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方天马:康震品李白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44:44
康震品李白1(2009-02-07 20:07:34) 标签:文化 学习公社 杂谈 知识/探索 教育杂谈 分类:大语文

康震品李白

目录

说在前头

第一章 李白家世之谜

第二章 李白出仕之谜

第三章 李白待诏翰林之谜

第四章 李白长安受挫之谜

第五章 李白从军之谜

第六章 李白入狱之谜

第七章 李白信仰之谜

第八章 李白交游之谜

第九章 李白收入之谜

第十章 李白流放与死亡之谜

后记

李白家世之谜

李白是胡人吗

李白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历来的说法都不一致。有人说他生于中亚碎叶,有人说他生于四川,有人说他生于今新疆库尔勒焉耆自治县一带,还有人说他生于长安。在这些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即四川江油和中亚碎叶。

支持李白出生在四川的一方主要有李阳冰和魏颢,他们分别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和《李翰林集序》中声称李白于唐中宗神龙初年(公元705年左右)出生于四川。这二人都与李白打过交道。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并在李白去世前接受嘱托整理遗作,他所记述之事也许就是李白口授之语。而魏颢一直是李白的崇拜者,李白对他也非常信任。按理说他们提供的应该是第一手资料,值得信赖,但这个说法却与李白本人的说法存在矛盾。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说:“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这个自荐表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也就是公元757年,据此推算,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武周时期的大足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到神龙年间李白已经五岁了,这就与李阳冰、魏颢的说法出现了矛盾。可见,李白出生于四川的观点并不是那么靠得住。

至于李白出生碎叶一说,主要证据来自中唐文人范传正,他非常崇拜李白,给李白重新整修墓碑,撰写《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值得一提的是,范传正的碑文是在见到了李白儿子伯禽的亲笔记录之后而作,而作为李白最亲的人,伯禽不太可能随意编造自己父亲的出生地,李白出生于碎叶这种说法更可靠一些。

学术界现在一般都比较认同,李白出生在唐代安西都护府所管辖的碎叶城,这个碎叶城现在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而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现在那地方还有一个碎叶城遗址。

那么,为什么他的名字称为白,字太白呢?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说:“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大意是说,李白的母亲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所以给他起名白,取字太白。李阳冰的这段记录很可能就出自李白之口。

我们从这段文字中还可以看到,李白的出生与老子的出生情景极为相似:“老子,……其母感大星而有娠,……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艺文类聚》卷78《灵异部》上)都是梦见大星而受孕,都是指李树而生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唐朝皇帝为了神化政权,声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李白自许为李唐皇室宗亲,附会老子李耳的所谓“神迹”,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白是太白金星的化身,这个说法现在看起来很是荒谬,但却得到了时人的认可,连一些名人也不例外。李白第一次去长安,见到了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所写的《蜀道难》,惊呼他不是凡世之人,而是天上的太白星精。李白有一首诗《胡无人》:“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他毫不客气地自我炫耀,认为自己能够像太白星侵蚀月亮一样,在“安史之乱”中痛击乱军,李白自己也似乎认为自己是太白金星转世哪。

贵族身份是自许的吗(1)

李白说他自己是陇西成纪人,就是甘肃天水一带,他自称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的第九世孙。李白自己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有一支后裔定居陇西成纪,李是李广的第十六世孙。他在敦煌、酒泉一带拥军自立,号为凉公,死后国人加谥号为武昭王。

有意思的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也是李,唐高祖李渊就是李的七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的第十一世孙,如果这么算起来,李白的辈分很高,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族爷爷。可是根据李白跟很多李唐宗室贵族交往的诗文来看,他经常以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称谓来称呼对方,从这个称呼中可以看到,李白自己将辈分也排得很乱。比如说,他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兄,实际上他比这个人还要大两辈;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叔,实际上他比这个人可能还要大四辈。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李阳冰了,按辈分排列,李白应与李阳冰同辈,但是他却称李阳冰为“族叔”,自己就把自己降低了一辈。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家族在迁徙过程当中,家谱或者是族谱有遗失的现象。

根据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自述,李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歆即位,但是很快被另一个军阀势力沮渠蒙逊击败。李歆的弟弟李恂,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后来也被沮渠蒙逊所杀。李白家族的一支就在这个时候流落到长安渭水一带。到了他的六世祖的时候,又迁徙到了碎叶城,李白就是在碎叶城出生的。随后又跟随他的父亲迁徙到了四川。在经历了如此波折的迁徙之后,族谱遗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即使李白自己清楚他就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但是具体说到他跟谁算辈分大,跟谁算辈分小,由于家谱和族谱没有了,没有文字上的证据,所以就容易发生混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白与唐王室之间始终没能建立起合法的宗亲关系,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唐朝宗正寺,也就是皇家档案馆的确认,那个档案馆里始终没有他的名籍。

李白其实有机会列入皇家档案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听从官员李彦允的建议,将李之后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公子孙列入宗正寺,换句话说,属于这四公子孙的,就是皇上正式的亲戚。当时李白就在长安,并得到唐玄宗的器重,而他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后,也曾与李彦允一同去北海学道,二人关系很密切。因此,如果他有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或者系统的家谱族谱的话,是肯定能够列入宗正寺的,之所以没有被列入,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看起来,李白的家世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李白这一系家族的确是李的后代,但是由于他们往返迁徙,家谱族谱遗失不存,难以自我证明,李白自己也不大说得清楚;二,李白家族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攀附皇亲,假托李之后,因为在唐朝有这个风气,大家都喜欢攀龙附凤,姓李,就说我们家是陇西成纪人,是凉武昭王的后代。但我觉得李白假冒攀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李白在世的时候,与一些李唐皇室宗亲贵族交往比较密切,诗文中常常与他们称兄道弟,论资排辈,但没有任何人、任何证据表明,曾有人质疑、揭露、告发李白的真实身份。在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暂且相信李白的自述,认为他是凉武昭王的后代,是李唐皇室的宗亲。

讲完李白的祖先家族谱系,再说说李白的父亲。李白父亲的名字很难确知,身份也不确切。有人说他是个县尉,有人说他是商人,有人说他是侠客,还有人说他是隐士,我们只知道当地人称呼他为“李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就是说李白的父亲因为避难、避仇逃到四川,担心招惹是非,于是待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这个小地方隐居起来,不求仕宦。既然是隐居,所以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叫客,是当地人称呼他的,因为对当地人来讲他就是客人。

李白小的时候,李客曾教他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李白曾在《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中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这样看起来,虽然他们家一度生活在西域地区,受到西域文化、突厥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总的来说,李白的家庭,李白的父亲毕竟是中原人士,对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多。这对李白的影响是很大的。

李白是倒插门吗(1)

李白在四川生活了近二十年,遍游蜀中山川。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走出巴蜀,开始了游历天下、施展抱负的路途。李白沿长江水路东下,从今四川乐山清溪出发,经渝州(今重庆市),经荆门东下,过今湖北江陵、湘南洞庭、江西庐山,到达金陵(今江苏南京),又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最后落脚在今浙江绍兴地区。

两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游遍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在扬州,他“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花了三十多万块钱,这说明他出川的时候带了一大笔钱。可是这个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所以等到他从浙东地区返回时,身上的钱财已所剩无几。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中,他说: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诗中慨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并抒发了自己病中思乡的情怀。这个诗的格调非常萧瑟,神情落魄,正是他精神上、经济上陷入窘境的写照。也就是在这一年,二十六岁的李白来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娶妻生子,结束了单身生活。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跟许氏结婚,许氏的祖父叫许圉师,是当年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曾与唐高祖李渊为少年同学,是高祖、太宗朝的重臣。开元十五年前后,许圉师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不管怎样讲,许氏家族算是一个权贵之后,相门之后。

李白跟许氏的结合符合当时唐代的知识分子一般的择偶观念。唐代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当中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个是婚;一个是宦,就是做官。对于唐代知识分子而言,迎娶的妻子最好是名门之女,不然会被人看不起。当时知识分子结婚娶妻,主要是瞄准五大望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陇西李氏,河南荥阳郑氏,还有太原王氏。如果能与豪门望族攀上亲戚,会对以后的政治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许氏当然不是豪门望族,只不过因为她爷爷做过宰相,算是一个权贵之门。但是对李白来讲,这也行。看起来在注重姻亲和仕途的时代氛围下,李白也不能免俗。

然而李白并非将许氏迎娶回家,他是入赘到许家,做倒插门的女婿:“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上安州裴长史书》)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举动,一般的知识分子不会这么做,但是李白这么做了。我们推测,李白这么做可能是受到了西域地区突厥文化的影响,也许在异族文化观念中,对于男方入赘女方的行为并不介意。而且反过来再一想,连武则天都能当皇帝,李白做回倒插门女婿也没什么了不起。如此看来,一方面有他自身深受异族文化思想影响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整个唐代的社会观念比较开放。而李白当时的经济处境的确也是较为窘困,必须依靠许家这样的大家族才能继续宦游的生涯。

婚后他们住在哪儿呢?住在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这名字很浪漫。结婚后许氏给他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伯禽,女儿叫平阳。在安陆,他的家庭生活看来很不错——“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赠内》)他在诗中使用了一个典故:东汉太常卿周泽病卧斋宫,妻子去看望他,他却认为妻子冒犯了斋禁,将其投入监狱。当时的人认为周泽不懂得维护夫妻感情,作歌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李白这首诗无非是说自己开怀畅饮,不免冷落了妻子,但诗意的重心在于畅饮,而并非冷落。题目本是《赠内》,可见是顺手拈来周泽的典故与妻子开小小的玩笑,这恰恰说明他们夫妻之间感情深厚,关系融洽。

李白是倒插门吗(2)

然而这段婚姻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在李白与许氏结婚十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许氏去世了。

李白作为入赘女婿,不便继续在许家养育子女。而且根据李白这一时期所作诗文判断,他与安州当地官员关系不睦,似乎还得罪了不少人。所有这些原因促使他不得不迁居他乡。许氏的去世对李白来说是一个家庭悲剧,但也成为他新生活的开始。

李白决定把家迁到哪儿去呢?迁到东鲁兖州地区,也就是山东兖州,时间大约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左右。天宝元年,也就是李白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他接到了唐玄宗召他进京的诏书,所以他不得不赶紧安排、安顿他的一儿一女。李白给儿女写了一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就像留言一样,说:“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我们能从这首诗里看出当时他的孩子还很小,他要走了,这一双儿女笑着牵着他的衣服,还不太懂得父亲要离开家,不太懂得悲伤。那么许氏去世以后,李白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呢?

有一段时间,他把儿女安顿在了安徽的宣州,后来又托人将子女接到东鲁兖州,直至李白在李阳冰家去世之前,他的子女一直在东鲁地区。

关于他这一段时间的感情生活,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谈到了这点,这也是我们现在能依据的很重要的一条材料,他说:“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什么意思呢?李白最初娶许氏,许氏给他生有儿子伯禽,女儿平阳,“明月奴”很可能是伯禽的乳名,这一点后面我们会谈到。“合于刘”,是指李白在许氏去世之后,曾与一刘姓女子住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说李白“娶”刘氏,说明李白与刘氏不过是一种准婚姻关系、同居关系。“刘诀”,后来两个人分手了,刘氏没有生育子女。“次合于鲁一妇人”,李白后来又在东鲁与一名女子同居,这位东鲁女子给李白生育了一个孩子,取名颇黎。最终,李白娶了第二任正式夫人宗氏。

我们前面提到李白将子女暂时寄放在宣州南陵,后来又寄放在东鲁。现在看起来李白虽然去了长安,但还是一直有女子来照顾他的孩子。只不过李白的情感生活并不顺利,那个刘氏看来是跟他感情不和,很快分手了;东鲁的女子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也许他们的感情还不错,但是李白的诗文里并没有具体说他们到底是怎样的结果。

在李白写给儿女的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他用了朱买臣的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朱买臣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个大臣,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妻子看不起他,最后离开了他,但是后来这个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市长。诗中这个“会稽愚妇”也许指的就是那个刘氏,那个女子看李白一天到晚在外头漫游,钱也拿不回来多少,官也没做上去,可能是看不起他。李白很讨厌别人看不起他,尤其让这女子看不起他!他还看不起别人呢!后来的资料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刘氏和东鲁女子的消息。

李白在长安不到两年就离开了,后来又继续在各地漫游。公元749年,四十九岁的李白在梁园(今河南开封)迎娶宗氏,他的家庭生活又发生了一次变化,他拥有了第二次正式的婚姻。

特别有意思的是,宗氏也是一个宰相的孙女,看来李白结婚的对象总是离不开宰相的孙女。宗氏是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楚客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子,他们兄弟三人都曾是武则天的亲信,后来因为奸赃事发,被发配流放岭外。宗楚客在武后、中宗时代曾三次被拜为宰相,后来因为依附韦后与武三思,唐玄宗起兵诛灭韦后一党的时候,也杀了宗楚客。这段经历虽说不上光彩,但宗氏毕竟是宰相之后,多少有一些政治资本。

李白的这次婚姻很可能还是入赘妻家,为什么呢?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自代内赠》(清康熙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一诗透露出一线信息。这首诗是李白模拟宗氏口吻,写夫人对自己的相思之情。其中有两句:“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女弟争笑弄,悲羞泪盈巾。”意思是说,自己(指宗氏)听到熟悉的乐曲婉转入云,眼前却不见心爱的丈夫,禁不住哭哭啼啼。女弟们看到我思夫心切,都争着前来取笑戏耍,我又难过又害羞,泪水点点滴落手巾。女弟,指宗氏的妹妹。按照当时的风俗,姐姐出嫁后,妹妹不能住在姐夫家中,而此诗描写的却是姐姐与妹妹们戏耍取笑的寻常生活场景,因此推测李白也许就与宗氏家人住在一起,也就是入赘宗家。看起来在择偶方面,李白不像别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有很多的忌讳,只要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妻子就好。

李白是倒插门吗(3)

这位宗氏跟李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都信仰道教。李白曾经在一首诗里说:“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好朋友元丹丘的,诗里说,我们夫妻俩带着女儿跟你一起炼丹药,我们准备全家都飞到天上去成仙。宗氏的确是个忠实的道教徒,她曾与唐代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一起求仙访道。对此李白有诗为证: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宗氏和李白的感情很好,李白常年在外漫游,寻找政治机遇,他也写诗给自己的妻子:“我今浔阳去,辞家千里余。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秋浦寄内》)李白还模仿宗氏的口吻写妻子对丈夫的相思:“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自代内赠》)诗中用爱妻的口气絮絮叨叨地撒着娇,埋怨丈夫久客不归,字里行间可见夫妻两人的深厚情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带着妻子逃出梁园,隐居庐山。他派自己的门人武谔前往东鲁接应儿女,但似乎没有结果。所以“安史之乱”期间,李白一直跟自己的子女是隔绝的,他跟宗氏就待在庐山上。这时候永王李派他的使者韦子春来请李白下山,李白给妻子写了一首诗告别:“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别内赴征》)这个典故是说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当年求取功名不得,回家后他的妻子织布不理他,不下织布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都挺讨厌他的,觉得这个人没出息。而李白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说我哪天要真是佩戴了相国的黄金印回来见你,你可不要嫌我过于庸俗而不理我啊。诗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夫妻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幽默的情趣。从“问我西行几日归”一句可以看出宗氏对李白前途的担忧。

果真,厄运降临到李白身上。由于复杂的政治斗争,永王军被肃宗击败,李白由于参加了永王李的军队,遭了罪,被投到监狱里。当时李白被关在浔阳,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市。宗氏当时在哪儿呢?在豫章,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市。得知李白的情况后,宗氏开始为他四处奔走,疏通关系,想把丈夫救出来,表现了患难夫妻的深情。所以李白在《在浔阳非所寄内》中说: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

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在诗中他称赞妻子像当年的蔡文姬一样,为了要救她的丈夫在曹操面前求情。李白出狱后,被流放夜郎,宗氏的弟弟宗,对这位姐夫也相当不错,陪同姐姐送别李白直到浔阳江畔。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觉得李白的最后一次婚姻还是相当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