很多。

   紫口铁足:因使用黄胎,不可能有紫口铁足现象。

   款识:未见。

 

                             明代米黄色哥窑瓷简要情况

 

    明代洪武、宣德、成化、嘉靖、万历都仿过宋元两代哥窑瓷,但未见像样的米黄色哥窑瓷。只发现青黄、酱黄等色。严格地说,这不算米黄色,但嘉靖、万历年间的酱黄色较珍贵值得一提。

   酱黄色哥窑瓷造型仍模仿宋、元两代,但有些已变形,不太规整。器型大小都有,小者十几厘米,大者20、30厘米左右。仍属胎厚釉薄型。如一件30厘米左右的器物,胎厚3毫米多一点,釉层0.6—0.8毫米。胎土为灰黄色粗松态,胎体不坚,瓷化程度不高,发轻(其它釉色哥窑瓷中白胎为多)。底足不宽滚圆形,没有清代的平滑圆润。模仿铁足涂有黑色薄釉层,不如后来清雍正时所涂黑色厚实耐磨,常有磨坏黑皮露出胎色。足脚露胎土处有微弱老窑红颜色素外渗褐红现象。

   金丝铁线仿宋、元做法,先做出铁线为血黑、黑褐等色。金丝为后出,桔红或桔黄色。铁线打弯或打旋。釉层表面较平滑,既不是亚光,也不是酥油光,而是较为暗淡、陈旧、变弱的油亮光。开片往往是同一器物上既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釉表有少量棕眼。30倍放大镜下看不清釉层中微小汽泡群。80倍放大镜下可见较密集的小汽泡,以及类似煮烂的米粒衬于其中。另外还可见到在汝瓷釉中才有的粉、蓝玛瑙小碎屑,以及釉表有分布不均如同元代米黄色哥窑瓷才有的麻点圆泡。未发现有款识的器物。这些都是明代酱黄色哥窑瓷的典型特征。

 

                            清代米黄色哥窑瓷简要情况

 

    清代以雍正朝所做的米黄色哥窑瓷最为典型,其它朝所做的或釉质太薄或波浪釉已不能很好体现宋、元米黄色哥窑瓷特征。雍正是下了大功夫模仿宋、元米黄色哥窑瓷的,如雍正时专管造瓷的官员唐英在其《陶成纪事碑》中记载有:“一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均为雍正御制,而米色为首,所以在仿的颜色或纹路上尽力地体现宋、元米黄色哥窑瓷的基本特征。用行家的话说,有点味道,甚至有人竟当作了宋代米黄色哥窑瓷。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但雍正朝的这种学习摸索尝试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雍正米黄色哥窑瓷造型极力模仿宋代,讲究比例线条,做得十分精巧隽秀准确。器物一般在20厘米以上。

   雍正米黄色哥窑瓷胎厚3毫米多一点,釉层为0.6—0.8毫米,和明代类似,也属于胎厚釉薄型。釉色为米黄色中略含桔红,釉层表面整体平,但有细小的桔皮皱纹。在30倍放大镜下可见表面分布有麻粒般的鼓渣和凹纹。有一种仿出来的明显的酥油光。釉中汽泡极微,30倍放大镜看不清,80倍放大镜下如煮烂的小米粥,可见中间一些小汽泡。

   开片比宋、元都小,金丝铁线做得十分明显清晰秀气,铁线血黑、褐黑,金丝桔红、桔黄。铁线打弯或打旋。铁线金丝为在一个短时间内先后做成,金丝数量不比铁线少。胎内无明显老窑红颜色素影响渗透,工艺较独特。

   清代哥窑瓷胎颜色一般为白胎,雍、乾两朝也有少量黑胎,但雍正朝米黄色哥窑瓷却使用澄泥浆胎。这种浆胎土质极细滑,颜色偏黄。这种黄色不同于宋、元两代的黄,而且这种胎土很轻,做成的胎重量也轻,样子松驰,但上手时却感到还是有一定强度的,也很紧密。

   底足为平切,修足极工整,足脚涂黑色釉以示铁足,但黑釉下为偏黄澄泥浆胎土。足墙宽窄不一,宽者有达9毫米的,窄者6毫米左右。底足胎釉结合处也修得十分齐整平直。有的釉在底足胎釉结合处积得较厚,也有不积釉很平缓的。

   由于清代仿米黄色哥窑瓷为有意仿古之器,至今没见到有款识的。当然这和皇帝的要求有关,而且直到乾隆时,这种要求唐英在做有意仿古的哥窑瓷时不加款识的做法仍未改变。比如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初七日,乾隆下旨,直接告诉唐英“仿旧做不要款,如仿得旧更好。”(见《唐英瓷务年谱》)由此可见不加款的原因。但需指出,清代哥窑瓷凡属本朝特征的其它釉色的器物一般均加款,这和米黄色或有意仿古器是不同的。

 

                        民国后至现代仿造米黄色哥窑瓷极其困难

 

    到了民国后至现代米黄色哥窑瓷的仿造变得极其困难,至今还未见到有达到雍正时期水平的,更别说宋、元了。原因是米黄色哥窑瓷的古代原料、工艺早已消失和失传,要想造出质感色感相同于前代的米黄色是不可能的。现代所见个别极下功夫且价格不菲的一些仿品(高仿),或开片纹路不对,或颜色太离谱,或模糊不清,胎土更不用说,已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

 

                             

                    (宋代,哥窑琮式瓶,h15.8cm,底足褐,内黑胎,酥光,款识:奉华所见包头民间藏瓷之一

 

           

                        ( 上图续 宋代哥窑琮式瓶 釉如微微出汗 )

 

                                

               宋代,哥窑瓜棱瓶,h17cm,底足褐,胎内黑色,酥光,款识:奉华 所见包头民间藏瓷之二

 

                               

                      宋代,哥窑三足炉,胎黑,酥光,  所见包头民间藏瓷之三)

                                      

     元代,哥窑梅瓶,底足褐红黄,内杏黄胎,有横接,h28.5cm,所见包头民间藏瓷之四

 

               

                                 (元代哥窑罐耳瓶 h24cm 杏黄胎 质较粗)

 

               

                    (清雍正,仿哥窑罐耳瓶,h22cm,浆胎,内微黄,平切足涂黑釉, 所见包头民间藏瓷之五

 

 

史爱平:1950年9月生于北京市  1982年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爱好古瓷收藏近50年。

工作单位: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箱:sap914213@sina.com

邮编:0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