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悬 模样 歌词含义:坚持教育第一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50:23

 

 

 

 

 

 

坚持教育第一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自评报告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简要历程

 

第一阶段(1980-1989年):普及追赶,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

第二阶段(1990-2002年):对接优化,增强教育现代化实力

第三阶段(2003-2008年):探索超越,提升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二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做法

 

一、确立教育第一,统领教育现代化进程

1.立足特区本位,构筑教育南山

2.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战略目标

3.瞄准国际一流,探索发展模式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教育现代化保障

1.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创新团队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构筑人才高地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激活创新潜能

三是加强岗位研修,提升整体素质

四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理论内化

2.满足经费需求,优化硬件设施

一是保障经费投入,落实“三个增长”

二是优化投入结构,实现“三大转变”

三是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

四是完善设施配置,优化办学条件

3.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应用能力

一是加强网络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二是普及信息技术,促进方式转换

三是加强应用研究,促进特色形成

4.构建“两个体系”,享受教育幸福

一是构建层次清晰、衔接科学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是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坚持改革创新,丰富教育现代化实践

1.坚持德育为首,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创新育人理念,建立人才标准

二是提升德育内涵,培养合格公民

三是优化德育环境,提高育人实效

四是搭建成长平台,促进全面发展

2.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

二是加强综合课程,提高综合素养

三是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四是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五是建设学校课程,打造教学特色

3.强化教育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管理责任

二是完善议事规则,提高决策水平

三是规范行政管理,增强服务意识

四是坚持依法治教,促进行风建设

五是加强督导评估,引领办学方向

六是建立现代制度,增强学校活力

4.推进教育改革,突破制约瓶颈

一是抓住主要矛盾,破解改革难题

二是加强教育科研,提升改革内涵

三是及时总结经验,扩大改革成果

5.拓展国际视野,打造合作精品

一是引进海外资源,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开展跨境合作,融合先进经验

三是加强多元理解,促进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成果

 

一、教育公平实现跨越

1.幼儿教育超前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4.社区教育和谐发展

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1.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2.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3.“两率”指标持续提升

三、教育效益日益增强

1.学校资源社区共享

2.社区资源社会共享

 

第四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色

 

一、科学配置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化

二、追求规模效益,实现教育集团化

三、促进内涵发展,实现教育优质化

四、树立精品意识,实现教育品牌化

五、提升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

六、盘活社会资源,实现教育终身化

七、实施开放战略,实现教育多元化

八、坚持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生态化

九、突出区位优势,实现教育国际化

 

   第五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几点体会

 

一、政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二、和谐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三、公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备前提

四、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五、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六、开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七、人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八、质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第六部分 自我反思与评价


 

 

坚持教育第一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自评报告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

 

南山区地处深圳西部,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199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深圳市六个市辖区之一,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旅游基地、教育科研基地和西部物流中心。全区总面积182平方公里,下辖八个街道办事处(包括南头、南山、西丽、沙河、蛇口、招商、粤海、桃源),全区总人口166.3万,其中户籍人口52.2万,流动人口114.1万。2008年上半年,全区总产值完成792.2亿元,同比增长12.4%,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3%,列六区之首。

目前,全区有中小学64所,幼儿园141所,社区学院1所,社区教育中心8个,区级培训机构24个,市级培训机构分教点48个。在校中小学生94451人。公办学校79275人,其中暂住生31613人(占公办学校总数的40%);民办学校15176人,其中暂住生12904人(占民办学校学生总数的85%)。在园幼儿28591人,其中暂住生12094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42.3%)。

教育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满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实施科技兴区、教育强区、文化立区战略的需要;是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普及高质量基础教育,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是推进区域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深港创新圈 ”先锋城区和最适宜安居创业发展的现代化海滨城区的需要;是改革教育体制,完善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区域教育整体实力的需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无论对我区教育的跨越发展,还是对实现我区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自2002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以来,我区全面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的文件精神,确立了“教育第一”的观念,加大了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全面加强了教育现代化建设。2007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批准我区开展“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工作后,我区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等文件,成立了由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实了一个亿的创建专项经费,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相关责任,建立了创建工作问责制,实施了“基础教育均衡工程、民办教育促进工程、终身教育发展工程、职业教育精品工程、课程改革深化工程、名师队伍建设工程、网络教育优化工程、国际交流合作工程、管理效能提升工程、道德教育创新工程”等十大工程,补足短板、突出特色、凸显亮点,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速。

 

第一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简要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从城市教育到现代化教育的两度历史性跨越。这三十年大致分为普及追赶、对接优化、探索超越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9年):普及追赶,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

这一阶段自深圳特区成立到正式设立南山区。深圳特区成立时,我区的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全区中小学生总数2700人,教师233人,学历达标率35%,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起点很低;学校设施简陋,基本没有功能室,办学条件很差,“双基”普及率较低。这种状况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追赶国内其他城市的教育,当时的南头管理区办公会议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各办事处全面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转变,夯实了教育现代化基础:幼儿入园率达到99.5%,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建立了两所职业高中,成立了两所成人中专、五个培训中心,教育结构趋于完整;图书室、功能室基本齐全,学校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在校(园)学生总数达到15449人,教育规模扩大了4倍;教师达到1634人,学历达标率为95%以上。

第二阶段(1990-2002年):对接优化,增强教育现代化实力

这一阶段自南山正式设区到被评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几任区委区政府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确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全省乃至全国教育先进地区经验,实现了南山教育的结构优化,增强了教育现代化实力:全区在校学生数60133人,比1989年增加了3倍,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省一级学校13所,市一级学校10所,省一级学校数量和比例名列全省第一,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学历结构实现小学大专化,中学本科化;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社区教育初具规模。尤其是1993年,制定了《南山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目标;1997年,制定了《南山区教育现代化规划》、《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规划》,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实现了“校校通”,校园网普及率达到85%,生机比达到6.5:1,80%以上的教师可以网络备课。1999年被定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实验区。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省教育督导室评价我区实现了“八高”(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投入高、教师学历和整体素质高、信息技术程度高、科研项目层次高、上等级学校比例高、普及教育程度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构建了“九大特色”(德育、英语、艺术教育、体育、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科技、环保、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阶段(2003-2008年):探索超越,提升教育现代化内涵

这一阶段自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至今。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创建学习型城区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先后提出了“抢占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国际性人才培养三个制高点”,“以国际化引领品牌化、特色化、集团化,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质效、教育服务三大跨越”以及“瞄准国际一流,探索南山模式”的发展目标,积极参与了全国范围的素质教育大讨论,率先开展了课程改革和公民养成教育两项重大实验,全面启动了以国际视野建设区域教育质量标准的“南山探索”,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德育创新生机勃勃,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课程改革持续深化,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管理效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国际交流初见成效为实现南山教育的自我超越,追求更高水准的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二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做法

 

我区高度重视观念转变,加强战略规划,强化自身优势,提升薄弱环节,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整体提高,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一、确立教育第一,统领教育现代化进程

我区始终以“教育第一”意识统领教育改革与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高层次认识引领,高标杆规划建设,高水平率先践行的教育现代化模式。

1.立足特区本位,构筑教育南山

“教育第一”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历届南山区委区政府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分借鉴和运用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经验,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南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把教育视为“先于经济的经济”,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强区战略的奠基工程,始终坚持“四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教育人才优先使用。自1990年代以来,我区教育现代化定位先后经历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到超前发展、率先发展的过程,建设“教育南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

2.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战略目标

自1993年率先提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构想以来,我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超前谋划教育事业。历届区委工作报告都“站高位、谋长远、重践行”,都把教育问题作为惠民利民的重要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历届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地位,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历次区域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将其落实在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并以此为依据,积极制定“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布署教育现代化工程,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目前,我区已经初步构建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协调发展、结构完整、功能先进的立体大教育体系。

    3.瞄准国际一流,探索发展模式

2007年我区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过30年的快速稳健发展之后,我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瞄准国际一流,探索南山模式”就成为这个起点上的新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力图在国际视野与区域行动中进行教育的“南山探索”,率先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全面、规范、可测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监测体系的研究,努力实现从总量增长到内涵提升的结构性转型,全面推进南山教育的二次腾飞。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教育现代化保障

我区不断优化人才资源,切实加强教育投入,积极完善设施配置,全力打造网络平台,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保障。

1.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创新团队

我区高度重视教育人才资源,切实保障他们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构筑人才高地。我区开辟了直接调入、区内公开招考、定向招考重点大学师范毕业生等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五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976人,配齐了教育教学、心理后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全区共有特级教师64人,省市以上学科带头人26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77人,高级职称教师872人;教师占学校教职工总数小学为95.4%,初中为90.8%,普通高中为90.2%,中等职业学校为85.3%。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60.5%。全区100%的学校达到规定的师生比标准。目前,全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激活创新潜能。我区创新了人才奖励的系列机制,设立了“南山课改挂牌教师”、“南山十佳教育工作者”、“南山年度教科研成果奖”以及奖金总额高达五百万元的“南山教育改革创新奖”,实施了“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每年教师节区政府都进行大规模表彰。这些机制的建立,激活了全区教育工作者的潜能,促进了专业成长。

三是加强岗位研修,提升整体素质。我区加强了高端培训,先后成立了特级教师协会、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坚持暑期校园长培训,开展了72次校长沙龙(论坛)、75次英语沙龙,派遣教学和管理骨干赴海外培训;开设了机关干部学习班、后备校长培训班、名师大讲堂、青年教师研究会等,加强了干部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建立了区级、片区、校际、科组四级师资培训管理机构,构建起全员培训体系。近五年参加区级以上各类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约32万人次,校本培训19.2万人次,培训学时96万节。教师继续教育达到要求学时数的比例为100%,民办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也被纳入统一的教师培训范围;开展多层次的在职学历教育,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98.2%,本科率为68.3%;初中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100%,本科率为87.3%;高中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96%,其中硕士(含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比例为20%;校长本科率98.3%,硕士率7%,博士6人;教育行政人员10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率20%,博士2人。课改以来,我区共举办国家、省市级学术研讨会21场次;全区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共1356篇,出版专著187部。我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多家国家、省、市媒体向全国介绍。

四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理论内化。我区创立了“校际互动和区校联动”的研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建立了区域、片区、学校、学科四级校本教研管理机构,完成了校本教研目标、手段、策略和内容的“四个转变”,实现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等核心环节的“四个飞跃”,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智慧,促进了理论内化,培养了一批实践型专家。在2005年教育部课程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区应邀专门介绍了校本教研的经验。

2.保障经费需求,优化硬件设施

我区确立了“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千方百计保证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是保障经费投入,落实“三个增长”。我区财政收入充足,能够确保教育经费投入。2008年9月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在民办学校就读的符合条件的学生,由政府支付减免部分的费用)。幼儿园严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学生仅承担极少部分的学杂费和书费,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我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连续多年实现了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实现了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全面增长。仅2005、2006、2007三年间,我区年度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6.16亿元、6.94亿元、8.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2.6%、15.6%,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2.3%、-3.5%,9.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7,804元、8,236元、9,23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5.5%、12.1%;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1016元、1034元、106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1.7%、2.7%。此外,我区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在编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同级公务员基本相当,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二是优化投入结构,实现“三大转变”。我区制定了公用经费拨付生均化、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行政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综合改革方案,调整了教育投入的结构、比例;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大力改善投入方式,强化师资培训,区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校长、骨干教师的出国培训,拿出400万元的培训经费用于教师的继续教育;为了缩小公、民办教育的差距,我区率先建立了民办学校的投入机制,改善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近五年共安排民办教育专项资金3160万元。教育经费在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两方面比例合理,实现了从培植少数典型向扩大整体优势,从偏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从重视公办学校向关注民办学校、促进公民办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转变”。

三是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我区制订了《南山区教育经费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南山区教育费附加使用监管办法》、《南山区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和《南山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形成了教育经费管理、监督、协调和通报的新机制。成立了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中心,实行“集中管理,统收统支,分户核算”,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教育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监督有力。近年来,全区没有发生克扣、挪用、侵占教育经费的事件,没有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设置收费项目等乱收费行为。2004年我区教育系统被评为深圳市内审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我区被授予省教育收费示范区。

四是完善设施配置,优化办学条件。我区2006、2007、2008三年教育费附加分别为6000万元、7556万元、7000万元,全部用于学校设备设施的完善和补充,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现区内无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均达到省规范化学校规定标准,校际设备设施基本均衡。近5年我区新建学校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全部达标。

3.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应用能力

我区坚持“建设-运用-完善”的循环建设策略,用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全面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是加强网络建设,促进资源共享。2000年以来共投入1.8亿元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2008年投入4700多万元教育城域网专项资金,以实现全区公、民办学校的光纤高速互联。我区公办学校生机比达到5.6:1,平均每13个班拥有一间电脑室,均按照标准配备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教室,满足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的需要;拥有多媒体电教室77间,全部课室和绝大多数功能室都配备了网络多媒体终端展示设备;100%学校开通了校园网站,100%学校实现网络互联,购买成品教育资源总计12TB,自建资源8TB;建成了通过光纤高速互联的教育城域网,各公办学校都达到了“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网络建设要求,实现了“校校网、班班通”,达到了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是普及信息技术,促进方式转变。我区建成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开通了教育信息网和教育政务网,搭建了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建立了142个区域、学科和学校的专题网站,创建了50多项信息化特色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覆盖率达到100%,信息技术整合课学科覆盖率100%,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比例达到99%,课时覆盖率达到88%,促进了管理、教学、学习方式的转换,提高了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全区国家、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比率达到17.7%。

三是加强应用研究,促进特色形成。我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基于信息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游戏化学习模式研究”、“教育装备效益研究”等课题取得重大进展,在区内和全国进行推广;全国首创“虚拟教研中心”,加强了学科教师的交流,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相关成果获全国一等奖,经验在教育部网络教研现场会议上交流;全国首创“学习技能奥林匹克”网络平台,每年吸引全市数万学子参与竞技;加强动漫师资培训,积极推广动漫教学;建立了深圳市第一个区级教育应用平台,城域网软件应用平台,包括数据中心、门户系统、个人首页、“五网一库”等,实现了教育系统对外宣传、对内业务管理,以及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为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一个完整信息化的应用环境。

4.构建“两个体系”,享受教育幸福

我区在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力争人人都能享受教育幸福。

一是构建层次清晰、衔接科学的国民教育体系

我区共有幼儿园14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61所(其中公办学校49所),普通高中7所(其中公办高中5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小学、初中、高中的规模彼此衔接,充分满足了社会对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此外,为了加强特殊教育,我们除了实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计划外,还建立了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我区积极筹备博伦职业学校迁建工作,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中。

二是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

我区建立了1个区级社区学院,8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64个市民学校,创办了24家培训机构,有48个市属培训机构在南山设点办学,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职前职中培训,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三级(区域、街道、社区)两翼(各种成人教育机构、企业培训机构)”为格局的终身教育体系,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基本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学习需求。

三、坚持改革创新,丰富教育现代化实践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区教育工作者立足岗位,创新进取,用智慧和汗水,用充满创意的实践,生动地诠释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1.坚持德育为首,推进素质教育

只有以创新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个教育环节、每一个学生身上。

一是创新育人理念,建立人才标准。为培养国际性人才奠基,是南山教育坚定不移的追求。为此,我区确立了“五有”人才培养标准,即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具有多学科知识,具有规则意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各中小学校相继走上了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南山教育呈现出殊途同归的价值取向。

二是提升德育内涵,培养合格公民。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创新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实现了德育的人本化、课程化和生活化。在推进德育人本化过程中,我区致力于合格公民素质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打造出“生命教育”、“‘三礼’教育”、“公民教育”等崭新的德育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了包括“养成教育行动”、“成长互助行动”、“特别关爱行动”等在内的“德育十大行动”;在推进德育课程化过程中,我区始终把道德教育作为各门学科的核心价值,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道德教育素材,整体设计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注重道德情感的激发,促进理想信念的形成;在推进德育生活化过程中,我区更多地强调回归生活、实践体验,积极寻求和创设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个性的德育活动载体。通过开展“诚信考场”、“日行一善”、“一对一”帮扶计划等,逐步内化,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修养。

三是优化德育环境,提高育人实效。我区先后建立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办了“家长学校”,组建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队”,开展了“律师进校园”、“五老进校园”、“文明春风进社区”、“小手拉大手”等多种活动,制定了《幸福家长助学手册》,各中小学均开办了“家长学校”,组建了教师、家长、学生三支义工志愿者队伍,参与人数分别为5182人、8277人和13521人,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我区德育在全国实现了两个“率先”:我区少先队员在全国率先发起“手拉手”活动;在全国率先开展法制副校长进校园活动。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开放、全过程渗透、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良好格局。

四是搭建成长平台,促进全面发展。我区的教育“四节”(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具有规模大、项目多、参与广等特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节日”;我区组建了八个教育艺术团、师生书画院以及少儿足球俱乐部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落实“健康第一”,我区高度重视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高标准配足配齐了相关设施设备,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优秀率分别达到95%、96.5%和35.5%。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都被各中小学校列为正式的教育教学内容。

2.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全面提高课堂质效,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

一是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环节,我区出台了《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文件,召开了教学质效现场会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现场会,全面加强以“教学微环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效研究,提出了学生作业量的标准和具体要求,并通过明查暗访,督促各校全面落实,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我们积极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全面加强学科质量标准研究,为“减负增效”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综合课程,提高综合素养。综合课程是新课程实施的难点与重点。我区教育工作者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在全国率先加强了课程整合的力度,全面开设了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实施了对综合学科课程教师的系统培训,深化了对综合课程的研究,加强了综合学科的集体备课、经验交流和资源整合,开展了初高中相关学科的衔接研究,编印了教学衔接指导意见。同时,我们在师资培训、课时安排和临时岗位津贴等方面,对综合学科的教师给予了政策倾斜,调动了这些学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课程实施能力;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区通过区域互动、整体推进,生成了系统化的螺旋递进式活动体系,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国率先进入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被教育部向全国实验学校推广,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被政府作为决策依据。

三是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我区构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评价制度,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电子档案袋和成长记录袋,开发了学生综合评价的软件系统,实现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加强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考察,凸现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2004年,我区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等级呈现+综合评定”的中考中招新模式,相关经验在教育部相关工作会议上作介绍,并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四是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我区教师的教学方式由讲述、灌输、预设为主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重视互动、情境与生成,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由文本化变为情景化,由充填接受式变为体验感悟式,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学生个体经验与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课改中,我区探索出许多富有特色的课改成果:“三师一体”育人模式、精致化管理模式、学分制、走课制、导师制等。

五是建设学校课程,打造教学特色。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大力开发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按照区教育局制定的《学校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和社会资源,加大了对学校课程的开发力度,大胆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课程。目前,全区学校开发了与社会环境有关的人文地理类、与办学特色融合的学校特色类以及与学生发展有关的个性特长类等三类学校课程821门,形成了琳琅满目的“课程超市”,充分满足了学生选择性学习的需求,形成了学校教学特色的坚实载体。

3.强化教育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只有强化教育管理,坚持依法治教,加强督导评估,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服务效能,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管理责任。我区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牵头的教育现代化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和领导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2006年在省委对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专题工作会议,重点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学校设置和人员保障等问题;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相继推出了“惠民利民十大计划”和“十有工程”,教育设施完善计划和学有所教工程分别成为其中的亮点。

二是完善议事规则,提高决策水平。区委每年在教师节前召开一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区政府每年定期向人大汇报教育工作;区人大每年都要听取代表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协也通过各种渠道提交和讨论与教育有关的议案;区教育局定期举行党委会议和局务会议,就人事、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各学校通过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班子集体决策制度、民主对话制度以及干部述职考评制度等,提高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是规范行政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区教育局作为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机构设置健全,管理职责明晰,实施了“五书”制度,即计划书、任务书、督办书、问责书和嘉奖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局机关办事流程全部上网、上墙公示;大力推行校长选拔任用、竞争上岗机制,建立干部定期轮岗制度;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AB角制等服务制度,加强了对服务质量的管理;在深圳市率先实行“网上申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位”,方便了学校和家长,提升了服务水平;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先后多次对全区280多家办学单位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

四是坚持依法治教,促进行风建设。我区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规,举行教育法规辅导报告、专题讲座,利用网络、报刊、宣传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教育法律的意义、作用和内容,营造依法治教的法治氛围;开展“普法宣传进校园”活动,开展“我与家长齐学法”法律知识竞赛,建立警校联合岗,开辟法制教育基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制定颁发了《南山区中小学校务公开实施细则》、《南山区校(园)长年度考核方案》、《南山区临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等70多个规章制度;开展区领导大接访活动,建立网络投诉和电话投诉平台,设立领导值班制度和校长信箱,重点解决群众的上访和投诉问题,保障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开展“廉洁清风进校园”、“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大家谈”等主题活动,强化了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实施“阳光工程”,狠抓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满意率达到96.44%。2006年,深圳市在我区举行校务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全面推广我区校务公开经验,省教育厅相关部门专门来我区调研此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加大了对各类非法办学的打击力度,规范了各种办学行为,保护了合法办学人的利益。2007年,按照统一部署,我区开展了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经过上级认真评议,我区得分为92.38分,评议结果为满意。

五是加强督导评估,引领办学方向。我区加强了中小学、幼儿园的督导评估,接受了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和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开展了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评估和区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评估,对部分幼儿园进行了等级评估,形成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上级评估等多元化评估机制,促进了评估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执行教育法规的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报告区政府并向社会公布。此外,我区还先后主持参与了教育部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研究、省新课程质量评估研究、市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评价研究等督导课题,受到好评。

六是建立现代制度,增强学校活力。全区各学校均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制定或修订了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部分中小学、幼儿园试行“学校发展白皮书制度”;积极参与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管理思想、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家校协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重点开展了契约化、扁平化、民主化实验,初步建立了科学、民主、人本、高效、开放的现代学校制度;坚持文化引领战略,注重文化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受到广泛关注和肯定。

4.推进教育改革,突破制约瓶颈

只有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才能突破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促进教育跨越发展,实现教育战略转型。

一是抓住主要矛盾,破解改革难题。我区坚持“以改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策略,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教育体制相对落后、人才需求多元灵活与教育方式单一固化、教育需求不断提高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这三对主要矛盾,积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用积极差别思路解决不同片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用集团化机制解决新办学校认可问题,用多元化办学策略解决教育需求层次较多问题,用现代学校制度实验解决学校管理相对滞后问题,用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社区教育师资不足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我区教育战略转型做出了贡献。

二是加强教育科研,提升改革内涵。1992年12月,我区率先在深圳市成立区级教育科学研究所,后于1996年2月扩大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下设教研室、教科所、体卫艺室、信息中心及办公室五个职能部门)。目前,中心拥有特级教师3人,研究员1人,博士1人,硕士5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到83.3%。中心积极协调、有机整合各校的教研力量,以行动研究、实证研究为手段,全面加强以小课题为切入口的校本研究,开展区域德育改革、课程改革及管理改革的攻关研究,发挥了区域教育研究的领头羊作用。近五年,全区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4个,市级课题77个,区级课题157个,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48项。教育科研提升了教育改革的内涵,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南山教育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三是及时总结经验,扩大改革成果。我区对教育改革的经验进行了及时总结,形成了多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题报告,激活了教育工作者的潜能,进一步扩大了改革成果。调研报告《新课程序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相关研究报告相继在《课程教材教法》、《广东教育》等期刊发表,受到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吕达研究员等专家的高度评价;现代学校制度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国相关研讨会上获得一等奖,为全区中小学全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供了经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提前读写研究”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被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研究员誉为“语文教学的革命”。由于我区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行政水平,家长、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强,对改革的满意度较高。2004年我区中考中招改革,平稳、顺利实施,全区没有一例有效投诉。

5.拓展国际视野,打造合作精品

只有以国际视野审视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才能引领教育现代化实践,才能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一是引进海外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我区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现有3所获得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分别为蛇口国际学校、蛇口科爱赛国际学校、日本人子弟学校,正在筹建1所国际学校,国际学校数量居深圳各区之首,满足了外籍人员子女就读需要。同时,全区公办学校为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提供了400个优质学位。与加拿大联合创办了全市第一所中外合作学校——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培养的绝多数学生留学海外,为南山居民提供了另一条就学选择途径。我区通过政府渠道和社会中介机构引进了120名外籍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外语教学水平。

二是开展跨境合作,融合先进经验。我区每年拨付教师海外培训专项资金300万元,在美国、英国等地建立了基地,千余人次校长、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海外培训;区内30%以上的学校与境外学校结成姊妹学校;筹划参与“中国教师外派计划”,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赴境外任教;与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合作开展TIMMS评价实验;全面加强与香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启动了“ICAN全人教育”课程试点,建立了教师短期赴港研修机制。目前,全部小学校长和60名骨干教师赴港深度研修。

三是加强多元理解,促进文化交流。我区承办了两届中国深圳南山国际儿童文化艺术周,每届艺术周都有2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外国儿童参与,打造了一个高起点策划,高水平运作的国际儿童艺术盛会,六万名南山儿童在与外国小朋友的交流中加深了理解、建立了友谊;各中小学开展了以“我要走向世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增强了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积极研究工具与文化互动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全面加强英语教学,在部分学校开设法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韩语等语种教学,满足了区域居民对国际先进教育的需求。

 

第三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成果

 

教育质量、教育效益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通过30年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我区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一、教育公平实现跨越

我区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全面提高各层次的教育水平,高质量地实现了教育公平。

1.幼儿教育超前发展

目前,我区0—3岁婴儿教育参与率52%,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我区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龙头示范作用,调动各方面举办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幼儿教育得到超前发展。我区开展了幼儿英语整合教育模式的探索,编写了《幼儿英语》系列教材,并在全区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荣获1998年度广东省荣华科技成果一等奖。2003年,我区获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称号。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90308人,已实现毛入学率100%,小学保留率达到100%。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分别为7235元、10450元,办学经费投入校际均衡。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学位供给能力、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机会、贫困生教育机会、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残障适龄儿童教育机会等系数均为1。户籍与非户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能就近入学,入学率为100%;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率为98.5%。

3.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2008年,高中升学率为97.6%。3所高中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1所高中为省课程改革样本校,6所高中在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通过率100%。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性调整,全力办好职业教育精品,博伦职业学校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余人,为省重点职业学校,其宝玉石鉴定与商贸专业是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拥有广东省乃至全国唯一的中等珠宝职业教育模拟珠宝商贸实训中心。该校全面启动智力扶贫计划,今年招收粤北地区、四川灾区共281名贫困生。

4.社区教育和谐发展

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教育全覆盖,让每个人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享受教育的幸福。我区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行开放式教育,为社区居民构建起终身教育平台。全区以建立各级社区机构为抓手,形成了区政府统筹、教育局主管协调、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区域、街道、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开设社区教育课程205门,年培训人次16万,社区教育覆盖率达100%。各种培训机构以及深圳大学成教学院、南山电大、奥鹏网络大学等各种形式的成教机构为成人继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人教育年培训人次10余万。1000多家企业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职前职中培训,对员工进行科技、文化、法律、技能等培训,年培训人次达30余万。2002年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1.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14所新办学校通过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评估,38所省市一级学校通过区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评估,7所民办学校通过省、市、区一级学校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公办学校优质学位达到100%,民办学校优质学位达到41.7%。5所公办幼儿园全部为省一级园,52所民办幼儿园为省、市一级幼儿园。幼儿园优质率高达40.4%(其中公办园优质率100%)。

2.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近三年来,我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100%达到B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为98%(美术设计专业为100%)。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先后2次在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获得金牌;先后3次在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奖;在澳洲国际中学生交响音乐节中获得金奖;在厦门国际中学生合唱节中获得银奖;先后3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中学生足球比赛,并获得好名次;493人次在全国信息技术比赛、希望英语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奖励;学生出版作品24部,发表文章270篇;有6名学生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3.“两率”指标持续提升

近三年我区95%以上初中毕业生均能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0%以上。2008年,我区高考成绩再创辉煌,连续第16年取得深圳市六区之首。21项指标居全市第一,重点本科上线率为19.4%、普通本科上线率为64.8%、省大专上线率为97.6%,比全市平均值分别高出3.8%、15.6%、16.3%,均创历史新高,基本实现高中学生人人都能上大学的目标。近三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8%、100%、100%。

三、教育效益日益增强

1.学校资源社区共享

我区制定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和娱乐、健身需求,把学校建设成为社区文化中心。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三支义工志愿者队伍,教师、家长义工志愿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学生义工志愿者则走进社区、街道、敬老院等公共场所,为需要人士送温暖、献爱心。组织骨干教师进入社区开展教育咨询和心理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子女教育、节能环保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2.社区资源社会共享

我区各街道和社区工作站有针对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各类公益课程、主题活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培训;街道与所在地的中小学校联合,开办艺术、休闲、技能等各类培训班,举办科普节、文化周、读书月等各类活动,形成了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局面;把青少年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假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在各种社会机构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色

 

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区域现代化的核心工程,是永不落幕的民心工程。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科学配置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化

1995年前后,我区中小学主要由企业子弟学校、农村学校、少量政府学校、新建社区配套学校四类学校组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结构极不均衡。为促进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我区制定了公用经费拨付生均化、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的措施,实现“三个转变”(从培植少数典型向扩大整体优势,从偏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从重视公办学校向关注民办学校、促进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三个保障”(保障学校和教育机构发展特色的相对自主权、保障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均等、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居民的受教育权利),优化区域教育的结构层次,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积极差别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原有政府学校跨越式发展,企业转制学校高水平发展,新建配套学校高起点发展,实现了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2008年10月,我区第一个通过深圳市义务教育均衡化评估验收,评估组认为我区义务教育实现了高质量的均衡。

二、追求规模效益,实现教育集团化

为促进资源共享,满足入读优质名校需求,提高新办学校的认可度,我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公办教育的集团化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区成立了3个公办教育集团,包括“一级法人二级管理”的资源共享式教育集团(育才教育集团),和“一级法人分部管理”的品牌拓展式集团化学校(南山实验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加快了教育体制创新的步伐,发挥了品牌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经验等无形资产的效益,避免了管理人员、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加强了各学段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衔接,打造了南山教育的“联合舰队”。《中国教育报》在介绍我区教育经验的“解读‘南山教育现象’”一文中称,南山集团化办学模式是我国公办教育快速优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于集团化办学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现代学校制度课题研究一等奖。

三、促进内涵发展,实现教育优质化

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我区高起点建设城市公共教育体系,高标准配备公办中小学设施;开展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学位充足;实施“名师工程”,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更新育人观念,创新培养模式,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有效提高教育质效,提升了基础教育品质;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上台阶,构建了相对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认为,南山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作为国家首批课改实验区,我区的课程改革被教育部领导誉为“全国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文章称赞南山“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

四、树立精品意识,实现教育品牌化

为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教育科研基地的发展,我区加快推进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办学,加强各级各层次教育的品牌建设,加快了“学在南山”的教育品牌化建设步伐。实施学校特色培育工程,倡导“一校一品”,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打造学校特色,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学校;促进特色幼儿教育向品牌幼儿教育跨越,实施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精品化战略;加强教育科研,形成了公民教育、生命教育、“三礼”教育等教育品牌,“八岁能读会写”实验被权威专家誉为“语文教学的革命”,虚拟教研中心为国内首创;探索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新途径,引进知名教育品牌。师生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书画院、少儿足球俱乐部等先后在国内外比赛中斩金夺银,成为南山教育亮丽的品牌。近三年来,全国有七省、市三百多名校长、骨干教师来我区挂职锻炼。我区“手拉手”活动的倡导者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人民日报以《又见深圳新改革》为题发表短评,赞扬我区“在教改前沿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 2008年我区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第一个“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

五、提升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

为适应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应对深圳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区全面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规划与管理,积极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评价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教育城域网,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区所有中小学的、面向社会开放的、具有现代远程教学功能、教育信息资源功能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信息交换功能、实现高带宽传输的教育信息化网络系统;成立区教育信息中心,整合行政、教研、科研、培训力量,构建城域网软件应用平台,快速提升自我创新能力;整合全区智力资源,建设各学科教学网站,促进教育方式转换和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实验研究荣获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首创“虚拟教研中心”,相关成果获全国一等奖,经验在教育部网络教研现场会议上交流;全国首创的学生综合表现评价系统,实现了复杂评价的系统化、便捷化;率先在深圳市开通义务教育网上报名系统,为便民服务提供了可能。

六、突出区位优势,实现教育国际化

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叫板国际一流和我区打造深港创新圈先锋城区的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性人才。为此,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教师海外培训和项目研讨,与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合作开展TIMMS评价实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全面加强深港教育交流与合作,启动“ICAN全人教育”课程试点,建立教师短期赴港深度研修机制;鼓励区内学校与境外学校建立姊妹学校,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积极研究工具与文化互动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加大引进外籍教师力度,提升外语教学水平;积极支持国际学校,为境外人士子女提供优质服务。《人民教育》刊登长篇通讯《让孩子拥有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向全国介绍我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国家文化部批准的国际儿童文化艺术周是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唯一的儿童项目,国际儿童阅读联盟深圳分会设在南山。

七、实施开放战略,实现教育多元化

深圳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集中地带,人口结构多元,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日益突出。我区以建立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和多元化办学体制为突破口,引进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等品牌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形成了公办、民办、国有联办、公办企助、国有民办等多元互补的办学模式,满足了人口快速增长对教育的紧迫要求,缓解了外来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压力。探索现代学校制度,促进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课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内引外联的合作办学,灵活多样的学校特色,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使我区教育多元化探索显示出勃勃生机;《光明日报》在《深圳南山区:特色办学育新人》一文中对我区多元化办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介绍。

八、坚持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生态化

和谐南山建设迫切需要实现教育生态化。我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与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创建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促进教育的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营造了高品质的教育内部生态;抓住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构建生态化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为切入点,提升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师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了教育生态“三化”,即德育环境生态化: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和谐;课堂教学生态化:学生知识获得与生命成长相得益彰,管理环境生态化: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和谐社区建设被国务院评为地方政府创新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高度关注,区教育工会被评为全国模范教育工会。

九、盘活社会资源,实现教育终身化

为全面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满足区域内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居民自我实现的发展需求,我区以构筑“学习型社会”为目标,整合、利用和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形成了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沟通,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企业教育三位一体的终身教育发展格局;以建立各级社区机构为抓手,形成了区政府统筹、教育局主管协调、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三级”(区域、街道、社区)“两翼”(社会、企业)的办学网络,增强了区域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购买服务的社区教育模式为全国首创,南山社区学院是深圳市第一家社区学院。

 

第五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几点体会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以政策为保障,以和谐为基础,以公平为前提,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为途径,以开放为战略,以人才为核心,以质量为保证。

一、政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我们认为,发展教育事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把手工程,不但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且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具体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

从提出教育现代化目标、思路,到制定教育现代化方案、举措;从坚持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出促进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从出台相关保障、支持教育事业的政策文件,到每年区委常委专题会议研究教育问题;从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到每年突破教育投资的预算;从坚持教育投资的“三个倾斜”(向新办学校倾斜、向城中村学校倾斜、向评估学校倾斜),到建立教育“软件”投入的相关机制,充分说明历届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政策支持、经费保障措施到位、得力。

二、和谐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发展教育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都关心和参与教育发展,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和谐氛围和土壤。只有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可靠的保障。

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教育问题,到人大优先讨论、政协积极呼吁教育问题;从每年“两会”关于教育发展的提案与建议最多,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中小学、幼儿园最多;从积极接受、认真完成区委区政府相关教育工作的任务,到主动、全面、系统做好教育的服务保障;从各部门深入调研、积极制定人事、基建、经费等涉及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到现场办公协助解决各个中小学遇到的具体困难,充分说明我区各个部门对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认识深刻。

从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到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从大力支持中小学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到成为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有效资源、坚强后盾;从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到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从关系孩子的文化素质提升,到全方位关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说明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能够大力支持我区教育事业。

三、公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推动作用。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前提,必须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从制定实施生均经费拨付办法,到均衡配置学校硬件资源;从区域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到学校科学配备班级任课教师;从划定学区范围,严格就近入学,到限制班级学位,均衡控制编班;从保障弱势群体子女就学权利,扶持贫困儿童,到实施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建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充分说明我区教育实现了起点公平。

从推进办学理念创新,建设学校文化,到促进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从实施关爱行动、互助行动,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每一个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到挖掘学校潜能,开发学校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对课程的选择需要;从加强课堂研究,提高教学质效,到规范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提高,都充分说明我区教育实现了过程公平。

从转变人才观念,建立多维人才标准,到加强质量标准研究,强化评价促进发展功能,建立全面、可测的质量检测体系;从承认学生发展现状,体认个体差异,到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实施差别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从不对学校、教师成绩排队,到尊重学生隐私,不准公开排名,都充分说明我区教育实现了结果公平。

四、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我们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加大教育制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全面创新,给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并通过创新解决实施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每一个事关教育发展决策的出台、每一个事关教育发展环节的落实都离不开创新。

从“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到“营造全社会支持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从“让教育成为南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到“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从“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到“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质效、教育服务的跨越”,充分说明我们的观念是先进的、科学的。

从积极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从成为全国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到建立全国第一个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从抢占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国际性人才三个制高点,到以国际化引领集团化、品牌化、特色化,以国际视野谋划南山教育未来,充分说明我们的目标明确、志向远大。

从实施多元化办学,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到开展集团化办学实验,有效扩大优质学位;从全面建立学校运行的规章制度,到探索民主化、扁平化、契约化管理模式;从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到推行教育绩效管理,充分说明我们的管理规范、有序。

五、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

从在全国率先提出“手拉手”活动倡议,到全国率先开展法制副校长进学校实验;从构建整体德育环境,到提高课堂的德育整体功效;从全面实施德育“十大”行动,到积极开展公民养成教育实验;从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在实践活动中实现道德升华,充分说明我们的德育改革更强调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基础学科的教学创新,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效;从规范学生作业量管理,到开展作业设计实验;从坚持开设各种类型的综合课程,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到认真研究质量标准,全面建立质量检测体系,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更强调以“减负提质”为归宿。

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到研训一体化的全面整合;从建立教师科研的激励机制,到探索教育软件的投资机制;从研究教学技能和艺术,到开展教学微环节研究;从以小课题为切入口推进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到独立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推动区域教育科研整体改革,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科研改革更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全员参与。

从规定成绩不排队、不公布学生成绩,到实行分数等级呈现;从建立成长档案袋,加强对过程的评价,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综合表现评价体系;从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了解学校教学质量,到建立“入口”(生源起点)“出口”(教学效果)对比评价系统,充分说明我们的评价改革更强调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

六、开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我们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四面八方的智慧,学习、融合、借鉴天南海北的经验,开拓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必须有开放的胆识和气魄,对教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开放,让教育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课堂向家长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南山教育向全国、世界开放。

从建立家长学校,给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到征求家长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从向家长开放课堂和教育活动,到开发家庭教育资源,邀请家长担任选修课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从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联盟,到组织家长教育义工队伍,充分说明我们对家长的开放是主动的。

从虚心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到主动征集教育改革创新的建议;从对社区全面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到在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文化活动;从支持开展和谐社区共建活动,到派员支持开展社区教育,充分说明我们对社区的开放是全面的。

从借鉴、学习、移植全国各地的教育经验,到凝聚全国各地的智慧,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从接纳各地学习、挂职锻炼人员,到派出人员支教、讲学;从邀请各方面专家为南山教育讲学、把脉,到建立南山教育博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多层次的合作研讨,充分说明我们对全国教育系统的开放是立体的。

从派出数以千计的校长、骨干教师到海外培训,到接受世界各国同行的考察、交流;从组织学生到国外展示南山学子风采、南山教育成果,到全面参加各种类型的世界比赛;从鼓励区内学校与境外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到支持教师与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从举行各种形式的海外夏令营,组织南山儿童感受异国文化,到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儿童文化艺术周,让外国儿童了解中国文化、南山教育,充分说明我们对世界的开放是多维的。

七、人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我们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为主要手段,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吸引优秀师资,实施名师战略,拥有60多名特级教师,1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00多名中学高级教师,使南山教育的腾飞有了坚实的软实力。

从网罗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阵容,到开辟“绿色通道”,招调骨干教师;从选调骨干、特长教师,到举行公开招调考试;从重点师范院校选择优秀本科毕业生,到筛选高素质硕士、博士生,充分说明我们对人才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

从加强全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到开展高端培训,培养拔尖人才;从举行学科教学研讨、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到举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沙龙和教育论坛;从开展集中式培训,到开展菜单式培训,充分说明我们把提升教师素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激励全员开展叙事研究,到支持骨干教师著书立说;从建立挂牌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到全系统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政府表彰;从实施“三名”(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程,到建立特级教师协会、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分说明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激励人才成长的机制。

八、质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我们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不是矛盾的对立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相反,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走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发展之路。没有扎实的教学效果,没有全面的质量提升,没有过硬的高考成绩,家长、社会就无法认可改革创新,南山教育就不可能超越常规。

从学生大面积发表文章,到部分学生出版作品;从科技“五小”活动频频获奖,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受到政府、有关机构重视,成为决策依据或获得专利;从区域乃至全国体育艺术竞赛斩金夺银,到各学科知识竞赛乃至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摘取桂冠;从连续十六年多项高考指标在全市名列第一,到97%以上高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院校,充分说明我们的质量是过硬的。

 

第六部分  自我评价与反思

 

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永恒话题。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只有全面推进观念现代化,充分理解现代化的内涵,不断提高师资现代化的水平,持续加快装备现代化的步伐,有效突破管理现代化的屏障,才能高标准规划教育现代化,高起点推进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建设教育现代化。

尽管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规模增加过快等主客观原因,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是全力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虽然我区近年来通过绿色通道、公开招考等措施积极解决代课教师调入问题,从精神和物质上不断提高代课教师的待遇水平,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因素,代课教师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解决。按照省、市领导的指示,我区提出了“控制总量、减少存量;建立机制、动态管理;增加投入、同岗同酬;引进人才,培养团队”的原则,将加大代课教师调动的力度,提高代课教师的收入水平,力争两年内基本实现代课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同岗同酬。

二是全面加强幼儿教育。虽然我区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优质率分别达到100%和40%,处于全省先进行列,但是由于受幼儿教育发展政策的限制,我区幼儿教育仍存在品牌影响不大,教育研究滞后等问题。今后,我们将在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许可范围内,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办学市场,积极引进幼儿教育优质品牌,全面加强幼儿教育研究,大力提高幼儿教育办学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支持力度,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扶持机制及退出机制等措施,加速幼儿教育的优质化、品牌化和内涵化发展步伐。

三是大力促进民办教育。虽然我区近年来大力扶持民办教育,率先建立了民办学校投入机制,改善了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了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但是由于受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的限制,我区民办教育仍然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今后,除继续在资金、人才、物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外,我们还将积极争取省、市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发展高端层次的民办教育,为需要人士提供可选择的、高品质的民办教育服务。

四是重点开展智力扶贫。虽然我区重视扶贫支教工作,已经与粤北连平县、贵州黔南州等地建立了扶贫项目,派出教师到全国落后地区讲学、支教,各学校每年也都积极参与对口帮扶工作,但是由于联系和沟通不够,扶贫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针对粤北贫困地区的智力扶贫,要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今后,我们将积极向粤北地区输出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先进成果和经验,提升教育辐射功能;尝试在南山建立粤北地区教师培训基地,免费为粤北地区教师提供各类专业培训;继续鼓励学校与粤北地区学校建立“手拉手”学校,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两地师生的交流;面向粤北贫困地区扩大中职生招生力度,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按照《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试行)》的要求,我区自评结果为A,所有14个二级指标,包括7个必达指标,全部为A。我们认为,我区已达到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特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请评估组专家予以评估认定。

自评过程是明确优势、凸显特色的过程;是自我梳理、反思问题的过程;更是提升内涵、不断完善的过程。建设“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全面促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动力。我们将把这次评估作为新起点,继续坚持“教育第一”,认真落实专家意见,针对不足和薄弱环节,狠抓整改、提高,做服务型政府,创品牌型学校,建学习型城区,不断提升区域教育发展的软实力,加快区域现代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