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财大运:我国可燃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06:44
我国南海可燃冰达41亿吨油当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0日06:20 解放日报    据新华社广州11月19日电 (记者 梁钢华)我国对海域可燃冰的专题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在南海圈定了25个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这是记者从19日在广州结束的全国“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近20年来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能源,可以作为传统能源如石油、碳等的替代品。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承担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专项调查的主要单位,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专题调查团队已圈出南海北部7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仅神狐钻探区内11个可燃冰矿体,面积就达到约23平方千米,气体资源量约为194亿立方米,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  青海计划开发青藏高原可燃冰可供全国使用90年www.eastmoney.com   2010-03-07 08:22   夏命群   京华时报     可燃冰被誉为“后石油时代”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昨天,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骆惠宁透露,青海省今年计划加大对青藏高原可燃冰的勘探力度,并把勘探和科研相结合,从而推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

    中国陆域可燃冰主要存于青藏高原冻土带,专家估计储量至少有253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青海省的储量约占其中四分之一。“青海省今年将引进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让可燃冰的科研和开发同步进行,并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骆惠宁说,目前,青海对可燃冰的勘探刚刚起步,已经布下几个勘探井,关键是开发利用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 青藏高原发现新能源可燃冰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www.eastmoney.com   2009-09-25 15:24     中国广播网    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先生25日在北京介绍,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

    我国陆域发现“可燃冰”远景资源量350亿吨油当量

    国土资源部25日公布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鉴定,获得一系列原始数据,这是我国继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中国高度重视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占960万平方公里的22.39%),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据科学家初略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据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遇火即可燃烧,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全球资源总量的两倍,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勘探的重要对象。

    “首次在我国陆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我国冻土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认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天然气水合物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张洪涛说:“我国在冻土区发现这一潜在资源,必将极大地开拓人类寻找新资源的视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型能源。” (新华网)

    专家解读:祁连山冻土带发现新能源“可燃冰”

 

中国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第三号孔.(记者冀业摄)

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祁连山南麓“可燃冰”钻探现场。(记者冀业)
 
工程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取出钻探岩芯。(记者冀业摄)
 
  2008年11月,国土资源部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海拔4062米)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实物样品;2009年6月继续钻探,获得宝贵的实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鉴定。这是我国继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9月,记者跟随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专家,亲赴青海木里,见证这一新能源勘查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何为“可燃冰”?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博士谈起“可燃冰”的情况可谓如数家珍,张洪涛博士是国内首位倡导研究我国陆域可燃冰存在的科学家。“谈到能源,人们立即想到的是能燃烧的煤、石油或天然气,而很少想到晶莹剔透的'冰’”张洪涛兴奋地说。

  据张洪涛博士介绍, “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海底或冻土带地层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淡水。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并且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

  “可燃冰”缘何首在青海发现?

  此次在青海发现“可燃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

  青海能够成为我国陆域“可燃冰”的首个“现身地”,有如下几个原因,张洪涛博士娓娓道来:

  首先,青海有着面积广、厚度深的冻土带资源,为可燃冰的存在提供了地质条件。其次,因为甲烷是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因此可燃冰发现的地方一般都存在油气资源,而青海木里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油气来源。第三,青海木里的交通条件和后勤保障措施,是我国大面积冻土带地区中条件比较好的,也为钻探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四,因为青海木里煤矿资源的开采和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的优良传统,积累了较为完整的当地地质资料,为进一步科学选址提供了科学数据保障。

  可燃冰钻探现场的总指挥、首席科学家祝有海研究员补充到,“青海木里煤矿埋藏浅,只有130-198米,这位伴随的可燃冰开采带来很大有利条件。并且这里的冻土层很薄,以北冰洋周围大陆冻土层600-1000米的厚度为参考,我们这里只有80-120米,也为将来的工程和科研带来极大便利。”祝有海研究员进一步表示,现在我们发现的可燃冰中的气体组分不只是简单的甲烷,还存在丙烷、乙烷等其他气体,组成十分复杂,是一种新型可燃冰,非常值得科学界研究。

  “当然,新世纪以来我们高度重视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工作,相信青海木里的可燃冰发现,会给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冻土带的可燃冰勘查带来示范性的意义。”张洪涛总工程师表示。

  “可燃冰”必将造福国民

  “此次突破,证明了我国冻土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认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地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也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张洪涛总工程师介绍到。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据科学家初略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张总工程师透露,“目前人类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有关项目已经启动,与加拿大、德国等国际合作正在推进。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彻底搞清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海域、陆域齐头并进,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开发和环境效应研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可燃冰作为“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此次发现和随后的研究利用,可以同大庆油田的意义相媲美。这将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划时代的贡献。” (人民网)

  什么是可燃冰

  谈到能源,人们立即想到的是能燃烧的煤、石油或天然气,而很少想到晶莹剔透的“冰”。然而,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可燃冰”在地质上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又称“笼形包合物”(Clathrate),分子结构式为:CH4·nH2O,现已证实分子结构式为CH4·8H20。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外形像冰,有极强的燃烧力,可作为上等能源。它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所以也称它为甲烷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强降低,甲烷气则会逸出,固体水合物便趋于崩解。(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淡水)所以固体状的天然气水合物往往分布于水深大于 300 米 以上的海底沉积物或寒冷的永久冻土中。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依赖巨厚水层的压力来维持其固体状态,其分布可以从海底到海底之下 1000 米 的范围以内,再往深处则由于地温升高其固体状态遭到破坏而难以存在。

  从物理性质来看,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接近并稍低于冰的密度,剪切系数、电解常数和热传导率均低于冰。天然气水合物的声波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含气沉积物和饱和水沉积物,中子孔隙度低于饱和水沉积物,这些差别是物探方法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理论基础。此外,天然气水合物的毛细管孔隙压力较高。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在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www.eastmoney.com   2009-09-25 18:12   王立彬   新华网     国土资源部25日宣布,中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25日在此间宣布,2008年11月,国土资源部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海拔4062米)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2009年6月继续钻探,获得宝贵的实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鉴定,获得一系列原始数据。这是中国继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据介绍,2008年11月5日发现并成功钻取的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具有天然气水合物所具有的独特标志,岩心表面见白色棉絮状晶体,能直接点火燃烧,岩心不断冒出气泡和水珠,伴生晶型完好的自生碳酸盐和黄铁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岩心呈蜂窝状构造。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再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经现场红外热像仪检测证实为水合物的矿层,并经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显示出标准的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光谱曲线,其特征与墨西哥湾实物样品和中国合成样品完全一致。

  首次在中国陆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中国冻土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认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对替代能源可燃冰展开重大基础研究 www.eastmoney.com   2008-09-19 04:50     上海证券报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重大科技专项——“南海可燃冰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日前通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组织的审查,这标志着我国对替代能源可燃冰的重大基础研究全面展开。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公认的21世纪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下,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部门通过连续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南海北部具有良好的可燃冰资源前景,并于2007年5月-6月经钻探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了可燃冰的岩芯样品。

  在南海北部获取实物样品之后尽快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可燃冰矿藏,已成为当前我国可燃冰勘探研究的首要目标。研究发现,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具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类似的形成可燃冰的地质环境和温度压力条件,但同时该区又具有新生代构造强、岩浆活动频繁、热流高、气源类型复杂等不同于世界其他可燃冰发育区的地质背景。要实现我国可燃冰资源勘查的首要目标,急需解决一批关于可燃冰成藏条件、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机制及富集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

  据介绍,该项目的依托单位为国土资源部,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组织了国内可燃冰、海洋油气、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产业领域的主要优势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等。整个项目将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     我国在南海钻获巨量可燃冰 www.eastmoney.com   2007-06-06 10:14   于祥明   上海证券报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资源调查获得重大突破。昨天,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宣布,5月1日凌晨,在我国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并经初步预测,其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这不但为我国未来可替代能源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格局。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张洪涛博士介绍,此次钻获可燃冰属于地质调查采样阶段性收获。这一成果,证实了我国南海北部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固态笼状化合物。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被点燃,因此,又被称为“可燃冰”。

  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国际科学界预测,它是石油、天然气之后最佳的替代能源。

  “初步预测,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张洪涛非常兴奋地向上海证券报表示,与目前全世界已采样的可燃冰样本不同的是,我国南海北部可燃冰所含二氧化碳比重很少,这将大大减少在今后利用中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虽然预测结果非常喜人,但距其实际开采利用还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并不会改变世界能源利用格局。”我个人分析认为,我国对可燃冰的开采利用会比一些发达国家晚一段时间,大概在2030年后进入实际利用阶段。”张洪涛说。     可燃冰开采技术属高度机密 美国拒绝与中国合作 www.eastmoney.com   2007-06-08 19:29   易小非   中国经济网     6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成功钻取高纯度可燃冰实物样品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轰动。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采集到自然状态可燃冰的国家。

  一时之间,可燃冰吸引了众多人关注的目光。 
 
    仅仅从名称上看,“可燃冰”三个字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可燃冰是什么?冰怎么会燃烧呢?

  发现纯属偶然 重要性近年来才被认识

  可燃冰的发现要从人类首次用管道大规模输送天然气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为了向欧洲国家输送天然气,开始铺设巨型天然气管道。但是,管道经常发生莫名其妙地发生堵塞,工人们将管道剖开后发现,一种外观酷似冰雪样的物质堵塞住了管道。对这种物质进行研究后,才知道是天然气与水的结合物,有很强的燃烧能力。当时,这种可燃烧的冰雪样物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上个世纪60年代,前苏联的科学家们意识到在自然界也许存在这种水合物,并预测到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新能源的前景。1972年,在开发北极圈内的麦雅哈天然气田时,人类第一次发现了这种以矿藏形式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美国科学家在地震研究中证实,在海底600米处就存在这种水合物。

  1996年夏天,德国科学家搭乘一艘海洋考察船对北太平洋水域进行考察,以寻找这种神秘的冰晶体。结果,水下摄像机在800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晶莹的亮光。科学家们迅速从海底取出了样品。为了证实这就是充满甲烷的冰晶体,一位科学家从这种冰块上取下一小块,用火柴点燃:冰雪般的东西开始燃烧,发出魔幻般淡红色的火焰,直至冰块变成了一滩水。

  由于这种物质外观酷似冰雪而且可以燃烧人们就将其形象地称为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后来的实验证明,1立方米可燃冰燃烧后能释放出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有专家认为,水合甲烷这种新型能源一旦得到开采,将使人类的燃料使用史延长几个世纪,因此可燃冰又被称为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第四代能源。

  开采实属不易 面临三大难题

  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从其形成条件看,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可燃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逐渐开始了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目前世界上已经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但是,可燃冰的大规模商业开采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开采可燃冰主要面临着以下三个难题:

  1、 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环境。由于可燃冰本质上是甲烷在低温高压环境下与水产生的结合物,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可燃冰非常不稳定,在常温和常压环境下极易分解。这些冰球一旦从海底升到海面就会砰然而逝,最后变成一滩水。学者认为,“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2、 特殊的存在条件极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可燃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日益增多的研究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可燃冰”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对各种海底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3、 目前技术条件下开采成本过于高昂。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化法、减压法和注入剂法三种。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商业开采。从各国进行的试验性开采看,这些方法要么技术复杂成本高昂,要么推广价值不大,不适合大规模作业。

  上述三个方面的难题已经成为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的巨大障碍。不过,随着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解决。

  美日等国拒绝与别国分享技术

  在可燃冰开采方面,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走在了世界前列。今年3月份,来自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几家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加拿大西北部海域进行了一次联合试验开采,这次开采基本上获得了成功。试验中,工作人员打了一口深1200米的钻井,井一直通到可燃冰层,通过井注入温水后,可燃冰的甲烷便溶在了温水中,然后把溶有甲烷的温水再抽回地面,进行分离得到甲烷。这种方法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其局限性和缺点也十分明显:整个开采过程中要对甲烷进行两次分离,而且要使用大量温水加热。由于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大,所以用这种方法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并不现实。

  “可燃冰”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专家们指出,在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等近300万平方公里广大海域以及青藏高原的冻土层,都有可能存在大量可燃冰。这一次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钻探到可燃冰实物证实了中国附近海域存在大量可燃冰的设想。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各国都将其视为高度机密。有媒体报道称,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中,尽管双方同意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但是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合作却被排除在外。   

南海可燃冰或明年开钻 初估可供全国用130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9日08:40 中国广播网 全球可燃冰分布图(资料图)

  中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记者周文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起百慕大,许多人都会不寒而栗。在这片被称为“死亡地狱”的海域,传言从1945年以来,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失踪。无情吞噬生命的“魔鬼”究竟是谁?美国科学家提供了一种答案——不是外星人或某种未知的神秘力量,而是加勒比海海底深处强烈释放出的甲烷水合物。

  这个甲烷水合物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可燃冰不仅是百慕大死亡海域的背后黑手,更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最近,在中国科协与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说资源话南海”活动上,专家揭秘,中国南海可燃冰明年有望开钻取样。

  既是天使又是恶魔的可燃冰究竟有何神奇?可燃冰的开钻取样会对中国的能源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今天,科学家却发现一种在特定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并稳定存在,广泛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种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含有大量甲烷而可燃,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

  科学家在墨西哥湾第一次找到可燃冰时,它是包裹在淤泥里面的一块冰。可以用火柴点燃。2007年,我国在南海海域域183米处打到了这种天然气水合物。201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可燃冰的专项研究,海洋6号对发现海域进行精确测量。明年2013年将再次开钻,获得新的样品,探明储量。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种南海发现的新能源可燃冰。

  张洪涛:开采出来后,他是什么东西呢,无非就是天然气。里面混了有二氧化碳,混了很多水,很多其它的杂质。我们给它分离掉。目前我们在南海搜集到的可燃冰,搜出来的气体非常纯净。99.8到99.9。我们四个样品,全都是高纯度的CH4,纯的甲烷。非常好的天然气,非常清洁。烧的时候没有任何杂质。将来我们采出来以后,就是当天然气一样使用。

  张洪涛分析指出,可燃冰用途广泛。人们可以用它来开车、发电,也可用于化工领域。正是因为可燃冰实用领域广泛,未来全球进行海洋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张洪涛:现在老百姓特别需要用天然气来开汽车。现在汽车呢,叫CNG,是压缩的,有一定的毛病。有的地方推不开,不安全,压缩到很小的体积,再小体积也远远大于汽油油箱。CNG还有一个毛病,出租车汽车一天要加三次。它一次加不满。加几个小时又要加,加呢,每次排队二个小时,六个小时在折腾。将来我们的可燃冰,变成老百姓家家可用的时候,它就是天燃气,一样一样。家家户户可以用。

  目前全球总共有116处地方发现了可燃冰,预计全海域资源相当于全球690亿油当量,南海占大部分。据初步估计,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650亿吨石油,够我国使用130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南海的可燃冰可能主要集中在东沙、西沙和神狐等海域。

  张洪涛透露,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年将对南海可燃冰进行专项调查,明年有望开钻取样。但张洪涛同时也表示,尽管我国目前开发可燃冰的水平基本与国际同步,但仍有一定差距,而差距就在于装备。

  张洪涛:中国有差距,在两点:我们的装备,我们能采到南海可燃冰的样品,是雇用国际上的船来开采的。我们急需要靠自己的船。能不能采到1000米以下的可燃冰的样品,非常难。估计5到10年才能有这个装备。我们没有装备来进行面积性的勘察。

  为解决装备,今年4月18日,我国成立了国家海洋调查船队,成为我国多个涉海部门共同打造的首个全国共享的海洋调查基础平台。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这19艘船舶,有为公众广泛熟知的雪龙号、大洋一号等科学考察船,还包括向阳红6号,科学1号等目前我国调查水平最先进的船舶。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雷波介绍,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将主要承担国家海洋基础性、综合性和专项调查等任务。

  雷波:我们的调查范围不仅是近海,还有一部分我们管辖海域,也就是专属经济区的调查,海洋调查就是为了给各项工作提供最基础的信息数据,获得第一手资料,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要。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船队组建进一步深化了各涉海部门在海洋调查工作中的合作机制。

  刘赐贵:船队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的平台。这是第一批的19艘船形成这个平台,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加入,使海洋调查工作能适应我们拓展海洋发展空间的需求。

  尽管“可燃冰”的资源前景远大,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仍路途遥远。目前,在国际前列的日本已拥有七口钻井,美国则从2000年起将“可燃冰”作为政府项目,与各大学和私营公司合作,进行勘测和实地研究。此外,加拿大、印度、韩国、挪威等国也纷纷开始投入勘探项目。在这里,我们也期待中国能够早日打开这座海洋的能源宝库。

日本从海底可燃冰中提取甲烷 储量够用百年

2013年03月13日02:58 北京日报   新华社/法新

  日本经济产业省12日宣布,日本12日成功从爱知县附近深海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日本希望2018年开发出成熟技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降压法”使水和甲烷分离

  采掘试验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属下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实施。该机构利用地球深处探测船“地球”号,从爱知县渥美半岛附近约1000米的海底挖入330米,到达可燃冰层后,通过把可燃冰中的水分抽出降低其压力,使水和甲烷分离,然后提取出甲烷,整个过程约用了4小时。该机构将继续在该海域进行为期两周左右的采掘试验,以进一步完善技术。

  据称可燃冰在日本附近海域分布广泛,埋藏量足够日本使用100年,仅本次试验采掘海域的埋藏量就可供日本使用10年以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日本核电站相继停止运转。为弥补电力缺口,日本不得不依赖火力发电,用于火力发电的天然气、石油等进口猛增,使日本出现巨额贸易赤字。日本期待通过可燃冰的商业化生产降低甚至摆脱对外依赖,实现能源自给。

  2018年商业化生产

  安倍晋三重新上台后,成立了自己亲自挂帅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其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之一。日媒称,即将出台的日本政府《海洋基本计划》将明确提出到2018年确立可燃冰商业化生产技术。日本经济产业相茂木敏充今天在会见记者时表示,油页岩的采掘也曾被认为很困难,现在却已实现大规模生产,希望开发利用日本周边资源的时代早日到来。

  日本的可燃冰开发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02年与2008年两次成功完成在陆地上开采甲烷气体的试验。本次试验属于2009年度启动的第二阶段,将验证从海底地层取出甲烷气体具有的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

  今后试验将进一步展开,对能否长期取出甲烷气体进行调查。可燃冰开发计划于2016~2018年度步入第三阶段,对实现商业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入最终的综合评估阶段。

  (本报综合报道)

  “可燃冰”

  “可燃冰”的正式名称为“甲烷水合物”,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冰状物,通常存在于永久冻土带或大陆边缘的海域,因其点火就着,俗称“可燃冰”。可燃冰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的一半,可有效减少地球温室效应,因此成为备受瞩目的新能源。2002年,包括日本在内的5国成功在加拿大北部永久冻土带的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

  相关新闻

  全球发现230多处可燃冰矿区

  日本经济产业省12日宣布,成功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认为这标志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将为人类有效利用可燃冰资源提供宝贵经验。

  据相关资料显示,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全球约有27%的陆地是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地区。在全球边缘海、深海槽区及大洋盆地中,有利于形成水合物的海区面积约为18.9亿平方千米,占其总面积的30%。据科学家初步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含碳总量的两倍。迄今为止,天然气水合物已经成为最有价值、最具潜力的海底矿产资源。若能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开采,许多国家都可实现能源自给,现存的世界能源贸易将可能彻底改变。

  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活动日益增多,一些国家甚至将其提高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据统计,全球现已累计发现超过230个天然气水合物矿区。日本对可燃冰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还发表了《甲烷水合物开发计划》,正式启动了为时18年的甲烷水合物的开发性研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家政府也都分别制定了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长期研究计划,计划在5—10年内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采。

  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学科,如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钻探工程等,需要各领域专家的共同合作。由于在开采过程中会发生温、压变化及相变,与传统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比,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更为不易。对于其陆地开采,目前各国常见的开采技术包括:降压开采法、注热开采法、化学剂开采法、二氧化碳置换法以及多种开采模式组合法。

  可燃冰勘探热潮表明,人们日益感到在全球传统能源形势紧张的背景下,开发利用天然气水合物这一洁净能源,尽早投入商用,势将推动技术进步以带动其产业发展,并最终促使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形成经济增长点。
日本首次正式启动可燃冰蕴藏量调查
  • 日本成功从海底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
  • 南海可燃冰或明年开钻 初估可供全国用130年
  • 我国南海可燃冰达41亿吨油当量

  •       视频:日本首次分离可燃冰 或化解日能源危机                 http://video.sina.com.cn/p/news/w/v/2013-03-13/110162160189.html

    我国首次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可燃冰”

    2013年12月17日14:2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7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新闻发布会表示,2013年6月至9月,中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介绍,此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四个主要特点。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1000-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

      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约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对于下一步工作开展,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说,国土资源部将按照国家规划部署要求,全面组织实施中国海域、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扎扎实实做好三项主要工作, 一是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和重点靶区钻探取芯工作;二是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等理论研究;三是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及环境评价等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力争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为提高中国清洁能源保障程度而努力。

    我国首次在珠江口钻获“可燃冰” 可代替石油等

    2013年12月17日16:41  国际在线                  

      原标题:“可燃冰”有望替代传统能源 中国商业开发或在2030年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之争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的焦点问题,探索、开发、使用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17日上午,中国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国土资源部官员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传统能源,中国商业开发或在2030年。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可燃冰”,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冰状笼型化合物,主要分布于海洋、少量分布于陆地冻土带。外观貌似冰雪,却可被点燃。据悉,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作为接替能源,“可燃冰”在全球资源储量非常丰富,相当现在全球已经探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碳总量的2倍。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说:“天然气水合物量之大,全世界公认的应该有1000万亿立方转化成天然气气体,有这么大的量。我们知道常规天然气世界上的量是430万亿(立方),页岩气是187万亿(立方),煤层气是260万亿(立方),它们加起来还没有达到1000万亿(立方的)总值。”

      据介绍,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目前,中国已经连续20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2年进口原油依存度高达56%,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那么,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可燃冰”在中国境内的储量有多少,与会专家表示,通过15年的调查和预测,在南海地区预计有68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除了南海外,在青海地区又发现了350亿吨标准油当量的天然气水合物,中国能源网信息官韩晓平表示,考虑到青藏高原仍有未探明储量的资源,这一地区的“可燃冰”资源储量将会更大。

      国土资源部表示,今年6月至9月,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可燃冰”,相当于1000-1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车长波说:“现在北京用的天然气是鄂尔多斯盆地的气,这个气大概5万平方公里有5万亿左右,1平方公里也就是1亿方气,我们现在看到每平方公里大约在20—30亿方,因此,这个地方的丰度非常之高,相当于现在四川的川中天然气水平。为下一步锁定试开采目标区,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其何时能被商业开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技术问题和开采成本成为了制约各国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瓶颈。

      虽然中国已进入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在开采方面依旧处于关键技术的研发阶段。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张海啟介绍说,中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

      “根据咱们国土资源部领导小组做的规划、研究,初步这么说,国际上有可能发达国家早一些,咱们国家可能在2020年前后突破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技术,实现能够适应工业化开发规模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善。大约在经过10年左右的提升,到2030年前后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

      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开发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分析认为,其意义主要在于环境改善。

      “我们现在烧煤可能很便宜,但是由于烧的乌烟瘴气,我们每个人可能会得很多的病,可能花大笔钱治病。对我们来说不如与其今天多花点钱使用清洁能源,以后少花钱在看病上。”

    南海可燃冰研究近日通过验收

    2014年02月01日21:31  中国新闻网
    中国在南海钻探取样(来源:东方卫视)
    中新社北京2月1日电 中国官方1日透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近日通过验收,建立起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系统理论。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1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约164至180立方米天然气。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可燃,又被称作“可燃冰”。

      国家海洋局透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承担,重点围绕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动力学、成藏富集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及东北冻土带。专家称,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对勘探的技术要求很高,开采可能造成海底不稳定,导致地质灾害,也容易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可燃冰”开发利用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商业化开采尚需时日。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起步较晚。1999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启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2013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宣布,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控制储量。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介绍,该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的特点。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达1000亿至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


    中国科学家发明可燃冰冷钻热采技术

                2017年01月19日16:37 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1月19日电(记者李双溪、孟含琪)记者从吉林大学了解到,经10余年技术攻关,吉林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前不久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其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于煤、石油、天然气十倍。并且,可燃冰储量巨大,据估计天然气水合物中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

      2004年,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助下,吉林大学开展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项目研发,副校长孙友宏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技术垄断、缺少参考资料的条件下,自主研发,集合了地质学、地质工程、热学、仿生学、化学和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共3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可燃冰钻采的“国家队”。

      经过10余年技术攻关,科研团队攻克了高海拔和严寒地区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与国际上通用的“被动式保压保温取样”钻探原理不同,新技术首次提出“主动式降温冷冻取样”原理,发明了钻井泥浆强化制冷方法、水合物孔底快速冷冻取样方法和高温脉冲热激发开采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超过国外同类技术。

      在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木里盆地,科研团队利用该技术首次钻获了我国陆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并成功实现了陆地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打破了国外水合物钻探取样技术的垄断,填补了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的空白。

      中国地质学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康玉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等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并做出评价,天然气水合物的钻采是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中的世界性难题,该项目针对这一重大战略性技术储备需求进行技术攻关,为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重大发现和成功试采提供技术支撑,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孙友宏表示,由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于海域,下一步该团队将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开展研究,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早日实现商业化开采做贡献,并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中国可燃冰开采达国际先进水平 储量远超石油

                2017年01月30日08:32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综合]中国可燃冰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据新华社近日消息,经10余年技术攻关,吉林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该技术还获得了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

      此外,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

      中国吉林大学从2004年开始开展陆域可燃冰钻采项目研发,攻克了高海拔和严寒地区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冰冷钻热采关键技术。

      在海拔4000公尺的青海省木里盆地,科研团队利用该技术首次钻获陆地可燃冰实物样品,并成功实现了陆地天可燃冰试开采,打破了国外水合物钻探取样技术的垄断。

      与国际上通用的“被动式保压保温取样”钻探原理不同,新技术首次提出“主动式降温冷冻取样”原理,发明了钻井泥浆强化制冷方法、水合物孔底快速冷冻取样方法和高温脉冲热激发开采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超过国外同类技术。

      中国地质学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康玉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等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并做出评价,天然气水合物的钻采是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中的世界性难题,该项目针对这一重大战略性技术储备需求进行技术攻关,为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重大发现和成功试采提供技术支撑,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在可燃冰的勘探研究上,美国日本等国家都获得了长足的研究结果,但是都未能实现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这个阶段转换到商业规模的开发生产阶段,还有经济、地质灾害、环境等问题需要考虑。

      该研究团队也表示,由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于海域,下一步该团队将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开展研究,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早日实现商业化开采做贡献,并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中国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 7大受益股或暴涨

    2017-05-18 10:42:31 来源: 证券时报      

      5月18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今天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在2030年以前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

      我国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也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可燃冰试开采的现场。这个持续不断燃烧的火焰,就是正在从1000多米的水下分解提取出的可燃冰所产生的甲烷气体。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试开采得到了全面成功。

      平安证券在2016年时的研究报告曾指出:可燃冰储量丰富,未来有望主导全球能源供给,但目前各国对可燃冰的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更进一步经济性开采技术尚未成熟,按计划中国2030年才进入商业化开采阶段。但以目前的进程来看,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化进程都已经超预期。

      受益股:

      目前可燃冰主要为油服板块带来主题投资机会,A股上市公司中,重点关注受益可燃冰海上钻井服务和随钻测井服务的公司,以及受益可燃冰完井服务和生产、储运环节公司。机构建议关注:石化机械(000852)、中海油服(601808)、杰瑞股份(002353)。今日石化机械盘中最高涨幅达8%。

      具有天然气开发的公司:海油工程(600583)、中国石化(600028)、中国石油(601857)、东华能源(002221)  

      当日可燃冰概念股石化机械(000852)、中海油报、潜能恒信(300191)涨停,海油工程(600583)、杰瑞股份(002353)大涨7%以上,富瑞特装(300228)、中集集团(000039)跟涨。

     

      据报道,承担此次试采任务的“蓝鲸1号”由中集集团旗下中集来大众自主设计建造。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介绍,“蓝鲸1号”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将国内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据机构此前研报称,目前可燃冰主要为油服板块带来主题投资机会,A股上市公司中,重点关注受益可燃冰海上钻井服务和随钻测井服务的公司,以及受益可燃冰完井服务和生产、储运环节公司。

      机构建议关注:石化机械、中海油服(601808)、杰瑞股份、吉艾科技(300309)、恒泰艾普、富瑞特装。   

    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图)

    [计划2030年前商业开发 我国海域预测远景资源量800亿吨油当量]   http://video.sina.com.cn/news/spj/topvideoes20170518/#25122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