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客和张海杏:学校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 内容 - 徐汇教育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32:57
学校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作者/来源:王 芳    发布时间:2003-12-2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并不一定同步发展,有时甚至出现相悖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召开的全球性的教育会议,研究面向21世纪的教育,就提出了“学会关心”这一令世人瞩目的课题,把德育提高到迎接21世纪挑战的教育对策的首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目前,在不断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德育面临着许多正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施教方式、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已开始建立,德育应顺应时代的需求,适应现代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要有新的发展与突破。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能遵纪守法和热心公益,在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一面,但目前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呈现出明显的缺陷,特别突出的表现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自我管理、实践能力、承受挫折等意志品格等方面有明显的缺失。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我们的学校德育更富有实效。下面是我对当前学校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1、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但追求的目标都是力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使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实效性,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和发挥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的内容应从“大家”走向“小事”,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从我做起”;德育教育活动要抓住学生的“生长点”,精心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为此,我校设计了系列教育活动:迈好中学第—步、红领巾小责任大、迈好青春第一步——14岁生日、三林北校艺术节、运动会、科技周等系列活动;开展了军训、社会实践、爱心真情传播行动、雏鹰假日小队、志愿服务队、学校图书馆服务员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校通过实行全方位值日周班、学生文明礼仪队、示范员和检查员等制度,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2、强调德育的全方位观念。学校强调每位员工都要参与德育管理,并能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上,学校制定《德育工作规划》、《教师行为规范》《教师岗位职责》。实行校级(行政值日)——年级(值日教师)——班级(值日班长)的三级日管理机制和校长——副校长——政教主任——年级组长——教师——学生的德育管理体系,逐级处理学生问题;学校发挥每位教职工的作用,无论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微机房、音乐室、美术室,只要有学生活动,必须有教师负责管理,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实有效的常规措施;此外,我们还应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通过启发、讨论、探究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必要的空间,让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成长过程。
    3、设置合理的德育课程。加强各门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开发,使其自然地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因素,发挥德育的辐射功能,如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地理和历史学科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等教育资源优势,同时学校德育还应切入学校的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根据学校实际、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品质养成和素质发展不同,设置相关的德育课程,如行为规范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和性教育等众多德育范畴的内容的教育,把德育教育作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在实践中提炼。形成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4、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应充分重视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平等的、有利于发展的、具有民主氛围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学校应强化自我历史的宣传,塑造学校的精神,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每一座人文景观都成为德育的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学校文化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组建社团,如:文学社、记者团、棋类沙龙、球类俱乐部等,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行为和习惯,同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这有利于活跃校园气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
    5、重视社会、家长的有效参与。新形式下,德育工作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走向社会化已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应重视社会和家长的有效参与,通过成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建立正常的例会制度和职责,对学校的发展、政策、措施等提出建议,参与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评价,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和特色,协调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监督保障学校依法治校措施的落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等,开展护绿、助残、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作战,以各种形式拓宽德育渠道,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良好德育大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的核心,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通过德育的创新,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功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中学教育》2003年第7期

(图书资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