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平安付快捷支付:明贤法师开示:坐禅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2:08:30
.
坐禅的方法一点击下载
坐禅的方法二点击下载
坐禅的方法三点击下载
坐禅的方法
我们所有学习到的方法同学们最好不要公开去交流,在自己还没有产生感觉之前,不要跟别人谈,等到我们自己已经非常熟练了,就可以谈了。
比如说,大乘佛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两种空性的修行。这两个方法,第一个是人无我空性的修行。在禅宗里,这种方法叫做截断众流,就是打断要经。我 们虽然说是呼吸和念头的流无形,一直都在纠缠,纠缠着我们自己,烦恼止息不下来,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一个直观的切入点,让我们对于身体的这种执着、这 种纠缠能够逐渐舒缓开,这种空性的修行叫做人无我空性的修行方法。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传承,从龙树菩萨开始历代口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这里不是公众场合, 是大家专门来交流打坐方法的场合,就可以谈一点,随份的我们自己试一试,会有一些作用的。
它的可行性,是因为有一个根据,在佛经里就曾经谈到过,我们虽然是凡夫,但是我们的心念时时刻刻,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都是从如来藏、佛性里流露出 来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跟佛性挂着钩呢,说明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这个天分。在这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们的这个天分利用起来。那么在我们凡夫烦恼 很重的时候,有没有机会跟佛性结上一点缘呢?佛经里也说有。我们每个凡夫,只要是认真的、方法运用对头,可以有四到五秒钟来直接地跟佛性见个面。这个见面 的机会一般人不会把握,就需要有一些善巧,有一些比较方便的方式,让他们碰个面,这个人无我空性的碰面的方法,就是我们凡夫跟佛碰面的方法。
坐下来以后,这里要动脑筋开始考虑一下:我现在坐在禅堂,我坐在一个草垫子上,大伙在一起,我独立在这修行,在打坐。可是佛经里说,五蕴皆空,就是说凡是 有肉体、骨骼、经络、血管这些所有的组织,都不是真实的,它们都没有物质的性质。而且佛经里还说过凡是物质的东西都是我们心灵投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产 生一个实体的感受,实际上它们都没有一个自体,都是寂静、空灵的。
那么像这种情况,为什么还一直停留在这种感受?就是一直都觉得我们是有肉体的,为什么一直都停留在这个当中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有一个疑问,或者是禅宗里说的疑情:既然都是空性的,那么为什么我感觉有身体呢?就是抱着这么一种(心态),佛教的道理我是确信无疑,但为什么它不能直接在我的感受当中,直接来、质感地来展现出来呢?就是抱着这么一个“疑”向下去。
其实,这种修行方法是最直接的,就是既然是空的,为什么这感受现在还有?我明明还能看到这个身体,同时也还能感受到这些手啊筋骨啊,疼有疼的感觉,痒有痒 的感觉,为什么样样都具备?既然是空性的,为什么我们仍然停留在这种感受中呢?就抱着这个疑问向下去。这个疑团向下抱下去。我们一来不是为了马上找到答 案,要是马上想找到答案,我们这就是为了在发展一个思想。
在这里,所谓疑,就是要截断思想的。我们就停留在这个“疑”的状态当中就可以了,就是向下,一直向下去。这个疑,如果我们有一点小小的烦恼生起来了,这个 疑就突然啪一下没有了,就断掉了,而我们这种疑的感觉马上就没有了。如果是说我们突然想着公司里还有一件事我还没办完呢,突然想起那件事来了,这个疑啪又 断掉了。或者说有谁让我不高兴了,我生气了,一个烦恼上来了,这个疑马上就断掉了;或者是自己疲劳了,一会儿就睡着了,心已经不能集中在一个事儿上了,那 么这个"疑"也就断掉了。这种"疑"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我们人人都具备这种能力,但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让它缓如流水地一直进行下去,这就是一件难事,这 是最难的事了。
我们的这个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起伏跌宕、波动不停,而要让我们的心很平和地进行下去,我讲的这个状态,阿姜查尊者有一本书里用一句话“静止的流水”来形容 我们这个心态是最真切的。虽然是流水,不停地向下进行着,但是我们的感受是完全静止的,但是决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不停地在向后面流动着,就是这样进行下 去。
一开始,我们会感觉眼睛在向下面一尺二寸鼻尖关注着,轻轻地呼吸,做着这样的一种观想,一开始就觉得我们这个身体像一个黑洞,一整团都是里面不光明的,也 是不通透的,而且里面的障碍很多,一直都是这个状态在进行下去。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一个黑屋子里有了一丝光明、一丝光亮,这一丝光亮就像一万年的黑房子 里头从砖缝里射进来一缕阳光一样,虽然只有小小的一缕,但整个房间突然一下温暖了。修这种行,就是整个房间突然一下子(温暖),虽然很长时间没有效果,但 是仍然还在这样做,只要是坚持着一直这样向下做着,突然发现一缕阳光进来了,整个房间就温暖起来了。
在佛经里讲过一种修行成果,叫做暖相。这个暖相有几种作用,一是让我们对于佛法生起信心,二是让我们心平气和,对谁都会特别的善意,善待一切,也能善用其 心。暖相出现了以后,我们的身心里面没有那种特别僵硬的东西,说话也是,想一件事也是,或者是自己对身体的感受也是这样的。这种微小的暖相一出现,我们平 时走路就好像在飞一样,觉得很轻松,身体一点沉重的感觉都没有,精力特别旺盛,待人接物都特别地合理合情。
暖相出现以后,比如每天都要打坐,一坐下来,就会觉得整个身体非常轻松、非常通透,在一种很通透的大世界里面,就不会局限在我这么一个小的身体感觉当中。 暖相会逐渐加强,终有一天会像一个大黑屋子突然里面一下充满了光明,整个屋子里那么多的灯突然一下全都开了,等到这个灯光全都开了以后,我们对于身体的感 受是特别地欢喜,不会再害怕了,不会有恐惧。
其实等到这个暖相出现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以前是充满了恐惧的,我们充满了对于人生的恐惧,对于盗贼、水火、灾难的恐惧,也充满了对于不稳定、变化的 恐惧,还充满了对于仇人、乞丐、对于各种不公平现象的恐惧,还包括对于生病、对于死亡等问题的恐惧,但是等到这个黑房子里的光亮都有了,我们的恐惧就顿时 消失了。这些恐惧基本上总的说来就是对于死亡的一种恐惧。我们对于死亡的畏惧,平时表现不出来,我们感觉只是对小事上的一些牵挂,归根结底,我们有一个根 本的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我们这个黑房子里的光突然一下亮了,那这个黑房子的这种恐惧就没有了。
这种恐惧没有了,我们会得到很多好处,在佛教里面,是什么果位、是什么成就,也就不多提了。
但我觉得,很现实的,对一个人来说,心灵就会明亮、透澈起来,待人接物的时候就会让人觉得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水镜一样的,一切都是晶莹剔透的,都会让人感觉到亲切不已。
这是第一种修行方法,我们不妨试一试。在打坐的时候可以尝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疑"的状态进行下去.而这个疑呢,佛经里说四大皆空,说我们这个身体 是没有物质性的,没有体性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有,就是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向下面,开始疑。我们这个疑,用力用心太猛,这个疑也疑不下去;用心太弱, 也疑不下去;用心怀疑情绪过重,也疑不下去;如果仅仅是在那里思考,也是进行不下去的。这个疑一定要是可以进行下去,但又不是念头不停地在动,一定要是如 同静止的流水,可平和舒缓地进行下去。在这样一个问题的面前,即使是我们这个世界塌下来了,也不重要,天崩了也不重要,地裂了也不重要,就是在这么一个小 小的疑的状态面前,我们不停地进行下去。
这种修行方法比较基础,人人都可以施行.不光是静坐的时候,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工作的时候也都可以施行,而且它可以和其他的修行方法配合。比如说念佛,如 果我们念佛的时候仅仅是在数数字,这个是没有深度的、不深刻的念佛方法。不管做什么事,要想让这件事情深刻起来,就必须要进入这么一个疑的状态,而且很平 和地继续下去;如果能很平和地继续下去,我们的这一个"疑"就是一种特别好的修行方法了,它有可能引导我们直接地进入涅槃果位。虽然方法很简单,而且我们 不会花费多大的力气,我们只是把平时浪费的心力、时间和感受利用起来,在这里给贯穿起来。但是我们做这么一点小小的努力,有可能让我们得到一个意想不到 的、巨大的成果。这是一个叫做"人无我空性"的基础修行方法。
第二种修行方法叫做"法无我空性"的修行方法。这种修行方法更具备大乘佛教的特点,是大乘佛教各个宗派的修行核心。这种修行方法所重视的是观照,是"观"的方法。
比如说,在这个地方坐好了,首先要有思维和学习大乘佛教的基础。大乘佛教里说:一切都是空性的,都不要认为他们是实有的。比如说一个柱子在这,我们感觉到 它是一个有障碍的东西,它是我们的感受穿不透的一个东西,那么它就成了我们的障碍,它就不空了。不空是不对的,那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感受基本都是不对的。 佛教一谈到修行,首先就来反对我们这些质感的东西:我们认为对的,佛教都在反对,我们认为不对的,佛教也在反对。比如说,我们认为对的这些是有障碍的,佛 教反对;我们认为不对的呢,这些东西是没有障碍或者是它们在宇宙中消失了或者是它们仅仅是有一个影子,或者是这些东西暂时有了以后就没有了,或者现在有以 前或以后都没有,这样的想法都得反对、都得否定。佛教是不允许我们停留下对某一事物的固定的认识的——每一个概念的认识、概念性的东西,我们都要放下它。
那么有了这种认识基础了,再来开始修行:呼吸、呼吸、呼吸......我坐在这里,整个人都停下来了,心跳我没法把握它,这个脉搏,我也不能去测量它。脉 搏、心跳虽然在流动,但是我们要去测量它们,我又要有动作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我能够来了解呼吸。了解呼吸是最不需要我分神,而我又可以了解我的 生存状态,所以呼吸是极端重要的一件事。
坐在这,开始关注,其它的都停下来,放下万缘,坐在这开始关注呼吸。
基本上跟刚才的要求一样:七支坐,身体放松,两肩也自然放松,头靠衣领,如果觉得腰部有点紧张好像身体在向后靠,那就说明后面矮了一点,那就垫高一点,让 自己的身体很轻松地坐在这,直着坐,自然、轻松、正直,就可以了。现在在这里唯一进行着的就是呼吸。我们平时目光都是平视或者向上看的,这个时候慢慢放下 来。双目垂帘,就像一个帘子一样,慢慢地挂下来,挂下来只留着眼前的这么一线的光,留着眼前一线的、顺着鼻尖向前面大约一尺、一尺半的样子,这么一个距 离,这个点就是我们所要注意的,我们就注意在这个点上。
注意这个点也有一个过程。当我们的心还是很外散的时候,我们虽然在注意着这个点,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另外一个结果。我们会看到这个点外面的这个地板 的颜色,看到地板的颜色,会去感受地板的感觉。我们的意识不能够停留在这个中间位置上,一会儿就被拉得很远,拉到地板上去了;一会儿就回来了,回到鼻尖上 去了。
其实,我们把注意力停留在一尺、一尺半远的中间位置是件很难的事。为什么很难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听话,想让心停留在这个位置上停留不了。其实回过头来看一 看,我们的这个心,它所停留的这个位置,从来没有听过我们的话。我们要写一个字,写一个“平常”的“平”字的时候,我们的心想着的是“平常”的“常”字; 我们写“平常”的“常”字的时候,我们的心到了“平常心”的“心”上去了。所以其实,我们的心从来都没有听过话。心要达到听话是什么呢?就是我让它到哪 儿,让它注意哪儿的时候,就会注意哪里,它不会过,也不会不及。
虽然只是关注这个一尺半远的距离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我们就做不到。那就需要调整了。我们要有一些方法,比如说身体逐渐逐渐地放松,逐渐放下外缘,把 自己平时操心的事情慢慢、慢慢地放下来。等到很轻松,放彻底了,有一个自然的反应,就是我们的心开始听话了。我们要停留在一尺半的地方,就在一尺半的地 方,再不跑了,很听话,很轻松。
这个心,不会随意地越轨。让它在一尺半的地方,就真的停在一尺半的地方;让它再远一点,就真的看到地板了;如果是让它回收一点,让它回到鼻子尖这里,我们 的注意力让它回到鼻子尖这里,它就真的可以回到鼻子尖这里,到鼻尖这里的时候,地板就看不见了——这是心的一个特点。当我们的心跟着走的时候,我们注意鼻 子尖的时候,地板的感觉就没有了;让它延伸,延伸到一尺半的地方呢,这个鼻尖和地板的感觉都没有了,我也看不见了。这是心逐渐逐渐听话的这样一个反应。等 到心听话了,关注这个鼻尖外面一尺半的地方,再来正常地进行呼吸,来调整呼吸。
这个呼吸呢,刚坐下来的时候,我们会有一段时间想把呼吸调得又细又长。一般人都追求这么一个境界,就是我们的呼吸越细越长越平静越好。要来修行的人呢,都 会反对自己,都觉得呼吸太粗了、太短了不好。但是,我们这个调整方法上恰恰是相反的。我们有可能想要自己的呼吸细一点长一点,可是它就老不听话,它越是不 细,越是不长。我们想要呼吸长一点,呼吸就越短促;想要呼吸平一点,呼吸的声音就越来越大,呼哧呼哧的,像这样根本就静不下来。
在这个时候呢,要注意一个诀窍,我们要把呼吸有意识地放快,一定要有意地把呼吸速度加快。如果呼吸平静不了,我们就有意地把呼吸的速度放快,乃至于出一点 声音。进行到一段时间之后,或者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就发现,自己肺部里边所淤积的、还有身体里边所淤积的没有放下的东西逐渐地放开了。等到放开的时 候,你想让自己快都快不了了。我们的呼吸,自然进入了一种很平静、很轻松、很细长的状态当中。在这种状态当中,就算我们已经过了一关了。
这一关是很难过的,绝大多数人就在这里弄呼吸。弄气功的人也是在弄呼吸,弄瑜伽的人也是在弄呼吸,修禅定的人也是在那里弄呼吸。我觉得呢,这个呼吸,不能 让它成为一种障碍。其中一个重要的善巧就是,我们要有意地加快、有意地缩短。短和快,一段时间之后它自然松缓下来了。
呼吸到了这么一个层次,就可以进入正常的修行了。就是观察,在一尺半的地方,气息出来了、气息进来了,气息出来了、气息进来了,就是我们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
我们一开始会把它们的交换当作一个概念去固化它,就是说确实有一团气,这团气出去了,这团气进去了。表面上,呼吸是没有什么东西的,它只是一种气体。但是 一到了我们的思想当中,它就是一个硬性的概念,这个概念被抽进去、放出来,抽进去、放出来。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抽进去、放出来,抽进去、放出来, 我们的血液里也是这些大的概念在运行着,我们的思维也是那些大的概念在不停地运转着,所以心就静不下来了。所以修行的对治方法就是要让它空,就是我们要把 呼出来的气体变成不是一个概念,它仅仅只是那么一件静止的事情在这里进行着,千万不要把它再继续地强化成一种概念。在佛教里面叫做观空、观空性。所谓空 性,就是瓦解概念的,瓦解掉我们思想里面的所有概念。我们注意呼吸的时候,我们就有“呼吸”的这样一个概念在这儿;我们注意垫子的时候,就有一个“垫子” 的概念在这儿。都需要把这个概念给弱化、乃至于给瓦解掉。
比如说,等到我们的这个呼吸已经逐渐逐渐慢慢平静下来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进入一个"法无我空性"的正式修行了。所谓正式修行,就是离开对于呼吸的这种了 解。对于呼吸,我们了解一段时间,它基本上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体的,它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它仅仅只是一件很平静,我们在无比平静当中进行的一件事情, 就是没有含义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含义不要在这里去发展它。到了这样一个程度,我们就把这个时间再逐渐地延长,这个时间我们可以把它逐渐延长到大约半个 小时。到半个小时的时候,呼吸就已经显得很流畅、很顺利了。
这时候可以逐渐把头抬起来。这时候注意我们的口、我们的嘴巴、嘴唇这儿不要合得那么紧,不要咬住,一定要放松。放松的状态基本上是嘴唇是敞开一丝缝隙的, 可以呼出一口气。然后眼睛逐渐地打开。眼睛从垂帘的状态逐渐地放开,目视前方,看着正前方。看正前方的时候,我们同时把注意力从前面的一尺半的地方向后面 转移,转移到自己的头后面去。我们的这个注意力是随时可以调动的,它很简单,但是它的力量很大。它也是特别神奇的一件事。把这个注意力向后面转移,转移到 头的正后方的时候,目光在前面,注意力在正后方。
当我们的心意还是散乱的时候,会有一个问题,眼睛朝着前方的时候,前面的这棵树我马上就看到了,柳居士这个人我马上就看到了,我就看到一个活人在这,这个 是我在分心的一个表现。因为注意力已经向后面去了,那么我睁着眼睛朝着前方,应该是前面的所有这些我都是不能有分别心的,不能了解的。如果有了解,说明我 的注意力实际上还在前面;如果是睁着眼睛,朝着前方,而对前面已经没有了解了,那说明我们的注意力确实被调动到后方去了。
调动到后方的时候,眼睛像这样平视、放松,然后就正观头后面的这种空性,所谓空性是要广大的、是要通彻的、是要包容一切的、是越远越好的。就是这么一种朝着正后方的正观,这种观一直进行下去,一直很平和地进行下去,四分钟到五分钟。
在这种观照当中特别容易有一种现象,就是突然发现身体没有了。那个时候,一般人没有经验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恐惧的状态,突然觉得害怕了。身体没有了,就 突然觉得害怕了。我即使睁开眼睛看着,身体有这些影子在这,但是你感受上已经没有身体的时候自己是万分恐惧,这种恐惧我们就需要调整。
其实这种恐惧说明,我们从知识上面还没有接受佛教的正见,而行动上面已经超前了。如果知识上面已经接受了佛教的正见,这个身体的没有,这种身体感受的消失 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一个修行人还需要一定程度上了解佛教的教理,佛教的知识要能够知道。先在知识上奠定一个基础,等到在实修上有了这么一些进展,我们 就不会觉得意外;如果是有一种感觉,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消失了,就感到害怕了,就说明我们佛教的知识、正见的知识还不够,而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实际的修行 了。这两方面都要跟上。如果跟上了,就是在正观的过程当中,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会出现一些对于空性的了解。这种了解会有助于我们来重新地认识自己的生 命状态。
我们的生命绝不只有一个层面,决不是说,我们只是工作、生活、家庭、挣钱、花钱、交朋友,决不是仅仅只有这么一个层面。当我们平静下来,在做我们刚才说的 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生命的层次很多很多。就单在做人无我空性这个修行的时候,这样一种修行理念,我们的层次就已经有很多了;假如进入后面的法无我 空性的修行就会发现我们生命的层次会更多。
我们通常会感觉,这个身体是"我",然后,大家这些人都跟"我"没有关系。我是我的一条命,你是你的一条命,大家各算各的,然后AA制,就是你管你的事,我管我的事。
可是等到人无我空性或法无我空性这种修行稍微有一点点暖相出现,稍微有一点点受用的时候,突然发现情况不对了,情况不一样了。我对于生命的理解是错误的,会发现这么样一个结论:
原来这一个大活人的生命,生命的根源,我现在突然看到了一点,而且发现,咱们有两个会动脑筋的喉舌在这里,两个心是一样的,不光是一样的,两个心其实是一 个,是一个完整的东西。我们是喉舌上在发生争执,可是我们的基础是一个,我们就像佛经里有一条譬喻,有一条蛇,它的头是一个头,它的尾巴上又长出一个头, 然后,头想往这边去,拖着身体往这边跑,那个尾巴上的头说我要往这边来,两个头打架,开始产生不和谐了。等到它们回头一看,看身体原来都是一个。我觉得禅 修至少能让我们达到这么一种状态,就是我们能够来重新理解,不要把我们的认识只停留在"我只有一个生命"这种状态当中。
现在国家形势大好,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它这里面的文章很多,所谓和谐它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它才能够和谐。"完整"是太好的一个概 念——我们的生命、我们生命的根源都是完整的,你和我,和他,大家的生命基础都是在同一个基础上面的,其实没有那么多喉舌的,没有那么多。我们也许在这里 华山论剑也好,南拳北腿也好,我们在这里打了一顿,等他打完了,等他静下来,我们就是回到生命,我们这个生命稍微靠近根源的地方看一看,其实大家都是在一 个基础上的。
只要是修行稍稍有了一点点进展,稍稍能够脱离一点点现有的固执,就发现实际上我们都生存在一个非常通透的世界,生活在一个极端透彻而没有障碍,彼此之间也 没有隔阂的一个世界。等到我们发现这么一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身边的人突然一下变得这么好了;没有发现的时候,一直都感觉"这人这么讨厌",一直伙儿都 没法沟通,等到发现了这一点的时候,沟通起来就容易了--------根本就不用沟通,本来就是沟通的。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想禅修,它解决的绝不仅仅是一 个身体的健康问题,解决的也绝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解决的也是一个生命观,包括我们整个生命,我们整个生命在怎么认识,解决的是这样一些根本性问 题。我们的生命层次越多,在这里我们就越好认识。
刚才介绍了两种修行方法,一个是“人无我空性”的这样一个修行方法,一个是“法无我空性”的修行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来源于古代的印度,但是到了中国,宗 派渊源、分支多了以后,修行方法都各有了一些调整,但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两条脉络在发展着自己的修行体系。而总的来了解了这两方面的修行体系,我想大伙儿也 就能够从修行上对于佛教的结构、教理知识也能够有一个比较概括的了解。因为佛教的这个教理知识它一定就是介绍的让我们修行,让我们成功。那么也可以直观地 通过教理的,通过修行的方法来了解教理的这些示施设是一些什么目的,或者说是什么样一种进程。在这些修行方法面前,我们其实每天都能够获益良多。
建议大家,能在工作或者生活之余,抽出几分钟,一两次,每天抽这么一点时间来送给自己,送给自己一个回归生命本源的机会,每天一次或两次,每次就是几分 钟,三分钟也好,四分钟也好,而且这个修行也不一定要求盘腿坐在这里,我们可以进入正常的观想、观照也就可以了,不一定都要有那么长的时间,也不一定静 坐。我们在工作、在打字或者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都可以做这样的观照。至少我们“人无我空性”的修行方法是很好把握的,在跟人谈话、交流,包括在看电视的 时候,我们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娱乐活动,那娱乐活动的同时来进行这个“人无我空性”的观照,会让我们的生活很深刻,很能解决问题。现在,我发现现在社会有一 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浮躁、轻浮,就是因为太轻太浮了,所以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心里一大堆疙疙瘩瘩的,一大堆的纠缠。那么我们使用“人无我空性”的修行方法, 这些疙瘩会逐渐化解。
其实,就我自己看,就我的经验来看,做人没有太大的诀窍,遇事不乱是定力,能够有一个定的能力,生活当中有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其实不需要我们有太特殊的智慧,就我们现在的智慧水平加入一些定力,加入一些稳定的这样一些能力进去了,烦恼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营员实际禅修指导)……转得快一点。然后再等到不自觉的状态当中,呼吸就逐渐捋顺了,不要求自己的呼吸细长,可是自己的呼吸都应经很轻和,很细长,都已经调整好了,我觉得这是第一点。首先,坐下来不好办的是一个呼吸问题。
第二点就是妄想、妄念的问题。
没有打坐的时候,觉得自己到哪儿去都好像清清静静的,遇到事就想事,不遇到事自己很安静。等到一坐下来,就发现不一样了,自己脑子就不停地来问题,不停地有念头可想,而且要截止都截止不住,而且想的事情就像洪流一样地涌出来,不由自己控制。
有些人曾经在这个问题面前丧失信心,说这可能是不是说我没有修行的缘分?或者说我越修行越退步?这个其实不是退步。《楞严经》里面讲,这种情况是我们一个 真实的进步。就像一个房子有一个小小的裂缝,早晨起来的时候一缕阳光从裂缝里照进来,在阳光照进来之前,我们觉得空气里面很干净,等到阳光照进来了,就发 现在阳光的地方看到很多灰尘,灰尘乱舞,就好像是阳光出来以后,才把房间弄脏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是因为阳光照进来以后,我们发现了灰尘了,它本来就是 有的。所以在这个之前,我们没有发现,认为好像没有灰尘,其实这是一种没有进步的情况。而等我们发现了,是一种进步的情况。那么我们坐下来以后,心逐渐平 静下来,念头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一个进步。我们已经有能力来发现妄念,这就是非常实际,非常具体的进步了。所以在这件事情面前,我们应该是更加有信心, 不要退失信心,应该继续地修行下去。
第三个部分,修行当中,我觉得昏沉是会逐渐出现的。刚才有居士已经问到这个问题,说,我慢慢坐习惯了,逐渐就喜欢把眼睛闭上,等到一闭上眼睛呢,还有居士 就提到,等闭上眼睛以后,就感觉打坐的时间过的很快。自己没什么感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首先,闭上眼睛我们容易昏沉。就像一个房子,这间房子窗户都打开,亮堂堂的,我们要睡觉呢,就睡不着了,如果是大白天里面把窗户都关上了,闭紧了。一点光 线都没有,里面灯也关掉,那个白天就跟晚上一样,很容易睡觉的。打坐的时候,这个昏沉跟睡觉的情况差不多,是一种轻睡,一种小睡。如果眼睛完全闭住了,我 们心灵窗口关掉了,没有光线进来,就容易睡着了。所以有很多禅师就强调,在打坐的时候,一定要把眼睛打开一条缝,双目垂帘,眼睛可以放下来,但是呢这个帘 子低下要漏者缝,不要完全盖死了,那有光线进来。眼睛轻轻地合起来,但是有光线可以进,这个样子来修行就很好。如果说完全闭严了,那个光线根本进不来,太 容易昏沉。
昏沉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事,到了疲劳昏沉的时候啊,有时候调整身体也不行,有时候深呼吸也不行,有时候想高兴的事也不行,所以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准备,不要 让自己落进昏沉的陷阱。眼睛打开,放进来一些光线,然后身体坐端正一些。如果是晚上,或者工作一天很疲劳了,这个时候打坐,就要注意调整姿势。如果发现不 对,发现自己的觉察能力已经很差了,打坐时对周边声音等反应都很差,像这种情况,最好是眼睛都打开一些。假如已经精神不是很好,这时候眼睛要睁大一些。不 光是不能闭上,还要睁大一点。如果实在是太疲劳了,也有一个办法,就是先睡一觉,然后再接着来。
疲劳奋战容易出昏沉的问题。如果养成了这种习惯,不觉察,那么到后面会很危险。比如说一打坐闭上眼睛,然后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如果没有正确理解,会认为这 是一种功夫,然后每天也坚持,坚持这个样子,时间长了,身体容易生病。比如说在那种没有知觉的状态下面,头低下来了,要是天比较冷的时候,寒气容易从颈子 这个地方进去,或者是从两个肩头进去。或者从膝盖这个地方进去。这些湿气,冷气,或寒气进去了,以后要治疗都不太容易。所以坐禅一定要认清楚那种昏沉的状 态。昏沉就像黑夜里面一样,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坐禅的功夫,有一种情况也是觉得时间很快过去了,但是这个中间的细节,他一直有一种观照 在里面的,是非常清晰明了的,绝不是糊里糊涂一梦醒来那种感觉,不是那样的.昏沉是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就是上火。打坐有时候我们用心太着急了,憋在那,让自己使劲往功夫上用,或者是念佛也好,数呼吸也好,使劲强化自己,在那里用力气,就容易上 火。上火的反应就是觉得头部比较沉重。或者是头上的某些部位就像贴着一些膏药一样,或者额头这,或者是头上被什么东西给俈住了一样,给绑住了一样。上火以 后,就容易有时候是面红耳赤的,口臭,还有就是妄念特别多。等到坐下来以后,根本就静不下来。不停地在想一些,念头很集中地想一些激烈的事。而且上火了以 后,处理同样一件事,情绪会比较急躁。不能让自己在上火的时候还接着往下追。
如果真是这样上火了,就有几个方法可以解决:首先,把这个用功的方法先放下来。就休息一下,睡一段时间,或者是睡一两个小时,像这样来调整,把那个修行的 方法也停下来。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热水烫脚,洗脚。像这样的气血下面通下去了,那么就不集中在上面,自然就活起来了。如果是有上火的情况,平时的事务也 要避免。因为上火了以后是容易发生冲突的,人的情绪是在那种比较急进的状态之下的,遇到什么事容易烦恼,容易发脾气。上火了以后就要注意,像刚才说的这样 来调整,不要让自己一直都停留在这种状态,这是第四个要注意的问题。
然后第五个问题,初学者来坐禅,来修行,一定要注意,时间短,次数多,像这样比较稳定可靠。我们不要追求有什么一个特别的效果,把时间拉得很长。坐在一个 位置上,不愿意下来,不要这样。我们宁可时间短一点,但次数多一点,让自己逐渐地熟练。下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腿子问题。身体是我们值得感到优越的 一个条件,自我感觉都会很好的一个条件,但是也是我们修行当中的一大麻烦。这两条腿呢,我们依赖它做很多事。但是到关键的时候呢,它们往往不一定听话。比 如说打坐的时候,它有时候会成为我们进入禅定的第一障碍。假如腿子能够比较柔和,里面没有什么湿气,没有什么毛病,坐下来,身心很快乐,安定下来了。如果 腿子不好,坐在一个地方,翘的老高,然后很硬,按都按不下去,这是一个问题。次数多,时间短,这是能够解决腿子的一个方法。
再一个方法,就是我们的坐垫。腿姿实在不好,后面就稍微垫起来一点。让自己打坐,不要像这样憋着,就是后面垫高一点,慢慢垫起来了,身体就可以自然端正 了。打坐时男士散盘、单盘、双盘都行,没有问题;女士打坐,有个单盘也就可以了。然后时间短一点,次数多一点,中间还可以下来站一会儿,比如说打坐腿子疼 的时候,就下来,在位置旁边,直立一会儿,直立一分钟、两分钟。等到觉得气血贯通,不疼了,然后再来盘腿来坐,像这样容易适应。如果打坐,腿子不在这里闹 事了,不疼了,那么再往下面一步我们用功就会比较顺利。有一个合理的方法,然后也没有很多事情来牵挂,这个是很容易有进步的。打坐之前要求小静。小静就是 身体没有什么负担,就是去上上洗手间什么的,就像这样,然后再开始。
我们讲坐禅方法的时候可能有些营员没有到齐,我现在简单重复一遍,然后大家短时间地坐一坐,先熟悉一下。在下午,晚上和明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方法,往下继续进行。
刚才谈到了两个修行方法。这个修行方法,它是要针对解决我们的问题的。如果就佛教禅宗的观点而言,我们现在对于身体的这种感受,这种觉知的状态,这种对于 外在环境的觉知状态,作为一个凡夫来说,这种觉知的状态是对的,是正常的。而如果对于那些圣者,对于佛菩萨,对于圣人来说,我们的这个觉知的状态就有问 题,错误的地方很多。而我们修行,只有圣者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觉知的方法,方向,才是解决掉烦恼的,才是心灵获得轻松和解脱的。那么我们就借鉴这些圣者的 智慧,来解决一些我们现前当下的问题。我们不一定马上就能够开悟,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这些方法我们开始运用,可以解决很多现实的烦恼。
在圣人的修行体系当中,有两支是很重要的,是他们的修行核心:第一种是刚才所讲的"人无我空性"。"人无我空性"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对于身体,对于"自 我"的这种感受的一个执着,一个直接的感觉。这个"自我",在平常人看来,社会人士看来,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必要的,自我,自尊,自爱,自重等等的。都把 我们一个广阔灵动的心灵,逐渐地收缩在这样一个身体,这个外壳的周边。那么这个"我",就非常的有限。这么有限的一个"我",也难得有什么动人的思想,也 难得有什么超人的成就,而且显得很沉重,负担重重,烦恼重重。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这个,解决这个"我"的问题。在佛教里解决它的问题的答案,叫做" 人无我空性"。刚才所讲的第一种修行方法,就是"人无我空性"的修行方法。
我们这个身体,既然有一个肉体存在,那么我们对这个肉体有一些觉知的能力:遇到冷,就知道是冷;遇到热,知道是热;遇到疼,知道是疼;到了轻松舒服的时候 呢,知道这个是一种舒适.这些感受是跟着这个肉体产生的心理的反应的问题。跟着这个感受,我们又会产生一些,我觉得这个好,那样不好,产生一些选择,然后 在紧跟着选择后面,又产生了一些感情,喜,怒,哀,乐,高兴和不高兴,或者是烦恼,或者是愉快,又有了这么多后续的念头出来了。
这些其实总括起来都是一个"人我"的问题,那么佛教这个修行方法,就是针对这样一个"人我"的问题,开始修一种空性:"人无我空性"。这个"人无我空 性",从身体开始,一直到对身体的觉知,感官的各种感受,从感受引发的想法,由想法引发的各种念头,各种情感,全都由这个"人无我空性"修行方法来解决。 刚才告诉大家的方法,就是我们坐在这里,我们要首先认同的是,佛经里面所说的智慧,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我们对外界的感官,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些是不 正确的。我们如果是沿着以前的轨迹走,就一点的修行成果都没有。所谓不正确,就是说,这个身体,按佛经里面说物质本来是没有这些特定的个性、特定的物质性 的,本来是没有的。但我们为什么感觉它有呢?在这里,就有一个很简单的"疑"存在这里,有的高僧大德讲的叫做疑情,这种疑存在这里。我们当自己的心念比较 粗的时候,这个"疑"粗重,当心比较弱的时候,这个"疑"就轻。那么我们要想办法来调整身心,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当中,就像"静止的流水"一样,这个疑 的状态很平和地调整下去,这种"疑",就是在没有杂质,没有让我们的身心有一种超越、通达的这样一种受用之前,这个"疑"一直都这样:为什么佛经里面都说 五蕴皆空,我们的身心,感受,这些都空的,而我们现在每件事情都是这么实在呢?为什么都是实有的呢?就在这个地方存一个"疑",很轻松地把它给继续下去. 在这个继续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善巧地使用方法,像滴水穿石,虽然石头是很坚硬,我们自己的业障、烦恼很坚硬,但是那个小滴的水,一滴一滴地,不停地,再滴一 次,再滴一次,再滴一次,有千万年啊,这个石头也成了一个洞了。我们修行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这种业力虽然有千万劫的冰川一样,但是只要有这种修行精神, 慢慢往底下穿琢,最终还是会通的。就像这样把这种"疑"进行下去,有一天我们会有暖相出现,会有一种欢喜,或者是会有一种光明的状态出现,会有这么样一些 让身心觉得愉悦的转机。当身体转机了,心灵也就转机了,就会发现我们自己的烦恼明显地冰消瓦解了。这是一种修行方法。
第二种修行方法,是要解决我们心灵的很多细微的问题。就是我们心里,有很多很细微的执着。即使在窗外的一棵树,一个树干,我们认为它是真实存在,是有障碍 的,出现在了那个地方。只要它不是这种通透的,我们从思维感受上可以直接穿越的,那么它就是一个障碍,而且它这种障碍不是来源于外界自然地生成,不是这个 来源,这种障碍的来源就是我们自己的心里,因为我们的心里在逐渐地在构建它,所以它才最终出现在了这个地方,产生这样的障碍。当我们的心里,从正念上,可 以接受,并且完全认同了,这个东西它不是障碍,它的性质是空性的,是没有自体的,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它也就不是我们的障碍了。
但是,这个过程是比较艰难的。我们平时的心里,都只能接受外界或都自然已经形成的,都已经习惯认同外界的一切这些障碍的事物。都完全认同了,根本就不可能 有调整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要通过佛教的修行方法,这个"法无我空性"的修行方法,来让这一切回归到一个真实的状态。
"法无我空性"的这个修行方法,就是,首先,七支坐端正,放松,双目垂帘,眼睛里面要能够看见一线光明,眼睛只要向下看,我们的第一注意力就是看到眼睛的 尽头,就是我们就看见地板,第二个,就是从地板上把眼神收回来,我们就看到鼻尖了,我们的注意力基本上只能停留在这两个地方,那我们这里现在所要求的是什 么呢?是我们的注意力不要停留在太远的地板上,也不要只停留在鼻尖上,停留在离鼻尖一尺五寸左右的距离。当注意力停留在这里,那么我们的眼光所能看到的, 所能得到信息的应该只是一尺五寸远的这个地方,那就说明我们的眼光才是在被心调动着的。可是我们通常的结果,是只要朝前,就一定看到它尽头的东西,眼光是 不听话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逐渐地调适身心,等到身心和畅,呼吸也调顺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在一尺五寸远的地方,那么在一尺五寸远以外的地板,我们是 得不到它的讯息的;在一尺五寸远近处的鼻尖,我们一般也不会看到多少它的影像。这是需要一个调的过程,当我们心很散乱的时候,这个过程是得不到结果的,我 们就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次数,来进行调适。其实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也不会太难,很轻松的。等到身心轻松到了一个正常的状态,基本上就是这样,比较听话了,那 么在这个状态当中呢,我就开始来进行正常呼吸.呼吸的时候,我们要了解,所呼出的气息,所吸进来的气息,他们都是没有实体的,他们都是没有体性的,它们都 是空灵的,都是通透的。既然是通透,一个通透里面就包含了一个广大。凡是通透的事物,虽然很小,我们只要体会到其中去,就一定是一个特别广大的,一个特别 博大的感受。就是这样来了解呼吸的通透,空灵。
像这样了解呼吸,有十分钟,二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的时候,这个整个过程叫做加行。有了半个小时,我们把注意力回过头来,眼睛逐渐打开,头稍微抬起来一点 点,目光正视前方,把注意力、眼光从底下调动上来,眼睛正视前方的时候,同时注意力向头后面,注意头的正后方。我们头部的正后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 这个部位跟我们的心理,气血运行,包括一些数理关系,都很密切.在注意头后面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分神,一旦分神了,我们就发现,我们看到了眼前的景物。 如果是在认真的,真的注意力是停留在了头的后方,我们眼前的这些景物的信息,是搜集不进来的。虽然是睁着眼睛朝前面,但实际上是视而不见的,因为我们注意 力在后面。要注意后面的什么呢?不是后脑勺,也不是后脑勺上面长的头发,也不是头发低下的皮肤,而是头后面很远地方的空间,这个空间里面的空性,它很远, 范围很宽,然后呢,很深邃,很细微,就是这样。这个时候,我们的嘴唇不要绷得很紧,放松,如果是觉得胸口有郁闷的气息等等,就很轻松地舒缓,放出来。如果 是有进来的,也很轻松地进来,但是我们不要管它,我们主要的注意力,都在后面。初修的人的可以这样观,这种观叫做正行。这种正行呢,是用四到五秒钟就可以 了。这四到五秒钟,如果我们能把握的好,刹那之间就能使我们对于身体的这种执着发生改变。这是后面的事,但是我们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做。一开始是四五秒 钟,到后面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逐渐增加到三四分钟,或者五分钟,一定要在五分钟之内,不要超过。初学者如果超过了,长时间像那样执着于一个部位,也容易出问 题,容易让我们上火、性情烦躁等等。所以,从一开始的三四秒钟,逐渐逐渐地增加到三四分钟,到了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就不要再向前面增加了。每个人都有体察 到法无我空性的这种天分。一开始之所以只要求三四秒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三四秒钟完全停留在这种空性状态当中,而让我们对于身体的这种执着,很直接 地给打破。很直观地打破这种执着,就是很轻松地进入这种空观。但是一般人时间都不可能长,是因为烦恼和业力积累太多。而三四秒钟往往是有可能的,我们坐了 一段近半个小时的加行,然后再做一个正行,三四秒钟,或者三四分钟,我们都是很有可能的。
理论上来学习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是需要很多时间来进入的。我想大家不一定都有这种因缘,这种时间,那么就先坐一坐再说,先从体验开始。也许我们从理 论上并没有掌握得很好,可是我们已经尝试到了。说实话,像这空性的道理,这种空性的感受,我们只要有了,不说是三四秒钟,只要有了一秒钟,就够了,我们就 知道,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就是这样的,非常简单。
但是这个方法,提供给我们以后,我们自己就不要经常地,不要自己还没开始修行,就成了老师了,开始向别人说了。我打个比方,就是腌咸菜。这个菜罐子已经腌 了快一个月了,咸菜已经快要好了,还没完成呢,我们就把盖子给打开了,那个味就散出去了,再把盖子封起来,再在里面再腌一段时间,再打开一看,全部都烂掉 了,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掌握了这个方法以后呢,自己可以默默地来坐几次,默默无闻地,韬光隐晦地,我们来坐几次。等到自己有了一些信心,有了一些兴趣了, 再来进行比较连贯的这种修行。
其实在这个上面的修行,如果说它简单,是易如反掌,就是一张纸,一张纸面、一张纸背的事情。但如果是说,我们用的方法不对,或者是我们没有注意当中应当注 意的事项,我们有可能一百年,大几十年都花进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都有可能的。摆在大家面前是无尽的机遇,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一个成佛的自 性,而且每个人内心里面,会动念头的这个念头,都是从佛性当中直接发展过来的。我们这里所要开发的是我们本有的这种潜在的能力,这种潜在的智慧。其实很简 单,我们要花一些时间来做。
现在,大伙放下万缘,我们先来做一次有关于人无我空性的修行。像滴水穿石,一步一步地来.先放松,至少不要坐的让自己觉得很紧张,尽可能地放松,自然。等到放松,自然了,一般腰会比较端正,就不会绷得那么紧。如果觉得绷得还很紧,调整一下,动一动。
首先,就人无我空性的修行,先了解,我们现在是坐在一个禅堂里,草垫子上,周边也有一些人,我们自己也在这里静坐。依佛言祖语来说,我们现在的身体,它不 应该是有物质的障碍的,可是呢我们现在都有这种感受,为什么佛经里说是空性的,我们的感受还真么明朗?我们就在这里,直接下手——既然是空性的,为什么我 们还有这么多感受,念头,想法,感情啊?
如果呼吸比较粗,那么我们就有意地呼吸,调快,加短一些。像这样,很快,呼吸就能够顺利起来,能够轻松起来。如果我们念头很多。我们可以先把念头找回来,停留在这种简单的疑上面,让这个疑呢,像静止的流水,进行下去,这样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进行第二种,法无我空性的修行。第二种方法,先调整身体姿势,不要让自己觉得不舒服,不要有什么可以牵挂的事,尽量地让自己轻松。调整目光,注意 到鼻端以下一尺半的地方,在这个范围之内,你仅仅呼吸。我们要观察,这个呼吸是没有实性的。观察这个呼吸,体性是空的。关注呼吸的阶段,就是加行。
现在我们开始做一个正行的修行。正视前方,嘴唇微微地打开,注意力调整到头后面。一定要正视前方,注意头部的后面,注意头后面的空性。不要让呼吸成为障 碍,呼吸怎么通畅就怎么呼吸。这时候,全部注意力都停留在头部的后面,直接关注头部后面的空性。如果呼吸紧张就调整,但注意力一定要在头后面的空性。注意 头部的后面,注意头部后面的空性。关注头后面的空性,不要偏高。如果这些方位关注得偏高,时间久了,会经常容易上火;不要偏低,如果太偏低了,就容易昏 沉,容易睡着了。就是正后方,不高不低,关注很深邃,很遥远,很细微的空性。
好,把注意力从后方重新转移到鼻尖下面一尺半这个地方。好,上午就到这里,现在结束。(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