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怎么找公众号:朗朗乾坤定四方(释“东西南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07:17

       你知道“东”、“西”、“南”、“北”这几个字,是怎么解释的吗?

       东   《说文》:“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日在木中曰东。”林义光《文源》:“东与束同字,囊橐之类。”徐中舒进一步解释说:“有底曰囊,无底曰橐。”《汉语大字典》总结为:“东”的本义是盛装东西(物品)的大囊,后来用作表示东方的“东”,是一个同音假借字。

       西   《说文》:“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徐锴《说文系传》:“此本象鸟栖也。”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今诸文正象鸟巢状。”据小篆,上部是“鸟”的简化,下部是鸟巢,表示鸟在巢上栖息。西,本义是栖息。古人常以“日出为东,日落为西”来辨识自然界的方向,故借用表示鸟入巢栖息的“西”为方位词。借用之后便约定俗成了。

       南   《说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南,古 南、男二字相假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由字之形象而言,余以为殆钟钹之类之乐器,……钟钹皆南陈,故其字孳乳为东南之南。”

       北   《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唐兰《释四方之名》:“北,由二人相背,引申而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古时打了败仗,叫“败北”。因为打败了是反背而逃。“北”,后来假借为南北之“北”。再后来,假借义成了常用义。其本义“脊背”则另造“背”字表示,所以,“北”、“背”是古今字。

       “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时代,就已经被当时的人们很频繁地使用了。我初步地推测:汉字从零星地产生,到殷商时期,形成数量众多、包罗万象的甲骨文字体系,至少需要两千年的时间。因为,随便一件新生事物的产生,越是初期,就越是步履艰难、发展缓慢……

       我不由地怀念起我们远古时代的华夏祖先了——他们不惧险恶、不畏困苦,与天斗!与地斗!与狼虫虎豹斗!在日渐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中,他们创造出了开创人类文明新篇章的亘古不朽的文字!这是东方世界的奇迹啊!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历史的总趋势是永远地在向前进的,但也往往会是有曲折和反复的!曾经的惊天动地的辉煌也有被漫长岁月无情地冲刷掉的可能,经年累世的苍桑就象层层尘埃或泥沙似的,悄无声息地侵蚀、埋没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的精彩片段。流长久远的历史,需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去发掘、去整理、去深思、去完善……

       对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创建过程这段历史,我看就很有进一步发掘、整理的必要!现今流行的文字解释,大多是依据《说文解字》而来的。然而,许慎写作《说文》的东汉,远离殷商也几近两千年矣!况且那时,古文字材料还很稀少,他们更没有见过发掘于清末的“甲骨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今人要比秦汉、唐宋时代的古人,更接近殷商时代的远古之人一些。因为我们现代的人与殷商时期真真切切地使用着的甲骨文字,竟然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亲密接触!历史的大跨度错位,让热爱真理的今人仿佛是梦境中重游在那神秘、迷蒙的远古年代……

       一个莫名其妙的小小的“假借”,遮盖了人们太多太多的无知啊!堙没了历史太多太多的真实!亲爱的读者,您相信本来表示大囊的“东”,能假借成表示方位的“东”吗?您相信本来表示鸟巢的“西”,就能假借成表示方位的“西”吗?……我怎么也弄不明白:它们是怎样“假借”成功的?“假借”的理据又何在呢?假如说,毫无理据,就能信马由缰地随意“假借”,那文字世界还不早就乱成了一锅粥了吗?!

        愚昧无知、腐朽落后的守旧思想,往往是非常地顽固的!您能静下心来,开明一点儿听听我的些许看法吗?云某不才,在此先谢谢诸位高朋了!

        那么,远古时代的人们究竟是怎样来确定方位的呢?尽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指南针,可是,在更早一些的殷商时期,它还没有发明出来吧!况且,仅仅依靠一个“指南针”,也是很难确立、界定“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具体而准确的实定义性质的名称的啊!那,人们该靠什么呢?要我看,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东西被后人忽略了——它就是高高在上、比地球的年龄还要悠久不知多少倍的光热永恒的太阳!太阳啊!给了地球以及地球上万物生命的伟大无比的太阳!它才是远古的人们唯一的、但却又是非常地准确可靠地用来辨别方向、方位的基础或坐标啊!

                                    

       “东”既不是什么“大囊”、“大橐”,也别把它想象成糖块儿或菠萝!它就是初出时的太阳,是东海中波光汹涌、澎湃欲出的充满着无限朝气、无限生机的太阳啊!朋友,我可爱的朋友啊!假如说你也有一颗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心的话,您不觉得甲骨文“东”的字形,确实是很象很象一个涌动蒸腾的朝阳吗?如此一来,含“东”系列字也便迎刃而解了!“冻”,如海中之日般凝固、冰凉、胶状;“栋”,如海中之日般粗壮长大之木。

                          

       “西”既不是什么“鸡窝”、“鸟巢”,也别把它想象成竹蓝儿或箩筐!它就是落落西沉的夕阳,是一个拖着长长尾迹的、又一天地奉献尽光和热的垂暮残阳啊!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今诸文正象鸟巢状。”当然是说甲骨文字形了。光秃秃的“鸟巢”凭什么就能表示“东西”的“西”呢?《说文》:“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许慎是依据“西”的小篆字形分析拆解的,他违犯了拆解文字的基本原则:拆解的文字必须是造字当初的原始形态!用字形发生过显著变化后的形态来进行其理据分析,往往会流于臆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西”的甲骨文,本没有“鸟”,小篆时,却凭空冒出了一个“鸟”。再退一步说,既便饶你有“鸟”,“鸟”是在出巢?还是在回巢呢?大概是因为谁都知道“西”表示了“西边”、“西方”,你就说:“鸟”是在回巢!可我咋看这字形,更象是“鸟”正在出巢呢?岂不是表“东”更合适?!

                           

       “南”,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说:“由字之形象而言,余以为殆钟钹之类之乐器,……钟钹皆南陈,故其字孳乳为东南之南。”郭沫若的猜测大概是受了汉人的误导了!《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毛传:“南夷之乐曰南。”《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说“南”指“南夷之乐”,在这里是特指,是指在此句子中,“南”表示了“南夷之乐”。倘若离开了这具体的语境,“南”又不知会表示“南方之什么”啦?“钟钹皆南陈,故其字孳乳为东南之南。”那大雁常南飞,“雁”为什么没有“孳乳为东南之南”呢?宋朝的皇帝还常常南逃呢,“宋”怎么没有“孳乳为东南之南”?要我看,这一次许慎说对了!《说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就是说比较矮的树木,最靠南边的树枝上,搭挂着物件(以晾晒)。说白一点儿就是,东西方向已经确定下来了,剩下的和东西垂直的这条线上,朝阳的一方,就是“南”。

                         

       “北”,朝阳的一方已确定为“南”了,那背阳的一面就是“北”了。“北”本义是“脊背”,象形。在远古社会,地广人稀,人们往往朝阳而居。庭院房屋面“南”背“北”,借表“脊背”的“北”,表“南北”的“北”。这是把房屋比作人了。另造“背”字表示“脊背”。从此,至关重要的四大方位便被有理有据地准确可靠地确定下来了。因为有理有据、闪烁着智慧,人们才信服、才认可、才互相推广、才喜闻乐见!兴致正浓,赋得拙诗一首,权作结束,以与读者朋友共勉!

                                    炎黄率众闯世界,战天斗地拓边疆。

                                    茫茫大地不须迷,朗朗乾坤定四方!

                                    勇则勇兮智亦智,神奇汉字放异光。

                                    精彩历史长追忆,努力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