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最大代工厂:央视调查:药品天价 虚高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2:22
《每周质量报告》:2011、11、20再问高价药
',1)">
《每周质量报告》 2011、11 、13 招出来的高药价
',2)">
发改委所定药品限价被指畸高  加成政策应调整
2011年11月21日    来源:《东方早报》
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作为物价主管部门的发改委也为每一种药品都制定了最高零售价,并要求根据审定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不得超过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价。央视记者调查中发现,即使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根据这样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依然低于发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价。
业内专家称,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在业内被称为“天花板价”,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药价,防止药价虚高,但是现实情况是除了中标价虚高之外,被称为“天花板价”的药品最高零售价与出厂价相比定的更是高得离谱。
央视记者在长达一年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常用的药品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很多,记者随机选取了20种常用药品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其中:
北京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出厂价为每盒3.91元,而中标价为25.15元,在医院的零售价为28.92元,中间利润超过600%。
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出厂价为每瓶3元钱,而中标价为24.47元,在医院的零售价为28.14元,中间利润超过800%。
扬州市星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甲砜霉素胶囊,出厂价为每盒3元钱,而中标价为40.38元,在医院的零售价为46.44元,中间利润超过1400%。
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0克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出厂价为每瓶10.9元,中标价为61.54元,医院零售价为70.77元,中间利润为549%。
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甲砜霉素肠溶片,出厂价为每盒2.8元,中标价为26.46元,医院零售价为30.42元,中间利润接近1000%(986%)。
规格0.3克2毫升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出厂价、中标价和医院零售价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出厂价仅为0.6元左右的药品,在一些地方的中标价超过11块钱,医院的零售价都超过12块钱,也就是说,这种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了2000%。
山东圣鲁制药生产的葡醛酸钠注射液,在北大深圳医院高达7.39元一支,是曝光零售价的10倍之多,而生产价只为0.08元,其利润高达9137.5%。
最离谱的两种药分别是: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4毫克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52元,中标价为16元,医院零售价为18.4元,中间利润超过3400%(3438%)。
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32元,中标价为18.49元,医院零售价为21.26元,中间利润竟然高达6500%以上。
多位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向我们栏目反映,还有不少药品从出厂到销售终端的利润也都高得离谱,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
中标价“潜规则”
央视报道称,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些药品产品价格目录,涉及上百家药厂的上万种药品的出厂价和医院零售价。一些用于治疗肺炎、胃炎和止痛的常用药,从出厂到医院零售的中间利润都超过了400%。最离谱的是,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厂价每支0.32元,中标价18.49元,医院零售价21.26元,中间利润竟超过6500%。
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的药品中标价是医院采购药品的最高限价,但各地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管理部门对这个问题都讳莫如深,都避谈中标价是如何制定的。不过,一家药厂负责人透露,该厂生产的某治疗妇科病常用药的整个投标和定价是由专业的医药代理公司操作。她说:“医药代表拿到我们的药,报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往投标办报。”这种药出厂价7元,中标价56元,而“药厂也就挣1元左右”,其他利润给了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院和医生,而各环节的利润分配比例基本固定,只有抬高中标价,各方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一过程遵循了行业“潜规则”。
该负责人说:“(代理公司)去竞标以后,医药公司要挣多少点,医院要扣多少点,给大夫多少点,最后人家是多少钱,就像一个行业规定似的。”
举个例子,出厂价6毛钱,到了销售代理公司卖给医药代表4元钱,3.4元被销售代理公司挣走了。他负责开始按照旧的机制来进行招投标,弄到了11元钱中标价,中间的差价就是7元,这7元不少了,被哪儿拿去了?医药代表到这个时候不算那么黑,只拿走了10%,就是7毛钱,剩下90%变相的以回扣的方式到了医院和医生那儿,最后医院这儿卖出去的是12云,我们看到的利润才1元钱。没挣多少钱,中标价11元,自己才卖12元,但是道道都在这90%里,6.3元放在这儿,12元钱的药里加上这1元,加上6.3元,7.3元跟医院、医生有关系。
专家强调,只要医药公司、医院、医生、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等各个环节利益均沾的“潜规则”不改变,药品中标价就很难回归到合理范围。
最高零售价的虚高疑云
记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即使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据此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仍低于发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价。
业内专家称,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在业内被称为“天花板价”,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药价,防止药价虚高,但实际上,最高零售价与出厂价相比更是高得离谱。这个“天花板价”是如何制定的呢?记者多方联系价格主管部门,都没有得到正面回应。
药品加成政策应调整
专家指出,解决药价虚高,除了要整治招投标中的种种乱象,还应调整药品加成政策。目前二甲以上的公立医院必须按照中标价采购药品,购进药品后再加成15%卖给患者。因此,医院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偏爱采购中标价高的药品,一些治疗常见病的便宜好用的药品却进不了医院的采购目录。
对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表示:“假定患者花12.65元买一种药,如果政府解除15%的管制,让医疗机构拥有自主权,它们可以到市场去挖掘便宜的进货渠道,如果出厂价只有1元,市场上肯定有3元的进货渠道,假定它们按3元进货了,政府不管它加价多少。如果医疗机构最后卖出的价格是6元,患者节省了6.5元,医保基金节省了6.5元,它本来是赚1.65元,现在它这个药赚了3元。那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为什么要做这种管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