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站长提交:扫除牛鬼蛇神贴,给中国经济开药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10:53

扫除牛鬼蛇神贴,给中国经济开药方

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刚刚过去,我们有喜洋洋地迎来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当欧洲的老蛮子们眼巴巴地等着中国大汉去救援的时候,不知道,我们在物价高涨,地方和中央大把地欠着债,虽然台面上摆着3万亿美圆的外汇储备,心理担心的是自己裤袋里的帐本,如此形势之下中国怎么办?我们是像乐观主义者CCAV整天唱着社会主义好,还是学习悲观主义者念叨中国完蛋了

不管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都是故意和非故意地带着严重的偏见看待今天的中国,我们,既不应该回避问题,也不应该盲目乐观,尝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这个国家的明天静下心来细细的思考。

中国的问题发生的根源在哪里?简单的讲是供需的问题,也就是供给和需求出现的严重的不平衡,主流的经济学家称为产能严重过剩。但是我想讲的是,真相并非如此,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供应者与需求者力量的严重失衡,这个失衡现实的表现为,需求者严重缺少购买自己所需物品的货币,而供给者大量占有多余的货币,货币供应的失衡是这个国家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先反驳某些人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了,所以中国需要把自己生产出来多余的东西销往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美国利用自己的消费能力,帮助消费中国生产的物资。实际上这是一个谬论,为什么?消费产品还需要学习吗?美国人能穿好的衣服,中国人就不会穿了,美国人能买电脑,到了中国人这里就不会买了?消费的欲望和消费的能力其实无关于谁都是一样的,根本上是因为中国人没有钱,或者说需要消费的人不占有支配他消费的货币。又有人说,你们中国人没有钱,美国人比中国人有钱,实际上是如此吗?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2011年货币供应量M2已经大大的超过了美国国内的M2的总量,在静态的情况来看,是美国拥有更多的货币,还是中国拥有更多的货币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无论是生产还是用于交换的货币,我们都远远超过美国,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总量和消费能力却远远落后于美国?十三亿多的人口,竟然消费不过4已不到的美国佬,实在是天大的笑话!!!

既然生产和货币供应本身应该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出在了消费者身上了,我在前面已经排除了黄种人的消费能力一定弱于白种人的可能,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咱们不能消费呢?先分析一下,我们卖给美国佬的都是什么东西,衣服裤子,电子产品,工艺品,生活餐具,除去高档的奢侈品和高精尖的军火之外,我们供应给了美国佬生活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哦,我们供应的是美国佬日常需要的生活品,从美国总统到流浪汉,他们都可以穿上中国工厂生产的NIKE,用上中国生产的餐具,连擦屁股都可以MADE IN 中国,多么奇妙的玩意,整个国家的人都可以消费的起中国生产的 产品。难道中国人不会擦屁股吗?难道擦屁股还需要人教吗?

既然美国佬的消费可以是12万亿美圆的百分之七十,那么为什么人口是它将近四倍的中国却只有四万亿美圆的不到百分之三十,难道中国人的**只有人家的八分之一,如果主流的经济学家能够把裤子扒下来,当着大家,把**跟人家比较一下,得出上述的结论,我就此住嘴,如果不能,请你们收起自己的**

因为没有人扒开他们的裤子,那么我只有真诚地假设,中国人中的绝大部分人缺少起码的消费!!请注意,这个消费是基本的消费,如果中国人能够做到基本的消费,我们的消费能力会吓的美国佬尿裤子,咱们的扫货团不就曾经让美国佬傻眼吗?但是他们是不属于着绝大部分人的!

为什么在货币总量超过美国,生产总量严重过剩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却不能维持基本的消费?分配的不公是最最关键的问题!!!要解决今天中国经济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消灭货币分配不公的问题。那么现有的中国分配体系,为什么会导致整个分配的不公平?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

中国现行的分配体制:参与分配的个体依次是

1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2资本家

3工人阶级

4农民

其人员数量呈从上至下依次增大的趋势,其中,3和4的人数占据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是,这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获得的收入却只有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不到,如果除去基本的保障所需要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总量也许不到百分之十,那么,在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了,当不到百分之五的人口他们的收入水平与美国人相当,甚至高于美国佬的时候,他们日用的生活物资不会超过美国人,最多他会挑选一张比较贵一点的擦屁股的纸,他们对于日常的消费产品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只有整个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去保障,他们的收入水平只有美国人的三十分之一都不到,他们购买东西的能力自然就不如美国人,我讲的是购买能力,而非消费能力,那么,那些占据总收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就一定会比所有人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更加优秀,更有赚取金钱的能力吗?

其实已经讲到了,政改是不可能的,那是革自己的命,经改还有可能,相反这样的改革的方式,才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艰难的,曾经朱总希望通过市场改革,引入竞争,让这个国家逐渐走向公平,但是,没有能够做到,人去政熄,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喜欢一步到位,实质上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如果你要这么玩,想早点挂,自己努力去做吧,我支持你

歪楼了,呵呵,还是谈谈分配的问题吧,现行的条件之下,如何分配?首先,我们看看普通民众可能获得收益的几个途径,一,工资所得 二投资所得,先看工资所得,中国历来以低工资著称,工人获得的工资远远不能和老板得到的收益相比,一般性的企业老板的收益往往是工人工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亿万富豪就更加不需要讲了,那么有人马上要提醒我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一些老板更有钱,巴非特还有几百亿美圆呢?我当然知道他的身价是如此的高,但是我想说的是,巴非特 比尔盖词,他们的资产并不是以现金的方式,而是以金融资产的方式存在,虽然他们的资产如此之高,但是他们的一般性收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这和中国的富豪们恰恰相反,中国的富豪们的资产,更多的是非证券和金融方式,多以现金和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富豪们在花钱的时候,能把欧洲美国的富豪都要吓死,这种工资收益上的差异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但是回到大的经济环境中去,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了。

分配问题,是中国民众以及中国政府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只有让需求者得到他满足需求的资源,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上会相对地得到平衡。平衡的社会,才不会有突然崩盘的危险,当三十几年的改革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之后,政府有必要,让另外一部分为改革付出代价的人提供他们富裕的平台和可能,那么政府能够有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呢?

中国富豪的资产如果多以现金的方式呈现,那么,如此大量的现金多不会进入到流通和投资领域,要知道富豪们不是傻瓜,只有那些以为富豪会盲目拿着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当富豪们大量的占有资金而不使得他们进入到流通领域进行货币流通的时候,他们的资金就会沉积在银行的债务表上面,这些过多的利润资金沉淀在中国银行的债务表上,就直接表现为M2的庞大数据,一方面是大量的资金沉淀,另外一方面是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薄弱,而沉淀资金被银行大量贷出的时候,就进一步削弱了老百姓的消费力,由此而造成了滞涨,一方面时常货币过多,造成通货膨胀,过多的资金使得过量的投资生产出来的商品无法被消费。原因也就在于此,而这里的老板不单单指资本家,还有那些隐性富翁,谁大家都清楚。

不断积累的货币总量,和低效率的投资,使得货币越来越集中,导致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实质上,大量的货币只是在极少部分人的手中,做简单的循环,不能进入到消费领域做长链条的多次转移,流通速度越低,为了维持经济的运行,越需要更多的货币,更多的货币,在分配机制出了问题之后,又导致更慢的流通速度,如此循环。而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把扳子打在工人涨工资的身上,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懂经济。

很多朋友利马想到要政改,但是现实吗?现存的经济体制没有转变,是不可能带来政治体制的改革,呵呵,相反,畸形的经济状态只会强化畸形的体制。

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出了这样的问题,光靠刺激经济的政策还有效果吗?一个人血管堵塞,还不断想给他吃补药,高血脂的食物,是在努力的让这个人血管爆裂,中国现在就是面临此种情况,如何消化过剩的产能,如何调节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是摆在面前首要的任务,我们并不缺乏消费的人口,缺乏的是消费的能力,是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方法还是,通过一些列的政策进行调控,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打土豪分田地,最后产生的不过是新一代的土豪,于国家和民族没有任何意义,民智如此,旧有的思想开不出新时代的花朵。唯一可行的 就是进行渐进的改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加有减,加的是大部分人的收入,减的是少部分人的货币拥有总量,让少部分人,把这些沉积的货币拿出来,让这些货币流到多数人的手中,做到物尽其用,这才是正道。

增加收入,绝对不是通过拉高资产的价格来实现的。已经有人在这么说了,我们现在的普通百姓很多都是百万千万富翁了,因为他们有房产,这些房产的价格就是他们的资产规模,这其实就和我前面谈到的巴非特一样,都是未兑现的资产,我们更多的要关注的是个人手上的现金流,个人手上的现金流才是真正代表他的消费能力,而实际上这些百万千万富翁,手头的现金极少,甚至为负数,这些人怎么可能兑换成真正的消费?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课题,如何增加个人手中的现金流? 显然糟糕的国民分配制度是把大量的资金给了极少部分人,把极少的资金分配给了多数人,对于改革,我们与其摸着石头过河,不如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我们以少数国家作为样本,来结合本国实际,看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妥善合理的方式,慢慢解决中国的问题,首先,我们选取日本,选取日本的好处是,日本国家狭小人口众多,地理上与中国相近,文化上同源。那么,日本在分配制度上有哪些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 要谈到日本,不得不从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谈起,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曾经贫富差距极大,二战后,日本经济在经历“神武景气”(1955至1957年)后,进入“锅底萧条”(1957至1958年),即通货紧缩阶段。萧条暴露出日本经济存在双重结构、过度依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即将结束、日本经济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人均国民收入不高和消费需求不足等诸多问题。日本在制定新时期经济计划时,引发出一场大讨论,最终一项综合经济发展战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诞生。

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 在此计划推动之下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通货膨胀 、两极分化、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愈益严重。 以此处为切入口,我想谈的是以下内容:

日本的收入倍增的计划也是针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问题提出的,对于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问题是他的结果是非常微妙的,我们看看他的措施中很重要的一条,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它主要提出了五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

第一条叫充实社会资本,也就是在过去的十二年里,我们实施的措施,基本任务是整顿和完善产业基础。在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电信、工业用地和用水,农林水产的现代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投资额为前五年的4。2倍。他们用五年我们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日本是因为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所以才投入大量的自己改善基础设施,我们也是处于同样的目的,但是不管是积极财政政策还是充实社会资本,结果必然是使得分配更加不均衡,为什么呢?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充实社会资本的行动当中,政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都被集中投放到了第二产业当中,第二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大量的资金被设施和原材料占用,用于支付人力成本的金额却非常之小,比如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百分之三到五都不到,这样,第二产业投入越大,在非人力方面占用的资金就越大,而参与第二产业的人员的收入,却不可能随着产业的投入,紧随增长,因为,他们占的比例实在太小,虽然人员规模庞大。相反,大量原先占有资源的那一个群体,会大大的从中获得收益,这就是在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当中,资本家,过去是一万是富翁,而现在动辄十亿,而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人工资,却到现在也普遍徘徊在2000到3000,这是错误的产业投入带来的恶劣影响。

如果我们对传统定义的三种产业的进行定位,那么,第一产业的重点在自然因素,第二产业的重点在设施因素,第三产业的重点则在人。由于各个产业的特点资金投入的特点也就有了区别,第一第二产业的投入重在物,那么,资金大量的就奔向了物,拥有物的主体就能够从中获益,这就是掌握资源的人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能够大发其财,而第三产业的资金更多的是聚在了人的身上,有人说,你说的不对,饭店的服务员收入不高啊,对的,是简单重复的劳动的确收入不高,但是,一旦出现资金的聚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收入的增长就不成比例,比如夜总会的服务生。开个玩笑,我想说的是,现阶段政府的投资重点依然集中在了第二产业上,大量资金在这一产业的聚集只会更加加剧两级分化。而不是改善这一局面。这就涉及到了,掌握这个社会最大资源的政府应该把资金投入到何处的问题,政府一年下来的总收入几乎达到了国民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这么庞大的收入,应该如何来分配?如果政府投入到第二产业当中,解决的仅仅是简单的某一部分人吃饭的问题,让极少数人图利,让大部分人承受畸形失衡的恶果,这样的方式在,大量建设基础设施之后的中国,继续这样无意义的政策,十分的愚蠢。那么,接下来,从人的角度,从产业的发展,以及图利方,我们都没有理由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第二产业当中去。

这就涉及到了,掌握这个社会最大资源的政府应该把资金投入到何处的问题,政府一年下来的总收入几乎达到了国民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这么庞大的收入,应该如何来分配?如果政府投入到第二产业当中,解决的仅仅是简单的某一部分人吃饭的问题,让极少数人图利,让大部分人承受畸形失衡的恶果,这样的方式在,大量建设基础设施之后的中国,继续这样无意义的政策,十分的愚蠢。那么,接下来,从人的角度,从产业的发展,以及图利方,我们都没有理由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第二产业当中去。

那么我们现行的条件之下,我们能不能首先从产业结构入手来解决加剧的贫富分化的问题?普通民众是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产业发展进程的,因为,不掌握资本和资源,在已有体制之下,民众只能被动接受改变,即使想要改变,也只是积极的被接受,因此,在现有体制之下,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掌握资源最大的政府和资本家群体。

先谈一谈资本家群体,对于这个群体,我们对他们的道德期待不能太高,从一出生,他们就缺乏产生的道德的土壤,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只会不断放大人性当中欲望,谈道德,恐怕只有在极少数的时间吧,所以,即使要求他们发挥能力,也只能循着他们追逐利益的道路,加以适当的引导,才可能发挥他们应有的能力。作为社会主导的政府,天然地就有了义务和责任为民众寻求福祉了。自这个政府诞生之日起,它就向全体的民众开出了富裕、文明、幸福的支票,今天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兑现这张支票的时候了。有必要对政府做一个简单的描述,一他每年拥有10万亿人民币左右的收入(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在增长),二他有四千多万的正式雇员(这个数字难以实际估计)三他拥有动员社会一切资源的能力(当然这个能力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时间里)四,他还有将近8000万的死忠份子。五,他拥有所有土地的所有权 六他间接地控制这个社会的所有能源,矿产资源。总而言之,他具有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比拟的优势去改造这个社会。 有必要对政府做一个简单的描述,一他每年拥有10万亿人民币左右的收入(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在增长),二他有四千多万的正式雇员(这个数字难以实际估计)三他拥有动员社会一切资源的能力(当然这个能力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时间里)四,他还有将近8000万的死忠份子。五,他拥有所有土地的所有权 六他间接地控制这个社会的所有能源,矿产资源。总而言之,他具有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比拟的优势去改造这个社会。

我们看看现在政府在干什么,一在国有实体企业占据大量的资源的同时,将大量的贷款放给这个最没有效率,却不断吸食百姓膏腴的玩意,一个不完全的统计,银行的 贷款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进入到了政府的投资和政府主导的企业里面,而仅有百分之五的贷款进入到民间。二,政府投资的绝大部分进入到了铁工基 三 用于三公消费的资金超过了万亿 四,从国民收入中抽出将近三分之一,而且每年的速度超过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 五,政府从业人员,从社会上收取的费用,也几乎接近财政收入的水平。

这些事情都是在干的,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得这些事情由坏事变好事呢?

今天我们还在抱怨外部的力量使得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不知道,恰恰是他们痛恨的外部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如果我们不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多从本国国情入手,推动社会的进步,那么我们永远都只能沉沦。

消费和投资都是必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细心的分析消费和投资之后的货币走向,政府主导消费与民众消费没有本质区别,然而他们消费的结果就很有意思了,比如,政府投资建设一座大楼,资金分别会流入这几类人的腰包,一,政府官员,二建筑商和承包商,三原材料供应商 四雇佣工人,其中前三者在投资一亿的大楼当中最少拿走九千五百万,剩下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能够流入雇佣工人的手中,那么,如此庞大的资金造出的大楼只是培养了三四个千万富翁,几个 百万富温和几十到几百个维持温饱水平的雇佣工人。假设,公款吃喝,一顿五千,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假设一帮人公款吃喝一个亿,那么,可能会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如果这个公款吃喝分散在两百个单位,每个单位公款吃喝一百次,那么,得到的结果是,造就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十万级别的收入的老板,跟在这些老板后面几千乃至上万个餐饮服务人员,从简单的造福运动来看,造楼的的造福效应还比不上公款吃喝,无怪乎有人说中国消费经济的最重要推动力就是三公消费。

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假设,这两种消费之后的结果会如何,单从资金流向来分析吧,如果那几个千万富豪拿到千万级别的资金他们会怎么做呢?就现在国内的情况来看,资金要么藏在自己家的地板或者浴池里,要么转移成瑞士银行的帐号或者炒楼炒股,那几个百万富翁也许会做前者做的一部分的事情,或者做一个再投资,结果是,这些资金大部分也不会轻易再次进入流通领域,资金就此沉淀,而对于那剩下的上百人来说,除去生活的基本消费,他们还能有多少的资金留存下来呢?政府投资大楼的结果单从资金来说就是如此。那么三公消费的公款吃喝呢?资金由大到小,分散成细流,流入到几百上千个十万富翁手里,因为是一般的本钱经营,必然要求他们再次拿出自己的资金,进行循环流动,而几百上万的服务员级别的人,必然也是再次进入到流通领域,资金的再次流动的效率远远大于大额资金投入大楼当中。

因此,可以看到,一定范围内,资金使用量的方式,会对于最终的分配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大资金一次性的投入带来的后续效应远远比不上小资金的利用效率,这也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缺点,对于过去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也许这个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对于资金流动的效率来说是极其错误的,而且对于分配来说是有害的.

从刚才简单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即使现有的条件不改变,让政府在铁公基未来的投资,变成简单的消费,也就是,将政府的大钱,变成小钱花到经济圈当中,那么,对于整个经济的刺激效果也远远大于大额投资,并且,能够使得货币的沉积量大为减少,加快货币流通的速度,减少货币的发行量,实际上,现有的货币发行速度过快,货币量发行过大,货币沉积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假设我们不对此做合理的引导,光没有节制的发行货币就可以压垮我们的经济。

以目前的情况看,如何把政府的大资金变成小额资金,让资金顺利进入到流通领域,使利益均沾呢?显然,在现有的情况之下,我们无法瞬间改变政府的所有投资项目,但是,在项目建设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改变已有的策略呢,比如,我们在某地山区泥泞地块修建一条公路,政府投资一个亿,建设公路除去最重要的征收地块之外,主要涉及的是路基的石块和路面的平整,可以这样设想,山区的石块往往是属于集体所有的山地,既然属于集体所有,我们在减去基本的开采费用之后,将开采石矿的所有权,分作平均的小额度股份,对应每一户人口,涉及一个乡镇,我们就对应一个乡镇的人口,将买石块的资金直接打入每户人口的户头,省去中间环节,而地面的平整工作,我们也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让穿过的每一个村庄的剩余劳动力参与路面平整的工作,因为,大多数情况之下,用机械化的赶工工期虽然短,但是遗留的问题却是非常的多,在保障参与的前提之下,分段同时操作,这样,将本来只是被少数人占据的收入,变成人人有份的收入,减少了资金沉淀的同时,还能因为建设而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这个收入,在路修通之后,又能转变为当地居民的消费,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而现行的修路,往往又一个大型的公司承包,用机械化和少数的工人工作,采购某一个私人采石厂的石材,使得最后建设的资金都落入极少数人的口袋当中,对于这个地区来说,除了留下一条光秃秃的路,和被挖空的秃山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路修好了,无人消费。

接下来说说对“藏富于民”这个被大家叫烂的说法,首先,我是积极赞成“藏富于民”的,为什么?因为只有人民真正富裕了,国家才会强大。但是,现在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是利用民心为资本家谋福利,听到最多的是一些经济学家说的给企业减税,似乎逻辑上说的通,给企业减税,财富就回流民间了,自然是藏富于民了,但是细究却并不是那么回事情,如果把企业还原成人的话,那么,企业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拥有他的资本家,减少企业的税收,实际上就是把财富回流到资本家的手中,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轻易的叫嚣说让国家减税来藏负于民了,因为这个民只代表着资本家,并不包括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减税并不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没有任何一个资本家会主动的把自己的利润让度给劳动者,因此,减税不等于藏富于民,但是它可以增加企业主的收益这是真的,但是这样的收益的增加,对于中国的企业主来说,不具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因为一他们没有任何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的企业主可能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剥夺劳工权益的群体。其二,他们拥有的财产想到的不是造福于社会,而是思考着怎么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长期拥有,并且继续剥削劳工的后代们,因此,我必须再次澄清减税不等于藏富于民,实际上民众直接的交税的规模并不大,根本原因是大部分的劳动者长期被人为的压低工资收益,而这其中就有企业主的功劳,任何有智慧的人都不会因此而受到鼓惑,我想。那么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什么是真正的藏富于民呢?民众的富裕更多的是平常的生活,遇到困难可以不需要求爷爷告奶奶的,不需要倾家荡产,还能有点余钱剩米,把小日子能过的看起来美满。 这样的藏富于民,是根据民众的需要来设计的,如今我们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民众面临的重大的问题有这么几个,一,看病难,二入学难,三住房难 四养老难,这些问题,都直接与收入和支出有莫大的关系,支出方面就是,当看病,入学和住房以及养老支出水平降低的时候,普通民众在收入水平基本保持平衡的时候,他拥有的财富就会相对增加,相同的道理,当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而前三项支出相对不变的时候,普通民众的财富也在相对增加。而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却与之相反,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前三者支出的速度,实质上普通民众的财富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之下,认真思考,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藏富于民,是根据民众的需要来设计的,如今我们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民众面临的重大的问题有这么几个,一,看病难,二入学难,三住房难 四养老难,这些问题,都直接与收入和支出有莫大的关系,支出方面就是,当看病,入学和住房以及养老支出水平降低的时候,普通民众在收入水平基本保持平衡的时候,他拥有的财富就会相对增加,相同的道理,当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而前三项支出相对不变的时候,普通民众的财富也在相对增加。而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却与之相反,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前三者支出的速度,实质上普通民众的财富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之下,认真思考,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于遏制通胀与资金沉淀的问题,我想还是以前面我举的一个例子来讲,中国的中央银行在发行钞票的时候更多的是根据GDP的数据和货币流通速度来定的,当GDP每年以确定不移的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的时候,它会在既定的GDP目标之下,把流通速度和货币需要量来印制钞票,我们说的酒店业,其资金的流通速度是极为迅速的,每天都需要进出,因此,货币在他们的手中只是形成过度,就迅速的流到另外人的手中,而建大楼带来的恶果是,大资金重新可能会到银行,变成再贷款的本金,一则它的沉淀会减少市场流通货币,央行会据此发行更多的货币来填充沉淀货币带来的货币供应不足。二则是沉淀货币进入银行又成为银行放袋的扩大器,最终它都会造成短期和长期的通货膨胀,相反,当GDP固定时,流通速度的加快,必然导致市场对于货币的需求量会减少,反而会影响央行减少货币的供应。

建楼,资金重回银行,银行再贷款出去,央行有必要再增发更多的货币吗?

百度百科存款准备金则一目了然。

另外楼主所说的没有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来说

现在高级点的公务员或者大老板的孩子几乎都出过国

三公消费和富二代消费是一个道理,政府动用主流媒体拼了命s的打压。

遏制住通涨是当前政府认为最重要的事。

大拆大建虽然也是浪费,但对于温饱线影响则小得多。

呵呵,实际上我们现在就是货币发行速度超级快,这个速度跟房地产的投资,跟铁工机的建设是直接相关的,当货币流速减缓的时候,为了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这个是初中时候学到的,再贷款的发放一定会引起通账,这是常识,而流通速度加快不会引起通胀也是常识,因为这里是有一个有银行参与和没有银行参与的过程。

关于银行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银行的确是个好东西,但是实际上银行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作用并不大,而中国的部分银行不但做不到为百姓谋福利,反而是拿着百姓的钱当坑爹的主,这里也做小小的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么看,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它们主体的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正常的普通商业银行就是如此,然而,当国有商业银行一行独大的时候,整个银行体系的存贷就出现了大问题,因为,银行越庞大,就越会出现嫌贫爱富的现象,小老百姓把自己的存款存入银行,拿到可怜的利息,但是,存钱容易,借钱难,从整个国家贷款比例来看,国有银行占据整个银行存款的百分之九十,同样的它们把百分之九十的贷款发放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留下极少部分的钱还让私营企业与民众分,存贷完全脱钩,即使民众能够拿到贷款也是现今的房地产贷款,这样的贷款更多是冲着房地产的暴利而去。银行本身造福于百姓的功能微乎其微,并且作为过去平准的国家机构,渐渐演变成为了暴利集团。而暴利集团,一旦为了追逐利润,就不会顾及民生和国家整体利益,持续放贷和大规模将放贷集中在特定领域,一来使得时常货币供应过于庞大造成通货膨胀,二来对某一领域放贷过多,又会挤压经济其他领域的资金供应,造成经济失衡,最终造成经济崩溃,也难怪,曾经有人高呼不要银行的口号。