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爆免费版下载ios:美国发动冬季亚太外交攻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08:06

美国发动冬季亚太外交攻势


  以11月亚太地区召开的两场高规格峰会为契机,美国发动冬季亚太外交攻势。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地区倾斜,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支撑美国亚太外交政策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这里既有旧理论也有新思想。

美国重提软实力

  美国在11月发动亚太外交攻势的时候,国务卿希拉莉再次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在这篇似乎有点为希拉莉准备政治遗产意味的封面文章中,《时代》杂志给于了她很高的评价,打出了“希拉莉·克林顿与巧实力的崛起”的大标题。

  1990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即将结束,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现在很少人意识到,软实力的概念其实是在《责无旁贷的领导:变迁中的美国权力本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中提出的。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软实力概念的核心命题,仍然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

  冷战之后的20年间,尤其是小布什总统的两个任期内,美国的外交政策却基本上沿着软实力的对立面演进,一超独霸的经济军事实力(硬实力),让美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理所当然地对软实力一词不屑一顾。

  当在两个伊斯兰国家的军事冒险行动接连受挫,暴露了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而2008年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又动摇了美国引以为豪的经济基础之后,美国的政治精英突然间意识到,如果仍要维护美国“责无旁贷的领导”,最好听听小约瑟夫·奈教授20年前的教诲。

  很遗憾的是,当20年后,美国试图重塑和强化在亚太影响力的时候,并不具备二战之后甚至冷战结束之后那种气势如虹的国力。

  软实力的概念被泛化,对于包括经贸,结盟在内的各种外交工具,只要稍有用途又具有成本效应,美国都不会加以排斥。    这既可以被理解为美国注重巧实力,也客观上给外界造成一种美国正在“全面介入”的观感。
  表面上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全面介入”咄咄逼人,不过却暴露了美国人内心的焦虑。美国试图力推软实力外交的时候,却无法展现出软实力外交应有的优雅和感召力。

阴魂不散的门罗主义

  不过,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攻势中,仍然可以找到美国长期外交传统的影子,其中一项传统就是门罗主义(The Monroe Doctrine)。

  美国外交从未真正离开过门罗主义的影子。所以当去年3月中国外交高官向到访的白宫高官私下表明,南中国海问题属于中国核心利益时,美国立即表现出高度的警觉。作为门罗主义的祖师,美国公开指责中国提出的南中国海核心利益论,是在搞中国版的门罗主义。这看似有些滑稽,其实恰恰反映出美国外交精英内心深处的门罗主义情结。

  19世纪上半叶,门罗主义被提出时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防止在美国周边地区出现对美国构成威胁和挑战的强权,这点今天显然仍然适用。

  在建国初期,门罗主义对于维护美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美国的影响力成为全球性之后,门罗主义被异化为在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地区,不容许出现挑战美国的地区性强权。

  亚太地区对于美国而言,显然既具有周边意义,又具有全球意义。

  另外一项深植美国对外政策决策者思维的理论传统,是马汉的海权论。(The Sea Power-based Primacy)

  近代历史以来,美国在陆地上的军事冒险胜负参半,在海上的霸权却未曾受到真正挑战。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外交攻势的一项长期目标,就是增加苏联的出海成本。
  美国在太平洋的岛链战略,起初并非完全出于封锁中国的需要,不过仍是美国手头一项重要的外交遗产。

  希拉莉近来无论发表文章还是演讲,都以“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为主题,显示了美国控制海洋的决心。

  媒体最近报道,五角大楼对于海空战思维十分感兴趣,这并不让人感到惊讶。

美国会选择离岸制衡吗?

  到底什么是与美国全球利益和国力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外交型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沃尔特(Stephen Walt),最近提出了一种有意思的想法:离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

  他在发表于《国家利益》网站的长文“美国时代的终结”中建议,美国应该放弃深度介入地区热点的做法,转而寻求在主要地区力量博弈中,扮演仲裁者和调停者,进而体现美国领导者的角色。

  沃尔特认为,美国在利比亚战争中发挥的角色,就是一个离岸制衡的很好例子。欧洲国家是执行禁飞决议的绝对主力,美国并没有担当主角,却在让卡达菲下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并没有人质疑美国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的领导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来的亚太政策调整中,无论是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或是在强化与中国存在潜在冲突国家的关系上,美国都倾向以调停者的姿态介入。

  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美国公开表示要扮演领导角色。在中日、中越、中菲等国海上纠纷中,美国也热心地表示,愿意发挥调停作用。    制造矛盾是介入矛盾的前提条件,美国仍然不会介意扮演麻烦制造者的角色,不过美国的心思显然更会放在矛盾出现之后调停者的角色扮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