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通宝值多少钱图片:不救市就可以不作为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20:50:31

股市十连阴,在世界资本史上都不多见。在我此前一直不看好的6月,股市的表现令人心寒,更心寒的则是有关部门的沉默。所有股票泥沙俱下的调整是非常不正常的。救市会导致利益输送,腐败者会借机牟取私利,但是,不救市并不意味着不作为。在股市持续下跌的情况下,新股仍然不断发行,这种近乎落井下石般的做法是在维护投资者信心还在是毁灭这个市场?这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吗?眼见投资者之痛,今天编发两篇评论(此为原稿),呼吁政府重塑市场信心——寒冰(暖之)

不救市并不代表可以不作为
——上海证券报2008年6月18日
    陈军华

    6月17日,中国股市再次下跌。沪综指午后持续跳水下行,创出新低,告破2800点,再创14个月以来的新低2769.12点。与此同时,沪指创下罕见的十连阴,而八连阴在沪市历史上也仅在1995年和2001年出现过。市场人气跌至低谷。
    股市持续下跌,让价值投资的坚守者也失去了重心,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投资理念是否正确。这种信心的松动比股市的下跌本身更值得警惕,因为股市的涨跌是正常的,其不可预测性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但是,当投资者的信心崩溃,股市则可能因群体性盲目杀跌而走上不归路。
    这绝非危言耸听。我国股市曾有过下跌,但强度与急迫性远不及此。上次大熊市,是从2001年6月14日的2245.43点开始,跌到2005年6月6日的998.23点结束,沪综指调整幅度为55.5%,期间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而这次下跌,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一直下跌到6月17日的最低点2769.12点,下跌幅度高达54.7%,在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下跌幅度接近过去四年熊市的调整幅度。如此深度的调整可用惨烈来形容,而它对投资者信心的伤害也是毁灭性的。
    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反映到股市中,就是所有股票不分好坏,不分绩差绩优,泥沙俱下的沉沦。中国股市半年前还像惊艳世界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而半年后,就已经在冲动与盲目中撞上冰山。如此反差,是哪怕再坚强的投资者也难以承受的。
    每当股市下跌,有关救市的声音就会响起,而有关部门现在对救市二字已经非常慎重,因为救市已经被证明是有害于市场自身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而伴随救市衍生出来的内幕交易行为更为投资者所不齿。因此,对于救市,笔者亦持保留态度。问题在于,不救市并不代表不作为。面对投资者群体性信心的丧失,重塑投资者的信心则是任何市场的监管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1987年,美国曾经发生过股灾,而这次股灾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得到了化解。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急降508点,股票市值一天损失22.6%,幅度几乎是众人皆知的1929年股市崩盘单日下跌幅度的两倍。正在按计划飞抵达拉斯市参加美国银行家协会年会的格林斯潘闻听消息,立即取消演讲,搭乘美国军用飞机返回华盛顿商讨对策。第二天开盘前一个小时,美联储发表声明:认真履行自己的一切职责,提供流动资金以支撑经济和金融体系。与此同时,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亦发表“经济基础依然良好”的声明,并迅速推出了包括大幅削砍预算开支等一揽子计划,重新恢复了市场信心。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采用同样的方式,确保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这种做法在世界昏然之时开创了一个唯我独醒的天地,从而,吸引全球的投资者涌入美国。
    股市的稳定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公众的消费信心,也影响着公众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当公众因为股市的非理性下跌而对经济未来前景作出悲观判断的时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影响,而所有股票泥沙俱下的暴跌,正是股市已经进入非理性下跌轨道的征兆。因此,美国政府迅速出手,在短时间里重塑市场信心,确保价值投资者的坚守继续迎来希望而不是换来一个梦魇。
    中国股市正处于非理性下跌阶段。10连阴不仅在中国股市非常罕见,在世界资本市场中也不多见。因为,这是投资者信心近乎崩溃的信号。中国股市需要重新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中去,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信心的重塑。
    数据显示,中国股市经过持续深幅调整,已经非常“便宜”。统计显示,按照已公布的业绩计算,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上周五盘中最低为21.82倍,已经低于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21.84倍。这是自2006年3月以来,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首次低于美股,表明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许多股票尤其是蓝筹股已经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这同时也意味着,拯救市场信心已经到了千钧一发之时。
    中国股市如果持续暴跌,不仅会影响到公众的消费选择,影响困扰中国经济的内需难以拉动的顽疾,还可能因投资价值的进一步显现,吸引更多的热钱疯狂涌入中国,而热钱的短期炒作行为本身就决定了,他们可能通过短期的拉升获取暴利,而后突然撤离,留下一片狼藉。对于无所不能、无孔不入的热钱而言,股市快捷的变现性能比房地产市场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当热钱在中国股市暴跌后成为抄底者,将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割掉的低廉筹码的转移,这必将导致整个社会财富的外流,而由此导致的财富流失将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
    越南股市就是前车之鉴。当热钱成功抄底,把越南股市一口气拉上5倍高峰时,它们的撤离又制造了一个半年暴跌65%的死亡之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维护股市的稳定其实也是在维护国内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维护经济安全。
    股市有内在的运行规律,应当受到尊重,但是,也应该认识到,股市的走势乃是投资者投资选择的结果,是投资者信心的映射,当投资者普遍偏离价值投资理念,陷入群体性迷失的时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恢复信心。至少,应该强化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面,以抵消目前充斥于市场之中的悲观论调。
    在信心涣散的情况下,没有谁确切知道10连阴是什么导致的,但都知道10连阴背后所蕴含的信心崩溃后的结局。市场监管是一门艺术,而艺术之美在于刚柔并济的天然融合。市场自身的规律需要尊重,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迷失的时候也需要监管者的引导,而现在,中国股市需要的就是这种引导,需要的就是这种对信心的呼唤与呵护。(原题:不救市亦可有作为)

任何对市场生态的破坏终将受罚
    黄湘源

    沪深股市又在惊呼“狼来了”。
    在中国,所谓的牛市和熊市,在笔者看来,其实应该说是羊市和狼市。如果没有羊群的从众效应,何来牛市?可是,一旦狼来了,羊群纷纷四散逃命,牛市完了,熊市也就来了。这不正是目前沪深两市的真实写照吗?
    有人说,羊是破坏草原植被的罪魁祸首,而狼则是生物链最重要的维护者。这一说法,同那种用增加新股供应的方法作为吸收股市流动性手段的意图可谓不谋而合。笔者没有到过也没有研究过草原,没有资格就此说三道四。但是,草原有草原的生态,股市有股市的生态。任何一个对于中国股市的生物链感同身受者都心知肚明,中国股市的事情,显然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所可以说明。那个暗中主导中国股市运行的幽灵,莫非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狼图腾”?
    优化资源配置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功能之一,是直接融资,功能之二,就是给投资者以良好回报。这是一种生态平衡,缺一不可。然而,由于IPO以及再融资在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洋、满足于争世界第一,而一切“让利于民”、“让投资者分享国民经济增长成果”的庄严承诺转眼却成了戏言,这不仅令“亚洲最赚钱公司”变成了“中国最令人伤心的股票”,而且,也造成了越是曾经骄傲的大蓝筹越是跌得惨,越是打扮得漂亮的新股“破发”越快的今古奇观。也就是说,资源配置遭遇了生态问题。
    如果只讲融资再融资,罔顾回馈和回报,中国股市怎么能还市场以生态平衡的本色呢?须知,狼的本性就是“你死我活”。自然界的“群狼猛于虎”,同股市所说“圈钱猛于虎”,其实是一个道理。
    “圈钱猛于虎”在股改后之所以重演,道理很简单,全流通并不是“穷人的经济学”。股改只是形式上解决了非流通股的流通权问题,并没有解决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平衡机制。全流通时代的市场所面对的,不仅是“大非小非”巨大的套现压力,而且还有他们更为膨胀的利益要求。如果只有市场化的流通机制而没有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那是培育不出上市公司感恩之心与回馈社会回报投资者的良心的,相反,只会鼓励贪得无厌。从这一点上说,原来的非流通股东即大股东与原来的流通股东即小股东之间,即使在成为同样的流通股东以后,仍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一致性。
    不过,存量大小非虽然成了当下沪深股市最大的“堰塞湖”,但显然并不是中国股市唯一的“堰塞湖”。那些新老划断后上市的从未支付也从未提起过“对价”的新股,作为源源不断的新增量的大小非不仅数量更多,成本更低,而且持股时间更短,减持冲动更强,已经成为近期市场更为令人忧心的做空力量。笔者以为,这种失控的“堰塞湖”明显比大家正在高度关注的堰塞湖更危险,同时也从利益机制的源头上更深刻地解释了中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而这种植根于利益机制源头的系统性风险,才是老的、新的大大小小的“堰塞湖”之所以存在并不断产生的最根本的内在原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要说,把6124点的腰斩说成对于股市过度炒作的惩罚,等于将导致股市下跌的责任归咎于羊,显然根本就颠倒了是非。事实上,投资者的入市固然不无冲着赚钱效应而来的投机性,但是,能说他们对于新发、增发的IPO、再融资乃至基金的参与不是投资?不是对于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支持?无论失去的3000点中有多少的市值泡沫,都不应该亵渎财富和粪土投资者。而中石油回归A股以及中国平安提出千亿再融资方案以来的情况一再表明,IPO的大扩容+大小非的大套现+再融资的狮子大开口,这“三大”所挤压的又何止是股市的泡沫,简直就是对投资者的大抽血。
    任何对生态的破坏,都不可能不受惩罚。这是崇尚“狼图腾”的中国股市不能不反思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没有散户的参与,不要说那些庞大的融资计划都将化作泡影,就是所谓的“机构时代”不是连基础都没有了吗?无论如何,市场融资功能一旦丧失,绝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的损失,也不光是局部市场的受伤,而是对整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莫大损害。
    笔者认为,中国股市的承受力所缺少的其实主要并不是资金,而是建立在可靠的投资回报率基础上的信心。对危局中的沪深股市,当前最重要的其实并不在于救指数,而在于救生态。市场的发展、改革的力度同市场的承受程度为什么总是配套不起来?问题不在于“羊群”的弱不禁风,而在于“狼多势众”的有恃无恐。这在本质上是一个市场利益机制的问题,是个政策定位的倾向性问题,是个生态平衡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个生态有问题的市场来说,不仅要救市,更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改革,对造成利益不公的倾向性问题拨乱反正,还市场以利益平衡的生态。否则,即使救市,也有可能不是救了羊,而是救了狼。如果把以行政手段提供特别上市通道的方式作为救市手段,则与市场生态平衡更是南辕北辙了。
    在“狼来了”的心理阴影犹自挥之未去情况下,市场如何突围,对于设立未满三年、眼下刚刚组合起来的“基本面”虽然相当不错但财务报表却很难反映出今后的持续经营能力的“特批”IPO,尤其是大型IPO ,不能不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对于市场生态和政策倾向更是一种历史性的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