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莲花落潘海良:年关至,会计人混战“内外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12:14

年关至,会计人混战“内外账”

2010年01月29日 11:34中国会计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记者李一硕“发票原件都用于做外账了,内账可以不要原始凭证吗?”前几天,西安一家小型外贸企业的会计小冯被老板“鄙视”了,就因为他问了这道在老板看来极度弱智的问题。小冯大学毕业没多久,头一次听说“内外账”这个新鲜词,没有实战经验的他按照正规方法做了一套账后,却被老板口中的另一套账弄得直犯迷糊。

其实,会计人需要做内外两套账的现象在中小企业很普遍,尤其是在年底,有些企业为了粉饰利润、减少税款,通常会要求会计人对成本、销售收入的确认等作“特殊安排”。

在会计人中间,有一句最简单易懂的话可以概括“内外账”:“外账是做给税务局看的,内账是做给企业自己看的。”而能否熟练地做“内外账”,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会计人能否就业的一道门槛了。

扑朔迷离的“内外账”

“《会计法》是不允许企业存在两套账的,但由于市场秩序不完善、大量资金在实体经济外循环、税收征管方式僵化等原因,‘内外账’在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税务专家向《中国会计报》记者道出了企业做内外两套账的无奈。

陈勇目前为两家企业做代理记账,其中一家需要做“内外账”,每个月下来,他需要做3套账,“企业管理者要知道企业最真实的情况,所以需要将真实交易产生的收入、成本等都列进去的真实内账,但为了少缴些税,企业也需要一套用来应付政府管理部门的外账。鉴于部分违规的收入或费用不能列进外账,要把它们挑出来,这就需要做部分假账。”陈勇表示,“内外账”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几种:一是内账完全包括外账,内账基本反映公司真实全貌,外账只是内账的一部分;二是内账加外账反映公司全貌,内外账内容各自独立,互不重叠和包含;三是内账、外账混杂不清,内外账都无法反映公司经营的真实情况。

“如果不是迫于无奈,会计人都不想做两套账。但据我了解,80%的中小企业都存在内外两套账的现象,有的是为了避税,有的是便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我曾就职过的一家企业,其外账主要面向税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公众,而内账则面向企业内部管理层,两套账都很合规,不是为了避税。

不过,不管老板的理由如何,会计们都希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想往那20%正规的企业靠近。”陈勇说。

挑战会计人的“做账技能”

陈勇的话代表了很多会计人的心声,但就业压力使得会计人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企业。

“去年一年,我找过3份工作,第一家要我做两套账,我不愿意,后两家又都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没办法,就业形势不好,我只能先将就着。”目前就职于海南一家食品企业的丁羽说。

丁羽所在的企业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内外账”库存相差太大,内账中的原材料库存远远大于外账中的原材料库存。“原因有两个,一是原材料入库没有发票;二是购入部分额外发票,造成内外不一致。由于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两套账,税务部门不经常查实际库存,只要会计将账做得合理,就不会出问题。这些方面我经常要向一些老会计请教。”据悉,温州某职业技术学校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更全面、更理智地认识“内外账”,还专门开办了讲座,聘请专家介绍温州民营经济格局与现状、会计作业的主流模式、“内外账”作业的一般技巧和注意点、会计阳光作业与改善税收征管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有不少会计人表示理解企业老板对“内外账”的需求。“有些老板是为了避税,有些确实是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我不想做一辈子会计,以后如果有机会做了老板或高级管理人员,也是要了解这些内容的。所以现在算是亲身体验了这个过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会计人如是说。

“加量不加价”

做两套账,受两份累,但企业老板并不会因此给他们加薪,这让不少会计人觉得心有不甘却又无能为力。丁羽每月都要为内账、外账连续加班一个星期,基本上没有学习充电的时间。

“做两套账的企业最怕相关部门的突然袭击式检查,最难应对的是存货盘点、现金管理、账户管理等检查项目,如果有内部人举报,会计人就更为难了。工作加量,薪水不加价,还要承担做假账的风险,有时候我想想很不划算,但这个潜规则由来已久,会计没有能力去打破。”丁羽说。

也有会计人很反对企业老板用“内部管理”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掩盖其偷税漏税的事实。

“以前企业的‘内外账’基本上是一致的。现在外账几乎成为假账的代名词了,已不具备内部管理的参考作用,企业只是为了借其调节利润。以前一套账就基本可以满足内外两方面的需要,而随着会计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和外部要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刚刚升职为黑龙江齐齐哈尔某加工企业财务主管的梁亮说。

一位法律专家则对记者表示:“新《会计法》强化了单位负责人责任,迫于生存和现实的压力,会计人可能就大胆了些。”但他同时告诫会计人,做假账的法律风险大家都很清楚,轻则被取消会计从业资格,重则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会计人要时刻警惕这些所谓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