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印为喜用的女命: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及几种评价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08:45:57
第二节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及几种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形式为:设计合作内容、合作目标 → 小组活动 → 反馈评价 → 归纳点评 一、合作小组的建立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首先要建立学生小组,在组成时考虑“质和量”两个因素。在人员“质”的方面,按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搭配,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使优等生可以带动学困生,在学习上共同进步,在人员数目上,小组规模不大,由4~6人组成。成立小组后,选定小组长。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教师、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带领、协调、疏通的作用。小组长选定后,将小组内成员分编号码。二、合作学习策略 1.协商法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他们交流合作的机会。但在讨论过程中,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见抢先说出来,使得其他程度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协商法是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或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再从中选优。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互相提问 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课本或教师提供材料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在阅读课本或材料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也可男女生互相提问。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期望能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学生们阅读得比以往更认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已知的,有的问题甚至可延伸到课外,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讨论的兴趣。 3.打靶子 在小组中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同时,也可以以小组的意见为靶子,全班同学对本小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4.动态分组法 在课堂讨论中,还可采用小组成员动态编组。如让女生固定在小组的座位上,而让男生流动。比如第一小组男生到第二组,第二组男生到第三组……,也可单数或双数组互换女生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地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起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的“态势”,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5.切块拼接法 习题教学在理科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同,解题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习题教学中采用切块拼接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每个小组的成员编号,将1号成员组成一组合作讨论第一组题目,2号成员组成一组,合作讨论第二组题目,依此类推。这样,每一位小组成员回到原小组中就可以讲解自己学会的一组题,将习题切块再通过不同编号的成员拼接起来,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使每位成员具有了责任感,自己必须把学会的题讲解给其他成员,而且使理科的习题课化难为易,由枯燥变有趣,强调每一位成员的参与。 三、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要个人努力上进还要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激励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评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能尽快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问题研究的贡献,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观察视角。面对各式各样的小组合作形式,如何制订较合理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这里介绍几种合作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老师们可以灵活变通地应用于自己的合作学习中,相信在通往合作学习的道路上老师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1.设置小组奖励分的个别化测试 步骤是小组互助合作复习,然后小组的每个成员单独参加测试。小组每个成员最终所得的分数=个人参加测试实际获得的分数+小组奖励分奖励分是根据小组全体成员的表现来定的。如果小组中的全体成员达到或超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标准,那么每个人获得一个奖励分。当然,这个奖励分的规定可以是灵活的,比如可以是某个成员进步程度的奖励分,或者是小组协作参与程度的奖励分,这样就避免了只是以小组完成任务的好坏来给予奖励分数时产生的问题,促进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合作而合作。而不是像下面这位组员这样,因教师的评价单一使其产生对合作学习的逆反情绪。合作学习的学习结果评价问题相当复杂,一般来说,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比如可以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的出色小组进行奖励,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小组的全体组员享有,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优秀个人等奖项作为对个体的奖励。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重于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根据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或者是近期的培养目标来定期更换标准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评价方法适合与混合编组的组织方法相配合。因为混合编组的成员构成差异较大,因此使用小组奖励分的个别化测试能够充分照顾到组员的差异,实现对全体成员的激励作用。2.小组成果共享法 这一种方法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1)小组相互讨论,一起学习。保证全组每个成员理解将要考查的内容。2)小组每个成员单独参加测试。教师任意挑选一份试卷评分。3)全组每个成员的得分就等于所评试卷的分数。注意:这种形式一定强调小组成员轮流测试,机会均等。第二种形式:1)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做出一个成果,如一份报告或是一篇文章等。2)让各小组把小组合作的成果向全班展示。3)教师或是全班同学进行评估,小组的每位成员分数就等于这一成果所获得的评分。下面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案例4-1: 近似数和有效数 第一环节,由笑话“一统计学家的一天”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转入本节课的主题:近似数和有效数。第二环节:发布“新闻发布会”,由一学生作代表报道小组同学早一天搜集到有关数字统计的新闻。第三环节:教师给出自己的“数据新闻”,并判断、辨别其中的哪些是有效数,哪些是近似数,讲解有效数和近似数的概念,说明近似数的取法要根据实际需要等。第四环节:小组活动,测量身边的某一项事物,并根据实际需要取适当的近似数.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教师应注意适时进行引导,但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重点。第五环节:小组研究成果汇报.在评比方式上注意以激励小组为主,这种侧重激励小组的做法,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案例分析]可见这位老师由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 , 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因为生活中充满着大量的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这种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更适合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小组成果汇报的形式 , 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及对数学的喜爱 , 提高和参与度可见合作学习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3.合作测试法 1)小组内先对测试题目展开讨论,互助学习。2)根据讨论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独自答题。3)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得分就是独自答题所得的分数。有一点要提醒教师们的是,老师们要引导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努力互助。组织小组对测试题目进行讨论,能够让每个人畅所欲言,不依赖权威所提供的答案。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答案应该是发散性的、创新性的。4.日常行为观察法(可以和上面的方法结合使用) 1 )教师通过对学生每天的观察和记录,及时了解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出观察记录或者教学日记。2 )评价的分值范围设定为 0 5 分,然后制定每一分值所对应的具体标准。3 )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分值作为合作学习的评价分数。对于1),考虑到目前的班级规模都比较大,教师要想对每个学生都进行观察记录不现实,因此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对个别学生,如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比较霸道的学生等;或者可以在每个小组内设置一个观察员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可以将标准公布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对于2)、3)可以参考下面的观察表。日常行为观察法评价表举例:  第一档  5 分  热情参与,乐于助人,完成预期目标  第二档  4 分  小组成员努力工作,设法积极完成任务  第三档  2-3 分  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经常偏离主题,需要老师帮助才能继续活动  第四档  0-1 分  拒绝参加合作学习,受过数次严重警告,被驱逐出组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