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三大秀是那些:最后一个诗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8:43:06

一声闷响穿过浓雾,诗人就这样被云彩带走了。

他的一生最贴切的身份是诗人,最常被人说起的是三个女人,有人说他风流,有人说他幼稚,有人说他细腻浪漫,有人说他浮躁滥情。但是诗人的心事,是无人能体会的,无论如何,他是这大地上最后一个诗人。

曾看过一张照片,是徐志摩、林徽因和来访的泰戈尔的合影。当时三人的合影被称为是松、竹、梅。泰戈尔有苍松的遒劲,林徽因有梅花的婀娜,而徐志摩就成了那竿笔挺的翠竹。我倒觉得这只是文人的一种附和,徐志摩哪里有竹的内敛,又哪里有竹的锋芒?要非说松竹梅三友,徐志摩也许更像那梅花。若不如此,怎么有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忽然我乱了。                   

   (徐志摩《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这样细腻温婉的诗句,这不是梅花的妩媚吗?决绝然离开原配妻子,这不是梅花的孤傲吗?终其一生爱慕林徽因,这不是梅花的坚毅吗?有评者说志摩的诗“细腻敏锐的感受自然的能力和虔信圣洁的自然神圣的美学观,构成志摩自然——艺术——人生三位一体的独特自然观,自然融入崭新的生命,升华为由暗示、象征组成的意象世界”这正是梅花似的生命在其诗中的绽放。

出生在富庶的家庭,使他得到了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而后不断深造,留洋求学。一个诗人的气质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经历中慢慢形成的。在他求学的过程中张幼仪就这样糊里糊涂不合时宜的走进了徐志摩的生活。

一个是颇具才子气息的新诗人,一个是接受传统教育的“外新内旧”的大家闺秀,这样的包办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终于志摩说出了分手的留言:"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知道志摩在坠机的烈火中是回味着幸福还是埋怨着命运……他遇到了她,却没有能像凡人所谓的得到。

林徽因,这个梁启超眼中的“中国第一才女”,新月诗派最有才华的女诗人怎能不打动徐志摩。林家女儿初长成,志摩就以诗人的浪漫表达倾慕。林徽因对诗人的表达是尊重的,他们互相仰慕着。的确,我至今很难理解他们的爱慕和友谊,一生爱慕林徽因的徐志摩、为林徽因终生不娶的金岳霖以及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三人与都对林徽因心存爱慕,彼此心知肚明,却是一生的至交。

有人说诗人是疯子,其实诗人是灵动随心。与才女一起评诗,听一场才女的演讲抑或是互通书信彼此赠诗,志摩的心中便会无限的充实,若没有心灵的共鸣日夜相守又能如何?诗人间都会有知己难求的默契。你对她说“翡冷翠”的夜色,康桥的柔波和你们邂逅的偶然。她对你讲泰山的黄昏,四月的飞絮以及你们情意长存的仍然。

有人说林徽因是再考虑到徐志摩的家室和自己家人的压力才嫁给了梁思成,不难想象这一定是醉心于志摩的人的言论,字里行间透出对诗人的不平,殊不知这是对诗人心境的亵渎!若林徽因是如此平凡无思想的女子,怎会令诗人如此着迷?志摩是支持林徽因的,知道诗人生命的最后他也是尊重林徽因的选择的。

最终诗人选择了陆小曼,一个对浪漫和无拘无束万分热忱的交际花。诗人的浪漫令她着迷。现今坊间流传着梁启超为二人证婚的证婚词,主要有两个版本,其言辞皆极为严厉,听来似在威胁。然而诗人是随心的,他不会理会世人的看法,不会理会世人“用心不专”的评价,因为他看到了陆小曼身上的活泼浪漫的气息。诗人对浪漫的追求是生活的必需品,平凡无奇的生活是志摩无法忍受的,诗人的生活就是要基于理想与对完美的最求。“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徐志摩《爱眉小札》)诗人离不开浪漫,于是志摩对陆小曼有了一种依赖,他需要灵感的喷薄,他需要充满文艺的生活,他离不开陆小曼,因为他需要诗。

终于有一天诗人北上了,他要去见他遇而未得的“灵魂伴侣”,听才女的演讲,与才女讨论诗歌,他迫切相见的心早已穿出迷雾,飞越高山。他要即刻去北京,找他的心回来,但是这一次诗人爽约了。无情的山收留了诗人不知疲倦的心,他的灵魂伴随才女整整一生,纯洁浪漫,终于可以休息了。诗人,再见……

志摩,你听到了吗?好友的惋惜还回荡在山间;你听到了吗?小曼在你硖石的坟前嘤嘤的低诉;你听到了吗?林徽因在你葬礼上的沉痛悼词……你也许知足了吧,你的一生由你灵魂的伴侣画上句号,由你的灵魂伴侣做出总结,你的追求也许是她永远的甜美回忆。你是否满足了?

至你离开四年后,林徽因仍觉得你只是“走脱了这个世界”。“你又该写成怎样一首诗来,纪念一个死别的朋友?”是啊,你走了,却没人为你写诗,因为你是最后一个诗人。

自此之后人间再没有那样清澈浪漫的魂灵,那四月的飞花孤独地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