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外传全文免费阅读:倪金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01:38
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总是那么的激情四溢,凛冽的地产寒冬正在袭来。随着成交量的连续大幅下滑,近期越来越多的楼盘加入到降价行列,开发商“降价换量”趋势愈发明显。大多数城市的房市,都在陷入海南式干冷的状态。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11月16日的报道,上周7天,海南全省房产仅成交606套,平均每天不足百套。少得可怜的成交量把一众开发商逼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一门心思想着逃出围城。如今,这些资金却如热锅上的蚂蚁,无心恋战,急于撤离。

 

显然,曾经过惯了好日子的房地产利益群体,对于目前的形势十分焦虑。于是,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要求政府救市的急切呼吁,救市建议林林总总:有要求放松货币政策的,有要求取消限购的,还有要求巩固其支柱地位的。

 

在求救“声声急”的当口,政策必须再度明确终极目标。无疑,始于去年初的调控,其主要目标是着眼于稳定房价,遏制房地产泡沫的过度膨胀。而眼下政策效力,刚刚有所彰显,本是调控目标的应有之义,亦是政策主导者所乐见的结果。所以,当前的房地产形势早在政策出台之初,就已经在预料之中,此时若再度“救市”,只能给人自取其败的印象。令人欣慰的是,至少从目前态势看,再度像3年前那样拯救房地产,可能性不大。2011年正在过去,繁荣幻相也到了开始破灭的时候。

 

从实际政策执行情况来看亦是如此,宏观调控的贯彻力度依然十分坚定。温家宝总理日前“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政策决不动摇”的表态,更让政策转向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10月份的新增贷款达到了5800元,较之9月份上升了20%,但是这是定向宽松的需要,并非为了拯救房地产的危局。在房地产下行趋势加剧,泡沫化日益严重的当下,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对房地产领域的放款势必会更为谨慎。以北京的数据为例,10月份投向房地产领域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就出现大幅减少,首次跌出贷款投向前五位。可见,地产利益群体恐怕很难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得到多少好处。当前最怕的问题是成本高昂的本轮房地产调控,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而出现再次的半途而废。

 

实际上,在目前决定房地产调控成败的重要时间当口,政府完全可以明确表态,对房市究竟是救还是不救给出清晰果敢,而且掷地有声的回答,完全没有必要讳言不救房地产。如此,不仅能够打消利益各方对于政府救市的侥幸心理,让扛不住的开发商尽早降价,同时能够抚慰民众的迷茫情绪,让持续十几年的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房市场。这样一来,中国房价才可能真正进入健康地缓慢下行通道。

 

若市场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政策预期极其不明朗,直到大部分开发商资金链出现恶化,到时候降价潮大面积同时进行,届时房价只有崩溃一条路,这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与其坐等泡沫烈碎,不如主动明确预期,让市场慢慢下跌几年,让泡沫渐渐消融,同时不至于硬着陆,带来严重危机的集中爆发。

 

是的,再也不能“糊里糊涂”的应付房地产问题,将中国经济折腾了十多年的房价泡沫问题,这一次必须完全厘清。由此,明了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将对经济社会造成多大的冲击,并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就显得尤为迫切。

 

在这一点上,金融系统的官员显得未雨绸缪不少。刚刚卸任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房价纵使下跌50%,中国银行系统依然扛得住。虽然这一论断饱受质疑,但是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并未被房地产完全绑架。若去除地方债务、国企贷款等领域的危机,单单房价下跌并不足以引爆银行系统性危机。尽管银行不良资产会必然大幅上升,可这是让房地产走向理性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谁让前些年,受益于信贷大跃进,泡沫野蛮急速生长。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土地财政狂飙的年月,房价上涨是保证地方政府利益的唯一途径。在房价走入下行周期之际,要保证地方债务危机不会同步恶化,最近的允许地方发行债券融资,可谓一剂相对有效的措施。但是必须严格控制地方债风险,谨防地方政府债务急速扩张。而等到房价趋稳,新增长引擎出现之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则还是需要设法化解。

 

而地产商的大洗牌则是必然的。“银行和地产商,究竟谁先死”的怪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地产企业和银行业的博弈,本身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也只有千亿资产规模,相对于资产规模数以百万亿计的银行来说,谁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不言自明。

 

是时候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中国经济回归正常化发展、实业走向复兴的“应有之痛”。现在唯一需要做的是,尽早明确政策预期,让房价下跌不至于来的过于急速和猛烈。

 

缓降,危机不足惧;崩溃,麻烦不小。但是,这依然是“应有之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