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杀格富豪八字分析:大师沙龙 艺林纪事:(18)【曾经沧海】庄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8:21:20
  大师沙龙 艺林纪事 

 18。 曾经沧海 ·庄辉



书家历来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治印,目的就是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作品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王文治在其作品中最喜用“曾经沧海”印,我家收藏的王文治所书对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上即钤有一枚“曾经沧海”印。

书家用印,除姓名、字号、书斋外,闲章的印文也很讲究,所选内容必深含用意,或为哲理名言,或为抒怀咏志,或为经历记述,或为情感寄托……许多书家,随着艺龄增长,每获新悟,必求佳句钤新印以铭之。而我们从王文治流传下来的书作中,独独发现“曾经沧海”印使用最频、最久,这是何因呢?



唐代元稹《离思》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人将“曾经沧海”作为成语,比喻曾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王文治的一生,无疑经历过很多。作为探花、太守,作为书家、诗人,他是不太可能以“曾经沧海”四字来突显自我、张扬个性的。那么,他的真正寓意何在呢?

据载,王文治曾有过一次涉海出使的经历。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月,大清属国琉球国(今日本冲绳)中山王世子尚穆因其父崩逝,遂遣其陪臣毛元翼、蔡宏谟等上表求袭封。次年,清政府选派翰林院侍讲全魁、编修周煌任正、副使,前往琉球册封尚穆为王。此时正值王文治落榜失意、生活窘迫之时。好在他入京多年,其斐然之文采、俊逸之书法已小有声名,因而得全魁赏识,被聘为幕宾偕行。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初九,使团正式离京南下。四月二十四日,王文治一行抵达福州,准备粮食用品等一应物事。据载,这次远渡,共有巨船两艘,随行人员多达四百余人。直至六月二日,天气条件许可,册封船始由福州南台乘风出海。经过十余日航行,使船到达琉球姑米山海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或是礼节之需),使船到达琉球却迟迟未能登岸,而是泊于锚位。海上的天,犹如婴儿的脸,喜怒无常,说变就变。至十九日,天气突变,顿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连四天,风雨不住,海面上涌浪滚滚。琉球世子急遣紫金大夫郑秉哲乘小船赶来,登上使船,请使臣登岸暂避。全、周二使不谙海上风浪之险恶,固执己见,以诏书安全为虑,未从所请。

二十三日,海情更险,风浪更大,巨船像喝醉酒的醉汉,剧烈颠簸摇晃,船上的人受不住涌摇浪击,个个因晕船呕吐不止。险情在即,郑秉哲再次请求使团成员登岸避险,但全魁仍一意孤行,未听郑言。到二十四日,下泊的缆绳最终禁不住惊涛巨浪的撕扯,根根折断,巨船遂像断线风筝般失去控制,随流触礁颠沉,王文治等纷纷落水,好在命大,被当地人救起,复乘迎接船到达琉球。

在琉球,王文治很荣幸地被临时起用为宣诏官。八月二十一日宣读诏敕,正式册封世子为中山王。典礼完毕,直到十月下旬,触礁破损的使船方告修好,全魁即择吉于十月三十日,率同从人兵役登舟候风,于十一月初七出海返航。不料风暴再起,只好返回琉球,再行候风。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三十日,始有好风,又经十余昼夜航行,终于在二月十三日平安抵达福州五虎门。王文治等人此行总计耗时将近一年,而滞留琉球的时间竟达七个半月之多。

我曾当过多年水兵,我们乘坐的是钢铁铸身的现代化大型登陆舰。有一次,我们不幸遇上台风,海浪高达数米,涌浪将百米军舰抛甩得像小玩物似的,单边摇摆达25度!狂风夹着暴雨,那雨点像沙粒般掷在脸上,让人疼痛难忍。巨大的海浪使军舰偏离了航道,还差点触到礁盘。可想而知,王文治乘坐着两百多年前的木构船只,且远航在太平洋深处,又遇上一连多天狂风暴雨,能捡条性命回来,真是福大命大啊!

话又说回来,航海虽很辛苦,也很危险,但乘船远行,大海的神奇,所到之处的美丽景观、风土人情,也深深地诱惑着远航者的心。如今,我虽然离开部队近三十年了,但仍经常梦到大海,梦到军舰。想想当年,王文治在琉球生活二百余日,观览琉球名迹殆遍,探花赏月,饮酒赋诗,访古问俗,听歌弄曲,兴到之处,挥翰洒墨,琉球王公争宝其书,纷纷相求。他归国前,中山王特赠宝刀给他。按礼,琉球王赠刀对象只能为册封大使,未闻有赠从客者,而他破例得之,可见中山王对其倾慕之情,实为殊荣。

那次海外历险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王文治的人生,同时也令他的诗境陡然一阔!他在《渡海吟》中写道:“雄心恨不捕蛟鼋,野性惟堪侣螺蜃。”尤显其雄杰瑰异的豪放气质!归国后,他发愤读书。三年后,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参加殿试,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

了解了王文治的这段出使琉球涉海探奇的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喜用“曾经沧海”印的心理状态了。可以说,“曾经沧海”这方印反映了王文治对经历生死的航海之行的刻骨铭心。





王文治(1730-1802),乾隆十三年探花,清代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十二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乾隆进士,殿试第三人,官翰林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后罢归。


王文治工书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亦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